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張廷玉被乾隆打擊的體無完膚,乾隆為何如此對待張廷玉?

就2這調調


提起張廷玉,有書君一下想到《雍正王朝》裡面那個位高權重,緘默持重的三朝老臣。

他在康熙年間便已顯現其卓越的政治才能;他是雍正皇帝最寵信的,視之為臂膀的政治秘書;他為官清正廉潔,做人謹慎小心。

他輔佐康雍乾三朝,立下過汗馬功勞。

話說,乾隆皇帝起初也是很敬重這位老臣的,曾封張廷玉三等伯爵,破大清建國以來文臣不封伯的先例。

但在晚年卻一再跟他過不去,甚至可以說是刁難苛責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研究相關史料後,有書君發現,其實原因也不復雜。

一、先皇雍正的臨終安排給乾隆皇帝和前朝老臣製造下了矛盾。

乾隆即位時24歲,正是躊躇滿志,準備大展宏圖的年紀。

然而他的老爹雍正臨終特別交代:“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這本是雍正皇帝的良苦用心,卻讓剛坐上龍椅的乾隆,心裡很不舒服。

太廟是皇帝的宗廟,一般供奉的都是皇帝的祖先和歷代的皇帝。

功臣能夠在皇帝的批准下,配享太廟,對於臣子來說,這當然是無上榮光的一件事情。

而對於年輕的乾隆,配享太廟的張廷玉無異於是先皇戴在他頭上的“緊箍”,是先皇派來的督察。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

鄂爾泰和張廷玉都比乾隆大三十多歲,對這兩位等同於長輩的老臣,年輕的乾隆皇帝自然是有種桎梏感。

他雖然年輕,但是羽翼已豐,不是兒皇帝,當然也不需要什麼礙手礙腳的顧命大臣。

對這兩位強行安排的左膀右臂他雖然暫時無可奈何,但心裡其實很想徹底擺脫。

因此乾隆一直等著兩位老先生犯規、惹事、闖禍,有個什麼閃失,好來收拾他們。

二、君臣性格不合,導致罅隙叢生。

歷史上的乾隆,是一個很自負又愛面子的人。

據說他曾跟大臣們說,他爹雍正能登上皇位是因為康熙看中了他的才能,他自己總結“十全武功”,自詡“十全老人”,自高自大,誰也不如他。

而張廷玉雖是權臣,卻非弄臣,討好賣乖那套他做不來。

不討喜歡也就罷了,張廷玉確實有些年老昏聵並且很偏執了。

雍正臨終前留下讓張廷玉配享太廟的遺旨,成了讓他耿耿於懷的事,他總想在有生之年能聽到乾隆一句準話。

他原本是想提醒乾隆別忘了先皇的叮囑,卻讓乾隆心裡老大的不痛快。

他覺得,張廷玉倚老賣老,還搬出他老爹來要挾他,這根本就是沒把他放在眼裡啊!

不僅如此,老頭兒又不識時務的一再提出辭職告老還鄉,令乾隆更加不悅。

他認為張廷玉不僅不尊重自己,並且對他不如對先皇雍正忠心。

儘管心裡不那麼痛快,畢竟有先皇的遺旨,乾隆皇帝還是答應了他享太廟。不料張廷玉竟然不入宮叩謝皇恩,只打發兒子代為謝恩。

這讓乾隆大光其火,感覺自己顏面丟盡,立命軍機大臣寫旨讓張廷玉解釋。

可巧當日軍機處值班的是張廷玉的學生汪由敦。見此情形,汪趕忙派人去張府通報。

張廷玉聽聞,慌忙進宮請罪。

這下更壞了大事了,因為正常聖旨得等第二天上午才能送到,他一大早就進宮,明擺著有人通風報信啊,乾隆心說:好啊,居然還敢在我身邊安插眼線!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盛怒之下,乾隆褫奪了張廷玉的伯爵封號,連他心心念唸的配享太廟殊榮也被取消了。

難以置信,一輩子謹慎小心的張廷玉晚年時考慮問題竟是如此紕漏百出。

再碰上這樣自負又小心眼兒的皇帝,這一疊連串的誤會就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了。

三、乾隆皇帝對朋黨之爭的忌諱。

朋黨問題歷來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痼疾,它的危害性一言以蔽之,搞不好就會導致一個王朝的滅亡。

其實,張廷玉在朋黨問題上已經是夠謹慎了。

他從不輕易幫別人說話,也從不輕易介入各種人事糾紛。

然而皇帝是孤家寡人,在他眼裡,大臣們都是些職業經理人,天天想著佔他們家便宜,所以他對大臣結黨十分神經過敏。

雍正留給乾隆的班底,一個是鄂爾泰,一個是張廷玉。

鄂爾泰樹大根深,其追隨者為封疆大吏,帶兵將帥等滿族要員。於是,在他周圍,形成一個以滿臣為中堅的政治集團,人稱鄂黨。

而張廷玉長期經營,其擁護者為府院高層,文化名流。

尤其張氏一門登仕者達19人,可謂顯赫世家,頂戴滿門。

如此廣通的關係網,如此深厚的軟實力,自然是朝中舉足輕重的政治組合,人稱張黨。

鄂爾泰背後是頤指氣使的滿族豪貴集團,張廷玉身邊是炙手可熱的漢人精英分子,兩者壁壘分明,不相水火。

而朝廷就這樣莫名的變成了兩派。

當時所有的滿人都依附鄂爾泰,所有的漢人都攀緣張廷玉。

乾隆想的是,即使他們倆沒有結黨的心思,也不能排除其他人要借他們的意思跟他玩博弈。

怎麼辦?那就得把他們倆都敲掉。

其實按理說兩個權臣相互牽制,這樣的局面於皇帝是無害的。但這兩人之間的爭鬥太厲害,雙方的勢力又太大,就會引起皇帝的忌憚了。

在乾隆開始動手前,乾隆十年,鄂爾泰得病死了。

於是,乾隆打擊的重點就落在了張廷玉身上。

乾隆深知,要打擊朋黨,必須先打擊這個山頭的核心人物,只有這樣才能使這個山頭的人群龍無首,不攻自散。

所以鄂爾泰死後,乾隆一直盯著張廷玉,找機會抓他的小辮子處理他。

在這樣的背景下,可想而知,張廷玉的日子能過踏實嗎?

以上就是深受雍正信任的張廷玉,為什麼晚年被乾隆打擊的體無完膚的原因了。

這裡面,跟乾隆和張廷玉本人的性格以及處事方式有一定關係,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歸根於圍繞皇權的鬥爭與維護。


有書共讀


乾隆打擊張廷玉,並不是因為張廷玉年老昏聵,也不是因為張廷玉犯了什麼錯誤,而是乾隆故意找茬兒收拾張廷玉。不管張廷玉怎麼做,都躲不過去。乾隆為何這麼做呢?

因為四個字:帝王心術。

大家都知道,張廷玉是康熙、雍正兩朝的老臣、重臣,深得康熙、雍正的重用,尤其雍正,把張廷玉倚為股肱,死前竟然留下遺詔: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

整個清朝300年,張廷玉是唯一被皇帝恩允配享太廟的漢臣。

而且,張廷玉還是雍正給乾隆留下的託孤之臣。可以說,人臣可以獲得的榮耀,雍正已經全都給了張廷玉。那麼,接下來,乾隆皇帝還有什麼可以給他的呢?

在帝王心術中,第一,前朝的重臣必須逐漸加以清洗,直至全都換上自己親手提拔的人——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數不勝數,但凡瞭解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第二,皇帝駕馭臣下,必須依靠“二柄”(韓非子語),一為“賞” ,二為“罰”。當賞無可賞之時,就只剩下罰了。

乾隆收拾張廷玉,無非是出於以上兩點。

乾隆怎麼找張廷玉的茬兒呢?

乾隆初登基,張廷玉就感覺到了,這位新皇帝並不打算繼續重用自己了。張廷玉的意見,基本不會被採納。張廷玉在宦海中一生沉浮,當然懂得進退之道。於是,他就以自己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為藉口,要求告老還鄉。

張廷玉的意思是,既然您覺得我礙事兒,那我主動辭職總可以了吧?

可是乾隆並不想就此放過他,於是趁機找茬兒,把張廷玉一陣訓斥:你伺候了我爺爺,又伺候了我爹,怎麼輪到伺候我了,你就不幹了呢?你瞧不起我嗎?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也永遠無法跟一個故意找茬兒的人講道理。既然乾隆不讓退,那就不退了唄。張廷玉繼續當差。

為什麼乾隆不放過張廷玉呢?因為還有一件事讓乾隆如鯁在喉:雍正讓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

乾隆以為,雍正對張廷玉有點過分優待了。更關鍵的是,張廷玉只會感恩雍正,卻不會感恩他乾隆,但這件事情卻要由他去做。

乾隆越想越生氣,就繼續找張廷玉的茬兒。

其實,配享太廟這件事,也是張廷玉晚年最看重的一件事。眼看著乾隆不斷地找他茬兒,他非常害怕“配享太廟”的事兒沒了影兒。於是,他專門找到乾隆,提醒乾隆,這件事是先帝雍正允下的,你可不能違背先帝遺願啊?

乾隆一聽就怒了。怎麼著,這是來討債嗎?這是不信任我嗎?

但不管怎麼說,乾隆還是向張廷玉保證:你放心,先帝答應你的事兒,我不會改。

可是張廷玉仍然不放心,他要求乾隆寫一個保證書。

仔細想一下,晚年的張廷玉也是很有意思的,竟然逼著皇帝寫保證書。乾隆雖然生氣,可是面對這麼一位行將就木的老臣,總不能殺了他吧?於是,只好寫了保證書。

當然,寫了保證書,並不能證明什麼。此後,乾隆有找過張廷玉的茬兒,甚至把他的配享太廟的資格取消了。但張廷玉死後,乾隆還是讓他進了太廟。乾隆的意思是,雍正許諾的配享太廟,已經取消了;此番能夠配享太廟,是我的恩賜。


趣談國史


乾隆為什麼要打擊張廷玉?表面原因是不親自謝恩、皇子剛死就想走等,但實際原因:剛開始張廷玉辦事能力強悍,乾隆捨不得讓他走;最後讓張廷玉退休,但因為乾隆帝好大喜功、愛面子。

張廷玉辦理能力強悍的表現

1、張廷玉是康熙39年(1700年)進士,第一個職務是翰林院檢討,入值南書房(即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上書房),一直到康熙46年(1707年)因父親張英去世而以父憂辭官回去。

考中進士,就進南書房,這可不簡單!

2、雍正帝對張廷玉非常重視、大力提拔:雍正帝即位前,父憂結束後張廷玉的職位是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康熙帝剛死、雍正帝剛即位,雍正帝就提拔張廷玉為禮部尚書坐正;

雍正元年,張廷玉再次入值南書房,加太子太保;

雍正4年,被授予文淵閣大學士;

雍正5年,文華殿大學士;

雍正6年,保和殿大學士;

雍正7年,加少保銜

雍正8年,和怡親王允祥、大學士蔣廷錫二人進入首創的軍機處,並制定軍機處制度;

雍正13年,雍正帝去世,遺詔張廷玉配享太廟。

從雍正4年到雍正8年這4年裡,張廷玉每年都升官,可見雍正帝對張廷玉的倚重。


3、乾隆帝也很重視張廷玉:乾隆帝剛即位,即任命張廷玉為總理大臣,授予一等一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爵位(雍正時已經授予張廷玉了,乾隆為什麼還給,不明白);

乾隆2年,乾隆授予張廷玉拜他喇布勒哈番(都尉)爵,並和鄂爾泰一起被封三等伯爵;

乾隆4年,加封太保銜,並免除張廷玉凌晨入朝,酷熱和風雪時也不不必入朝;

乾隆11年,因為張廷玉入宮需要有人攙扶,加上張廷玉長子張若靄去世,乾隆帝讓張廷玉次子張若澄入值南書房——簡單說就是為了攙扶張廷玉入朝。

4、雍正帝說:

“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張廷玉:《澄懷園語》卷一
“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於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每日不下十數次”

《清史稿 張廷玉傳》:


終清世,漢大臣配享太廟,惟廷玉一人而已。

康熙時剛中進士,就能入值南書房;雍正時大力提拔;乾隆時同樣重視。

乾隆帝和張廷玉衝突歷程

1、乾隆13年張廷玉要求退休,乾隆不肯。

乾隆帝認為從祀元臣不能退休


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

張廷玉認為宋朝和明朝就有從祀元臣退休的先例:


宋、明配享諸臣亦有乞休得請者。且七十懸車,古今通義。

乾隆帝反駁諸葛亮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


不然。易稱見幾而作,非所論於國家關休慼、視君臣為一體者。使七十必令懸車,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盡瘁,又何為耶?

張廷玉反駁諸葛亮時戰亂現在太平:


亮受任軍旅,臣幸得優遊太平,未可同日而語。

乾隆帝耍賴我就不放你走怎麼著:


是又不然。皋、夔、龍、比易地皆然。既以身任天下之重,則不以艱鉅自諉,亦豈得以承平自逸?朕為卿思之,不獨受皇祖、皇考優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餘年眷待,亦不當言去。朕且不忍令卿去,卿顧能辭朕去耶?朕謂致仕之義,必古人遭逢不偶,不得已之苦衷。為人臣者,設預存此心,必將漠視一切,泛泛如秦、越,年至則奉身以退,誰復出力為國家治事?是不可以不辨。


2、乾隆14年冬張廷玉再次要求退休,乾隆帝批准在乾隆15年開春時讓張廷玉回老家。雖然乾隆帝為張廷玉減省了很多事務,也減少張廷玉入宮議事的次數,但張廷玉還是難以支撐,再次提出退休:


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原得暫歸。後年,上南巡,當於江寧迎駕。

乾隆帝同意了,但張廷玉怕乾隆帝因為他提出退休而反悔不讓他死後配享太廟,於是就要求乾隆帝寫下契約書,讓乾隆帝很是不快,但乾隆帝還是用詩來表達了讓張廷玉配享太廟。結果張廷玉又沒有親自來謝恩,而是讓兒子來,乾隆帝發怒。汪由敦在乾隆帝責問張廷玉詔書沒有發出前又通風報信給張廷玉,讓張廷玉親自來謝恩,導致乾隆帝發現汪由敦通風報信的事情。最後張廷玉被削去伯爵,以大學士退休,但還被允許配享太廟。


3、乾隆15年2月,張廷玉按照乾隆帝批准計劃提出回老家,卻碰上皇子安定親王死,乾隆帝因此大怒,讓張廷玉拿著配享太廟名單考慮自己是否有資格配享太廟。張廷玉被逼上書罷去配享資格,得以免治罪回老家。

4、乾隆20年3月,張廷玉去世,乾隆帝依然遵守雍正帝的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從上面可以看出,乾隆帝第一次拒絕張廷玉退休,是因為愛惜張廷玉的辦事能力,不想讓張廷玉走;第二次同意張廷玉退休,但卻因面子問題(張廷玉沒有親自謝恩——張廷玉5年前入宮已經需要人攙扶入宮了,不親自謝恩也是合情合理,畢竟人老了行動非常不便)。張廷玉遵守原定計劃回老家休養是計劃,安定親王去世是變化,乾隆帝因此大怒也是面子問題。真是應了一句話:

計劃不如變化,變化不如領導一句話!

綜述

張廷玉是一個很有辦事能力的人——周敏勤慎。周,考慮周到;敏,即聰明;勤,勤勞;慎,小心謹慎。

張廷玉經歷三個皇帝:康熙帝能力強悍,見識多,為人寬容;雍正帝嚴肅認真又勤勞;乾隆帝,好大喜功,愛面子,中庸之才。

張廷玉和康熙帝共同的特點是周敏慎;和雍正帝的共同特點是勤慎;和乾隆帝沒有共同的特點。這就是為什麼張廷玉在康熙,尤其是雍正朝得到重用,而和乾隆帝卻鬧翻的原因——沒有共同的特點和價值觀。

那拉氏杭州短髮,說明乾隆帝不周;乾隆帝寫詩數量最多,但著名的一首都沒有,說明不敏;勤字,用不到乾隆帝身上;慎,就難以在乾隆帝身上找到了。

張廷玉入朝都需要兒子攙扶,如此都堅持了3年,在提出退休時,乾隆帝還強留,是為不周;

張廷玉怕乾隆帝因為自己退休而不得配享太廟而請求約定導致乾隆帝不快,是為不寬容;

張廷玉因行動不便派兒子來謝恩導致乾隆帝大怒,又因汪由敦通風報信而怨怒張廷玉,是為不寬容;

張廷玉按原定計劃回家被乾隆帝以兒子剛死責罵,更是不周、不慎、不寬容的表現。


總的來說,乾隆帝如此打擊張廷玉,完全是乾隆帝自己好大喜功、愛面子的原因。

最後說下《雍正王朝》中關於張廷玉的一些錯誤:

1、九龍奪嫡時,張廷玉就是左侍郎,並不在南書房行走,不能和佟國維、馬奇等並列,也不能經常在康熙帝身邊,更不會成為康熙帝臨死前拔亂扶正的大臣。對雍正帝有擁立之功的只有兩個人:內有隆科多這個九門提督,外有川陝提督的年羹堯。

張廷玉真正被重用是在雍正朝。

2、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並沒有在雍正元年的恩科考試中被殺。雍正十一年張廷璐還是江蘇學政,被雍正帝命令和張廷玉一起回家祭祀被列入賢良寺的父親張英。雍正恩科被罷官的是電視劇的副主考李紱。並且時間是康熙60年的科舉,並非恩科。康熙61年康熙帝才死,雍正帝才即位。雍正元年雍正帝才恢復李紱的官職。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如果不是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我真想說一句:乾隆丫的就是一個精神病!

在說乾隆打壓張廷玉之前,先來講講張廷玉這個人。

在清朝的三朝元老並不多,能夠橫跨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更是寥寥無幾,而以漢人身份成為三朝元老,死後配享太廟的,估計是獨一無二的。

張廷玉的父親張英在康熙朝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應該算是清廷高級長官,然而張廷玉的發跡卻並非全部依靠父親的恩蔭,年僅二十九歲的張廷玉就考中了進士,再加上他父親的影響,康熙皇帝將張廷玉調到南書房。

很多人對南書房可能並不太瞭解,在《鹿鼎記》中南書房好像就是康熙讀書的地方,康熙親政之前,清朝有個議政王大臣會議,康熙為了加強皇權,設立南書房,南書房也是康熙一朝重要的權力機構,可以說年紀輕輕的張廷玉就能夠進入權力中樞,不僅是其父親的恩蔭,也跟他自身的能力有關係。

張廷玉一直作為康熙的貼身秘書到四十五歲,第二個官職直接就是二品的禮部侍郎,45歲官居二品在清朝是相當不容易的做官成績了。

然而張廷玉開掛的人生才剛剛開始,雍正皇帝即位後四個月,就提拔其為禮部尚書,雍正四年晉升文淵閣大學生戶部尚書,雍正設立軍機處後,第一任首席軍機大臣就是張廷玉。

作為一名漢族大臣,有此殊榮應該是十分難得的,尤其是雍正這樣一個皇帝,我們都知道雍正是一個鐵面無私的人,對臣子的要求極為嚴格,尤其對讀書人並不是很友好,這對於文秘工作的張廷玉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是張廷玉依然依靠自己勤勞的工作能力,低調務實的工作作風取得了雍正的信任,雍正本身就是一個工作狂,能夠得到雍正的認可,說明張廷玉也是賣了老命了。

雍正表面上看起來薄情寡義,實際上骨子裡真的很重情義,比如在追封康熙的廟號上,雍正力排眾議,堅持康熙對清朝有再創之功,尊為聖祖皇帝,對於張廷玉,雍正也曾坦言:“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沒有分離,我和你本是君臣,但情同密友。”一個皇帝能夠拋開君臣論親密,可見對張廷玉的認可。

雍正在政治遺囑中對漢族大臣張廷玉的身後事政治榮譽給予了最高安排。有清一代漢族大臣從來沒有得到過這種殊榮和政治待遇:“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功巨甚。……洵為不出世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雍正遺詔》

在清朝能夠入選太廟的,那都是對清朝立有大功的人,能夠入太廟者寥寥無幾,因為一旦入選太廟,就可以受到愛新覺羅家族的朝拜,連一半的鐵帽子都不能進入,張廷玉一個漢臣能夠進入太廟,張廷玉的這種待遇有清一代再無第二。

在雍正朝如此受到重用的一個大臣,到了乾隆朝竟然受到各種打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無法理解的。

按照正常的思路,如果功高震主遭到皇帝的打壓,歷史上早有定律,但是張廷玉的身份並不允許他能夠威脅到皇權,充其量不過一個忠心耿耿的打工仔,所以這一點根本就說不通。

張廷玉得罪乾隆是因為,乾隆十三年的時候,張廷玉請求告老還鄉,但是乾隆皇帝可能是出於沽名釣譽的理由,怕別人說他虧待前朝重臣,就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宣諭慰留。

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張廷玉再次請求告老還鄉,這次乾隆批准了張廷玉的辭職申請,然而這個時候張廷玉卻上奏說:"以前世宗憲皇帝破格給予臣厚恩,遺命臣配享太廟,去年跟從陛下祭祀時又有挽留臣告老回鄉的諭旨,臣恐怕死後不能有這樣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間也有類似的議論。"

意思就是讓乾隆給一個承諾,讓張廷玉死後可以遵照雍正的遺囑,乾隆當時雖然不情願,但還是答應了,結果第二天因為張廷玉沒有親自入宮向乾隆謝恩,而是派遣了他的兒子前來,這讓乾隆大為惱火,隨後就剝奪了張廷玉的官爵,罷去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優容。後來因為其他案件,乾隆又將賜予張廷玉的東西全部追了回來,導致張廷玉晚年鬱鬱而終。

很多人認為是張廷玉晚年犯了老糊塗,竟然去向乾隆要承諾,所以激怒了乾隆。

其實,乾隆就是一個精神病,前腳答應的事,後腳就能反悔,本身就反覆無常,張廷玉跟他要承諾,實際上是迫不得已的辦法,一個八十歲的老爺子都不讓辭職,為了自己的名聲,這不就是要人命嘛!

乾隆大概是由於人生太順的原因,漸漸產生了一種逆反的心理,前人說往東,我就必須要說往西,總之是要擰著勁的來。

比如鰲拜案件,關於擒拿鰲拜一事,康熙晚年的時候想起來都感覺有點對不起鰲拜,到雍正的時候,給鰲拜平反了,結果到乾隆的時候,乾隆又說:"鰲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跡多端,難以枚舉。"等於是不把他爹說的話當回事。

關於評價人物,乾隆辦的最操蛋的事就是對李衛的評價,李衛是雍正最為信任的重臣之一,乾隆時期不中用也就罷了,李衛在乾隆五年去世的時候,乾隆說:“才優幹練,實心辦事,封疆累任,宣力多年,勇往直前,無所瞻顧”。

等到乾隆晚年的時候,對李衛的評價就變成了:“並非公正純臣······頗多任性驕縱之處”。

這就是反覆無常的表現,張廷玉自然是看到了這一點,如果不要一個承諾,怕是沒有好下場,事實證明張廷玉並沒有看錯人,乾隆就是這個德性,張廷玉還沒死,就宣佈不讓他配太廟,寒人心寒到這個程度,當真也是不容易。

當然,最後乾隆迫於沽名釣譽上的壓力,最終還是讓張廷玉配享太廟了,畢竟這是你承諾過的,說到底還是張廷玉勝利了。


史論縱橫


張廷玉是康熙年間的進士,一直以來官運不佳,喝多了還在長城上提了一首詩云:“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藉以抒發自己惆悵落寞的心情,然而卻因為這首詩意外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讚賞,自此張廷玉開始平步青雲。


康熙年間他位居上書房大臣,雍正即位之後張廷玉更是成為了軍機處首席大臣,行走上書房。雍正對張廷玉厚愛有加,曾說張廷玉離開一會就覺得甚是想念,去世前雍正還下了一道遺旨,讓張廷玉百年之後配享太廟,估計是想著他們還能在另個世界一起策馬奔騰吧!

乾隆本來對這個前朝的老臣張廷玉也非常倚重,可不久後一切都改變了。隨著張廷玉手中權力越來越大,一些漢族大臣開始依附於他,當時唯一能與這股勢力抗衡的只有滿族人鄂爾泰,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兩個人自然是互相看不上,可又躲不開!同朝為官據說兩人數十年沒有說過一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說明了他們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事態!



黨爭這種削弱皇權的行為讓乾隆認為自己已經受到了威脅,該出手時乾隆沒有手軟,一連串的操作下,鄂爾泰沒頂住壓力,直接就去見了老皇帝。張廷玉眼見形勢不妙,急忙請辭,要告老還鄉當地主!乾隆挽留,張廷玉繼續請辭!幾個來回後,乾隆終於同意了他的退休申請。


也許是他覺得乾隆答應的不爽快,臨走時就給乾隆提了個醒“你爸答應讓我死後進太廟,你別忘了,最好給寫個欠條”,這個作死的要求觸發了乾隆整人的神經!

乾隆先寫了一首極盡諷刺的詩給他,又查到張廷玉的門生汪由敦有間諜嫌疑,因為對外洩露機密被判了斬監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馬上就有人在這件事上找到了商機,很是時候的參了張廷玉一本,理由是他親戚犯了法!

足夠了!就這樣,乾隆不光剝奪了張廷玉進太廟的資格,還把他家給抄了,理由是懷疑他家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結果除了一地雞毛什麼也沒發現,張廷玉雖然苦悶,可還是堅強的活到了84歲,他死後乾隆估計也覺得自己有些過分,於是還是把他供奉在了太廟之內,也算是償了他最後的心願!


大清是黃的


張廷玉在雍正朝位極人臣,是紅極一時的廟堂第一人。奈何雍正壽命不長,一代天子一代臣,乾隆登基後,他和乾隆的關係就及不上雍正了,只是張廷玉從康熙朝開始,到乾隆朝已經是三朝元老,一直以忠勤清正睿智著稱,所以乾隆初年還是君臣和諧的樣子,可問題是張廷玉年紀大了,就和嚴嵩一樣,腦子轉不過來了,不能揣測聖意了。

申請退休太心急

張廷玉第一件事辦的不漂亮是申請退休。當時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在一次君臣談話中,乾隆關心張廷玉的健康狀況,張廷玉趁機說自己年老體衰,試探的提起了退休。乾隆當時讓他先回去,自己想想。

之後乾隆給張廷玉寫了個諭旨,這份諭旨典型地體現了乾隆的風格,說:

“(張廷玉)蓋人至年高,閱歲經時……召見之頃,細加體察,良用惻然……強留轉似不情,而去之一字,實又不忍出諸口。”

先說張廷玉年紀大了,自己看著再讓人家打工過意不去,又說實在捨不得讓張廷玉離開自己。按我們這說法就是乾隆這人陰陽著,把所有道理都握在自己手中,永遠處於進退自如的正確之地。

乾隆這道諭旨,反倒需要張廷玉好好應對,他應該善加揣測,然後表示自己年老體衰但是不遠離開皇帝身邊,希望繼續留在皇帝身邊盡忠盡責。如此一來,乾隆再來表示張廷玉真是個忠臣,自己更應該關心老臣的身體,特許他榮歸故里。這很顯然是乾隆打的小算盤,就成了君臣一番佳話。

可是張廷玉快八十歲的人了,實在急的想跑,根本沒明白乾隆的意思,就以為是默許了他的請求,趕緊上奏謝恩,並表示自己明年春天就回鄉。乾隆一看張廷玉這樣也沒辦法了,便表現出難得的寬容和善意,賜給張廷玉許多錢財,並說等十年後兩人再見面敘舊。

逼著乾隆表態讓他配享太廟

張廷玉這第一件事辦的不太漂亮,但看起來也是善始善終,但第二件事辦的就有點急躁了。這張廷玉在家思來想去,又想起一件事來,就是自己死後還能不能得到配享太廟的榮譽?

太廟是皇帝家的祖廟,一般人根本甭想,但皇帝為了表示對臣子的褒獎,有時候會拉上那麼幾人進太廟,接受後世子孫的祭拜。張廷玉有資格配享太廟嗎?有!雍正為了褒獎張廷玉,早就發話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讓張廷玉擔憂的是,現在當家做主的是乾隆,而非雍正,而且在乾隆的諭旨中也沒宣佈這件事,自己要是就這麼回了江南,萬一乾隆把這事忘了怎麼辦?到時候自己退下了,在朝中自然沒有了影響力,也就沒辦法讓別的大臣給乾隆提醒了。兜兜轉轉,張廷玉還是擔心乾隆把這事給他忘了,於是張廷玉豁出老臉,進宮找上乾隆,跪在地上哭著說出了自己的憂慮。

乾隆很不高興,非常不高興,雖然顧忌對方是三朝元老,給張廷玉又寫了一個恩准其配享太廟的諭旨,但是乾隆心裡越想越不是滋味。張廷玉得了諭旨是安下了心,乾隆卻心裡堵了。於是乾隆寫了首意味深長的詩,說你跪在我面前,求我給你保證,難道你就這麼不信我?先皇的遺詔我當然會遵守。我特准你像劉伯溫那樣既退休又配享太廟,你難道以為我會像李世民一樣親手給魏徵寫碑文,然後親手砸了它?我並非堯舜之君,不知道誰又配得上像皋契這樣的大臣?以後歷史怎麼評價我們君臣,還是隨他的便吧!

謝恩竟讓兒子去

乾隆這話已經說得相當不客氣了,而且隱隱有搞事情的意思。可是緊接著張廷玉又一件事辦砸了,他竟然看不出這首詩到底預示著什麼。按理說皇帝破例施恩,張廷玉應該在次日一早就跑去謝恩。可是張廷玉竟然覺得累沒起,讓兒子張若澄代他到拱門謝恩。

當乾隆起了個大早以為要接見張廷玉來謝恩時,發現來的竟然只是他的兒子!這下乾隆壓不住火了,難道張廷玉竟然絲毫不念君臣之情,要了諭旨之後就和他形同陌路,連來謝恩都不來了?乾隆命軍機大臣寫旨,告訴張廷玉什麼才叫回奏。

當日在軍機處辦事的一個大臣是張廷玉的門生汪由敦,他和張廷玉關係很好,明白乾隆這次火氣很大,就趕緊差人去給張廷玉報信。可是接下來張廷玉又辦錯事了!

還沒接旨就請罪

張廷玉得到汪由敦傳來的消息後,第二天一大早就不顧體衰跑到宮中口頭謝罪。這件事張廷玉又辦錯了!因為軍機處的旨意還沒下呢!當天下午乾隆讓擬的旨,所以還沒傳到張廷玉府上,可是張廷玉第二天一早就跑來了,這讓乾隆怎麼想?這就是朋黨!有人給張廷玉傳消息了!

於是打擊了十幾年朋黨的乾隆,發現居然還有人敢這麼通風報信,他當著張廷玉的面痛罵一頓,回頭又寫了一篇上諭,公佈天下。

上面寫第一他讓張廷玉退休,還讓他配享太廟,張廷玉竟然不自己來,明顯是視此“莫大之恩”為理所當然,和當今皇上也就是乾隆自己沒關係。既然如此,那以後張廷玉自然就和當今皇上沒關係了。第二張廷玉要乾隆寫保證書,明顯信不過他,所以他很生氣。第三張廷玉急於退休,是對新皇帝沒感情也不夠忠誠,急著回家只是為了保全身家。第四張廷玉頭一天不來謝恩,第二天卻早早跑來,明天是有人洩露消息,張廷玉臨走前在軍機處還安插親信,實在陰險。

不過乾隆罵完之後,昭告天下後覺得神清氣爽了,也表示這幾大罪雖然很嚴重,但自己看在張廷玉三朝元老的面子上,也就不加追究了。

撞上乾隆的槍口上

本來張廷玉馬上在次年春天就要啟程了,正好這時候乾隆長子永璜去世,而張廷玉曾是永璜的師傅,有師生之誼,必須參加喪禮。等到喪禮結束後,張廷玉再上奏乾隆,表示自己要馬上啟程了。

這下子可撞到乾隆的槍口上了,乾隆正痛失愛子,張廷玉這時候出來說自己要走。乾隆大罵張廷玉在永璜剛過初祭喪服未除就要走,這是不忠的表現。於是乾隆下旨,說張廷玉沒有絲毫忠心不配進太廟。他張廷玉在雍正朝也就是稱職的秘書,在乾隆朝更是毫無建白。之所以對他一再姑容,只是念他資格老,做做樣子而已。在最後乾隆還把歷代配享太廟之臣的名單送給張廷玉,問讓他自己回奏配不配享太廟,這個配享的資格自己還想不想要。

張廷玉只好回奏說自己不自量力,不配進太廟,皇帝這番話如雷貫耳,徹底把他驚醒了,自己沒開疆拓土,也沒治國治民,如果讓他進了太廟還不得驚擾了歷代皇帝,所以請乾隆下旨除了他的配享,並治他的罪,自己才能心安。

於是,大會一致通過張廷玉不應配享太廟,趕緊回老家吧。

又遭禍端

張廷玉這麼尷尬的回家後,他的親家四川學政朱荃被參,當年竟然在母親去世後還為了掙點“考試補貼”,瞞著母喪消息趕考。朱荃和張廷玉關係又不一般,朱荃當年是受了張廷玉的舉薦,後來又結成兒女親家。於是在處理了朱荃後,乾隆就想起了張廷玉後,命他老實交代,不僅舉薦這樣的人,還與其結為兒女親家,是什麼心思?很快,乾隆就下旨收回對張廷玉的所有賞賜,以示懲罰。

可是,乾隆讓欽差大臣德保去收回賞賜時,竟然偷偷讓其抄了張廷玉的家,並且借查找皇帝賞賜的字畫的名義,檢查張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書。但是張廷玉謹慎一生,沒讓德保抓住意思把柄。之後變收回賞賜為抄家的罪名自然按在了德保的身上,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但乾隆還是窮追猛打,又痛罵張廷玉一頓。

從此之後張廷玉心灰意冷,日日枯坐在家,終日不發一語,在家苟活五年之後終於死了。消息傳到朝廷,乾隆又做出眷念老臣之姿態,宣佈寬恕張廷玉的一切罪過,仍讓他配享太廟。

乾隆一開始打擊張廷玉,完全是被張廷玉氣的,但是礙於君臣情面不好做惡人,隨著張廷玉步步走錯,乾隆終於正大光明的撕破臉,還趁機借題發揮,想要抄家弄死他,順帶還打擊了張廷玉在朝中的勢力,最後在張廷玉死後再讓其配享太廟。這樣一來惡人讓張廷玉做了,乾隆卻打擊了朋黨。


邯鄲醉


文字太多,只能乾隆即位說起: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即位後,張廷玉的政治地位大不如前了。顯然,乾隆皇帝對前朝重臣也是有點戒心的,鄂爾泰與張廷玉同是雍正朝重臣,由於二人居高位日久,權力相若,一滿一漢,逐漸形成兩股勢力,互相爭權奪利,朝中文武諸大臣多結黨:埋堆,互相功,攻訐,是以漢人依附張廷玉,滿臣則多依附鄂爾泰,一般來說,乾隆也擔心帝王大權旁落,影響其:乾綱獨斷,的威嚴,每到這種時候就會惹來最高統治者的掃蕩,殺其威風,滅其黨羽,以免曰後為患!鄂爾泰死後乾隆對他的黨羽進行開刀!對張廷玉派系也有鎮懾作用。只是因為張廷玉自知身為漢人,很懂的做官之道,並不是像鄂爾泰那樣放肆,張廷玉為人比較謙恭謹慎,所以乾隆沒拿他來開刀,但已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因此,聰明的張廷玉已不斷地示意家人親屬,各以事由先後辭官回家,他自己也屢次上奏,要求退休回家。張廷玉深知,以他的前朝地位,要想繼續在京城和新君乾隆身邊十分非常危險!!這隻猛虎每時每刻都會傷害自己!於是他決定:乞休,回老家。


茹叔敬


張廷玉被乾隆打擊可以說是活該吧,何況乾隆也沒把他怎麼樣。


為什麼說張廷玉被乾隆打擊純屬活該呢?

我就舉兩個例子吧:

①張鄂黨爭。

在乾隆初年,張廷玉和鄂爾泰彼此較勁兒,甚至耽誤了朝政。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張廷玉的張照,對苗疆地區的叛亂不管不顧,反而大肆蒐集主持改土歸流的鄂爾泰的黑料,最終激怒了了乾隆。

這種事如果放在雍正時期,張廷玉也落不到任何好,沒準被罰的更狠。

②探聽皇帝機密。

乾隆十四年(1749),張廷玉祈求退休的時候,在奏摺裡竟然“以世宗遺詔許配享太廟,乞上一言為券”。

原來,雍正曾經允許張廷玉配享太廟,張廷玉擔心乾隆不遵從,所以要求他下旨保證自己的待遇。

乾隆自然是感覺不快的,但還是同意了。在頒佈聖旨的第二天,張廷玉竟然不親自到宮中謝恩,只交代自己的兒子去謝恩,乾隆自然是大怒,準備責問張廷玉。

結果,張廷玉的門生汪由敦搶先給張廷玉通風報信,張廷玉立馬入朝謝恩,卻忘了當時還沒下旨質問他呢。

就這兩件事,擱在雍正那會只會死的更慘!

更何況,乾隆也沒怎麼打擊張廷玉。

到底是圈禁他了?還是直接賜死了?這些都沒有吧。

不僅如此,乾隆二十年(1755)張廷玉以83歲高齡去世的時候,乾隆還是讓他配享太廟,並賜諡文和。

總而言之,乾隆並沒有什麼對不起張廷玉的地方。是張廷玉自己太過託大,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吧。


HuiNanHistory


張廷玉,字衡臣,所以在《雍正王朝》裡,康熙一直叫張廷玉為衡臣,張廷玉在清代歷史中是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有一個特別厲害的地方,那就是他配享太廟,清代太廟除了那些親王室宗,總共有十三位,只有張廷玉是唯一的漢臣。

張廷玉出自安徽桐城張氏,他的父親張英是康熙年間的重臣,官居禮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張廷玉出生於康熙十一年,在康熙三十九年的時候,張廷玉就考中了進士,進入了翰林院。康熙四十三年,就進入了康熙的南書房。

康熙每次出遊的時候,經常帶著張廷玉一起,康熙五十五年,張廷玉出任禮部侍郎,從二品。康熙六十年,出任吏部侍郎。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駕崩,雍正帝繼位,雍正十分器重張廷玉,原因有兩個,第一,張廷玉能力很強,第二,張廷玉之父張英還是雍正的老師。

雍正的很多詔書,諭旨就出自張廷玉之手,十二月,張廷玉被任命為禮部尚書。雍正元年九月,擔任戶部尚書。雍正六年,張廷玉成為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可見雍正對張廷玉何等的器重。

我們知道,清代有一個機構很重要,那就是在雍正七年所設立的軍機處,而軍機處的很多制度都是由張廷玉來擬定的。也就是說,張廷玉是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兼吏部尚書,由此可見,張廷玉對於雍正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雍正十三年,雍正臨終前,讓張廷玉與鄂爾泰、莊親王允祿(康熙十六子)成為顧命大臣,並且遺詔說讓張廷玉配享太廟。張廷玉還是乾隆的老師,乾隆二年,封張廷玉三等伯爵,因為在他之前,根本就沒有哪個文臣能封伯爵。

但是張廷玉有兩個問題,第一,他與鄂爾泰的矛盾比較深,這個其實也是漢臣與滿臣之間的矛盾,第二,張廷玉為人比較固執,而且有時候會比較激動,乾隆帝有時候也會有所不滿。

乾隆帝曾經一度想要免去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張廷玉也擔心乾隆帝不遵從雍正帝的遺詔,所以在致仕的時候,向乾隆帝要一個憑證。乾隆帝心裡也有點不高興,但還是給了,張廷玉派他的兒子張若澄向乾隆帝謝恩。

乾隆帝就很生氣了,認為張廷玉竟然不當面來謝恩,就下旨讓他第二天來謝恩,可是這個旨還沒下,張廷玉就自個兒過來謝恩了,乾隆帝就更生氣了,他認為軍機處大臣有人偷偷告訴了張廷玉,乾隆帝一怒之下就將張廷玉的配享太廟的資格給取消了,而且張廷玉的伯爵也給削了。

乾隆十五年的時候,乾隆拿了配享太廟的名單給張廷玉,讓他自己想一想應該配享太廟嗎。不過,乾隆二十年的時候,張廷玉死的時候,乾隆帝還是遵從雍正的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歷史簡單說


乾隆皇帝對張廷玉可以說是百般針對,他就差把“我討厭你”四個大字寫在臉上了。

那麼問題來了,乾隆為何如此對待張廷玉呢?

外界對張廷玉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即:“今見汝居心赤忠,辦事敬誠,益知為天主所篤生。”


也就是說,張廷玉對皇帝忠心耿耿,而且他辦事非常靠譜,只要把任務交給他,基本不會出岔子。而且他關心百姓,在民間也有著很高的聲望。

張廷玉這個人幾乎沒有汙點,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乾隆針對張廷玉,不是懲罰他的過錯,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盤。

張廷玉是前朝重臣,在朝廷當中擁有很高的權勢。軍機處剛設置那會,各種規定基本都由張廷玉親自制定。

乾隆在登基之後,為了樹立自己的威嚴,攫取更多的權力,所以他肯定會打擊張廷玉。只有這樣,他才能對舊的勢力進行洗牌,將重要位置全部換成自己的親信。

換句話說,無論張廷玉做什麼,皇帝都會針對他。這就是傳說當中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而面對乾隆的百般刁難,作死的張廷玉沒有想辦法化解,而是火上澆油。

張廷玉可能是老糊塗了,他擔心乾隆未來會收回先皇的命令,所以讓乾隆皇帝給自己寫一份文件,保證自己肯定會履行承諾。

雖然乾隆寫了,但是他的內心是非常不爽的,因為他覺得張廷玉是在質疑自己。張廷玉壓根就不明白,討得皇帝開心要比白紙黑字的文件更加重要。

張廷玉昏招頻出,在寫完保證書之後,皇帝本來就對他不爽,準備坑他一波。

張廷玉這邊真的是瞌睡來了送枕頭,他第二天不是親自謝恩,而是派兒子來。

這裡張廷玉確實有些過分了,雖然張廷玉上了年紀,但是親自謝恩還是沒有問題的,這裡他派兒子前來謝恩的確有些倚老賣老的意思。


乾隆皇帝借題發揮,直接重罰張廷玉,甚至把他配享太廟的資格都給取消了。

因為立場的不同,所以乾隆站在了張廷玉的對立面。當時皇帝或許只是想為難下張廷玉,沒有想要過度打壓他。

後來張廷玉開始花式作死,連續辭職,讓皇帝寫保證書,親自謝恩等都是他給自己積攢的材料。

張廷玉作死到這種程度,乾隆要是不懲罰一下,感覺他都對不起自己。

實際上,張廷玉不是有意和皇帝對著幹,而是他的政治敏感性不高,或者說他不會揣摩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雖然生前的時候各種為難張廷玉,但是死後仍是讓他配享太廟。畢竟,張廷玉還是為國家做了很多的貢獻的。

乾隆的考慮也是非常長遠的,配享太廟是先皇賜予張廷玉的榮耀,如果他真的剝奪,不但違逆了先祖遺訓,同時還會讓很多朝廷當中的大臣寒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