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秋后坝区传捷报】湄潭县共和坝区:稻熟鸭肥茶飘香

【秋后坝区传捷报】湄潭县共和坝区:稻熟鸭肥茶飘香

【秋后坝区传捷报】湄潭县共和坝区:稻熟鸭肥茶飘香
【秋后坝区传捷报】湄潭县共和坝区:稻熟鸭肥茶飘香

共和坝区种植的优质稻。 林明 摄

金秋时节,湄潭县共和坝区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风景。放眼望去,连片的稻田泛着金光,四周的茶山坡坡相连;走在田坎边,稻香扑鼻,一些已经收割的水田里,成群结队的鸭子划着水,争抢着洒落的稻谷。

忙着收割稻谷的村民们笑容满面。曾经只种低质水稻和玉米的田土,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如今效益倍增。土地流转金、务工工资、产业发展收入,样样都能赚钱,坝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立体生态农业,着实让村民过上了宽裕生活。

“稻+鸭+茶+菜”,产业选择精又准

湄潭县共和坝区涉及永兴镇共和村、界溪村、粱家坝村和永兴茶场等片区。去年,坝区种植的1100亩优质水稻、1800亩改植茶园,分别实现产值346万元和1980万元;稻田养鸭2000余羽,产值近10万元。

界溪村村民王显根种了4亩“大粒香”水稻、5亩茶园,去年共收入近5万元。眼下他家以每公斤7元的价格卖了部分稻谷,加上两季茶的产值,收入6万多元,今年预计收入8万余元。

“选对了产业,收入差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以前种4亩水稻,总收入还比不上现在种一亩‘大粒香’;以前坡上5亩地种玉米效益就更低了,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一亩地收入不到600元,现在种上茶叶,保水保土不说,每亩卖茶还能收入1万多元。”王显根深有感触地说。

共和坝区由几个相互连通的小坝子和植被茂密的山丘构成,清澈的河流在坝中曲折蜿蜒,水质好、油砂质土壤、没有工业污染,发展优质水稻、养鸭及茶产业优势明显。

结合当地村民长期种植水稻的习惯,2015年湄潭县特色产业发展帮扶专班深入共和坝区,组织试种经济价值高、品质好、市场认可度高的“大粒香”水稻。看到专家种出的“大粒香”,卖价是自己种出的传统水稻四倍多,村民争相试种。

【秋后坝区传捷报】湄潭县共和坝区:稻熟鸭肥茶飘香

“原本村民们就种水稻,现在只是更换效益更好的品种,大家很容易接受,这次调整开展得非常顺利。”共和村党支部书记李勇说。为了确保“大粒香”水稻的产量,坝区从提高种植技术着手,经过县里、镇里多次组织技术培训,数十名村民变成了“土专家”,他们一边自己种,一边带领身边的村民学,一传十、十传百,“大粒香”水稻种植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田坝的产业调整成功,帮扶专班又将目光瞄向田坝周边水土流失严重的小山丘,如果不能解决玉米种植带来的次生灾害问题,那么田坝里的“大粒香”水稻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帮扶专班结合湄潭大力发展茶产业和配套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依托永兴茶场的资源和技术,发动村民在山丘上的玉米改种为茶。山上种茶保水土——田里种稻稳增收——散落稻谷养鸭子——鸭粪反哺肥茶园,立体生态农业在共和坝区发展得淋漓尽致。

“龙头企业+农户+市场”利益联结干劲足

这些天,共和村村民郑定生忙得不亦乐乎,他开着收割机到处帮忙收割谷子,每亩收费200元,算下来一个收割季节能收入近10万元。

2015年,共和坝区千亩优质稻吸引来了竹香米业公司。这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订单种植、收购、加工,让稻谷种植户们实现了产销精准对接,还在坝区流转了千余亩稻田作为种植基地。

郑定生把自家的5亩田地以每年62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给了公司,由于种植经验丰富,会操作农机,他被公司返聘为350亩水稻基地的管理者。和郑定生想法一致的还有坝区其他300余户村民,他们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后,或在公司车间当工人,或在田间工作,平均每人每月固定收入2000余元。村民们笑言,现在不种水稻,家里没有了耕牛和打谷斗,却多了智能手机和摩托车。

除了竹香米业,还有5家茶叶加工企业也来到共和坝区,让坝区茶农产销无忧。

共和村村民张选彩种了5亩茶,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能附近租到更多山丘用于种茶。“你看,现在能种茶的地方都种上了茶。大家为什么愿意种?因为茶青不愁销路,卖得起价。”张选彩告诉记者,原来茶青要自己背到茶青市场卖,价钱不稳定;现在产茶企直接来茶园边收购,不光为茶农节省了运输成本,收购价比以前还高。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产业链、利益链紧紧连接在一起,构建起家庭、集体、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竹香米业公司总经理谢召兰说:“现在我们公司与坝区400多户农户就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共同体,种植户为公司提供上好原材料,公司通过对市场的把控,按需下单、加工、生产,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增加对农户的报酬投入。”

开辟增收渠道 基层党建再发力

界溪村村民李永贵被乡邻们笑言“最会觅食”,原因就是他率先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利用水稻种植发展起了副业——稻鸭养殖。

李永贵介绍:“感谢党员们的帮助,我春季栽秧后,把第一轮400只鸭群赶进稻田,鸭子啄食水草、小虫,不到半年就能出栏;秋季稻子收割后,新的鸭群再次进入谷桩田,吃田里洒落的谷粒,很快就能长肥,每公斤价格12元左右。一年下来,额外增收1万多元。这笔收入以前想都没想过,现在不用费大力气就能挣到。”

板鸭是永兴镇的特产,一向供不应求,村民们养殖的生态鸭供应加工企业生产板鸭,自然也不愁销路。

界溪村党支部结合坝区实际,推广“稻+鸭”模式,让一亩地生出了两份钱,更拓展了村民的发展思路。返乡农民工喻启超盘算,自家6亩耕地种一季水稻,养一季500只鸭子,接下来再轮种一季白菜、儿菜,一亩地的产值就能突破1万元。眼下,喻启超的田地里一片翠绿,正在茁壮生长的白菜、儿菜,已经被一家果蔬专业合作社提前签下了订单。

共和村党支部书记李勇等党员干部最近正带领村民忙于稻谷收割后的蔬菜轮作。他说,收完水稻,在春耕生产前再大规模种一轮蔬菜,每年具体种什么由蔬菜产业发展帮扶专班确定夺。现在赶上了好时候,村民对运用“稻+”模式十分踊跃。

李勇所说的“好时候”,是前不久出台的《湄潭县500亩以上坝区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为了持续产业革命打好硬仗,今年,湄潭县计划投资4450万元,改善坝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坝区机械化使用率。引入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重点支持坝区建设。村党支部借势引进一批优强龙头企业入驻,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N”“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模式,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体系。

基层党建引领,让坝区群众尝到了甜头,共和坝区村民收入节节攀升,人均年收入已达14000多元。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钱诚

【秋后坝区传捷报】湄潭县共和坝区:稻熟鸭肥茶飘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