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西方国家为何称呼中国为sino?

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Sino」跟「孔夫子(Confucius)、功夫(kungfu)」一样,是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一个事物有多种称谓很正常现象,如「中国文明」也可以叫「华夏文明」。

「中国石化」的英文,就以「sino」为构词词根:Sinopec,「pec」是「石油化工」的缩写:

而中国石油却用的「China」:

在英文构词成分中,「sino」既是词根也是前缀,是不能单独使用的「非单词词根」:

西方诸语言中的词源考证是个大学问,起码要懂拉丁文、古希腊文,因为英语、法语中凡是「高大上」一点词汇基本来自这两种语言。

我连英文都马马虎虎,我不敢随便百度一下,搬运一些我分辨不了对错的东西。

那么,我只有「诉诸权威」,引用英语词汇学专家汪榕培教授的论文:

(注意:权威不是说绝对正确,而是结论相对比较可靠,而且有信息源给你提供线索。这个世界是术业有专攻的,我不可能什么都懂。你病了,需要找医生,这就是一种诉诸权威和专业。)

汪榕培教授认为「Sino」的词源是汉语的「秦」:

汪榕培. (1986).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外语与外语教学(1), 8-14.

「Sino」并不是直接从汉语进入英语的,演变过程是:汉语-阿拉伯语-希腊语-拉丁语-法语-英语

汪榕培, & 常骏跃. (2001). 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7(4), 70-73.

其实「China、sino」词源考证有很多争议,没有取得一致,作为外行没有能力衡量众多说法中的可靠性,也不敢随便下言之凿凿判断。

只搬运一种,供读者参考。

比如我看到有些人把这个贴出来,这个图片又没有一个信息源,你、我都不认识上面的文字,何以见得这上面就有cina这词呢?


我不是说这是错的,而是这根本就是想当然而已,就算是对的,你、我也没有办法明白,根本就不懂上面说了什么。

如果你从某个研究专家转引过来,可以交代一下信息源,可以核实真假,这我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我稍微查阅了一下,这是古印度文献《摩柯婆罗多》【俱卢野之战】中的插画。

总之,我分辨不了,举证责任不在我。我也懒得继续去查。

-------------------------------------------------------------------

所以,我只能明白,且认为可靠的只有两点:

1、「Sino」是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

2、在英语中,「Sino」是不能单独使用的「非单词词根」。

至于「Sino」词源说法众多,来自汉语「秦」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秦』的发音到底是『丝绸』还是『秦国』,都是有很对争议的。

我没有能力判断,我也不想百度一些转手了十八次的信息,拿出来唬人。

其实,能有理有据讨论这些问题,在中国根本没几个人。

中国只有少数几个大学开设拉丁语专业,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作为汉奸本来是要被枪毙的,就是因为懂希腊语,毛拍板说要把周作人养起来,搞出版工作。

详见:唐弢,《关于周作人》(《鲁迅研究动态》1987年05期)一文所述

懂一门冷僻语言,改变了周作人的命运。

周作人翻译的希腊语作品:

小汉字见大历史


全世界的老外对中国的称呼主要有三种,中国、契丹、秦。

中国

称呼我们为“中国”的,都是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比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大家都使用汉字,可以实现汉字词汇互通。所以我们怎么称呼自己,他们就会把这种称呼直接拿来用。汉字是通用的,但是同样的汉字在不同外语的读音是有别的,就像方言一样。

  • 中国:中国 zhōng guó
  • 日本:中国 ちゅうごく tyuu goku
  • 朝韩:中國 중국 jung gug
  • 越南:中國 Trung Quốc
  • (马来、印尼):Tiongkok

印尼和马来不属于汉字文化圈,Tiongkok的发音类似闽南方言。



契丹

称呼我们为“契丹”的主要是东欧和亚洲的一些传统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

北宋时期在中国的北方兴起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叫契丹,建立了辽国。后来契丹人逐渐与汉民族融合,但蒙古高原的蒙古人仍然用“契丹”指代中国。当蒙古人征服了东欧,“契丹”一词也就传入了当地。



“契丹”在契丹语中发音类似khitay,是这些国家的语言中“中国”一词的来源。

  • 俄语:Китай Kitay
  • 乌克兰语:Китай Kytay
  • 白俄罗斯语:Кітай Kitaj
  • 外蒙古语:Хятад Khyatad
  • 哈萨克语:Қытай Qıtay
  • 乌兹别克语:Xitoy

在大部分欧洲、中亚、南亚的语言中,中国一词的来源都是“秦”。



究其原因,可能是秦同一中国的动作实在太大,对周边国家造成了很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原本一盘“散沙”,突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帝国,南方的蛮族干脆直接用“秦”来称呼北边这一庞然大物。哪怕是后来建立了汉朝,也没有改变“秦”这一称呼。

  • 泰语:จีน cīn
  • 老挝语:ຈີນ chin
  • 高棉语:ចិន chen

这一时期也正好是世界上很多民族走向文明的开端。各民族交往越发频繁,中国“秦”的称呼也就随之传向各地。

  • 印地语:चीन cheen
  • 乌尔都语:چین cheen
  • 阿拉伯语:الصين alsiyn(al是定冠词)
  • 波斯语:چين
  • 塔吉克语:Чин Cin

距离中国越远的地方,“秦”的发音就越不同。在欧洲的语言中,“秦”字末尾的“n”发生了音变,要和另一个元音一起拼读。

  • 希腊语:Κίνα Kína
  • 拉丁语:Sina
  • 英语:China
  • 德语:China
  • 法语:Chine
  • 西班牙语:China
  • 意大利语:Cina

我们可以发现如下规律:距离我们越近的国家,比如泰国、老挝等,“秦”的发音就越接近“jin”。这说明在秦时期的古汉语中,“秦”字的发音极有可能是“jin”。印地语的“秦”仍然是“jin”,但是在波斯、阿拉伯的语言中就逐渐变成了“qin”和“sin”。拉丁语、法语、德语等欧洲语言中,读音“n”增加了元音,但首辅音依然没有逃出“s”和“sh”的范围。英语中的中国变成“拆那”,音变程度较大。

虽然现在的英语世界通用,但在当时毕竟是日耳曼蛮族的语言。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显得高大上,英语引入大量的拉丁词汇。“sino”就是由拉丁文“sina”演变而来的词根,但是不会单独使用,而是在构成复合词的时候用它表示中国。

东南亚还有一部分国家,称呼中国为china、cina等,这些基本上都是被殖民时期从欧洲那里学来的。日本人也学西方称呼我们シナ(shina),日语发音和“支那”二字相同。有人认为这些“非主流”的称呼都有蔑视的含义,其实不是的,日本人有时候也叫自己“ジャパン”(jyapan),用法类似英语中的拉丁词根“sino”,不单独使用。


方玄靈


一说中国叫sino,很多人拍案而起,支那?又是可恶的小日本儿!

曾几何时,它是一个褒义到你都不好意思承受的褒义词。

熟悉地理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埃及的东北部,有一个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这个地方是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的必经之路上,算是交汇点,距离三大宗教的圣城耶路撒冷非常近,近到步行就能到。西奈半岛上的西奈山,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中的神山。摩西就是在这里接受的“十诫”,这里是神居住的地方。

希腊语中,表示中国的形容词叫做Sinaean,原意就是“神居住的地方”,可能是凑巧,但无论如何,够高抬中国的吧。

sino这个词也是希腊语,意思就是中国,直到现在,在中石油的标记上,在中欧企业家峰会上,我们还经常能够看到它的出现。

sino的来源,有好几种说法,有说是来自于秦(Qin),有说是来自于丝绸(silk),也有说是源于印度人称呼中国的cina。不管是cina、sina、sinai、sinae、sino、chine、china,他们都是表示中国。没错,那个前著名门户网站,也是这个名字。

日本人最初称呼中国为支那,也并不带有贬义,只是后来随着大清越来越落魄,日本越来越进步,支那慢慢成为了一个特指的贬义词。日本战败之后,国民政府向日本政府施压,才从日本官方层面禁用此词。


历来现实


第一眼看成了sina!开个玩笑!

sino 这个词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很少,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西方人怎么称呼我们,大家学习的英语都是用china来指代中国,所以sino很陌生!

sino是古希腊对中国的称谓,大家都知道古希腊的历史非常遥远,主要分布在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持续了约650年,具体 相当于中国的东周到西汉初年。这段时间中国和古希腊有没有产生经济贸易往来有各种说法,但是缺乏统一意见。

古希腊称呼中国为sino 的原因也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来自秦(Qin),根据发音有一定相似之处(我听不出来),一种认为是来自古蒙古部落戎狄,还有一种认为来源于中国丝绸(这个 发音有一定类似性,个人以为可信度比较高)。

希腊文明后来虽然被毁灭,但是古希腊的许多词汇被拉丁语继承,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拉丁语渗透到欧洲各民族的语言中,sino产生了很多变种,例如:china,cina,sina,只不过由于sino比较古老,现在使用范围已经很小,加之sino产生的时代背景,指代范围较小,已经无法用来描述现在的中国,所以不知道也是正常的。

这里顺便要说说另外一个词汇:支那!

这个词高频出现在抗日神剧,日本人经常轻蔑的称呼国人为:支那人,去年的港毒分子也高喊:支那人!

古印度人读中国人成为cina. 这个词和sino渊源很深,有种说法认为中国称呼最早就是由印度传入欧洲,高僧翻译梵文佛经时根据音译把cina翻译为“支那',这个词被日本人广泛采用,开始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最近大火的“妖猫传”主人公空海,正是把“支那”一词引入日本的第一人,此时的支那不但没有贬义,甚至还有褒义。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人对中国十分鄙视,“支那”这个迅速贬值,成为日本蔑视中国的代名词,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后,日本政府规定不管中国国号是什么,以后再怎么变,一律称呼国人为“支那”。

民国初期,许多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对此十分不满,在公开场合称呼日本为“倭人”(倭是中国对日古称,原来也没有贬义),还用“japan”的音译称呼日本人为“假扮”。

1930年,国民政府还照会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直到日本战败后,应中国代表团的要求,盟国最高司令部经过调查,确认“支那”称谓含有蔑意,故于1946年责令日本外务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称呼中国。



日慕乡关


“西方国家”是一个很大的范围。Sino在西方其它国家语言中的使用情况我不太清楚,但它在英语中的使用情况我略知一二,可以用来冰释你的部分疑惑。

Sino 在英语中的使用有这样两个特点:

一、它只能在书面语中使用,不能拿到口语中来用。在口语中用来指称中国的是“China”,而且只能用China,不能用Sino。

二、即便是在书面语中,Sino也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词来使用,而只能作为构词词缀来使用。确切地讲,就是拿它作为前缀来与其他单词一起构成具有“与中国有关的”这样一层含义的词汇,例如:Sino-American 中美的,Sino-Russian 中俄的,Sino-Japanese 中日的,Sino-Tibetan 汉藏语系,Sinology 汉学、中国问题研究,Sinomania 中国热, Sinophile 赞成中国的(人),Sinophobe 厌恶中国的(人),等等。换句话说,Sino是以词缀的性质存在于英语中的。

最后还要提示一下,Sino作为前缀,在书写时,第一个字母“S”必须大写。


心际旅行76331311


西方国家基本没有单独称呼中国为“sino”,“sino”是个前缀词,意为“东方,中国”。它并不能表示“中国”的意思,“sino”一般是个连接词,大多与“-”连用,多数意为“中国的”。例如:Sino-US;Sino-japan;Sino-Euro等等。多表示为中美、中日、中欧等等。sino多表示为跟中国有关系的事物或者其他类型具体的东西。


单独称呼中国在西方国家多是来自于梵语和秦。德语中的“china”和法语中的“chine”的共同语源都来自于梵语中的“cinah”。而德语中的“china”间接来自于“秦”。英语中的“china”来自于日耳曼语,北欧的“kina”来自于“秦”。

而sino属于古希腊语,有记载称古希腊语对中国的称呼来自于古印度,古印度人称呼中国为“chini”,至于为什么古印度人称中国为“chini”,目前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古印度人称呼东方国家,而这个东方国家大多数人认为是“秦”,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是古蒙古部落戎狄,“sino”为赤那之地的音译,意思是狼。

无论是sino、cina还是china、chine和kina,在清末到民国这一段时期内,翻译成中文都有一个充满着蔑视的“支那”翻译。“支那”来自于印度,中国从印度引进梵文佛经,当是称中国为“chini”,为了翻译成中文,于是高僧便把“chini”直接音译为“支那”,支那一词便开始出现。


原本这个词语都没有歧视的意思,直到日本在甲午战争以后,原本对中国充满敬意的日本,在看到中国羸弱之余,开始蔑视中国,称呼为“支那”。就这样,这个带有歧视意的“支那”,开始被中国抵制。

1930年,国民政府照会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带有蔑视意的文字称呼“中国”,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话语权,日本不以为然。

直到日本法西斯战败以后,应中国代表团的要求,盟国最高司令部经过调查,确认“支那”称谓含有蔑意,故于1946年责令日本外务省不能使用“支那”称呼中国。这一个带有蔑视意义的词才退出日本历史舞台。但另一方面当时还有一些敌对国家,不认同该做法,仍然用“支那”称呼中国。直到今天,随着国力的增强,“支那”的叫法,才逐渐消失。


藤树先生


Sino是东方的意思,作为前缀,不能单独使用。Sino-意为中国的。

Sino是希腊语中中国的称谓。1986年版的《新英汉词典》,Sino的解释为:

构词成分可表示中国的

除了Sino,另一个希腊语Sinaean也表示中国,这次除了表示中国,还有另一层意思是“神居住的地方”。

如今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少,大多是英语China或法语Chine。

Sino构成有:sinopec中国石化、sinotruck中国重汽、sinoweaving中国织造等。


五味社


我给词源学解释吧。sino音译为“支那”,是个蔑视的词,如印度支那。日本侵略者,把中国人叫“支那人”。不过,根据词义发展规律,贬义词会变成中性词。

词理分析:sino=sin(恶)+o[中缀字母],常做合成词用,例如sinology汉学/中国研究。

根据格林定律,ch =s。注意到sino的变相。英语的中国:china=chin (sin)+a[名词后缀]。法语的中国:chine =chin (sin)+e[名词后缀]。


物理新视野


阅读了一些回答,感觉有些回答还不得要领,没说明白。我试着说说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外国人称呼中国为sino。也不是sina(所谓的支那)。

其次,说说sino的意思与使用规则。

sino只是一个拉丁语的前缀,表示中国或中国的意思。法语属于拉丁语系,自然就会援用这个词了。所以,在法语里sino只是一个前缀,不是一个独立的词汇,它只能与其他词汇组成一个新的词,或名词,或形容等,而不能独立使用。比如sino-france中法,sino-americain(e)(s)中美的(人)等。

sino不能单独使用,所以它也没有词性的变化,当他与其他词组成新词,其词性以后面的词性为准,如中法是名词,而中美的(人)则是形容词了。由于sino不能独立成词,所以,它只能与表示国家等同类型词组词,如中美,中法,中日,中外(sino-etranger)等。

由此可见,有些国企把中国直接翻译成sino是不符合外语规则的。如中国石化被翻译成sinopec就是典型的洋泾浜外语书写,是按照中国人的想当然的错误翻译。似乎很多中国国有企业的名字都这样翻译书写。


gautier6


西方国家为何称呼中国为China?在这里桃花石杂谈修正了题目里本身的错误,因为欧洲语言里并不会直接称呼中国为Sino,Sino只是China这个词在组成一些复合词时的变体,比如中美关系可以说成Sino-US relationship,但Sino这个词本身是没法单独用的。


为什么中国是China?

其实“中国”在欧洲语言里不光是China(英语和西班牙语等语言),还是Cina(意大利语)、Chine(法语)、Kina(北欧及希腊等语言)等等,但其实这些词汇只是拼写不同而已,本质上是同一个单词。桃花石杂谈曾经在网上看到过有人说China和Cina是两个不同的词汇,China没有贬义,而Cina是支那,带有贬义,但这其实完全是误会,China和Cina乃至其它所有类似的拼写都只是欧洲不同语言,以及受到欧洲语言影响的世界其它语言里对同一个词的不同拼写而已,意思在各自语言里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指代“中国”,它们的差异只是各个语言自身拼写规则的差异而已。

那么把China的各种变体和Sino-的关系说清楚了,还是要好好说说欧洲语言里的China一词是怎么来的。但说实话这个问题是一个悬案,因为其实关于欧洲语言里为什么把中国叫做China其实是没有定论的。当然其实好多朋友都会说,China就是秦国的音译。应该说这个说法是普遍接受的,也是比较合理的解释。但即使是这样,这个说法也还是有一些说不太通的地方。

罗马帝国时期的西方古地图,在里面已经用Sinae指代中国,而Sinae就是Sino-和China的另一种写法


其实现在大家熟悉的英语里China这个词出现的非常晚,一直到公元1555年才第一次出现,而且还是在翻译一个葡萄牙探险家的探险日志时才翻译了过来。而葡萄牙语里China这个词则是从波斯语里的Chīn这个词翻译过去的,再进一步就差不多找到这个词的根源了,因为波斯语里的Chīn这个词,则是从印度梵语里的Cīna翻译过去的,而梵语里的Cīna这个词,就是China一词最早出现的形式了。

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教古籍《摩诃波罗多》里就有了Cīna这个词,也就是Sino-和China的词源


从早期的发音来看,China这个词确实和“秦”的发音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基本上可以认定它就是“秦”的音译。但却也有一个问题,因为Cīna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梵语里,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婆罗门教经典《摩诃波罗多》里,但当时的秦国还远远没有统一中国,甚至在当时中国的战国七雄里都还不算特别强的国家。当然当时秦国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了,而且从地理位置上也确实是战国七雄里和印度相对最为接近的地方,但因为当时Cīna这个词就已经被用来指代中国,所以它究竟是不是来源于“秦”这个名字,其实也还是有点疑问。但在没有其它更合理解释的情况下,秦国音译说还是最可信的解释了。

其它说法并不可信

至于最近这些年国内网上流行的其它几种说法,可以说都是不准确的。比如有一种说法说中国被叫做China是因为古代昌南镇出口瓷器到欧洲,所以欧洲人说瓷器是哪来的时候就是说昌南镇来的,然后把昌南镇的译音写成了China,所以在英语里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

英语里的瓷器是得名于中国,而不是中国得名于瓷器

但可以说这种说法完全是缺乏对欧洲语言的了解造成的误会了。因为China这个词在欧洲语言里其实也是很早就出现了,除了前文说到的英语里从梵语到波斯语再到葡萄牙语的音译过程,其实在公元前后欧洲当时通用的拉丁语里就已经有梵语Cīna一词的音译了,当时在拉丁语里被写成Thin或者Sinae,其实也就是Chīn和Cīna的音译。所以说从公元前后欧洲人确切知道中国这个地方的存在时起,他们就把中国叫做China了。而中国瓷器出口到欧洲最早不早于唐朝,而且当时还是经过很多次二道贩子、三道贩子甚至四道贩子的中转才能到欧洲,真正比较大规模地出口欧洲甚至都要到了南宋甚至是元明时期了,所以欧洲人真正对瓷器有印象的时间比China出现在欧洲语言里要晚了1000年到1500年,所以这种说法是极度缺乏对东西方历史知识了解才造成的误会。

(这是一个国外店铺的瓷器购物券,里面的瓷器一词仍然写成了chinaware)

而说到英语里瓷器一词也叫china,其实是把关系弄反了。不是因为瓷器叫china所以中国才叫China。其实瓷器在英语里的规范说法是porcelain,而它现代也经常被叫做china则是因为瓷器来自中国,所以它在很多英语国家里也经常被叫做“中国器皿”,也就是chinaware,时间长了就简称成china了,所以瓷器是因为中国而得名,而且这个过程是发生在非常近的近代,也就一、两百年时间,所以在英语国家这是一个常识,搞反了就成笑话了。


所以简而言之,sino-这个词是China一词的前缀变体,China则很有可能是来自“秦”的译音,而瓷器(首字母小写的china)则是因为源自中国而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