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怎么签订的?

你同桌1


上世纪30年代,希特勒呈咄咄逼人之势,战争阴影笼罩着整个欧洲。苏联政府看着希特勒日益嚣张不可能无动于衷,于是作为回应,推行集体安全政策。联合各国反法西斯力量,希望能制止法西斯的蔓延。


在1935年5月苏联签了苏法、苏捷互助公约。1936年又签苏蒙互助公约。在慕尼黑危机(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被英法牺牲给了德国)期间,莫斯科申明只要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抵抗,那苏联就给它帮忙。

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苏台德被并入德国

英法是苏联希望合作的重要力量,并在1939年4月到8月,三国进行了关于缔结互助条约的谈判。但是英法明显缺乏诚意,提的很多建议都是对苏联单方面的要求。苏联不可能答应,谈判就这样僵了。为了打破僵局,苏联提议换一条路子走走,不搞政治谈判了,直接军事谈判,商量一下德国发动攻击的时候怎么办。


可军事谈判这条路也没走通。双方卡在苏联的“过境权”问题上无法前进。苏联跟德国在地理上不挨着,所以如真要打击德国,必须经过其它国家,必经之国就是波兰和罗马尼亚。那当德军侵略时,苏军是否有权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打击德国呢?在这个问题上,波兰和罗马尼亚站着无比坚决的立场:绝对不行。英法也没有怎么对波、罗施压。所以就这样,军事谈判也歇了。


可以看到苏联在这时并不认同德国的扩张,并做出了相应的努力试图阻止它。但是英法两国极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冒着与德国作战的危险反对它,再加上它们希望可以利用这个局势,把祸水引向苏联,来个借刀杀人,所以从头到尾它们选择了把头埋进沙子的绥靖政策,磨磨蹭蹭,缺乏诚意,使得苏联的努力成果非常有限。


苏联又不傻,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所以它必须做出选择。在战争的威胁下,斯大林想把德国的注意力从苏联身上引开,另外希特勒也想避免两线作战。因此很遗憾,苏联最后的选择来了个大转弯,它选择了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杜绝了英法德合起伙来对付苏联的可能,它在外交上也放弃了反法西斯宣传,转向了亲德仇英的方向。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现场


另外,苏德条约还附有《秘密附属议定书》,它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弱小的国家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苏德两大国当羊羔宰了。苏联对于这块肥肉当然非常欢迎,所以为了自己能吃得开心,干嘛不跟德国握手言和呢?

各怀鬼胎的希特勒和斯大林


参考文献:

李昌德:《试评》,《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历史研习社


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目的显而易见,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为了避免出现一战中两线作战的困境,防止苏联同英法再次结为同盟。


我们主要来谈下苏联对于签订这项协议的企图。斯大林明白西方国家一直在鼓励希特勒向动扩张,而一旦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处于义务必然要对德宣战,如此便可以把希特勒引去西方而不是东方。这样可以让德国同西方强国两败俱伤,苏联坐收渔翁之利,至少也会减轻德国对苏联的威胁。

虽然这个条约使得苏德两国之间少了作为缓冲国的波兰,使得苏德之间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大增。但是在苏联人眼中,波兰对于他们不但不是一道屏障,反而可能会成为德国入侵苏联的先锋(一旦德国同英法波兰达成共同的反苏同盟)。所以一旦苏德共同划分波兰,苏联便可以把东波兰编成一道真正的缓冲地带,虽然远不如波兰存在那样宽广(苏联只占领一半),但是这个地带是由苏军亲自防御,将比波兰国家更为可靠,至少可以真正的形成一个缓冲带,而不是波兰国家存在时那种可能的缓冲带。



所以这项协议的签订使苏联获取的利益并不比德国少,而且苏联不需要像德国那样动用巨大的军队,对于此时态度模棱两可的英法而言,德国提出的实质性利益无疑让斯大林更为动心。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利益面前,这两个极权国家也最终暂时走到了一起,即使他们各自都明白和平只是暂时的,战争不可避免!


战略论


生活中人们常以“一言为定”或击掌为盟,作为彼此承诺的重要标志。曾国藩说过:“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信用是排在第一位的,它是人与人交往下去的基本素质。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谁变谁小狗”,这是我小时候对承诺的最初认知。每当看到小朋友拉钩宣誓时,我不禁回忆自己的过去,嫣然一笑,原来我做了这么多年小狗。

后来明白一个道理,信用就是将自己的利益无条件交给对方掌控。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弱者遵守信用,因为他们必须依靠一套名叫道德的规则生存;敢背信弃义的人,一定是拥有对方不敢报复的自信。

二战时期的XTL就有这样的自信,甚至是过了头的自负。

XTL在德波边境陈兵百万,一场更大的武装入侵,引发全世界各国家的担忧。尤其是欧洲各国的恐慌,有的担心引火烧身,有的抱臂隔岸观火。

他们相互结盟,纷纷选边站队,更是成了弱小国家的无奈之举,可谓是人生百态。

XTL准备入侵波兰,让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同时也看清了“疯子”XTL的伎俩,除了表示谴责外,宣布要全面支持和保证波方的安全。

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结果再一次证明,英、法等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又一次的出卖了盟友;当然他们还有一个更阴险的目的,为了自保将战火引向苏联,让其单独卷入对德战争,他们可以坐山观虎斗。

于是明面上和苏联进行合作谈判,向德国施压,逼其让步;暗中却与柏林勾搭,谋求妥协,并唆使他们向东进攻,并故意拖延时间,合作谈判拖了两个多月一无结果。

英、法的绥靖主义嘴脸再一次表露无遗,其结果一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相对英、法,苏联的烦心事更多。

一是她与波兰接壤,德军东进,将直接威胁他们的安全;二是国内的“肃反”运动,让军队的高级军官被“清算”了许多,部队的战斗力很难一时提高,没有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

其实,最让他们感到担心的还是两线作战。原来,1938年和1939年日本接连挑起“张鼓峰事件”和“诺蒙坎事件”,与苏军激烈地打了两仗,迫使苏军将大量兵力调往东线;在西线,如果波兰被占,那么西大门就向德国敞开,加上英、法又在不断怂恿苏德开战。如果一旦开战,他们势必陷入德日东西夹击的困境。

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他们从本国的长远利益考虑,为了国家安全和争取备战时间,作为一种权宜的缓兵之计,向英法提出建立三国联盟的建议。但是,他们的诚意一再遭到英、法两国的冷淡、拒绝。

既然没有争取到同英、法等国建立反FXS的统一战线,那么当前的急迫任务就是百倍警惕他们的“祸水东引”政策。于是决定同意德国的要求,邀请德外长里宾特洛甫访问莫斯科。

苏联人的做法正中XTL的下怀。

一是早已在西班牙内战、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事件中,XTL就看清了英、法的绥靖主义做法,出兵波兰他们只会袖手旁观,不足为惧;二是英、法态度日趋强硬,总想把祸水引向东方,根本没有做好抵御入侵的准备,如果同时对付波、英、法三国,他还是有底气的。当然,同英、法等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一战时两线作战的错误,决定稳住苏联,先打垮软弱并且没有做好战前准备的英法两国。于是德外长飞往莫斯科。

两国在莫斯科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一年后法国投降,英、法败退。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到两年XTL撕毁了这个条约,发动了侵苏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执政德国,改变传统的和平崛起政策,逐步开始武力扩张。先是与另一个法西斯国家意大利结盟,继而吞并奥地利,干涉西班牙内战,然后陈兵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和波兰边境,严重威胁东欧国家的安全。但是希特勒同时吸取一战时期两面作战失利的教训,极力避免以一敌多的态势。因此在东欧扩张的同时就极力讨好西欧的英法,尤其是英国。

纳粹德国的崛起和扩张极大的刺激了东面赤色大国苏联,作为全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建国伊始就处于帝国主义国家四面包围和敌视之中,时刻警惕和准备新一轮的世界大战。现在又多了个极端仇视斯拉夫民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法西斯主义势力,更加刺激苏联那本来就已经十分敏感的神经。

于是苏联开始施展外交手段,力图化解困局。苏联首先利用中日矛盾通过援助中国抗战确保了东部国境线的稳定。然后在欧洲利用德国与西欧诸国的矛盾向英国、法国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议。但是由于英国的抵触、法国自恃马奇诺防线只愿享受权利不愿承担义务而未能成型。

此时的德国陈兵波兰边境,准备对波兰动武,英国和法国被迫根据与波兰的协议与德国对立。希特勒为了防止在与英法开战时苏联趁虚而入,陷入两线作战,开始谋求与苏联结盟。而苏联因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不成,纳粹德国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也只好退而求其次准备暂时与德国结盟。

就在苏德双方开始接触的时候,英法两国这才开始尝试改变对苏关系。但是英法两国无论是政界军界都普遍藐视苏联的实力,生怕花钱买个水货、拉上个徒成负担的盟友。因此在与苏联谈判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派去莫斯科参加会谈的代表团一路磨磨蹭蹭,走了半个月水路才到达莫斯科,同时在波兰和罗马尼亚问题上不停的与苏联讨价还价。相比之下的纳粹德国因为攻击波兰的时间迫在眉睫,于是代表团带着优厚的条件快马加鞭的于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