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有些人要费尽心血养儿育女,然后让他们去一线城市发展?而不是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家乡?

用户65292723


问题的因果关系让人不解。

父母费尽心思,养儿育女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三点:1、子女有个好的前途,摆脱自己相对贫困的生活。2、养儿防老,子女出息了,自己的晚年也有了保障。3、自己的后代,都生活、工作得更好。

这样的愿望,合情合理,充满了正能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子女经过努力,取得了较高学历,有能力在一线大城市立足,这是多么来自不易。

我国的一线城市,不就靠这样的人才,加上源源不断的农民工兄弟,才不断的兴旺发达?

在大城市发展,和家乡发展并不矛盾,因为这之间,有市场经济在起调节作用。


被叫作黄老师的1948


我是一个五O后的老农民。我深知当一辈子农民的艰辛和不容易,所以,自从我结婚以后生了一儿一女,我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我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用在培养两个孩子身上,必须要把他俩培养成两个大学生。让他们将来长大了脱离农村,彻底摆脱当一辈子农民的命运。

现在,我的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两个孩子大学本科毕业己经有十二:三年了,并且他俩都在北京上班,而且在北京也都买了自己的房子,现在两个孩子在北京生活的都很幸福。

为什么孩子大学毕业后要去一线城市里去发展?这是两个孩子自己决定的。因为在大城里就业找工作的机会比在本地多很多,可以自由选择的单位也多的很。只要你有学厉同时又有能力的话,想在一线城市里找工作还是很容易的,特别是当你有了两:三年工作经验以后,再想换工作就更容易了,只要你能力强素质好,工作还是很好找的。

那么,为什么不让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发展呢?这个问题很好解释。第一,现在的年轻人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留在家乡参加工作。第二,他们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可能在当地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单位。第三,当地有些比较好的工作单位如果没有真正的门路和关系根本就进不去。第四,在当地找工作,就业面很窄,可选择的余地很有限,第五,工资低,升职难。

根据以上种种原因,所以,一般的大学生毕业以后都不愿意在自己的家乡发展。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一些大学生确实没有什么真材实学,工作上没有什么能力,结果在一线城市里干了几年,实在混不下去了,最后只好回到家乡在当地再另找工作。这种情况的现在也有一部人。

总之,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们,只要能考上大学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都愿意毕业后到大城市里去找工作。一般的都不愿意在自已的家乡或当地找工作。这种情况现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少利17


我公婆就是这种费尽心血养儿育女,然后四个子女去广州读书,在广州工作,四个儿女没有一个愿意留在乡下发展,粤西地区吴川也不知道是几线城市了。[捂脸]

公公年轻的时候当过兵,退伍后,被安排在阳江的一个企业工作,可企业的效益不好,后来又超生,只好退回老家务农了,他们家也大多耕种长期作物为主,比如:花生、番薯等农产品,公公闲时,开个摩托车到墟上的客运站搭客,挣点生活费。

我结婚之时,第一次回到丈夫的老家,确实让我吃惊,房子很简陋,屋子里面很潮湿,光见度不够好,即使我公公自称为“厉害”的人了,也没有办法重新盖个新房子,当时,他有三个子女在广州工作了,一个小儿子在乡下读高中。

乡下的村子里连个卫生站也没有,小孩发烧感冒的,要跑到十几二十公里外的市区里面看病。妇女买点卫生日用品也要“劳师动众”开个摩托车至墟里购买。这里没有公交车,家家户户得配置摩托车。

这里的小农经济意识强烈,自给自足,家家户户都自己养了鸡、鸭、鹅。

公公看问题还是长远的,即使他的子女身怀绝技,在乡下也没有施展的地方,于是他四个全部到广州读书去了。

大姑在广州当了公务员,公婆五十多岁时浩浩荡荡地来到广州养老,成为村里子被人漾慕的人。

公婆每年都回到乡下过春节,我们年轻人也跟随两老到乡下过年,婆婆每天早上一直忙到晚上,就是在做饭,虽然现在乡下家家户户也都盖了新房子,经济生活也有很大的改变,倘若换成是我的话,长期住在乡下,简直是绝望透了,一望到底的生活,一点希望也不存在。[捂脸][捂脸][捂脸]





金菊圆


说实话,不离开家,很难成功。

三四线或更小的家乡城市,积累了三四辈的圈子,假如,这些圈里的人脉关系能够帮助你,可能还有点小虚荣心。但是,成功的机会实在太少,大部分人又难以脱离这些圈子。我认识的很多人都是被圈子所累,电话不断,同事、同学、七大姑八大姨,事情多的没有空闲,甚至是隔三差五地请假应对这些杂事。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就更辛苦一些。

我所在的这个村子是个特别大的村,有六七千人,往上捣五代,大家都能论上亲戚。不是这家有事,就是那家有事,谁家有事就在家里摆宴席,浩浩荡荡上百桌。谁做饭菜?村里早已经自成一个系统了:每家出个人帮忙。主家墙上贴一大张纸,上面写着分工名单:谁,添茶;谁,升酒;谁谁谁,点心;谁谁谁,水果……再加上这村的习俗民风特别浓郁,除了杀猪客需要帮忙不用随礼,其它的事情都得既帮忙,又随礼。订婚、结婚、小孩满月、白事、头七、三七…名目繁多的宴席,城里上班的照样都得回来。我看着村里这些人,整天在忙活吃,不是在自家忙,就是在别家忙。这样规模的村子,纯农民家庭,每家光随礼就得两三万,还这么忙,哪有时间做事?也做不成事。

所以,有时候,背井离乡也是好事,可以脱离开令人疲惫的圈子,可以集中精力,专心做点想做的事,朝着自己内心的目标前进,也许,就会成功了。


明月99326036


题主的问题,不知怎么的,竟然让我想起了一个很久远的故事。

有人遇见一放羊娃,人就问他——你放羊为了什么?放羊娃——赚钱

你赚钱是为了什么?放羊娃——娶媳妇

你娶媳妇是为了什么?放羊娃——生娃

生了娃,你想让他干什么?放羊娃——放羊。

在放羊娃的世界里,只有放羊一件事。

但在现代社会里,大家却都已经知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如果我去不了,那让我的孩子——去看看也好啊!

现代社会,父母已经太知道——外面的世界虽然很无奈,但外面的世界真的也很精彩啊。

我自己能力有限,陷在十八线城市——出不去。

我——费尽心血养儿育女,不是想让他继续在十八线城市——日复一日重复我的生活的。

儿女是风筝,能飞多远,就飞多远吧!反正我在十八线城市,也没有王位让你继承啊!甚至连一群羊——为父为母的我们——都没有啊!

为什么有些人要费尽心血养儿育女,然后让他们去一线城市发展?而不是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家乡?

个人觉得,道理其实很浅显啊,因为父母都知道——人往高处走,水才会往低处流啊!

我是张蔷薇,一位从医唠叨主妇。

喜欢我可以关注我,每天听我讲述世间故事,分享人生经验。


张蔷薇啊


半百人生了,经历过社会变化,看遍了城市农村,比较过大城小城,得出一个结论:墟镇比农村好,县城比乡镇好,地区比县城好,省城比地市城市好,一线城市比省会城市更好,大城市是人类活动中心,集聚了人类社会创造的大部份物质和精神财富,造成城市越大,财富越多,人口越多,工作越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有条件,就必然会向往大城市,大城市装不下了,现在发展周边,形成大的群市群,将来国人百分之八九十要住入群市群中。


郭有标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千万不要以为留在家乡种田,孝敬父母就是好儿女,就是爱父母,爱家乡,爱农村,爱组国!

中国小农经济几干年的历史证明,农民的儿女,不去求知,不去发展,不去走远,不去从事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等等,那么,你这个家庭,你这个家族,你这个乡村,将会永远贫穷落后下去!

农民同胞要觉醒些,养育儿女,不是为了自已的生活减轻,不是为了养儿防老,不是为了代代延续耕地纺织!而是为了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现实!


远方167427784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人性的夲质,又由于中国社会的改开发展,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再也不是计划经济的就业而条条框框,束缚在屋檐下,屈手委脚难以示展,而现代社会的青年人,只要有夲事就可展翅高飞。小地方的夲地人又尤以年青人一般多是不安于现状的,觉的发展空间小无论职业位置,还是个人的愿望想要的生活,况且大多数都是大学出来的人,视野眼界都在往高处,很难走回头路扎根家乡,这即是现实也是年青人的渴望。大城市小地方两者相比,无论就业住房生活的消费都比小城大,成家立业养儿育女奔生存求发展,压力大困难多但却是年青人想要的生活;如果在外混的好有房有车有钱自然觉的风光,而回老家后又显光宗耀祖,无论同学朋友家人都会刮目相看。


老谢35094


家乡经济落后工作单一没有适合的工作。小城市比的是人情关系,没有关系网孩子又不优秀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一线城市经济发达名企单位多不压制你的才能凭本事吃饭。总有一份工作适合你。总有适合你创业的一份天地。父母爱孩子也是希望孩子能生活的更好。


Lisa503


教育水平,医疗条件,人文三观,悠闲方式,天差地别,不去见识和扎根,就太可惜了。穷山恶水出刁民,表面淳朴,内里奸诈,斤斤计较,鸡肠雀肚,不脱离太可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