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农耕民族的胜利:从西周的迁移发展看取代殷商的历史过程

导读:

从夏后氏据有天下开始,中国的部落氏族开始分而定型。一边是以东方为主的商业部族,一边是以中夏及西方为主的农业部族,

这两个部族在夏商周三代之际用多个部落的合纵连横来争夺天下,以确定中原文明的传承方式,在早期部落联盟时代刚刚结束的时候,农业部族是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夏启从自己父亲大禹的手里完整的接过了整个天下,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开始确立,但仅仅持续四百年之后便被东方商业部族推翻,并在夏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以商为国号的中原之国。这个时候的周人便开始了自己的迁徙过程,他们以农业为主的生存方式很难在中原生存下去,那里的商人天生就是周部落的敌人,所以他们远远的躲避到西部,在等待商人衰落的那一天,效防殷商代夏,重新把农耕的大旗插在中原的土地之上。

传说时代的周人先祖

农耕民族的胜利:从西周的迁移发展看取代殷商的历史过程

部落联盟时代居民生活图

周人最早的祖先据他们自己说叫做弃,他所生活的时代还刚刚从原始社会跨入部落联盟。那个时代的生产力也是十分的低下,虽说火已经被人们发现,但还是有许多人按照过去的习惯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因为长期生吃食物的原因,那个时代的人们寿命普遍不长。周人先祖弃的母亲据说还只是一个少女的时候就意外怀孕了,是因为在外出游玩的过程之中不小心踩到了巨人的脚印。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史记》

因为孩子的出生十分古怪,弃的母亲遭受到了族人的歧视,所以便丢弃了他。这个故事听起来十分荒谬,显然是经过了后人加工才会这样。从当时的部落习惯来分析,女人很有可能也会跟着男人一起出去打猎谋生,而与其他部族之人相遇,或者与其他部族男子发生一些关系也实属正常,因为高大威猛被弃的后人塑造成了巨人,这样解释方在情理之中。


农耕民族的胜利:从西周的迁移发展看取代殷商的历史过程

弃辨别农作物图

被抛弃的弃在各种危险地方都死不了,他的母亲便把他给重新抱回来了。这些从情理的角度来分析,弃的母亲姜原是一个聪明的人,她利用当时的人迷信鬼神的特点保护住了自己的孩子,并将他抚养成人。长大的弃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他对农作物十分感兴趣,对土地的好坏十分熟悉,能够凭借自己的眼力判断,这使得弃得到了部落百姓的认可,并从四面八方赶来学习他的种地技术。这种特俗能力帮助弃走上了政治舞台,他成为了部落联盟的农业管理人员,成为了后世周人农耕发迹的历史渊源。

部落国家的开创到迁徙周原


农耕民族的胜利:从西周的迁移发展看取代殷商的历史过程

部落国家构成图

弃在部落联盟的显赫只是他一个人的显赫,并没有带动整个部族。到夏文明衰落的时候,周人离开了生存已久的中原之地,他们举族迁徙到了与游牧民族交界的地方,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周人迁徙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因为新的统治者来自遥远的东方,从本质上是不从事农耕的商业部族,在这种情况之下,周人没得选择,他们不可能因为改朝换代而放弃自己赖以生存的技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商人占据中原之后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发展商业,新的统治者用行政命令驱逐了占据大片土地耕种的周人,让他们到西垂去开拓疆土。

西部从来都是险恶的代名词,周人来到这里以后也曾被迫改变自己的习惯,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不得不整兵修武。直到公刘的时代,周人才重新回归农耕的本业。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农业是一个对稳定性要求极高的生存方式。当时的周人位于西部,能够重新回归农业,说明他们已经十分稳定了,能够随时击退夷狄的进攻,在土地平旷的地带修筑一些用来防御和居住的城池,这大概就是公刘时代部落国家的成立历史吧!

重归农业的周人建立了部落国家,一直想要重新融入诸夏,但又不被东方的商人所承认。到古公亶父的时候,周人就一直谋划着东迁,在这西部地区的立国实在是太过勉强,更西方戎狄的侵袭让他们防不胜防,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周人来说,秋收过后的一次失败就代表着一年的劳动付之东流,而戎狄总是能够在多次侵袭之中抓住周人防范最薄弱的时候,这是双方作为对手多年对抗的结果。另一方面,周人的不断繁衍使得人口迅速增加,这块小小的土地已经不足以支撑周人长久的发展,要想周人持续发展就只能东迁。

农耕民族的胜利:从西周的迁移发展看取代殷商的历史过程

周人耕作劳动图

长期的农耕生活使得周人养成了严谨的性格,迁徙周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数百里的路段准备工作不够充足的话会使得大批的百姓死亡,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和开拓进取,周人并没有举族迁徙,他们选择了分阶段迁徙,由首领古公亶父先率领一部分族民前往周原,留下一部分族人继续固守祖先之地,周人的稳步推进使得这次迁徙活动的损害减到了最小。迁徙的族人之中带着充足的粮食和牛羊,组织了装备着干戈斧钺的军队,这是典型的农业民族迁徙风格。定居周原之后的周人陆续把祖地的族人接过来了,这块让人陌生的土地就是后世著名的西岐之地,它成为了周人攻取殷商的大本营。

定居西岐的周人在新土地上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农业民族的耕作特点是生产周期长,基本上是以年为单位,在耕作的时候也是十分劳苦,在收获方面又十分不稳定,往往靠着气候吃饭。在这种农业因素的影响之下,周人的权力阶层必须对土地的归属权进行明确规定。迁徙到西岐之后的周人发展速度十分迅速,通过农业收获完成了早期的经济积累,在普通耕种之外拥有时间去吞并新的小国,为日益增长的人口开拓新的耕作土地,

这就是农耕民族的周期性,人口增长迫使周人向外发展。

蛰伏三代:周人的代商之路充满艰辛

农耕民族的胜利:从西周的迁移发展看取代殷商的历史过程

古公亶父图

西岐之地虽然肥沃,但充其量不过是泾渭流域的狭窄谷地。当时的商无论是从国力还是从土地面积上来说都是远超周人的超级大国。在这种差距明显的情况下,周人想要战胜强大的商就必须制定正确的发展计划,使得周人至少有能力和商人对抗。当时的周人第一步计划就是笼络附近的邦国,

周人对待邦国是差别的,既包括诸羌,又包括东方的诸夏。当时的周选择通过与羌族联姻的方式来稳固后方,而联姻的传统是由来已久的,周人祖先弃的母亲姜原就是羌族女子,在与羌人联姻这件事情之上,周人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稳定后方的周人并没有止步,他们既然决心要推翻商朝,就必须再从战略包围上面下手。当时的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前两个儿子叫做泰伯和仲雍。他们两个本来都是有继承周太王基业的权利的,但周人为了进一步谋取天下,不得不将他们派往南方,到淮水以南从地理后方包围商朝,这当时那个蛮荒时代,实施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古公亶父不能派遣小儿子季历前去,只能否定长子的嗣君之位,让他和弟弟仲雍前往江南开拓新国。周人也不愧是农耕民族,稳扎稳打,在西岐之地刚刚完善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布置南方,从他们农业部族的性格来看,他们不敢冒险,也冒不起险,如果以西方周国推翻商朝的战争失败,那至少在江南之地还留有一丝周人的火种,这是农业民族谨慎的性格,他们做不到像东方商人那样放开手脚,敢于一掷千金。


农耕民族的胜利:从西周的迁移发展看取代殷商的历史过程

周商战争前夕对比图

季历时代的周国已经逐渐成为了西方诸侯之长,他们通过战争征伐将周人附近错综复杂的夷夏交界地带重新归于自己的统一之下,将战胜所获得的金钱财物进贡给商朝天子,他们自己只留下一部分人口和土地,这一方面是因为周人农耕民族的天性格使然,一方面是为了麻痹商朝故意这样做的,毕竟周国武力灭国的次数太过频繁,越来越不让商朝天子放心,当时的季历还故意迎娶了商朝贵族任氏为妻,但还是没有逃过商王武丁的猜忌,最后被囚禁而死。

季历虽死,周政不灭。他的儿子姬昌当时已经强大到号称西伯的地步。他在自己父亲死后以复仇于夷狄,保护诸夏生存之地为借口,一口气灭掉了商朝在西方的若干附庸国家。其中包括密,黎,崇,他在新开拓的地区营造城池,并将周人的战线前移,那个地方被后世叫做丰邑。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周人的友邦和势力范围已经对商形成了一个包围之势,吴国在南方进行反商战争,西方周国不断开拓,北方夷狄又已经和周国结成了联盟,真可谓是天下三分,周有其二。但辉煌的背后也是周人的无奈,周人作为后起之秀,始终只敢在一些无主之地做文章,真正商人的坚固城池却是周人始终不敢直面进攻的,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文王姬昌之死。

农耕民族的胜利:从西周的迁移发展看取代殷商的历史过程

周人成功代商后疆域图

继承姬昌事业的是他的次子姬发,长子同样是意外之死。姬发和父亲不同,他整个人都充满着进取精神,当时的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从农耕民族的性格来说,他们这些聪慧的统治者总不会做第一个发难者,而历史又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事情的发展和变幻也比人期待的快,当时的姬发就在等着其他人发难,自己再从背后进攻商朝的时候,东方夷族揭竿而起了。殷商战胜了东方的夷狄,自己却也元气大伤,俘获的万千奴隶没有一个是跟商朝贵族同心同德的。

相比之下,以农为本的周人却要大方的多,他们对自己的盟友十分慷慨,许诺着成功之后平分天下,这一点上面周人是十分聪明的,战争进行的时候没人能够管住他们,可是战胜之后后还不是最强大的周说了算。牧野之战的周武王率领着众多诸侯轻易的击败了商,战争上面许多东夷奴隶临阵倒戈,连姬发自己也没有想到胜利会来的如此之快,从历史的时间线上来看,周人从太王迁徙至周原就开始谋划的事业终于成功了,农耕民族自夏朝结束统治中原以后再次占领了这片土地,而这一次,商业部族再也没有机会了,农业民族的精神将长驻这片土地,时间是三千年。

结语:

周人代商的历史是艰苦卓绝的,从部落联盟时代就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的周人没有将集体的力量发挥出来,夏朝以农耕立国又过于重视水利技术,使得在土地上面精耕细作的周人失去了第一次发展为部落国家的机会,到商朝灭夏的时候,这个陌生的东方商业部族更是与周人格格不入,他们被迫迁徙至西部,寻求能够安心耕种的广袤土地,在耕种之中积累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在与犬戎的战争之中积累战斗经验,准备充足之后的周人不断向东开拓,想着用自己的武力重回中原故土。

事实上周人也确实做到了,他们农耕民族的性格使得他们不敢冒险,在整个东进过程之中稳扎稳打,还没考虑到成功就已经考虑到了失败,提前在南方留下周人的种子,一方面可以在失败之后延续周人火种,一方面可以在成功之后迅速开拓南方,历史的结果让我们在三代之争中看到了两次都是农耕部族取胜,以周文化为基础的农业文明在中原大地上生根发芽,并传播到四方,而商业部族的失败也使得他们在后面的历史之中成为了一种亚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