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何都说“汉承秦制”?从西汉盐铁会议,看秦朝制度的延伸和影响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就是在不断重复着合与分的过程,但在这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往往在乱世之中最先一统天下的朝代,是没办法长久的。

诸如秦之后有汉,随之后有唐,后周之后有北宋,甚至到清代建立之前,还有个李自成的大顺王朝。究其根本,实质上还是要归结到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上来。往往这种天下乱局很久之后又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其在行政制度上,会出现比较大的变迁,比如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之时的三省六部,宋朝的文官制度,明清的内阁制度等等。

而支撑汉朝国家运行的基本架构,就是秦始皇在一统天下时构建的,所以谓之“汉承秦制”。但毕竟秦朝的封建制度只能算是初创,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单纯的继承显然不太符合历史的进程,那么汉代是如何看待并继承秦朝的制度的呢?以下笔者通过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中,争辩的双方对于秦朝制度不同的态度,来探究汉承秦制到底承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又有改变。

一、 盐铁会议“过秦”与“道秦”的表现

盐铁会议,可以看做是汉朝一次有着广泛阶级基础的政治协商会议,参加这场会议的不但有当朝掌权的桑弘羊等人,也有在野的贤良文学。这里的贤良文学是一个阶级的代表,泛指那些在野的,有声望的学者和政治势力的代表。

盐铁会议之中很重要的一个内涵,就是对于“过秦”和“道秦”的争辩。所谓“过秦”,就是认为秦朝的制度不好,所以导致二世而亡。“道秦”自然就是说秦朝的制度好,所以才能够一统天下,开创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为何都说“汉承秦制”?从西汉盐铁会议,看秦朝制度的延伸和影响

1、 以桑弘羊为代表的“道秦”派

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当权派,认为秦朝施行的一系列法家制度,有力的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使其能够在战国七雄之中最终胜出,一统天下。

《盐铁论》之中记载,他们认为:

“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故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

总之就是说秦朝的法家制度有利于统治,增强国力,富足百姓。


2、 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过秦派

但是在野的贤良文学派显然不这么认为,他们将秦王朝二世而亡,百姓负担深重的责任,都归咎于商鞅和李斯等法家学派的执政措施。

《盐铁论》之中记载,贤良文学们认为:

“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二,然而荀卿谓之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也。”

大概意思就是说李斯等人做秦国宰相的时候,虽然声名显赫,权势滔天,但荀卿等有识之士早就看到了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后必然要惨遭横祸。

综上,从盐铁会议上争辩双方对于秦朝的臧否,不难看出当时的人们对于秦朝制度经验的观点,其实是呈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当权派们,比较认可秦朝的各种制度和成就,但贤良文学派则对此嗤之以鼻。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分裂呢?


二、 盐铁会议“过秦”与“道秦”的的分歧,本质上是阶级利益为导向的政治博弈


纵观汉朝的历史,其前提的施政纲领,可以用“黄老之学”来代指,刘邦之后,文景二帝深感国家经过多年的战乱,百姓民不聊生,急需休养生息,所以采取了轻徭薄赋的修养政策,也就是“黄老之学”作为国家的施政纲领。

然而经过六十年的休养生息以后,汉朝国力强盛,民间财富迅速的积累起来。在此之上,汉武帝开疆拓土,连续发动了多次针对匈奴的大型战争,不但耗完了文景之治时积累下来的财富,还使得民间又再一次陷入了疾苦之中。

盐铁会议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召开的。其中当权派和贤良文学派针对于过秦和道秦的争论,实质上反映的是不同阶级的利益需求。

为何都说“汉承秦制”?从西汉盐铁会议,看秦朝制度的延伸和影响

1、 当权派是战争的受益者

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当权派,实质上是战争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赞扬秦朝政策和取得的种种成就,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阶级代言。

以对秦朝的边疆政策的观点来看,桑弘羊等人认为秦始皇派蒙恬“北却匈奴七百余里”,修建长城,为秦朝腹地的稳定生产,以及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功在千秋。

映射到汉朝的历史上,自然就是对武帝开边政策的支持,认为正是汉武帝派霍去病和卫青击败匈奴的举动,为国内稳定生产提供了基础,而且还俘获了大量的牛羊等战利品,对国家来说自然是“功成不必在我”的远见卓识。

笔者认为,桑弘羊等人之所以秉持这个观念,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在汉武帝发起的这场战争之中,获得了高官厚禄,那些战利品也有他们一部分,所以自然认为战争是有利的。


2、 贤良文学派是战争的牺牲者

而另一方面,贤良文学派,也就是在野的势力,实际上是这场战争的牺牲者。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贤良文学,就是汉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之下,选出来的国家预备官员,在汉朝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人普遍有个特点,就是出身世家,学问渊博,在民间有声望,但不一定都能当得上官员。

为何都说“汉承秦制”?从西汉盐铁会议,看秦朝制度的延伸和影响

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既然他们出身在世家之中,自然要为世家的利益发声。而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这些世家大族正是战争中的牺牲品之一。战争获得了胜利,带来的平安是给下层的普通百姓的,带来的战利品和巨大的声望,是给当权者和皇族的,只有这些世家大族们,不但没有得到利益,反而成为武帝打压的对象。

所以,他们说:

“秦之用兵,可谓极矣,蒙恬 斥境,可谓远矣。今逾蒙恬之塞,立郡县寇虏之地,地弥远而民滋劳。”

这个就是摆明车马的以古讽今,说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劳民伤财。但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种意见显然也是偏颇的,如果没有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也就没有后来的大汉民族。


三、 盐铁会议中“道秦”和“过秦”的影响


1、 改变了汉朝当时的政策方向

从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看,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虽然表面上大汉王朝的官学变成了儒学,但究其统治根本的政策,还是“外儒内法”,也就是说核心还是法家的那一套制度。

儒家先贤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下》中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

法家的治国方略,典型的就是以“霸”道治国,汉武帝时期国家的政策,其实虽然罩着儒家的外衣,但根本上还是霸道,诸如迁居天下富户到长安等等政策,实际上就是这种霸道的体现。

盐铁会议之中关于“道秦”和“过秦”的争辩以后,掌握着民间舆论导向的贤良文学派“过秦”的思想很快就成为社会主流,最终形成汹涌的民意,将桑弘羊等人赶下了政治舞台。

自然,他们所倡导的“王”道的思想就成为社会主流,影响到国家的政策上,就是开始对匈奴人施行怀柔的政策。

这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来看,自然有其积极意义,但也简介的给了匈奴人休养生息的机会,为汉朝以后边疆民族再次做大,侵犯中原埋下了伏笔,可谓有利有弊

为何都说“汉承秦制”?从西汉盐铁会议,看秦朝制度的延伸和影响

2、 世家门阀们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

盐铁会议中对于“过秦”和“道秦”的争辩,对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更重要的意义上,已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世家门阀们,第一次以正面对抗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他们的力量。而其结果也证明了世家门阀作为一股很重要的政治势力,已经开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自此以后,实际上宣告了汉汉朝初期以“强干弱枝”的方式,将全国世家豪阀迁居到长安,以打压他们发展的政策走向了失败,世家门阀们不再是可以任由皇权指挥的弱小力量,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之中,逐渐形成了两汉末期,魏晋南北朝时“王与马共天下”这样的历史现实。

所以说,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派“过秦”观念的胜利,其实可以看做是中国传统的世家门阀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宣言,对汉朝及其以后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 结语

综上,汉承秦制,其实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实际上汉朝对于秦朝政治制度的继承,是呈现出一种发展状态的继承,当时的社会上层,因为各自的利益不同,对前朝制度的看法,也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

并且,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主张继承秦朝制度的桑弘羊等法家派,实际上是在失去话语权的过程,而已限量文学为代表的世家门阀,则趁机崛起,开始萌生了区别于秦朝三公九卿制为基础的九品中正制这一有利于世家门阀发展的社会制度。


参考文献:

《盐铁论》

《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