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

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

赵洪彪徒弟甄九连

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源自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海子沟乡大有山村。大有山村地处浅山,气候宜人,空气清爽,人杰地灵,距西宁市7公里。

大有山村农民尚武的习俗缘自村里的著名武术家赵成章。赵成章16岁那年,聪慧好学的他依父亲之命,拜人称“董货郎”的董程为师学习武术。由于董程师承少林寺武术,武艺高深,后因躲避乱世而隐居于西宁市西杏园村,以挑担卖货为生。聪明的赵成章深得师傅喜爱,20岁时,赵成章已经从师傅那里学得拳、脚、刀、枪、剑、棍等武艺的真传,尤其是达摩棍法更是被他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

赵洪彪徒弟赵成凯

1935年,马步芳邀请甘肃、宁夏、青海三省武术名家在西宁打擂比武。在第一天的比武中,赵成章就技压群雄,脱颖而出,被马步芳看中,当即便封他为炮兵团教官兼副团长。后又被马步芳任命为西宁国术(武术)馆副馆长、八十二军武术总教练,成了马步芳、马继援的保镖,马继援等军政要员也纷纷拜他学艺。

但是,生性刚烈、侠义心肠的赵成章看不惯马步芳的许多做法,尤其是残害红军西路军的行径,所以便偷偷解救被马步芳囚禁的红军,后被马步芳知道后治了他的罪。从此,赵成章对马步芳心灰意冷,无心继续替他卖命,便经常借故外出,拜访武术名师,结交武林高手。1944年,赵成章解甲归田,与大儿子赵广麟在村中收徒传艺,大有山村从此便兴起了全民学武之风。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村里习武的热潮被一度禁止,尽管许多习武的人都被“办了学习班”,但人们对武术的热情却一直未减。当时,不让公开练,许多人就在家偷偷地练,所以直到现在,赵成章的长孙赵甫、次孙赵德,以及赵成章的关门弟子赵洪玉等许多40岁以上的人都一直保持着习武的习惯,而且经常和省上许多著名拳师进行切磋和交流。大有山村在全省乃至整个西北武术界小有名气,被称为“青海武术村”。许多村民多次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武术比赛并获得奖项。

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

赵洪彪编著的《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一书

大有山武术继承并保留了传统武术之精华,其中尤以棍和鞭杆著称。2009年9月,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洪彪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

由于我国古代爱好武术者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大家为了提高武艺,都在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所以武术中融会了哲、佛、道、医、儒、文、艺、德、美等中国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在武术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上进行着“形”和“意”的交融,使中华武术变得绚丽多彩、充实完善,它那丰富的内涵和千变万化的招势足以陶冶人的情操。中华武术并非肤浅的卖弄拳头,而是确有深厚功底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爱国爱人民、真诚友谊、敬老爱幼、尊师重道、言行一致、谦虚好学、勤俭朴实、有志气有恒心、临大难而不惧、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优秀道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也是历来尚武重德,要求“欲练武,先修德”。同时,武术的强身保健不但是通过外练筋骨皮,使筋骨强健,而且是结合心意,运化内气,导引经络,使内脏机能增强、体质得到改善。

今年,青海省体育局给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挂牌,大有山村,成为我省第一个“武术之乡”。

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

武术爱好者在表演拳术

大有山武术的主要特征:

①多元性:

A.拳种构成的多样化。民间传统武术本身就没有固定的学习过程和时段,也没有固定的指导老师,所以,民间传统武术研习的成员所学到的拳种就呈现出它的多样化。现年65岁的赵洪彪老人,是大有山有名的老拳师,赵成凯是他的徒弟。赵洪彪14岁就拜在村里赵广麟门下习武。10年时间里,勤奋好学的他从师傅那里学到了白虎单鞭、小洪拳和进山棍等有名的拳术。24岁那年,赵洪彪又拜在阿滩村杨生蔚门下习武。一年后,八虎单拳、青龙条子、九环锤也被他练习得滚瓜烂熟。他的名声也逐渐在乡里传开了。

B.拳理拳法的复杂化。就单一拳种本身而言,一个成熟的拳种应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及训练体系相对完整的技击性运动,即它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套路、器械,还需要有一定的拳理,在风格、劲力、练功方法等诸方面别具一格。另外,任何拳种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仅某一拳种某一套路而言,其发展动因涉及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多方面。

C.人力资源的多元化。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的成员虽然主要出自大有山村,但由于习武人员的不同喜好和交友特点,研习这项武术的队伍不一定就固定在从本村村民中发展壮大。随着这项运动的不断拓展,邻村的甚至周边数十里以外的武术爱好者也会慕名前来学习和讨教武术之道。由古至今,我省各地也曾涌现出大批的武术名家。这说明大有山民间武术的人力资源,无论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上,还是从所代表的拳种门派上,均体现出一定的多元化特征。

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

赵洪彪(中)和他的徒弟

②兼容性。

大有山村村民尚武数十年,在数十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大有山民间武术不断汲取营养进行自我更新,其在更新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兼容性特征。

A.横向切合兼容。武绍祖先生在《中国武术史》开篇序言中提到:“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宝、国粹,与文、史、哲 、理、医诸学科有着相互渗透的关系”,“同中医、气功等都是人体科学的一个不同侧面,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现象。”大有山民间武术亦然,其拳种理论渗透着文、史、哲、理、医等文化精髓。

B.纵向交流融合。大有山民间武术与全国各拳派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改革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局面。2015年6月12日,“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作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防止其失传,继承者赵洪彪先生编著《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一书并出版发行。该书集中体现了赵洪彪多年来对民间传统武术的潜心研习成果,反映了湟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彰显了青海大有山民间武术发展的蓬勃景象。


  活动现场赵洪彪还和他的徒弟赵成凯、甄九连向群众表演了“少林八卦混元功法”等,让现场观众近距离感受到“大有山武术”的魅力。

③辐射性。

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在兼容并收的基础上不断汲取营养,同时,又将自己成熟的拳理拳法不断地向四周扩散,对周边乃至省内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大有山村,有不少老拳师,他们大都得到过赵成章的亲传。村子里赵成科家的老家谱上,记载了他们祖先是随军来此。也就是说,大有山的一些村民是将士的后裔。也许是由于祖上来历的关系,这个地方的村民崇尚习武。(陈生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