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為了吃魚,遊走在法律的邊緣”丨長安食跡 · 唐食考

“為了吃魚,遊走在法律的邊緣”丨長安食跡 · 唐食考

在唐朝,唐明皇曾經頒佈過一個“禁鯉令”。

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

號赤鯶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

——《酉陽雜俎》

捉到鯉魚必須立即放掉,不能吃。

鯉魚也不能叫鯉魚,要叫“赤鯶公”。

私自售賣鯉魚,杖六十。

因為鯉魚的“鯉”和皇帝的“李”姓同音,故避諱。

“為了吃魚,遊走在法律的邊緣”丨長安食跡 · 唐食考

這簡直要了唐朝吃貨們的命。

你不讓我吃鯉魚,我魚膾怎麼做?

魚膾是什麼?

是大唐第一美食,不接受任何反駁!

唐人只接受一種魚料理,那就是膾。

——切成薄片,直接蘸醬吃。

一個技藝高超的廚師,可以把魚膾切得像蟬翼一樣薄。

而且墊在魚肉下面吸收汁水的白紙,

切完一整塊肉之後依然乾燥如初。

魚肉細如輕紗,入口即化。

這種魚膾又被稱為“膾縷”。

可以說是唐朝吃貨的頂級享受了。

“為了吃魚,遊走在法律的邊緣”丨長安食跡 · 唐食考

“無聲細下飛碎雪”

——魚肉就好像細碎的雪花緩緩飄落。

著名吃貨杜甫先生如是說。

為了一片魚肉,不僅遊走在法律的邊緣,

而且,

光吃還不夠過癮,還要作詩記錄下來……

在當時的這種魚膾的“地下聚會”,

廚師的刀工表演也是這道菜的一部分。

喪心病狂的唐人專門為了還專門為這道菜

出了一本書

《砍膾書》

介紹了砧板的選擇、刀具與刀法、醬料的配置等等。

骨子裡都是詩的唐人,給刀法起的名字也是清醒脫俗:

大晃白、小晃白、舞梨花、柳葉縷、千丈線……

簡而言之,

為了吃魚,

唐人付出了他們能夠付出的一切努力

“為了吃魚,遊走在法律的邊緣”丨長安食跡 · 唐食考

所以,你皇帝不讓我吃鯉魚我就不吃了?

不存在的。

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

從貴族聚餐到地下黑市,

鯉魚的銷售比禁令頒佈之前還要火爆。

對於唐人來說,

為了魚膾,是可以以身試法的……

然而,表面上說不準你們吃,

實際上頒佈禁令的唐明皇本人

才是真正把魚膾技藝推向巔峰的終極吃貨。

“為了吃魚,遊走在法律的邊緣”丨長安食跡 · 唐食考

“金齏(ji)玉鱠”

唐朝魚膾的集大成之作。

用加了橘皮和慄黃的醬汁,

均勻地潑灑在猶如玉石一般的魚片上。

不僅自己吃,還賞給有功的大臣們,

以表示對對大臣們的厚愛。

然而,這些大臣是一道魚膾就能打發的麼?

……是的,太特麼好吃了。

“我聽著曲兒,看著舞,吃著魚,”

不對不對,是

“吹簫舞綵鳳,酌醴膾神魚。

千金買一醉,取樂不求餘。”

酒鬼李白如是說。

“為了吃魚,遊走在法律的邊緣”丨長安食跡 · 唐食考

於是,這道“禁鯉令”就順其自然地

成為了擺設。

金齏玉鱠這一巔峰之作,

也隨著吃貨們上下而求索的努力,

把配方琢磨了出來。

而試驗的過程中,由於鯉魚緊俏,

鱸魚、鯿魚等肉質相近的魚類

被當做試驗品,

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試驗……

終於,到了唐末,

這道菜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變成了常見的佳餚。

唐朝人民則表示,

沒什麼事兒是一碟魚膾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

那就再來一碟。

“為了吃魚,遊走在法律的邊緣”丨長安食跡 · 唐食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