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黃河經江蘇入海,南河總督和兩江總督誰的話語權更大?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河道總督衙門從山東濟寧遷至江蘇淮陰的清江。

你會問:黃河並不走江蘇啊。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黃河奪淮入海。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又回到山東入渤海。在咸豐以前,黃河是經兩江總督轄區入海的。

這就產生一個問題:在兩江轄區的黃河治理上,兩江總督和衙門駐在兩江轄區內的河道總督,誰的話語權更大?

黃河經江蘇入海,南河總督和兩江總督誰的話語權更大?

如果按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定級,兩江總督不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是正二品,加銜為從一品。而河道總督的加銜,只是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了銜也只是正二品。在此年之前,二者是平級的,河道總督也是兼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七年(1729年),河道總督轄區一分為三,分別設置北河總督、東河總督、南河總督(江南河道總督)。與兩江總督在職責權限上有交集的,是南河總督。

(以乾隆十八年以後為例)按理說,兩江總督是可以管著南河總督的。事實上,此年之前,兩江總督的職責中,就包括對黃河的管理。可是兩江總督實在太忙了,蘇、皖、贛三省的事務就多如牛毛,他無法分心再管河工上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兩江總督對黃河事務很多都是外行,而能出任南河總督(河道總督)的,都算是專業人士,比如康熙年間的河道總督靳輔,就是有名的治水專家。讓兩江總督寫一本類似靳輔著的《治河方略》?還不如罷了他的官。

黃河經江蘇入海,南河總督和兩江總督誰的話語權更大?

所以,江蘇碭山(今屬安徽)以下的黃河治理,直隸總督掛著兼轄河工的空銜,實際上並不怎麼管理。何況,河工是苦差事,成天風吹日曬,萬一黃河決了口子,還連累自己的仕途。

出於這種考慮,兩江總督巴不得不管黃河事務,出了事,讓南河總督頂雷扛包。乾隆朝時,黃河治理屢屢出現問題,南河總督沒少挨批,這也嚇到了兩江總督。對於境內黃河的事務,兩江總督能躲多遠就躲多遠,堪稱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兩江總督不插手河工,這對南河總督來說當然是好事,少了外行插手。但也帶著一個問題,南河總督的轄區在兩江總督轄區內,如果沒有兩江總督的積極配合,很多工作無法開展。

嘉慶帝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除掉和珅後的嘉慶五年(1800年),嘉慶帝就駁斥了兩江總督費淳的請求。

黃河經江蘇入海,南河總督和兩江總督誰的話語權更大?

費淳說了什麼?他說不想再管河工了。嘉慶帝很生氣,說當官的都像你這樣偷懶耍滑,南河總督什麼事都幹不了。不行!接著幹,必須配合好南河總督。

其實倒不是費淳耍滑頭撂挑子,實在是兩江總督和南河總督在兩江轄區內的職權劃分不清楚。有時面對一個問題,兩江總督和南河總督面對面,大眼瞪小眼,不知道這事該歸誰管,很尷尬。

嘉慶帝擴大了河道總督(不是南河總督)的職權範圍,兩江總督既然不想管,那就一邊待著去。比如朝廷下撥的治河專款,應該以河道總督為主,兩江總督給予配合。兩江總督同時也要配合河道總督,給治河人員(包括專業官兵)發放工資。

嘉慶帝,以及之後的道光帝,都明確了南河總督和兩江總督的職權邊界。即河務上的事情,首先要聽河道總督(南河總督)的,兩江總督只是“兼管”,是個配角。

黃河經江蘇入海,南河總督和兩江總督誰的話語權更大?

兩江總督本來就不想管吃苦還撈不到好處的河工,他們想管的是鹽政和漕務。但油水甚大的鹽政和漕務都有專業官員管理,兩江總督無法插手。

自此,河道總督(南河總督)才真正可以算得上把河工事務攬在手裡。不像之前,南河總督簡直就像是兩江總督的跟班,大事都由兩江總督定。甚至於兩江總督可以“隨意”彈劾南河總督。乾隆七年(1742年),時任兩江總督的德沛就向乾隆帝密告南河總督完顏偉私開邵關壩,導致黃河水暴漲。只不過,完顏偉早先一步把情況上報給了乾隆帝,才躲過德沛的彈劾。但為了照顧兩江總督的面子,乾隆帝還是用不三不四的藉口,撤銷了完顏偉南河總督的職務。

黃河經江蘇入海,南河總督和兩江總督誰的話語權更大?

不過,清朝自嘉、道年間開始衰落,天下洶洶,河務也幾乎到了沒人願意管的程度。反而出現了河道總督(南河總督)偷懶耍滑,兩江總督主動管河工的情況。無他,河道總督(南河總督)是苦差,相關河臣撈不到好處。兩江總督主動接管,是考慮到給自己的仕途增加一抹亮色,將來好升遷。不僅是河務,就連漕務,漕運總督也差不多束手旁立,看著兩江總督忙來忙去。

等到黃河在咸豐五年北徙後,南河總督更是無事可做,1861年撤銷。而兩江總督管不到黃河事務,也落了個清閒。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