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暴躁的你,其實只需要一個愛的抱抱

脾氣暴躁的爸爸或許只是一個缺愛的小男孩,冷漠的媽媽或許只是一個被忽視的小女孩,此刻的你,也許急需一個愛的抱抱。


“看看你沒見過世面的樣子!累著了吧!你是沒見過這些東西還是怎麼著!”

爸爸怒目圓睜,猝不及防一聲大喝,正在抽泣的女孩趕緊縮進媽媽的懷裡,不敢再出聲。

女孩在遊樂場玩得累了,身體有些不舒服,上了車後,面色蒼白,還有點想要嘔吐。沒想到自己身體的不適竟惹惱了爸爸。這下,孩子不僅僅是身體不適,心理上也開始緊張了。

我和女孩的爸爸媽媽是同學,席間,一起閒聊。女孩的爸爸說起管教女兒的一幕:“孩子就是得收拾,有次不聽話,我上去就是一頓拳打腳踢,她立馬就學乖了,抱著我的胳膊說爸爸,我再也不敢了,爸爸,我以後都聽你的……”看得出,他對自己的育兒辦法很是得意。

“看見那片小樹林了嗎?以後不聽話就把你扔到裡面!”爸爸繼續說著他育兒經。而在一旁吃飯的小女孩忽然掩面流淚,哭了起來。

孩子媽媽一臉黯淡,小聲跟我說這件事已經過去很久了,孩子想起來還是會哭,恐怕是有心理陰影了。

心裡瞬間升起對女孩的心疼,一個六歲的女孩,面對暴躁的爸爸,毫無招架之力,也不懂辨別,這對孩子來說該是多大的痛苦。

暴躁的你,其實只需要一個愛的抱抱

想起一個好友C,說起自己的暴脾氣,說發現自己對待孩子完全是小時候媽媽對自己的複製粘貼。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輪迴的力量巨大,沒有覺察,只能是一代又一代機械地重複。

我不知道這位暴躁的爸爸小時候是怎樣被養育大的,唯一肯定的是,當年那個小男孩一定沒有被好好對待。

所以,他現在會無意識地重複童年時自己被對待的模式,複製粘貼過來,對待孩子。

當媽幾年,反觀自身,雖有改善,卻仍經常陷入無意識之中,重複兒時自己被對待的場景。比如,我也會對孩子不耐煩、大呼小叫、冷漠忽視,一幕幕那麼熟悉,跟小時候的情境那麼像那麼像。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脾氣暴躁的爸爸或許只是一個缺愛的小男孩,冷漠的媽媽或許只是一個被忽視太久的小女孩。

若家長只是個頭銜,真實的自己還沒長大,心裡有太多空洞,那麼不管多努力,帶給孩子的都有可能傷害>愛。

所以,育兒的根本,其實是育己。這條路不是那麼好走,急不得,快不得,還總是掉進坑裡,有很多痛苦。但這絕對是一條值得走的路,每一次的痛苦都有禮物等待。

暴躁的你,其實只需要一個愛的抱抱

將自己重新養育是有方法可循的,總結幾點,送給想要成長自己的爸爸媽媽們。

1、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以往的教育和觀念總是教我們關注結果、關注對錯。漸漸的,一個叫做“感受”的東西被我們遺忘了太久,我們不關心自己的感受,也不關心別人的感受。

所謂低情商就是如此吧,比如說話太直,無法考慮別人的感受。比如誇誇其談,不在乎對方是不是已經厭倦。

關注感受,每當有情緒時,學會定義自己的這種情緒,是委屈、無助?是沮喪、失望?是憤怒,還是開心?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看看情緒的背後,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情緒,學會看到事實、分析感受、思考原因。

2、抱慰兒時不滿足的自己。

就像武志紅說的巨嬰心態,自己都沒長大,怎麼養育孩子,像個孩子一樣去管教孩子,孩子就沒了父母。

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享受過無條件的愛,這世上也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然而,原生家庭的魔咒不是不可破的。

我們已成年,完全可以通過覺察去看看兒時的自己,通過冥想,與內在小孩鏈接,給他擁抱,給那個孩子他想要卻一直都沒得到的東西。抱抱她,告訴他:“無論怎樣,我都愛你。”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最好的對待,包括兒時的自己。被錯誤的方式養育並不是孩子的錯。

暴躁的你,其實只需要一個愛的抱抱

3、對自己少一點要求,多一點包容。

對孩子苛責的家長,必定對自己有一份苛責。沒有覺察,孩子就是我們內在小孩的投射,我們怎麼對待孩子,往往也展示出自己兒時怎麼被父母對待。

對自己好一點,內心少一點對自己的評判、苛責,多一點對自己的允許。像對個孩子一樣的,對自己多一點寵溺,努力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試著去允許、包容、不打壓。

養育看似是為了孩子,其實若是真正用心,受益最大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學會溫柔堅定地對待自己時,我們便能學會溫柔堅定地對待孩子,當我們接納了自己,便能接納孩子。

在這裡有幾句話送給大家,可以經常念給自己聽,具有療愈作用。

“我不隨意評判別人,也不隨意評判自己。”

“我已經做到了當下能做到的最好。”

“放下擔憂,活在當下。”

“多關注成長,少關心失去。”

作者簡介:一木釘,兩個男孩的媽媽,專注心理、教育寫作,在文字中療愈自己,惠及他人。親子專欄簽約作者。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