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一岁半宝宝走路有点罗圈腿是什么情况?

彩虹631102


罗圈腿也叫O型腿,医学上称为“膝内翻”,造成O型腿的原因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性疾病以及不良习惯所致,比如过早站立、使用学步车等会导致宝宝出现O型腿的现象。

测量方法:在宝宝睡着或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把裤子或纸尿裤脱掉,轻轻的将他的双腿并拢,让裸关节靠拢,然后观察两腿膝关节间的距离,如果这个距离超过6厘米的话,才考虑宝宝可能有罗圈腿的问题,这时需要带宝宝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如果这个距离小于3厘米,说明宝宝是正常的;如果这个距离在3-6厘米之间,需要继续观察。

如何预防罗圈腿?

1.按时补充维生素D,造成O型腿,主要是缺D,对于宝宝来说,钙的摄入量大多是够的,但吸收不好确实是关键,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所以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一般从宝宝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每天400单位,一直补到老。1岁后宝宝每天吃奶量要保证在500毫升,并且正常每天补充维生素D,一般出现O型腿的几率不大的。

2.不要使用学步车。在学步车里并不是真正的站立,而是踮着脚,并且稍微一使劲就一直往前冲,这样宝宝的腿往往不能蹬直,宝宝的腿部力量不仅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还容易导致罗圈腿。

3.不要绑腿。绑腿并不能使宝宝的腿变的更直,并且罗圈腿也不是绑腿所能解决的。给宝宝绑腿危害大,影响宝宝四肢的血液循环,易造成外伤。给刚出生的小宝宝强行绑腿的话,还有可能影响骨骼和关节的发育,甚至造成宝宝髋关节脱位。

宝宝出生后到2岁前,处于腿部发育期,基本定型要到6-7岁左右。所以在此之前的一段时期内,我们提倡尽早为婴儿穿上小衣裤,让其四肢处于自然放松的体位,任其自由活动。如果2岁以后,宝宝还是O型腿,最好及时看医生。


儿科医生鲍秀兰


这个不必担心的。这是宝宝的正常情况,而且一般到6岁左右才恢复正常。

具体来说,宝宝走路有这些特点:

走的时候双脚分得比较开。

脚触地时大多是脚趾先着地。

步子跨度小,跨步长度不规则,迈步快。

用上臂外展、手肘伸直的方式来维持平衡,不会摆臂。

出生前,胎儿蜷曲在妈妈的子宫里,使得股骨、胫骨弯曲,所以几乎所有宝宝出生时都是 O 形腿,膝盖是并不拢的。不过家长大多在宝宝开始站立走路的时候,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宝宝出生后的第二年 O 形腿表现最明显。他开始走路之后,腿部开始承受身体的重量,下肢骨骼生长变强壮,膝关节会逐渐靠近,所以到 3 岁的时候 O 形腿就消失了,然后会变得有点像 X 形腿,也就是膝外翻。



悦麻育儿大讲堂


罗圈腿,即我们通常说的膝关节内翻畸形,表现为双下肢伸直并拢的时候,当踝关节内踝处并拢,膝关节股骨内髁不能靠拢,中间有明显间距,称为内翻畸形。

病情分析:你好,宝宝现在有点o型腿,是因为让他太早的站立和走路造成的。建议你给宝宝多晒太阳,增加钙质食品,比如婴幼儿高钙奶粉,龙牡壮骨冲剂,虾皮,葡萄糖酸钙,紫菜,海苔等,每天给孩子做一下腿部按摩,适当挤压孩子的两条腿,使两条腿中间没有缝,或者用矫正绷带进行矫正。减少孩子走路,跑跳的活动量,避免孩子腿部过度疲劳,过度负重,造成o型腿更加严重。随着年龄增长,钙质的补充,孩子的o型腿的现象会减轻,直到正常为止。




功夫茄子


罗圈腿,即我们通常说的膝关节内翻畸形,表现为双下肢伸直并拢的时候,当踝关节内踝处并拢,膝关节股骨内髁不能靠拢,中间有明显间距,称为内翻畸形。

这种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先天性的内翻畸形。一种是骨质钙缺乏,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质中的强度不足,常见于佝偻病。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以后,钙不足导致骨生长发育延迟,骨质强度不足,过早行走活动或者肥胖患儿体重过大,走路时候容易引起并加重膝关节内翻畸形。


,你的宝宝过小,很多矫正的方法还不能配合,所以只能采取补钙和绑腿的方法,平时宝宝平躺时,妈妈也可以多进行宝宝腿外侧肌的按摩,也可选择一些矫正的鞋垫,随着宝宝的慢慢长大,能配合时,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1)直立,两脚并拢,两手扶膝做两膝向正前方的下蹲起立运动,做 20~3O次。

(2)弯腰,两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绕环运动,做20~30次。

(3)两脚开立稍大,弯腰,两手扶膝做两膝向内相靠停 耗练习,每次停耗10秒钟,做5~10次。

(4)两脚平行站立。先以脚跟为轴,做脚尖外展和内旋 运动;再以脚尖为轴,做脚跟外展和内旋运动,各做20~30次。

(5)坐在椅子上,尽力用小腿夹住书,坚持一定时间。如果用橡皮带将两膝捆住做,效果更加显著。

(6)跪坐在腿上,塌腰,两脚慢慢向外向前移动,腰部随之也逐渐直起来。做 15~20次。
如果实在矫正不过来,又影响美观的情况之下,可以手术治疗效果更显著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b210001a4864bd99692\

燕子的生活日记666


罗圈腿也就是说的“O型”腿,其实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姿势是蜷缩的,出生后腿并不会很直,有点像“O型”腿,这属于暂时的生理性弯曲。

当宝宝开始学站立或走路时,“O型”腿现象可能会更明显,但是随着宝宝肌肉、骨骼的发育,当腿部有足够力量承担体重时,这种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在2岁左右看起来就不再是“O型”腿,所以不要盲目去矫正,反而会阻碍起身体发育。

除了这种生理性原因造成的“O型”腿,可能还会有一些疾病导致,比如佝偻病、骨折、感染等,如果发现宝宝双下肢不对称,弯曲角度过大,或是2岁后“O型”腿还在加重,那个时候就要去医院就医。

妈妈多观察,如果不是我说的后面疾病原因,一般不要紧的,每天规律补充维生素D3,保证奶量就好。


破孩小影


一岁半的孩子走路罗圈腿,要观察一下是向内弯还是向外侧弯,宝宝正常刚开始学会走路,有点罗圈腿是正常现象,也就是O型腿,因为刚开始走路,下肢的力量支撑不起上身的重量,时间长了就慢慢就好了,我儿子现在一岁三个多月,刚开始走路的时候腿也是有点罗圈,慢慢的就会减轻,

如果孩子走路是X型腿,也就是内侧向外弯曲,必须是双腿对称,如果不对称,建议就医!!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咱俩的小幸福


1、定期体检。检查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腿型是否出现病理的改变。一般一岁以内的孩子,每月保健一次,一岁后3个月保健一次。

2、适当地补充维生素D。很多家长以为给孩子补钙就可以了,往往忽略了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其实维生素D是促进钙、磷吸收贮存,也有预防佝偻病的作用。当然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补充维生素D。

3、避免让孩子过早地学站学走。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越早会走路越好。所以在孩子两三个月的时候就扶着孩子站了。其实不是的,孩子过早学习站立,下肢过早负重会影响孩子腿部的发育,孩子会更容易出现O型腿。而且孩子月龄太小,对腿部的控制不好,站立的姿势不对,会进一步影响孩子脊柱的发育。一般来说,等孩子会爬之后,可以自己抓着东西站起来了,才让孩子学站学走。

4、避免让孩子使用学步车。由于学步车的构造会给孩子一些不适当的支撑,让孩子不能以正常的姿势学走路。而且学步车也会妨碍家长观察孩子学走路的姿势。


艾俊儿v小龍


您好:宝宝的情况应该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和钙造成的佝偻病导致的骨骼畸形疾病,维生素D和钙是宝宝骨骼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目前宝宝才1岁半可以考虑使用矫正器械帮助宝宝纠正,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的,只有明显的畸形在纠正不了的情况下考虑手术治疗,平时应该多晒太阳,继续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





远赴人间月


这个阶段罗圈腿,除外遗传因素外,高度可疑是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体征,O型腿,因为宝宝缺乏维生素D和钙剂,导致骨质软,肌肉韧带松弛所致,这种孩子不要早走的,尽快补足维生素D和钙剂,多户外活动,定期观察,随访就是了。2岁之内一般能补回去的,2岁之后就是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了


六六家蓓趣


这个情况属于缺钙,导致建议及早给孩子补充钙剂治疗,可以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另外多晒太阳,也可以帮助钙吸收增加饮食上的营养,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必要时需要到医院做矫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