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大話ArcBlock:區塊鏈3.0最重要的特徵是具有織鏈為網的能力

大話ArcBlock:區塊鏈3.0最重要的特徵是具有織鏈為網的能力

文 | 蘆薈、秦曉峰

美國時間 29 號下午三點,ABT Network 正式上線,這是繼 Cosmos 之後上線的另一代表性跨鏈項目。

ArcBlock 在 2017 年 10 月啟動第一輪融資,並在 2018 年 2 月在數字交易所上線其代幣。宣稱 “為區塊鏈 3.0 為生” 的 ArcBlock,在投資人網易 CEO 丁磊、創始人冒志鴻與染色幣主力創建者 Flavien Charlon 的光環加持下,成為明星項目。

當前跨鏈技術成為區塊鏈 3.0 的關鍵詞,Arcblock 以提供融合區塊鏈和雲計算技術的完整解決方案為特色,在鏈網上線的同時,ArcBlock 也推出了 ABT 節點與 Forge 發鏈框架,致力於降低開發者造鏈門檻。

本期超話主題,Odaily 星球日報邀請了 ArcBlock 創始人兼 CEO 冒志鴻來為大家分享。

作為區塊鏈圈子中的 KOL,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老冒,老冒介紹了 ArcBlock 的技術理念,分享了其對區塊鏈 3.0 的看法,他認為區塊鏈 3.0 技術最重要的一個代表特徵,就是需要具有織鏈為網的能力。他用交通系統作比,形象地形容了當前已存的擴容技術與鏈網技術。在接下來的自由提問環節,老冒回答了 ArcBlock 與 Cosmos、Polkadot 的區別,並回應了雲節點偏中心化的質疑,最後他給出了 ArcBlock 的未來計劃。

以下為直播內容

嘉賓介紹:冒志鴻,美國 ArcBlock 創始人兼 CEO、連續創業和技術革新者。畢業於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1994 年畢業後連續創建天擇軟件、北極星軟件、優友地帶三家公司,是國內最早的 VoIP 通訊系統和社交網絡服務創造提供者。2007 年至 2010 年在微軟歐洲工作,帶領團隊研發了第一個基於 3G 移動數據的流量管理系統,2010 年至 2012 年在微軟美國研究院 FUSE Labs(未來社交體驗實驗室,現 AI Labs)從事社會化計算(social computing)和機器學習研究。2013 年離開微軟研究院,重返創業征程,先後推出移動故事創作平臺 Pixotale、人工智能輔助的知識協同服務系統 CrossCourse,並開始關注研究區塊鏈技術,多次在美國各活動上受邀發表區塊鏈技術相關演講為傳播區塊鏈技術佈道。2017 年,在美國創立 ArcBlock,和原微軟歐洲同事 Flavien Charlon 再度合作打造新一代區塊鏈應用服務平臺 ArcBlock 平臺,為區塊鏈 3.0 時代的到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冒志鴻:非常感謝星球日報對我們的大力支持,我發現我們跟星球日報一直很有緣,在我們 ArcBlock 成長的過程之中,好幾次產品的發佈和這個關鍵時間點,星球日報對我們進行了採訪,或者參加星球日報的活動。大家都知道,我們忙了將近兩年時間的 ABT Network,也就是我們的 ABT 鏈網——在美國時間 29 號下午三點,也就是北京時間 30 號早晨,正式的亮相。

ABT 鏈網在 2019 年初這三個月的時間裡,就迭代了 97 個內部版本、合併了 315 個代碼提交、解決 290 個問題、完成了 12 個里程碑。經歷了一個月的內測以及合作伙伴親自踩坑之後,ABT 鏈網已到一個可以推出並且公測的狀態。

ABT Network,之所以稱為鏈網,是因為我們的核心理念是 “織鏈為網”。我們認為,未來的區塊鏈世界,或者要在現實世界中把區塊鏈真正利用起來,光靠一條鏈、幾條鏈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大量的鏈,有大量的鏈才能支撐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但這些大量的鏈之間都需要能夠有效率的聯繫起來,也就是鏈和鏈之間必須要能夠暢通無阻,如果能暢通無阻地連接起來,就形成了一個網絡。我們 ABT Network 推出的區塊鏈技術,就是來幫助大家織鏈為網,也就是形成鏈網。

ABT Network 從推出的時候,一直把自己定位成是區塊鏈的 3.0 技術。大家會在什麼是區塊鏈 3.0 這件事情上有所爭議。我覺得從現在我們即將推出的 ABT Network 這個角度來講,大家應該更加容易看清楚,什麼才是區塊鏈 3.0。

區塊鏈 1.0 的代表是比特幣。比特幣的特點就是說,一個區塊鏈上只有一個協議,只做一種應用。比特幣既是一條區塊鏈,也是鏈上跑的一種應用,叫做比特幣,它上面跑的協議,只有比特幣的協議,它只能幹這樣一件事情。

在 1.0 時代,如果想要改造一下比特幣,或者說想要在這方面做點什麼新的東西,那麼辦法就是分叉,所以比特幣生出了一大堆的分叉幣 (BCH、BCHSV)。現在呢,也還是有一部分仍然活躍的數字貨幣,實際上也都是比特幣的分叉幣,屬於 1.0 的技術。

以太坊為代表的 2.0 技術,就是把區塊鏈作為一個運算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你可以通過部署智能合約的方式,來實現跟應用相關的一些小功能。可以看到,大家在以太坊上部署了大量的智能合約,其中最常見的智能合約,就是用 ERC20 發一個新的 token。這種 2.0 區塊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鏈,最大的特點是,所有的業務都跑在主鏈上,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性能。

以太坊的性能問題,引發瞭如何提高性能的很多設想,其中最出名的就是 EOS。EOS 本質上在設計理念上跟以太坊其實是一樣的,但是確實比以太坊更加中心化,因為它採用的是 DPOS 這樣一個超級節點有限的機制。

其他各種各樣的分叉技術或者說鏈下擴容,基本上都是與公鏈思維比較密切相關的做法。

區塊鏈 3.0 最關注的是,如何才能讓區塊鏈的應用變得更容易實現、更容易部署。在考慮到要想讓區塊鏈變成一個真正好的應用平臺的時候,性能是非常重要的,但這只是一方面。除了性能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去考慮,比如說用戶體驗。我認為用戶體驗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一個區塊鏈的應用,應該在用戶體驗上不能比傳統的應用更差。另外,去中心化的應用需要非常多的節點參與,所以區塊鏈的部署必須非常容易。

要想實現這一點,最可能的辦法就是多鏈技術。也就是說,我們能讓一個應用一條鏈,或者一個應用幾條鏈,或者是一組應用一條鏈,總之鏈的數量是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的。這些鏈互相之間能夠通信,不能互相孤立。

舉個例子,1.0 的分叉鏈,其實都是各自獨立的,都是信息的孤島,互相之間是沒法連通的。區塊鏈 2.0,比如以太坊,同一條鏈上通訊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但是一旦是以太坊有意外事件,或者以太坊和一個改進的以太坊之間,那麼它們之間這個通信就有問題了。

所以區塊鏈 3.0 技術最重要的一個代表特徵,就是需要具有織鏈為網的能力。平臺能夠非常容易地讓應用可以快速地構建自己的區塊鏈,並且能讓自己的區塊鏈加入網絡中去。這個網絡需要具備區塊鏈的安全、公開可驗證、不可隨意篡改這些特點,同時還能讓各個不同的鏈之間實現有效的資產交換或者信息交換,並且這些鏈之間能夠有機地聯繫起來,形成完整的網絡。

我們發佈的 ABT 鏈網,它就是由一組主鍊形成的網絡,這個網絡會不斷的擴展、演變、衍生,最終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能提供各種服務的網絡。

鏈網架構和傳統區塊鏈所謂的測試網、主網有非常大的區別。大家如果對以太坊比較熟悉,都會知道以太坊有若干條測試網,每個測試網之間首先是互不通的,你的賬號經常是不一致的。有的時候如果在用一些應用,這個應用是跑在某個測試網的時候,你經常會看到這樣的警告:比如說這是某一個測試網,千萬不要把你的以太打到這邊來,如果打到這邊來,可能會丟失。這就對用戶來說,感覺是比較困惑的。

所以有人問我,你們 ABT 這個鏈網是測試鏈上線呢還是主鏈上線?我有時會告訴他們,我們既是測試網上線也是主鏈上線;我們既不是測試網上線,也不是主鏈上線。

原因非常簡單,作為一個網絡來講,這個網絡是一個綜合體,裡面有一些鏈是處於測試狀態的,有些鏈是產品狀態的。在我們的理念裡面,我們不認為應該像過去的那種區塊鏈一樣,測試鏈的數據可以隨意地刪掉重來。那麼作為一個鏈網來講,我們這裡面是試圖把測試跟產品一起同步來運行的。

我覺得可以用交通系統來理解:什麼是區塊鏈?為什麼區塊鏈是有容量問題?如何去有效的擴容?以及說為什麼要組成這個鏈網,比一個主鏈更強?

大家可以把區塊鏈理解成一條路,公鏈的思維是說,我們修出一條非常強大非常寬的高速公路,所有的車都在這條高速公路上跑,每一個智能合約好比是車。很明顯如果我們只有這一條路的話,車多了之後路上就會擁堵,那麼怎麼辦?

一個最直接想到的方法就是說,讓路上的車速度跑得更快行不行?原來最高速度只能 60 公里每小時,現在讓它跑到 120 公里每小時行不行?在這種情況之下,可能會有一些跑得比較慢的車會被淘汰出局了,但是整體上交通的性能提高了。但是公路的速度不可能無限制的提高,當它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後,一方面可能有安全問題,另外一方面有性能跟不上的問題,所以當這個路的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是沒法升級的,那怎麼辦?我們最後可以對路進行擴容,比如說從一個兩車道公路變成一個四車道的,再變成十車道的,車道不斷擴容之後,它的容量也提高了。

那麼還有一種做法,比如說 Sharding,相當於我們修出多條路,跟擴車道實際差不了多少,但是修出很多條路可以做的更優化,在某些路上是高速車道,某些是比較低速的車道,這樣也能把路的性能提得更好。

這樣大家就比較容易理解,在一個公鏈思維之下,如何擴容?比如提高 TPS,讓少量的節點來參與,這個思路就相當於加速;後來一段時間我們說擴容的方法,就相當於加車道,把這個車道變得更寬;閃電網絡鏈下擴容,就是說在這個主路的邊上修輔路。

如果我們以交通系統來考慮這樣一個區塊鏈架構的話,大家就會很快意識到,整個交通系統就是一個網絡。這個網絡裡面有無數條高速公路,同時還有很多條低速公路,它有城市的路,有鄉間的羊腸小路,在山上可能是一些小徑。除了公路之外,我們可能還有船運還有航空,甚至在未來可能有火箭,所有的這些不同的路徑形成了整個的交通系統。

從某種角度,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全球大交通系統。在這個交通系統之中,有的性能特別好特別快,有的性能比較小比較差,但是在有些場合,性能差的可能就是故意的。

為什麼是故意的?舉個例子,如果是在一個鄉村,本來就沒有多少人,那麼有沒有必要為這個鄉村修一個十車道的高速公路呢?顯然是沒有必要的。也就是說,一個區塊鏈系統系統並不是說性能越高越好。而是說,最好的系統應該根據你的需要能夠靈活地擴展和變化,這才是最好的。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的話,不難發現,最理想的、真正能解決問題的結構,一定是一個有大量區塊鏈、每個區塊鏈是根據各種情況形成的設計。比如說在某些應用裡,它可能非常注重性能,要求反應速度特別快,但是對安全性的要求沒有那麼高。舉一個例子,微信需要發消息的時候性能非常之好,沒有人願意等消息,但是對安全不需要達到軍事通訊和銀行保密通信的級別。

另外一個應用,比如說銀行。銀行在性能上也需要比較好,但是可能是故意要讓一些事情變得比較慢,比如說如果要去銀行去提款,那麼提款的次數可能故意就需要一些間隔,一次提款的數量估計要有一些間隔,才能夠更好的保證它的安全性,所以在銀行這種應用裡面,需要非常強的安全性,可能會故意限制單個性能,不希望讓性能變得更好。

因為各個應用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現實社會中有各種不同的應用。每個應用既然有不同的需求,那麼希望鏈的能力就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有的要求性能特別好,有的要求安全性特別高,有的是希望上面能夠承載大量的數據,有的是需要保護用戶的隱私,每一個應用的需求都是千變萬化的。要想滿足這個千變萬化的需求,用同一套鏈或者在同一個公鏈上,幾乎是根本沒有辦法做到的。想做到這個怎麼辦?要為每個應用根據自己的需求,發出最好的鏈出來,那麼這些鏈之間要通信怎麼辦?那麼這時就需要我們這樣的框架能把底層的中心的工作給做好。

那麼其實跟這個多鏈技術有一些比較接近的,比如說側鏈、子鏈、鏈下擴容的技術。那麼它們的特點有一個區別,就在於狀態最終都必須要同步到主鏈(根鏈)上去,本質上來講它仍然非常依賴於主鏈。所以從整個架構的角度來講,實際上跟主鏈的思維是差不多的。

鏈網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它就像互聯網一樣,它是一個非常高度去中心化的,也就是說在這個鏈網裡,各個網之間理想的狀態應該是互相等同的、對等的,不存在根鏈、主鏈這樣一個東西。

另外同樣也採用鏈網技術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有兩個:Cosmos、Polkadot。Cosmos 是三個星期前剛剛發佈它的測試版,Polkadot 原來計劃是第二季度或者第三季度發佈,但現在好像是要延遲。總之,目前真正採用這種鏈網架構的公司只有 ArcBlock、Cosmos、Polkadot。

那為什麼會出現鏈網並不是很多的情況。原因非常簡單,因為現在還屬於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早期,屬於百花齊放的狀態。尤其在去年的時候,整個區塊鏈行業非常紅火,有各種各樣的這種聲音。在一個技術早期的時候,大家都很難去判斷究竟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究竟該朝什麼方向去走。

在去年的這個時候,公鏈思維佔據主導地位,所以非常多的創業的公司和團隊會選擇去跟隨以太坊,去做一個公鏈。我們可以看到一大堆的區塊鏈的項目,都是朝這個方向去走的。也有少數的人,比如我們 ArcBlock,我們選擇走一個少數人的路。因為我們進行了自己的思考,我們覺得更合適的辦法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我們經常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來進行自己獨立的來思考,做出這樣一個系統它究竟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樣子?我們的理解是必須是這樣一的過程。但是非常幸運的是我們堅持了下來。並且在喧囂過後,越來越越多的人開始加入了這個陣營,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就採用這樣的架構才可能是一個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我相信在未來的幾個月到一兩年的時間裡面,鏈網架構將會成為區塊鏈發展的主流,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更多的公司開始加入到這個陣營裡來。

鏈網非常之重要,而對於開發者來說,光是提供這樣一個鏈網架構,如果他還是要做很多的事情,這還是很痛苦的。所以對於每一個開發平臺來說,我們乾的事情不僅僅是提供這個架構,還要提供一系列的工具,能讓這個開發者實現自己的鏈變得足夠的容易,足夠的簡單,不能有太多的學習成本。

以下為問答環節:

Q1:ArcBlock 的 OCAP 支持的跨鏈方案和 Cosmos、Polkadot 的跨鏈方案有什麼區別?ArcBlock 打算如何發展跨鏈?

大话ArcBlock:区块链3.0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织链为网的能力

首先三者有非常大的共性,都是鏈網架構,都提供了工具,讓每一個開發者可以非常容易地創造出自己的鏈,並且這些鏈之間能夠互聯互通。

區別在哪裡呢?ArcBlock 的鏈網架構,我們的這個鏈是一個本質上我們是稱為叫同構鏈,也就是說我們 ArcBlock 所產生的每一個應用鏈,他的底層協議是完全是相通的。因為它是同構鏈,所以 ArcBlock 各個鏈之間的通信變得非常之容易。

第二個就是 OCAP(開放鏈訪問協議),這是一個從協議層統一的東西,每一個通過 ArcBlock 產生的鏈都默認支持 OCAP。

我們 OCAP 協議是最先開發的,現在已經支持了比特幣和以太坊,並且能夠提供服務。我們覺得不能閉門造車,我們 OCAP 體系在自己的鏈上究竟能不能跑起來,我們不能自己先想當然做一條鏈,然後在上面做 OCAP。然後再將 OCAP 套到其他鏈上去。既然我們這個 OCAP 想變成一個跨鏈的標準,那麼我們想能不能先把現有的最主流的鏈給支持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更好地學習其他鏈上有什麼樣的特點,以及我們在做這個協議的時候遇到什麼樣的問題。

這裡區別最大的是 Polkadot,它在自己官網上明確說自己是異構鏈。但因為現在其產品並未發佈,目前並不清楚其異構到什麼程度。總體上來講,它要作為一個異構鏈,它的難度就要比同構鏈要困難很多。

Q2:DID 在整個系統中起什麼作用呢?

在我們 ArcBlock 整個這個架構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設計,就是 DID(decentralized identity)。並且我們對 DID 非常的重視,我們是從最底層開始支持 DID 的。不僅僅是一個用戶、一個賬號、一條鏈或者一個節點,所有需要用到 ID 的地方,我們統統都是 DID。通過 DID 的支持,實際上在各個不同的這個鏈之間形成一個以用戶來貫穿的看得見的維度。因為這些 ID 都是屬於同一個用戶,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講,他們都被串起來了。

我們還有一個 ABT Wallet,其不僅是保證數字資產的錢包,更是貫穿用戶 DID 的部件。通過 ABT Wallet,我們能夠以用戶為中心,讓用戶在各個不同的鏈之間產生不同的聯繫。

Q3: 有聲音質疑雲節點不是去中心化,您怎麼看?成為雲節點有什麼門檻嗎?

從某種角度來講,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本身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我覺得雲計算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基礎架構。基本上只有原教旨主義者才會說,只要是雲節點就是中心化的。

今天的區塊鏈,即使你採用礦機的形式,礦機還是需要通過互聯網來連接。那麼原教旨主義者最終會發現互聯網本身現在還不夠去中心化。從第一天開始,ArcBlock 就認為區塊鏈和雲計算之間不僅沒有任何矛盾,也不存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之爭。ArcBlock 的所有節點都是雲節點設計,採用雲節點之後也有非常多的優勢:雲節點的計算能力非常之強,可以實現非常多的強勁的計算跟存儲的功能,可以開發出真正有意義的應用;雲節點的安全性非常好,有更好的這種安全性的設置,安全容錯、災備等各方面都已經有非常充分的考慮。總體上來講,我覺得雲節點是未來區塊鏈必然的趨勢。

Q4:ArcBlock 作為一家區塊鏈公司,它未來的價值如何體現,ABT 的生態如何商業化?

ArcBlock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社群,我們希望 ArcBlock 這個公司只是作為整個體系的一個推動者。將來我們整個的價值應該體現在,更多的人加入我們,一起來開發更多的區塊鏈的應用,整個 ArcBlock 的生態應該是屬於許多的公司一起來參與的。

Q5:現在交易所中的 ABT 是 ERC20 Token 嗎?需要做鏈網映射嗎?如果要,有什麼注意事項?

是的,現在 ABT 仍然是 ERC20 狀態,那麼我們在未來會把 ERC20 變成原生的 Token,轉化也將通過我們的 ABT 錢包來進行。當然轉換不會突然進行,會平滑過度,並且也會提前通知。

Q6:ArcBlock 存在哪些挑戰?

現在我們有太多的挑戰了。首先,我們需要更多的同仁和我們一起,在這個體系之上把這個應用真正的實現落地,那麼這時候這個技術才能成功。

其次,我們也需要完善配套設置。在商業發展過程中也曾有一些技術不錯的、想法也不錯的產品,但最終並沒有取得商業的成功,就是因為其他方面並沒有能得到足夠的配套。

Q7:ABT鏈網上線之後還有什麼計劃?

ABT鏈網發佈之後,ArcBlock將發佈ABT節點(相當於互聯網的Web服務器,如Apache,Nginx等)和Forge發鏈框架(相當於互聯網的應用開發框架,如J2EE, RoR, Django等);緊接著將發佈ABT 錢包,目前錢包有待審核後正式發佈,未來ABT的換幣將通過 ABT Wallet 進行;隨著錢包發佈,ArcBlock還將陸續上線基於DID(去中心化ID)的各種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