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祈求之心(散文)

季兴福

在阅读林清玄先生《菩萨的心情》一文时,蓦然想到曾经见过的人们烧香、磕头、拜佛菩萨的情景,尤其是在旅游景点,有那么多人遇寺庙就进,见佛菩萨就拜,个个虔诚、庄重,又匆匆忙忙。他们当中有多少人不是想通过这一举动,祈求佛菩萨保佑“官运亨通”、“招财纳福”、“婚配美满”、“求赐子嗣”、“平安顺遂”、“健康长寿”……的呢?是否灵验,我不了解,原来也没以为然。几次旅游,看到介入的人有增无减,而且场面又那么火爆,便心生思虑,渐渐地受到感化。

那是于海南三亚,在去南山的大巴车上,巧舌如簧的导游小姐一路喋喋不休,大讲在南山烧香、拜佛、许愿的灵验。到达目的地后,比我动心还快的同伴看我还在犹豫,又上前劝说。本来好汉架不住三劝,何况又受到众“信徒”的感化,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既已到此,莫失良机的心态,情不自禁地掏兜(记不清钱数了)上了一柱香,磕了三个头,许了一个愿。因为已经退休,不再考虑官运;家里没人开公司、做生意,没有赚钱招财的买卖;那时正热衷于买彩票,日夜想通过买彩票实现发财梦,于是就许了一个买彩票“中大奖”的心愿。几年光景,投入了六七千元,一共中了不过几百元的“大奖”,不得不洗手休息。

不知别人是否如愿以偿?

后来回想,觉得荒唐可笑:那么灵验,谁烧香、磕头、拜佛菩萨,佛菩萨就施舍谁、庇佑谁,那佛菩萨还怎么“普度众生”?佛菩萨不就变成了今天受贿的贪官了吗?谁还去辛苦劳作?每天去寺庙烧香、磕头、许愿、祈求不就成了吗?如果都不去劳动创造,财富从哪里来?如果做了恶事的罪人去烧香、磕头、祈求佛菩萨庇佑,佛菩萨该怎么办?

想想,真是可笑之极!

不学无术!

不禁自嘲起来。

读了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才知道问题所在,林先生说:“我们需要的不是神佛的恩宠与眷顾,而是平等无私与正义!”

佛教讲究超脱万物,众生平安,佛教的信仰是虔诚,而且无欲无求。

现在那些参拜佛菩萨的人,有几位不是祈求好运气的呢?这种欲求本身就违背了佛教“普度众生”的大愿。

汶上宝相寺主持正德法师2017年2月8日做客凤凰佛教原创节目《师父来了》时,为大家揭破了拜佛祈福求财的秘密。

1、烧香拜佛不是交易,而是在于自己不是存在交易的心。《金刚经》云:“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烧香的那一刻是对佛菩萨的虔诚恭敬,受益的就是那份虔诚恭敬心。

2、可以向佛菩萨祈求发财,但是最好的祈愿是用自己无私的心和身体力行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财富也同时水到渠成。

3、学佛人不求财,学佛修行是求智慧和解脱,其实有智慧,财富是自然而然的。

4、佛教没有专门掌管众生财富的佛菩萨,不会掌管众生的财富,但会教授大家改变命运的方法,靠自己来改变命运,掌握财富。

5、佛菩萨教化我们改变命运和获得财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给予。

6、财富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原来如此。

真是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

以前从未涉足过佛教方面的问题,一字不懂,抱着欲求、侥幸的心态,做了荒唐、可笑、幼稚的举动。

我不是说烧香、磕头、拜佛菩萨的行为本身荒唐、可笑、幼稚,是说人的祈求之心。

拜佛菩萨,敬仰佛菩萨,应该是为了净化心灵,让烦躁、复杂的心情平静下来,使自己不担心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处,应该去考虑怎样在社会上立足;不担心钱财不来,应该去考虑怎样赚取

祈求之心(散文)


祈求之心(散文)


祈求之心(散文)


祈求之心(散文)


祈求之心(散文)


祈求之心(散文)

钱财的方式;不担心身生疾病,应该去考虑怎样才能使身心健康和一旦有病怎样应对。

人们在佛菩萨的心里是平等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里也应该是平等的。

佛菩萨不是某个人的财神爷、护身符。

有个故事分享给大家,不知都是怎样的看法。

一个老熟人曾经在我面前讲过,他的一个战友退役后看准了一条财路,在东北一个县级市修庙宇、建寺院、卖香火。他只是个开发者——老板,并没有出家修行,几年之后,就跨入了富人行列,已有名气。老熟人听他的战友讲完后问道:“你说这烧香、磕头、祈求灵吗?”“灵不灵,人家信啊。”老熟人的战友说。老熟人听了点了点头,心里说道: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个老板不正是看准了有那么多人心有升官发财交好运的欲望,看准了这些人有欲望而又不明白还想碰运气的心态,利用庙宇、寺院的招牌,打着佛菩萨财神爷的幌子,向他们做推销昂贵香火的广告招来财富的吗?可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生财有道。

这个老板的经商之道,说对吧,他修了庙宇、建了寺院,方便了众人,服务了大家;反之,他并非为了“普度众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和那些靠香火钱养活僧人,修缮庙宇,发展、传承佛教文化的庙宇、寺院一样吗?

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怎么对待?

2020年2月29日完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