05.20 一个人为多大的事情所激怒,他的心胸就有多大

一个人为多大的事情所激怒,他的心胸就有多大

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散见于“四书五经”、“十三经”、《道德经》,也蕴藏在《文昌帝君阴骘文》及《太上感应篇》之中。《文昌帝君阴骘文》宣示伦理道德,是《弟子规》的重要源头;《太上感应篇》作为劝善之书,为历朝历代状元、宰相必读之书。这两篇经典重在阐述因果规律,对于提升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智慧,大有裨益。

中国古语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好恶之心。因此,我们也应当有容人之量,当他人有缺点或不足时,不能求全责备。特别是不能盯住别人的缺点不放,而应当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做到“求同存异”。

《钱公良测语上.繇庚》上也说:“小利不争,小愤不发,可以和众。”意思是说,在小利上不和别人相争,不随便对人发火,就能跟人搞好团结。俗话说,一个人为多大的事情所激怒,表明他的心胸有多大。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学习佛家的弥勒菩萨那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精神,拓宽胸怀,不与人斤斤计较,更不轻易对人发脾气,甚至恶语相向,因为这都是一个人没有修养的表现。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一位修养非常好的人,从来不发脾气。可是他的太太却是一位有名的泼妇,常常因为一些芝麻小事,喋喋不休地咒骂苏格拉底。可是苏格拉底从来都不发脾气,总是处之泰然。有一天,苏格拉底因为说话不小心得罪了他的太太,太太河东狮吼,大发雌威,恶声痛骂苏格拉底。而这位有辩论天才的哲学家却一声不响,静静地坐着听她谩骂,等到她骂够了静下来时,苏格拉底才站起来,准备出去办事。可是他走到门口,太太竟然把一桶冷水猛向苏格拉底泼去,浇得他满身湿透,好像一只落汤鸡。有人问苏格拉底:“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苏格拉底若无其事地答道:“雷霆之后,必有暴雨。”就这样,用幽默化解了冲突。

美国休斯敦的一位银行家,讲述了他小时候克服发怒的坏习惯的经历,给人们很大的启示。他说:“我小时候,脾气很坏,常动怒,父亲规劝多次无效。有一天,父亲给我一小桶铁钉子和一根铁锤子,并告诉我:‘你每生气一次,就在后院栏杆中间的柱子上,钉一颗钉子。’

“第一天,我在那柱子上钉上了十六颗钉子。因为怒气少发了,每天的钉子逐渐减少,我也发觉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后院去钉钉子容易得多。最后,我变得不发脾气了。

“两个月后,我把情绪转变告诉了我父亲,他再劝我:‘很好,如果你一天不发脾气,不动怒,就去后院柱子上拔掉一根钉子吧!’经过大约七个月,我把柱子上的全部钉子都拔掉了。

“在一个星期天,当我告诉父亲已经把全部钉子都拔掉时,父亲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他拉着我的手说:‘去看看那根柱子吧。’

“我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孩子,看到柱子上那么多小孔吗?那柱子身上千疮百孔,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好看了。’”

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后,你的恶言恶语,就像那些钉孔一样,在人们心灵上留下疤痕;也像你用刀子刺进某人身上,再拔出来时,无论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永远不可磨灭了。因此要记住,脾气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而不是更加容易。

唯有宽容的胸怀才能做到容人之过。《汉书·东方朔传》上写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就没有鱼;人过于苛刻,对别人求全责备,就不会有朋友。《薛文清公读书录·器量》讲:“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意思是:唯有自己心胸开阔,才能对人宽容;唯有自己忠厚,才能容纳别人。宋代林逋的《省心录》也说:“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意思是: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能保全友谊。古人的这些名言警句,都是他们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结论,提醒我们要有容人之量。因此,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就愤愤不平,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自己不开心,也破坏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很难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选自《大家都学感应篇》(第13次印刷,全新大字重排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