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第六节

第六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3)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教育活动的归宿。

4)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希望教育者的身心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5)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a.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比如基础教育是发展人的德智体美劳,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b.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针对所有受教育者,培养目标则要根据学生和学校的不同进行制定。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师的教学目标

a.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杰顿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b.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3.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作用

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结果导向,从而反过来激励教育工作者。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4.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

1)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3)联系: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4)区别:教育方针比教育目的包含内容更多,而且教育方针是现实的,教育目的是理想的。

二,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

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2.社会本位论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3.个人本位论

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培养“自然人”。

4.教育无目的论

强调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

5.辩证统一论

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把个体的发展方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考察。

三,我国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2)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2.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客观依据

a.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b.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2)主观依据

人们的教育思想

3)理论依据

a.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办法。

四,全面发展教育

1.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2.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作用

3.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4.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a.体育课时实现体育的主要形式

b.学校体育的突出特点是教育性和基础性

5.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a.创造美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

6.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五,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第六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