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1084976995


提到“瓮”这个字,很多朋友都会想到“瓮中捉鳖”这个成语。“瓮“是一种比罐子大,比缸更小的容器,而“瓮城”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外形类似于“瓮”的小城。


“瓮城”主要建在城门的外面,起到保护城门的作用。


在古代的要塞争夺战中,要塞四周都是高墙,古人缺乏必要的爆破工具,很难能够推倒高墙。因此古代攻城的一方往往会集中兵力冲击城门,将大门撞开后杀入要塞。在这种情况下,要塞的防守一方不断地加固城门的防御力量,护城河和瓮城也就被发明出来了。

我国最早的“瓮城”出现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陕西神木,在神木地区出土的石峁遗址中,考古人员就发现了“瓮城”的踪迹。石峁遗址中的“瓮城”并非是半圆形的,而是长方形的。


石峁遗址“瓮城”的右侧有一个偏门,这个偏门同城门的入口呈九十度角,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敌人长驱直入,给防御人员关闭城门赢得时间。我国后来出土的“瓮城”中,大多采取了这类设计,“瓮城”的城门和主城的城门都留有一定的角度差。

由于修建“瓮城”的前提是整个城市四周都建满城墙,所以“瓮城”在被发明后,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使用。一直到了唐朝末年的时候,随着城墙基础建设的逐渐完备,“瓮城”才开始大量的使用。


唐朝末年的“瓮城”不仅担当防御的任务,还能够起到诱敌深入围歼敌人的效果。当时的“瓮城”除了城门之外,还会有一个闸门,假如敌人涌入“瓮城”之后,瓮城城墙上的士兵可以放下闸门,将冲进去的士兵关在“瓮城”之中。因为瓮城是一个半圆形的防御工事,被围困的人会四面受敌,要么选择投降,要么就被城墙上的人乱箭射死。

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发生过一次“瓮中捉鳖”的战争,后梁朱温手下的将领朱珍带领军队进攻郓州,中了敌人诈降的计谋,军队被困在了郓州的“瓮城”中,郓州人用石头和弓箭攻击被困的军队,最终朱珍全军覆没,独自逃回了后梁。


在央视版的《水浒传》中,也有关于瓮城的描述,梁山的军队在进攻南京的时候,几员大将为了强功冲进了“瓮城”里面,被方腊放下闸门关住,最终全部被射杀。

“瓮城”在防范骑兵的时候效果最为明显,假如没有“瓮城”的情况下,城门一旦被打开,骑兵就能够长驱直入。而在有“瓮城”的情况下,骑兵能够发挥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在蒙古灭南宋的战争中,没有“瓮城”的临安城被蒙古骑兵轻而易举的就攻占了。


而有“瓮城”的钓鱼城,竟然独立支撑了整整36年,最后在得到忽必烈饶恕全城人性命的承诺后,钓鱼城才主动地投降。到了明清时期,“瓮城”的规模越来越大,起到的防御作用也越来越强。不过随着热兵器时代的来临,城墙的防御作用逐渐的丧失,“瓮城”也就失去了以往的防御性作用。因此在近代以来,国内大部分“瓮城”都被拆除,现存的都是一些较大的旅游景点“瓮城”。


历史总探长


中国古代城防体系里的瓮城就挺阴损的。

电视上电影上总是演着拿冲车撞城门,城门一撞开,这城就算破了。

呵呵,真的吗?

实际上,第一道城门破了,攻城的将士就会发现里面还有有第二道门,惊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古代城池大多设有瓮城,撞破一道城门,攻城方也不敢随便攻进去

什么叫瓮城呢?

即在城门内或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小城池。随便从百度扒拉一个图示例如下:

现存最大的瓮城是南京中华门。

瓮城其历史悠久,可追述到公元前4000年的石卯遗址,其作用是保护城门。

有个词叫做“关门打狗”,还有个词叫“瓮中捉鳖”这两个词就形象的解释了瓮城的作用。

攻城一方如果看到第一道城门被打破或被守军故意打开而冲了进去,那下场么………被守军居高临下站在四周城墙上集体围观是一定的。

吃瓜守军围观之余,射点箭啊、扔点西瓜皮、丢点万人敌、震天雷、臭弹、大便什么的,砸到进入瓮城里的花花草草也很正常吧。如果第一道城门是守军故意打开的,待攻城方士兵进入后就关门…………那可真是羊入虎口了。

一般的小城池多只有1道瓮城,南京作为明朝曾经的都城,一个中华门居然设了3个瓮城,一共4道城门,内有27个藏兵洞,可藏3000守军。…而且这门还不是最大的,最大那个已经被毁了

可谓阴损到家了。

所以……很多时候攻城的军队宁愿费力搭云梯爬城墙或者干脆挖城墙墙角把墙挖塌了也不愿意打城门……

干脆再补充一个大同永泰门的图,从卫星图直接截。这个很有特点,我若是指挥官,真心不想打这个门,还是换别的门打吧

其它各城门就是评论里提到的故意让瓮城月城和内城门错位的典型案例。攻城将士好不容易撞破了一个门,赫然发展门后是一堵墙………门呢?一脸懵逼


另外,瓮城的功能不止是在防御敌人上,在防水上也是大有作为的。比如安徽寿县的瓮城就是。

到了2003年,寿县发洪水。当时的水已经淹过城门。

城外一片汪洋

但是城内居然还是安居乐业,人们古城宾阳门外的洪水中洗衣服。

如果现在城市遇到洪水,恐怕人们就有一种选择,抛家舍业背井离乡了。没想到古代城墙居然起到防洪的作用。

寿县,古称寿州。东汉末,袁术在此称帝,称作寿春。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北宋年间(1068-1077年),明清时曾多次修葺,已历经900多年。

寿县这座古城是因战争古人建了这座城,因洪水后人保存加固了这座城。寿县古城墙自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不断进行整修。至今仍保持着明清两朝风格。古城墙不仅是中国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古城墙,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防体系。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城墙为什么能在洪水中屹立不倒。

它的设计巧妙有三处:

一,城墙的石岸

寿县的古城墙在壁脚处加筑了一周高3米、宽8米堤岸,它是明代寿州御史杨瞻创建的护城石堤,又叫泊岸,它的内口与墙根基连为一体,外口则以条石叠砌。护城石堤为整个城墙增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顶住了洪水对城墙根基的直接冲击 。

二、古城的设计

1、瓮城

瓮城是保护城门的一个小城。在古代即便敌军攻破第一道瓮城的城门,还面临第二道城门。瓮城上的士兵还能射杀进入瓮城的敌人。

在2003年洪水中,瓮城起了防洪的第一道作用。即便有少数量的水能进入瓮城,也能防涝排

寿县古城瓮城门和城门相互错开对于防洪也是绝妙之笔。因为一旦瓮城门溃决,汹涌的洪水以超常速度冲击的是对面足够坚固的城墙,由于城门错开,极大地削弱了洪水对二道门的冲击作用。

特别是北瓮城门朝西、西瓮城门朝北,避免了来自东把河(河水由东向西流)和寿西湖的洪水对瓮城门的直接冲击。古人思维之精妙,不能不令人赞叹!

四门原都有护门瓮城(现有北门、东门存有瓮城),除南门外,东、北、西3门的瓮城门均与正面城门不在同一中轴线。

2、城内的布局:

寿县古城的道路布局是以4条大街为主干道,把古城分成4大区域,每个区域内又以街巷纵横交错组成交通网,沿城墙的内环城路为近年所修。4条大街分别是南街、北街、东街和西街,它们是连接4个城门的主要干道。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均不在同一轴线上,因道路修整,东、西街渐趋平直,南、北街依然保持原有的转折。这种布局方式与常见的古城道路布局不同,没有遵循古制,形成经纬交织的“棋盘式”格局。

其原因是寿县古城是为军事防御而设置的城池,为了军事防御需要,防止敌人长驱直入,争取充分的战斗时间,而逐渐形成的道路布局特征,即“城门不相对,道路不直通”,所以就没有遵守王城制度。这样的道路布局方式,一直作为当地建城的标准。南街长680m,北街长1205 m,东街长1005m,西街长1025m,形成南街短,北街长,东西街大致相等的格局,这是因为抗洪防水的需要,寿县古城的地形是东南高西北低,如果道路是正十字相交,那么东西道路就要比现在的靠北,在城内积水的情况下,道路将被水淹没,阻碍交通,从而造成全城交通的瘫痪,所以东西道路南移,这也是历代建城积累的经验总结。实际上,东西道路也就成了古城的地形分界线,南街道路较平坦,北街道路则缓坡向下。

三、月坝

那么古代又是怎么进行引用水和排水的呢?

城内水系布局主要是在城之四角处设置内城河和在城内不同区域辟有大小不等的蓄水塘。城内地面流水和市民生活废水,就是采取分区蓄水和涵洞排水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的。在近4万平方千米、周围有城墙封闭的城内,逢到阴雨天,特别是大雨倾盆的天气,地面承水量十分可观。处理不当,往往变成内涝,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另外,各大街小巷遍修下水道,使水流向地势较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的内河,这两个内河通过涵洞与城外相连,在城外水位低的情况下,把城内的水排出去。 在排水的涵洞,针对于外面的洪水倒灌的可能设计了月坝。 涵洞的防水和排水功能是其一大特色.当城外的水位低于城内,涵洞的木塞子是打开的,水就排到了城外。

当城外洪水高于城内的水位,涵洞的木塞子就堵住了涵洞。防止洪水的倒灌。

月坝从整体上保护涵闸,使之与外隔离,避免了内河积水的淹没,可以随时进坝启闭闸门,控流自如。人们还可以根据月坝水面的水位高度,判断城外洪水的水位。寿县古城设有东、西月坝分别荣膺了“崇墉障流”、“金汤巩固”的誉称。

排水涵洞和月坝的设计,成功解决了城内排水的问题,实现了防和排水的自动化。

有了这些寿县的古城墙能往外排水,而且可以从地处往高处排。像一个漏斗一样永远不会积水。洪水泛滥时,只要关上城门,滴水不入。同时,通过涵口观察水位,还可以比较城内外水差。人们称寿县城为“筛子地”,城里的雨水流入了内城河,在通过低洼处的两座涵洞排放到城外去了。涵洞能控制城内积水的排出,而不让城墙外的围城大水进入城内,就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得不佩服古代建筑者其设计的高明。这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城墙,近百年来三次保护着老百姓免遭洪水之害。


老庄说故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有兴趣来南京中华门,看看世界上最大的瓮城。

其实瓮城在很多国家都有,萨沙在朝鲜和印度都看到过。

简单来说,瓮城就是一种强化城墙防御的方法。

也就是在城门内建设一个微型小城。

即便敌人攻破了城门,杀入城内,他们会发现这里并不是真正的城内,而是瓮城,也就是一个类似于牢笼的小城。

他们会遭到四面八方的攻击,很快就要完蛋了,攻城器械还无法有效使用。

瓮城在中国很早就有,但并不常见。

这主要是,瓮城未必会有较强的防御力。

这是因为敌人也不见得就会从城门突破,可能从城墙突破,那么精心制造的瓮城就没用了。

况且,瓮城如果太小,防御力有限,起不到什么作用。

瓮城如果比较大,就要花费相当的人力物力建造,如果是中小城市未必承担的了。

所以,真正大量制造瓮城的是明朝。

在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府、北京顺天府,以及西安、归德(今河南商丘)、平遥等府、州、县级地方城市,以及长城山海关、嘉峪关等关城,均设置了瓮城。其中以南京中华门瓮城最为庞大复杂。

有意思的是,萨沙在印度也看到过瓮城,同中国的大同小异。敌人攻破城门以后,发现进入了一个狭窄的小城,在这里会被印度弓箭手和投石手猛烈打击。

其实印度的城市防御还有很多搞笑的地方。

比如即便突破城堡的瓮城,前进的道路是倾斜的,防御一方可以送上面滚巨石下来。

扯远了。

朝鲜也有类似的瓮城设计。

不过,中国的瓮城是明朝才开始的。而明朝末期已经有诸如红衣大炮这种强悍的攻城火炮,传统的垂直城墙已经难以防御了,当时西方就出现了诸如热兰遮城的棱堡,瓮城也是过去式了,没人还会再造。

所以,瓮城在中国历史上也算一闪而过。


萨沙


城墙是战争中用于防守的墙垣,城门则是防线上的弱点,为了加强防卫,在随墙而辟的城门之外,再筑起一道重门,用以构成里门之外的又一道防线,里外门之间的围合空间犹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此"小城"即谓之"翁城"。根据考古和史书记载,“瓮城”最早诞生于先秦时期,经过时间变迁,到了宋朝达到完善。

先秦时期的瓮城

“瓮城”是战争的产物,虽然在现存先秦文献中,并没有直接记载瓮城的出现,但根据先秦时期战争的频繁程度来推测,我国瓮城的出现并不会太晚。

根据考古发掘,在已发掘的先秦遗址中,山西垣曲商城遗址的发掘就基本可以确认其“第二道城墙”就是瓮城。这是迄今可确认的瓮城最早雏形,其历史意义重大。

垣曲商城遗址位于垣曲县古城镇的南关,在其发掘报告中说“在西墙北段距西北角·····发现了与内墙平行的第二道城建,宽3-6米,长280米;南墙外侧也发现二道墙的西段175米·····西部二道墙外有一条宽6-10米的城壕,深约7米”

虽然形制设计较为原始,建造如此庞大,但也可看出后世瓮城的影子,它的出现将中国瓮城出现的时间追溯到了商代早期,表现出现的原始性也为后来瓮城发展留下了空间。

汉唐时期的瓮城

一、汉代的瓮城


在汉代文献《说文解字》中记载“闉,城曲重门也”。所说的“城曲重门”是指城门外的瓮城设施。

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争的规模、强度不断加强,随之瓮城的建造、布局规划也得到了发展、完善。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瓮城的本身,还表现在分布的范围和普遍性上。

根据考古发掘,汉代瓮城遗迹是数量最多的,分布地区不仅在中原地区,北方边疆地区也日益普及。有代表性的为汉代乌力吉高勒城障。

乌力吉高勒城障位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瓮城与城墙已连为一体,中间没有断开,具有了后世瓮城的大体模样。撑起呈现不规则长方形,偏开一门,断开几米后修筑了稍微错开、平行的外墙。

汉代瓮城在形制、建筑、材料方面有着很大的进步, 但仍处于过渡阶段。

二、唐代的瓮城

到了唐代,瓮城就更为普遍了,较为经典的是西北地区的西洲城,东南地区的扬州城。

在扬州城的遗迹中,现存部分保存比较好,大部分残高可达4-5米,城垣外有城壕与之平行。城垣东墙有三个豁口,偏北有一片半圆形的高地,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50米,城壕至此则屈曲绕过其外缘,为城门、瓮城和月河的遗迹。西州城则位于吐鲁番东约50公里处,从胜金口流出的水经二堡流入城。外城呈正方希,偏北的门保存了曲折的瓮城。

唐代的瓮城形制与汉代相比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形制多为西州城瓮城模样。这个时期的瓮城墙体修建的较为短小,仅仅用来拱卫城门。

宋代的瓮城

到了宋朝时期,城门内外加筑瓮城已经成为了国家制度。在宋仁宗时期官方编修的《武经总要》对城垣、马面、城门、瓮城等建筑设施有详细的要求,并绘制有具体图样。

除《武经总要》一书外,《东京梦华录·东都外城》也记载“东都外城····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熏门、新正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正四门,皆留御路故也”。

宋代瓮城最大的突破不是常规的形制、规模、材料方面,而是当属瓮城的理论设想。

南宋抗金将领陈规精通军事工程并善于城垣保卫战。在他撰写的《守城机要》一书,首次在提出了设置内瓮城的想法。陈规把外瓮城视为旧制,从城池军事防御角度提出了城门内侧需要建造城墙。

宋一朝的瓮城相比较先秦、汉、唐时期的瓮城功能更加健全。

瓮城具有什么功能

瓮城诞生是我国筑城工程和城市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出现使攻守双方从薄弱单一的城门挣脱转为两重城门的殊死搏斗。其主要功能为:

1、双保险作用。可从正面屏卫城门,双保险保卫城池;

2、限制和改变敌人的进攻方向。瓮城城门设置往往是主城门错开的。

3、加强防守,更有利于夹击敌人。在敌人攻入瓮城中,防守者可在城墙上夹击敌人。

瓮城对城池防御作用的加强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总结,战争是人类历史的年轮,中华文明就是在战争中不断孕育、融合发展而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争规模、强度不断提升,瓮城的军事防御功能一直在强化。自先秦开始,历经汉、唐,到了宋代,瓮城在历史中的价值得到了升华,到了元明,随着社会进步、战争的逐步减少,瓮城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长河缓缓淌


瓮城就是古代建造城门时修筑的小城,瓮城顾名思义呈翁形,并半包围于城门,主要用作城池的防御。

瓮城的解释

瓮者,就是内部空间大的陶器,按照这个生动的形象,古代建设时城门设置的瓮城、翁门就很容易理解了。说白了,就是在正式城门外再围绕着建设一座小城,要想进入城内,必须先经过小城,这座城外之城被称为瓮城。


瓮城的作用和形式

引据《武经总要•守城》: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其实瓮城又称月城,因为其形式呈现半月形,把城门半包围起来。瓮城的样式有半圆、平面、方形、梯形、不规则形状等等,主要还是根据地理地势和防守需求进行构建,其作用主要就是作为城池的防御功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以防守为大前提的构建要求,一般来说主城正门不能与瓮城城门相对,以防备攻入瓮城的敌人直通直入,所以主城门的方向和瓮城门的方向,从线性上一般采取90度角进行设置,不过具体到实际建设还是得因地制宜。


瓮城的历史和发展

从现有考古的情况发现,汉代城池遗址中就有瓮城的形态,而汉以前的城池是否出现瓮城则较难考证。至少从现有史料记载和遗址考证结合来看,可以证实从我国汉代开始,我国古代的城池很明显就已经出现了瓮城的构建和使用。

我国古代很多城池只要有条件,就会为城池建造瓮城用于城市防御,特别到了明清时期,更多的城池会建设瓮城,比如北京就建设有三个大瓮城。

总之,瓮城作为中国非常极具特色的城防建筑,是古代城池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本文为原创作品,我是善发,爱发历史说,原创码字不易,请支持的朋友们关注我的头条号@善发历史说,喜欢的话赶紧点赞、转发和收藏吧,并欢迎朋友们评论指正,感谢大家。


善发历史说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看看,瓮到底是啥东西?


下面这个就是瓮和罐了,瓮的话属于体型较大的陶制品,罐子体积会比较小。一般是盛水或酒的容器了。要是再往大一点就是缸了,一般是大酒缸,大水缸、

然后,我们再看看,瓮中捉鳖手到擒来的“瓮”又是啥东西?据说下图就是捉鳖的瓮,个头不小,四边有空,使用时候埋在土里,只露出瓮口,瓮里面放好诱饵,等鳖进入瓮中,瓮四壁光滑,鳖是爬不出来的,等你要来抓的时候,直接一锅端,有多少都如探囊取物。

言归正传,我们再说瓮城,瓮城顾名思义,也是有“请君入瓮”,“文中捉鳖”的意思。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其实是属于二级防御,风险预警和二重解决方案。


我们知道,古代的城市防御,主要依赖城墙,城墙又高又长,除了城门,要从其他方式进入几乎不可能。一旦发生战争,关起城门,屯好屯好粮草,再排兵布阵,就能更好的确保一座城池的安全。


可城门基本上又大又厚又重,关闭起来十分不容易,速度还很慢。如果在打仗中,这边顶不住了,要退回去,结果大城门因为笨重而来不及关闭,那么敌军不是乘机也一涌而入,城池瞬间被破?

所以,要设置瓮城,在大城门和最终的城池之间,假设一道门,第一道门守不住,至少第二道还关住了,不容易破。要是有小股追兵跟了上来,那么两道门一起关,中间位置就形成了一个“瓮”的状态,然后在万箭齐发。不要说翁中捉鳖,那简直就是关门打狗了。这样,守住城池的几率就更大了,而不至于,一个不小心来不及关一道门,整座城池都瞬间被破。这就是瓮城的好处和功能。


李艺泓


瓮城的出现是随着冲突双方,将攻守的关键聚焦于城门而产生的,其功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保护城门。

\n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相反,城池的防卫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

\n

《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这样来看,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n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指的便是瓮城。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城池的城防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最近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遗址考古发掘中,便首次发现城门和瓮城遗址。


经科学发掘和专家研讨后确认,新发现的瓮城是由夯土筑建而成,城墙墙体上突出的马面建筑,与一道东西走向的环形夯土墙(瓮城墙体)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瓮城防御体系。瓮城墙体上还发现有排列较为规整的方形建筑遗迹,有可能是作为防御设施而修建,这都体现了加强城门防守的理念和功能。 此次郑韩故城发现的瓮城建筑,布局清晰,保存完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实属罕见,填补了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对研究中国早期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但这还不是中国最早的瓮城,我们再往前追溯,会发现至少在夏商乃至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瓮城的雏形。

新郑望京楼东一城门的瓮城

望京楼商代城址是继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之后河南境内新发现的又一座商代前期城址,其规模虽逊于都城,但远大于其他建于同时期的城址,望京楼商城城门设施突出体现了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应该是郑州商城南部拱卫都城的一个军事重镇。

在城址东墙偏南的部位,考古工作人员在正在发掘的遗址区,用白灰大致勾勒出了城门的格局,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城门及瓮城的形制。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介绍说,整座城门占地2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早期城址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城门。 从东门看,商城防御措施非常严密,东侧的黄沟水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城墙外的护城河到此突然变窄,可能搭设有吊桥。东城门有两道门,第一道门相当于后代瓮城的“闸门”,门后有一片空地,其后的第二道门才是城址的最后一道屏障。



此处城门宽4.5米,呈凹字形,城门两侧有立柱柱洞及附属建筑设施,从整个城门的结构来看,已具备了后期瓮城的雏形。一般来说,瓮城隋唐五代时期比较流行,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这次发现至少将中国瓮城的出现向前推到了商代前期。


陕北石峁遗址东城门瓮城

陕北神木的石峁城址,其年代约处于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比新郑望京楼商代城址年代还要久远。最近的考古发现表明,整座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内城面积210余万平方米,外城面积190余万平方米。城墙越沟现象将石峁城址基本闭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

  “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石墙转角处为圆形,台顶面积8万余平米。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的椭圆。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上,外城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约4200米,宽度为2.5米左右。另外,在“皇城台”和内、外两城城墙上均发现城门,内、外城城墙上发现了形似墩台的方形石砌建筑,外城城墙上还发现疑似“马面”的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石峁城址外城东门位于外城东北部,从地势上来看,外城东门址位于遗址区域内最高处、地势开阔,位置险要。门道为东北向,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组成。因此,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赞叹道“它是中国城门的老祖宗,后世城门的所有要素它都有了”

总结:瓮城用于保护城门而出现,其最早雏形就目前来看,可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至于春秋战国之后、乃至隋唐明清时期的瓮城已经相当成熟了,再此便不赘述。


喜欢历史考古的朋友们,顺手点个赞呗,也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阳Sir不读史”,留下评论与我交流 。

\n


阳Sir的考古学之眼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出现得非常早,甚至在文明史前的古老城市中,例如在神木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前),就曾经出现过瓮城的大致结构。可这样的瓮城甚至,大多属于神来之笔,并不是作为标准的配置存在。

其实到了汉朝时,别说瓮城了,就是城墙的修筑情况,也不是很完善,刘邦建都长安后,长安城的城墙一直就是个半拉子工程,直到他孙子继位的时候,才将长安的城墙修筑完成。更别提瓮城了。

唐朝时就没把瓮城当回事,至于在的城墙建设中,普遍设置瓮城,要等到五代和北宋以后了。北宋时期曾公亮所著的《武经总要》中,才第一次出现关于瓮城的记述:“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要注意的是,修筑瓮城时,要很注意瓮城开门的位置,和主城门的位置,不能放到一条直线上,最好有个90度的大转角,以防止敌人骑兵的直接冲击。

北宋的东京城,就依照这一原则设置了瓮城,可南宋的临安城,却并没有设置瓮城。

在明朝之前的城墙,都是用土夯实的,直到明朝时期,城墙才开始大规模包砖,瓮城的样子才变得好看起来。

本人见过最有意思的瓮城,是山西的雁门关瓮城,在雁门关参观时,虽然愣就没找到找乔峰他爹跳悬崖的位置(当地根本没悬崖),可在雁门关的北方位置,发现前后一共有三道瓮城。

至于中国最大的瓮城——通济门,见下图


圆窗观点


相信大家都知道“瓮中捉鳖”这个成语,而瓮城的修建初衷也是为了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给进攻的敌人一记出其不意的“瓮中捉鳖”。

在古代的攻防战当中,城墙是否坚固是守方一个重要的资源,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到了热兵器时代,胜利的天平逐渐开始向进攻方倾斜,而防守方当然也要有自己的决胜利器,而瓮城就是防守方的杀手锏。



纵观中国历史,瓮城兴盛于五代与宋朝,这都是因为当时连年的战争,在北宋著名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曾经这样记录瓮城:

“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而当时北宋都城的瓮城数量多达三层,也就是说敌人如果要进攻东京起码要攻破四面城墙才可以,防护等级可以说达到了顶峰,但就算有如此级别的防护,北宋的都城还是被金人兵不血刃的占领了。



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瓮城是南京明城墙通济门的瓮城,瓮城层层叠叠,敌人想要占领一个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到了清朝尤其是开花弹开始普及,瓮城的存在就显得有点多余了,原本的大杀器现在发挥不出一点作用。



如今全国各地的瓮城因为失去了作用都被大规模拆除,唯一幸存下来的,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是南京明城墙的内城南门聚宝门(今中华门),其规模仅次于被拆除的通济门瓮城。瓮城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逝在了人们眼前。


七七谈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过去有一句老话叫关门打狗——死挨揍,这指的就是瓮城的一个功能。

何为瓮城

所以这瓮城您可以看做是古代城市的一个防御设施,而且还是主要的,他是搁原来的城门外边,修了那么一座圆形或者方形保护原有城门不被正面攻击的一个小城。

当然这瓮城的城墙和那里边那城墙是一样高的,您别看他是个小城,建筑规格可一点不小。

这瓮城的两侧和城墙是连在一起的,就这城墙上边还有箭楼啥的防御设施。

咱瞅《水浒》的时候,那轻功特别好的鼓上蚤时迁,不就被关到了瓮城里边被石磨盘给砸死了吗?

所以瓮城您可以看做是一个陷阱。

从城门洞好不容易攻进去了,以为这就进城了,结果这里边还有个城门。

那么攻进去这波人可就倒了霉了,真真的十面埋伏,遭受的那可是全方位的打击,不死也得扒层皮。

说道这里有小伙伴就会说了:“要是真遇到这样的,可以从原来的城门退出去啊?”

退出去?还啊呢?所有的城门这都配备千斤闸,您这把第一道城门攻破了,挥刀子撒丫子往城门里头钻,城上的人瞅这进来的差不多了,就这千斤闸往下一放,这前后的路就被堵死了,你压根就出不去。

而这千斤闸,城头上您没十几个人,转那绞盘,您压根就拉不起来。

而且这瓮城的城门的设置还特别的损,外边的城门和里边的城门它就不再一条直线上,您要想搁第二座城门进去,这就得在瓮城里边绕半圈过去,才能瞅见真真的城门口,打这里进去,这才算是真真意义上的入城。

所以咱看电视剧的时候,就能瞅见攻城的时候,很多人选择扛着梯子爬城墙,而不是去进攻瞅起来似乎防御最弱的城门,原因就在这里。

这城门压根就不好进,您就算进去了,能活着出来这都是个问题。

反而这瞅起来防御力最好的城墙,是最软的柿子。很多士兵宁愿拿刀子去砍城墙,都不愿意去砍那破城门。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这不扯呢吗?用刀子砍城墙,这智商不再线上吧?”

举例说明

这俺真没胡咧咧,这要是遇到豆腐渣工程,没准还真能把城墙给砍一口子出来。您别以为这不可能,历史上还真真的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掰手腕的时候,朱元璋搁洪都这块放了个朱文正。

咱别的不说,小一点的城,东南西北四个门就够了,而洪都也就是咱现在的南昌,这块他愣是弄出了八个城门。

把个守城的朱文正瞅的头都大了,当时陈友谅带着可是八十万大兵,攻打这城。

这一仗打的最猛烈的时候,陈友谅命令后退者斩,结果士兵疯了,用手中的兵器愣是在城墙上砍出个十余丈的口子。

瞧见吗,城门没进去,城墙到是被砍开了口子。

您要问结果的话,陈友谅还是没有进去,因为朱文正这货的战力搁到朱元璋的手底下是可以排到前五的人物。

陈友谅累吐血了都没有进去,这为之后朱元璋在潘阳湖这块决胜陈友谅奠定了基础。

咱接着说瓮城。

这瓮城第二个作用是,为了给里边哪城门争取关闭城门的时间。

大家伙都知道这城门不是咱家里那门,他要是关闭,这可废姥姥劲了,需要一定的时间。

毕竟这城门他也厚重,您没十几个人这也关不上,再说这门栓,一俩人他也抬不动不是。

敌人如果突然出现,您这城门还没关上呢?让人家直接冲进来,这不就玩完了吗?

再有一种情况,您要是想要出去和外边攻城的亮亮肌肉,这要是打赢这好说,这要是打输了,这全得搁这城门口跑,这要是乱了,城门关不上,被后边撵的敌人根上,这也一样完犊子了。

那么有了瓮城就不担心这个了,毕竟里边那到城门他是关闭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