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說話是一門學問,閉嘴是一種智慧


說話是一門學問,閉嘴是一種智慧


在日常溝通中,我們應該什麼時候用捭,什麼時候用闔?

原文: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

註譯:或者打開心門,向對方表明自己的想法;或者關閉心門,以進一步試探對方。向對方表明自己的想法,是為了與對方達到思想契合;向對方關閉心門,閉口不言,是為了瞭解對方的誠意。


說話是一門學問,閉嘴是一種智慧



捭的目的是為了展示,如果輪到你上臺做演說發言,就必須當仁不讓採取捭之道,讓眾人看到你的形象、聽到你的聲音、領會你的思想,從而與你達成一種情感共鳴。如果你要說服別人投資自己的企業,就必須採取捭之道,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全面展示你的實力和潛力,說服打動對方毫不猶豫地投資你。

闔之道應該怎麼用?如果有競爭對手請你吃飯,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千萬不要隨便洩露你的重要機密。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為了充分了解對方的誠意。

捭闔之道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先說捭之道——說話是一門學問。該張口的時候就張口,不要兩腿發顫,心發抖。的確,演說能力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有人“舞臺一站,魂飛魄散;話筒在手,六神無主”,你說這樣的水平還怎麼當領導,如何讓下屬心服口服?再說闔之道——閉嘴是一種智慧。該閉嘴的時候就閉嘴,不要竹筒倒豆不知危。我們用三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學會閉嘴。這是保全自我、受人歡迎的綱要心法。

說話是一門學問,閉嘴是一種智慧


當年,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被康熙做人質押在北京。當吳應熊來北京之前,吳三桂送給了吳應熊兩句話以保身。

第一句話是“得意的時候別得心”,就是當你仕途得意的時候,不要自得,為得意容易忘形,禍就不遠了。

第二句話是“失意的時候別失口”,不得意的時候,你發牢騷、抱怨,可能災禍馬上變本加厲。

“得意的時候別得心,失意的時候別失口”,這也是捭闔之道。

捭闔之道,一陰一陽,兩者剛柔並濟,互為補充。如果一個人能把捭闔之道運用自如,就像一個武林高手同時掌握了令狐沖的獨孤九劍和郭靖的九陰真經,外有神妙的劍術,兼有雄厚的內功,這樣內外結合,必定天下無敵!

那麼,有沒有人把捭闔之道修煉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知道,在中國傳統智慧當中,獨有的捭闔術是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馳騁天下的法寶之一。

鬼谷子四大入世弟子,其中的蘇秦、張儀都是以縱橫家著稱。蘇秦和張儀都是鬼谷子捭闔之道的踐行者,他們的所作所為證明了鬼谷子捭闔之道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說話是一門學問,閉嘴是一種智慧


蘇秦當年剛剛下山,來到秦國,對秦惠王縱論天下,說要讓秦國稱霸天下。但當時時機沒有成熟,所以他的謀略沒有被秦惠王所釆納。蘇秦當年去求職的時候,變賣家產,騎著高頭大馬,坐著馬車,還買了一件黑貂皮大衣來裝飾自己。但是到了西秦,沒有被重用。

蘇秦的貂裘破了,僕人也賣了,回到家時,以至於父不以之為子,嫂不為炊,妻不以之為夫。蘇秦沒有抱怨別人,而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成功者的特質)。他突然想起來下山之前鬼谷子曾送他一本書,說如果你到下面,“求職”不成功的話,把這本書拿出來好好看,所有謀略都在這本書當中。

蘇秦就翻箱倒櫃地找,終於找到了這本《陰符經》。他讀了這個書以後,發現內容晦澀難懂,以至打起了瞌睡。後來沒辦法,就拿一個錐子照自己大腿扎,讓自己振作精神,這就是“錐刺股”的故事。最後,通過看《陰符經》,精研揣摩之道,捭闔之術,後來蘇秦一個人身佩六國相印,聲名顯赫一時。

張儀呢?剛下山時,同樣不被重用。被人當作小偷,打了個半死。他老婆把他扶回家裡,對他說:“放著好好的地不種,非要說靠你的舌頭取富貴,富貴未得到,幾乎性命不保!”

張儀張開嘴巴問他老婆:“你看你看,我舌頭還在嗎?”他老婆說:“你舌頭還在。”然後張儀就笑了,堅定地說:“只要舌頭在,我就有出頭之日。”果不其然,到最後張儀一舉擊潰了其同門師兄蘇秦苦心經營起來的六國聯盟,而為秦國統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

說話是一門學問,閉嘴是一種智慧


捭闔有度、進退自如是為人處世的要旨。進和退是人生的一種選擇。而每次不同的選擇,往往會給以後的人生軌跡帶來不同的影響。我經常說,一個人敢於向前衝,那叫勇氣;知道為自己叫停,這叫作智慧。

華人首富李嘉誠,每天早上把抽屜拉開,裡邊有兩個字:知止。每天在提醒自已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才叫大智慧。所以,捭闔之道就在於如何利用有利時機高調做事,建功立業。如何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學會隱藏自己,保存實力,待機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