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瓦格納的葬禮輓歌,賞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瓦格納的葬禮輓歌,賞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18年陪著母親參團來了趟歐洲列國遊,就是繞著阿爾卑斯山兜一圈。其中有一站是德國法蘭克福往南,位於瑞士和奧地利邊境,被山巒包裹的小鎮富森(Fussen)。那裡有聞名遐邇的城堡——新天鵝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高聳入雲的白色城堡被蒼勁肅穆的阿爾卑斯山襯托著,再加上藍天、白雲、碧湖…瞬間回到《茜茜公主》世界。其實這座城堡就是波西米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建造的,而在樂迷心中,他還有另一個身份——瓦格納的忠實擁躉。

不久前在介紹布魯克納時,耳邊放著他的《第七交響曲》,彷彿眼前顯著阿爾卑斯的夕陽晚景、鼻耳朵間泛著鳥語花香——這無疑是所有古典音樂中最動人、最優美、最悅耳的片段之一。特意關注了這一版指揮是壽長九十的德國指揮家君特·旺德(Gunter Wand,1912~2002)。想必很多人都該感謝這位指揮家,讓世界重新認識了布魯克納。

瓦格納的葬禮輓歌,賞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Gunter Wand 1912~2002

旺德在世的時候名氣並不顯赫,遠不及卡拉揚和伯恩斯坦,在古典樂迷圈裡,甚至熟知祖賓·梅塔和巴倫博伊姆的人,對於旺德的名字也大都會略感生疏;但他的身後名卻與日漸隆。這並不是孤證,羅馬尼亞指揮家切利比達克也同屬這樣的類型,我們在《指揮篇裡聊指揮》專題中第一個介紹了就是老切利——年輕時,與卡拉揚競爭柏林愛樂指揮失敗後,便一生遠走世界;直到晚年重返柏林愛樂舞臺一戰封神,去世後更有人推崇他超越卡拉揚,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老切利與卡拉揚的恩恩怨怨像極了金庸先生筆下的慕容博與蕭遠山——王圖霸業,盡歸塵土。置於樂迷朋友,除了感嘆天不遂人之外,也只能怪自己糊塗,一邊被聽那些熟悉的名字畫地為牢;一邊總抱怨為何與“新大陸”相見恨晚呢!

旺德的錄音值得大家入手,甚至有人會這樣說出推薦語,“若向地外文明介紹人類,君特·旺德是不二人員。”他年近九十,皮膚滋潤如嬰兒般白裡透紅,指揮起來眼睛炯炯有神,十足的“鶴髮童顏”,當之無愧的優秀人類形象代表。

瓦格納的葬禮輓歌,賞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旺德1912年出生於德國埃爾伯費爾德(Elberfeld),專業是指揮與鋼琴。終其一生,旺德幾乎都在德國西部城市科隆度過。1939年,27歲的旺德擔任科隆劇院指揮,後來又擔任科隆“音樂總監”(General music direktor),也就是既任歌劇院指揮,又任Gurzenich樂隊指揮。這個職位他一直擔任到1974年,自己62歲時。期間他曾客席指揮過倫敦交響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曾初次嘗試錄音,但之後三十年再沒有涉獵唱片領域。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旺德指揮北德廣播交響樂團(NDR Symphony Orchestra),錄製了全套的舒伯特和布魯克納交響曲。1982年,他以70歲高齡重新擔任英國BBC交響樂團和北德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89年,77歲的旺德首次訪美,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轟動全美。美國報紙,“旺德指揮芝加哥樂團,整個芝加哥都在談論旺德!”隨即他又遠赴波士頓和克利夫蘭,與另外兩支全美頂級樂團合作。晚年,他為BMG Classic和RCA Victor Red Seal錄製了大量作品,主要是布魯克納、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的交響曲,都收穫貨好評。

瓦格納的葬禮輓歌,賞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其實,在六十歲之前,旺德從來沒有接觸過布魯克納,如今他已經是布魯克納的權威闡述者了。這跟提過的索爾蒂一樣,“五十歲之前,我從來沒喜歡過布魯克納,那時自己十分鐘情馬勒。後來一位德國朋友勸我試試布魯克納。我在六十二歲那年第一次在自己的意大利住所中研究布魯克納 《第七交響曲》。瞬間喜歡上,從此成了布魯克納迷”——索爾蒂如是說。布魯克納是要人經歷半百,等到五六十歲之際才能聽懂的作曲家,連大指揮家們都不能例外。布魯克納自己也是大器晚成,要等到六十歲時才真正成名。成就自己也是這部《第七交響曲》。

瓦格納的葬禮輓歌,賞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布魯克納,1824年生於奧地利安斯費爾登(Ansfelden)。父親是教師,管理當地教堂唱詩班和管風琴演奏。布魯克納為家中長子,早年跟隨父親在教堂唱詩班、學習演奏管風琴。父親去世後,他來到附近的聖佛羅裡按(St.Florian)慈善機構當合唱男童,幾年之後在這裡擔任老師。週末他會去維也納學作曲,並開始創作,此時作品全部是宗教聲樂曲。1855年,布魯克納成功申請到林茲(Linz)一個教堂的管風琴職位,一干就是十三年。1868年,他去維也納音樂院任教,起初只是無薪臨時老師,後來升任為教授,但已經是很晚的事情了。

在創作方面,布魯克納一直都步履維艱。他的作品很少有市場——創作完成即刻上演的機會。多部交響作品都是塵封多年之後才獲得首演,有的首演甚至是自己身後事:《第二交響曲》等了二十二年;《第四交響曲》等了十六年;《第五交響曲》等了二十三年;《第六交響曲》等了十六年。布魯克納從來沒聽到過自己的《第五》、《第六交響曲》在舞臺上的呈現究竟是怎樣場景。

瓦格納的葬禮輓歌,賞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雖然一生創作了十一部交響曲,但布魯克納是個極度缺乏自信的作曲家。他在發表《第一交響曲》之前已經寫過兩部交響作品——自己毀了一部,另一部在手稿上標了“《第0號交響曲》,完全不通順,只是試做”的字樣。在完成後面幾部交響作品之後,自信還是沒有建立起來,居然允許樂隊與指揮臨時修改總譜。甚至只要遭遇質疑,都會主動修改自己的作品。所以,如今的布魯克納交響曲有諸多版本,究竟那個是原版估計只有上帝才知道。

與布魯克納同一時代,維也納權威樂評愛德華·漢斯力克(Eduard Hanslick,1825~1904)是個極度厭惡德國瓦格納所謂“現代主義”音樂的勃拉姆斯忠實追隨者;而布魯克納卻是瓦格納擁躉。順理成章布魯克納成了漢斯力克的活靶子。布魯克納每寫一部交響曲,漢斯力克就一通連珠炮,弄得作曲家幾近崩潰,要進行數月的療養治療。當時在維也納,瓦格納和勃拉姆斯是兩展對立的大旗,其實兩位作曲家之間並無嫌隙,人為造成這種對立是源於所謂的評論。布魯克納去世後,勃拉姆斯還趕去葬禮,怎奈年邁履沉,趕到時教堂已經大門緊閉。有人在教堂門口聽到勃拉姆斯喃喃自語,“沒關係,反正我也快去那個地方了……”第二年,勃拉姆斯與世長辭。

瓦格納的葬禮輓歌,賞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布魯克納的偶像是瓦格納。他第一次接觸瓦格納音樂是在1862年,當時還在林茲任教。身邊的一位作曲老師決定排演瓦格納歌劇《唐豪瑟》(Tannhauser),在跟老師一起研究完總譜後,他立刻被瓦格納新型作曲法攝去了魂魄——原來音樂還可以這麼寫!他立即動手創作了《F小調交響樂》和《D小調序曲》,來模仿瓦格納的創作手法。見到瓦格納本尊是一年之後的事情,那次布魯克納應邀前往慕尼黑參加《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首演。二人一見如故,瓦格納非常欣賞布魯克納的才華,曾公開表示:“布魯克納是唯一可以跟貝多芬比肩的交響樂作曲家。”布魯克納在見到瓦格納之後,簡直把這位年長自己十一歲的男人奉為神明,據說看完《帕西法爾》後,布魯克納激動地跪在瓦格納腳前,喃喃自語,“啊!大師,我崇拜你!”

《布魯克納第三交響曲》便是題獻給瓦格納,但這部作品首演非常失敗,樂曲演奏一半,聽眾開始紛紛離場,還有人開始大聲玩笑。最後只剩下十幾個聽眾,其中就有聽過他課程,後來成為大作曲家的馬勒(當時只有十七歲)。

瓦格納的葬禮輓歌,賞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布魯克納的成名曲是他的《第七交響曲》。1884年12月30日,由匈牙利指揮家尼基什(Arthur Nikisch,1855~1922)執棒,在萊比錫首演。首演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觀眾鼓掌十五分鐘,尼基什激動地說:“貝多芬之後,再沒有任何音樂能達到如此水平……今後,要把推廣佈魯克納音樂作為自己的音樂使命。”隨後在慕尼黑這部作品也取得成功。在維也納,雖然漢斯力克依舊不改譏諷之能,但這次也不得不說,“毫無意外,每一個樂章演奏完,作曲家都被聽眾呼喚上舞臺謝幕四五次——這樣的場景,前無古人。”

《第七交響曲》令布魯克納名利雙收:維也納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一些實業家決定向他提供固定年金,奧地利政府也向他提供年俸。奧地利皇帝曾給他授勳,在接見他時曾親切詢問還有什麼要求。布魯克納生性溫順、忠厚,對皇帝陛下說,“只希望評論家漢斯力克停止對他的謾罵攻擊。”

瓦格納的葬禮輓歌,賞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名利雙收的布魯克納隨後創作的《第八交響曲》也取得了成功,但他依舊不自信。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聽取朋友意見,花了大量時間改寫自己曾經的交響曲,結果耽誤了《第九交響曲》的創作。《第九交響曲》只留下兩百多頁的草稿,布魯克納就辭世了。去世的當天早晨,他還在伏案創作著自己永遠都無法完成的作品。布魯克納的葬禮十分隆重,按照本人遺志,遺體被安葬在聖佛裡安教堂自己年輕時演奏過的管風琴下面。

《第七交響曲》成為他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並非偶然。索爾蒂指揮的第一部布魯克納就是《第七交響曲》;德奧地區的聽眾接觸布魯克納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第七交響曲》,這也算英雄所見略同吧。

瓦格納的葬禮輓歌,賞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第七交響曲》跟瓦格納有很大關係。布魯克納動手創作這部交響曲始於1881年。到了1883年,得到了瓦格納病重的消息後,布魯克納曾說:“某日回到家,想到大師將不久於人世,心中難免苦悶。於是產生了這個柔板(Adagio)的構思。”事後,人們常把這一樂章叫做“悼念瓦格納的頌歌”,也是《第七交響曲》中最感人的樂章。

第二樂章一開始先由四把中音號吹出第一主題前半部,接著絃樂齊奏像大江大河奔湧而來。音樂肅穆、莊嚴、沉重、緩慢,是對瓦格納之死感到的巨大悲痛和深切懷念。隨後原號演奏含糊而黯淡的音節為過渡;隨即音樂一轉,出現了那段令人聯想到阿爾卑斯山的第二主題。這裡的旋律溫暖、明亮、抒情、柔美,好像在回憶從前的瓦格納,回憶布瓦二人在德國或奧地利野花遍地、綠草如茵的山區牧場散步、討論藝術……這段旋律在重複時,加入長笛音色,不但使人聯想牧歌短笛,還能讓人聞到牧草芳香。只不過略帶惆悵的旋律在提醒人們,往事已成追憶……

瓦格納的葬禮輓歌,賞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此樂章中,這段旋律後面至少還出現過一次,但已經變得支離破碎、模糊暗淡,好像暮年的老者記憶畫面泛起的黃,直到逐漸消失。那個沉重、肅穆,表示死亡的旋律在本樂章中葉重複出現過兩三次,每一次都變的愈發沉痛、憂傷。兩個主題反覆出現的間隔楚,數次的號角嘹亮、金鼓齊鳴、光輝耀眼,那是在預言瓦格納的靈魂升入天堂。最後第一主題變得越來越模糊,直到寧靜重降人間,像瓦格納靈魂在與布魯克納,與人間塵世道別。

瓦格納的葬禮輓歌,賞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全篇需要七十分鐘左右,單單第二樂章也需要二十多分鐘,幾乎等於十八世紀時一整首交響曲的篇幅。市面上能找到的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少說不下十幾個版本,這裡推薦旺德、索爾蒂以及被世人神話了的切利比達克版。聽完《第七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想必大家會順理成章的去聽《第八》、《第九交響曲》慢板樂章,它們都是關於“死亡”的思考。這裡就不再贅述,因為此篇文稿已經足夠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