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寧古塔是現在的哪裡?為什麼罪犯都流放那裡呢?

wh突然的自我


題主是不是清廷劇看多了。

其實寧古塔這個地名詞也只是到明朝末期的時候才開始出現,所以怎麼能說古代的罪犯都流放在寧古塔呢?

寧古塔在文獻上最早的記載是在萬曆三十八年,也就是1610年,也是在清朝的《清太祖實錄》裡面記載的,其實在關於明朝的地理名詞也是沒有這個地方的。所以可以說寧古塔只是在清朝才開始出現。

其實按照現在的條件來說,寧古塔真的不是什麼恐怖之地,也就是在今天的黑龍江海林市和寧安市,大東北,一到冬天那麼多人去旅遊,所以怎麼算是恐怖之地呢?

但是在古代這裡真的是一個恐怖之地,其實最恐怖的也就是自然環境了, 古代一般流放一些重要的犯人都是去一些偏遠之地,那麼毫無疑問寧古塔絕對算一個偏遠之地,這裡到京城相聚上千公里,而且在大東北啊,冬天零下三四十度都有的啊,真的是撒泡尿都能在空中凍住。所以很多犯人根本沒有走到這裡就已經死在路上了。

不過最讓人害怕的還不是自然環境,其實就是人心的恐懼,首先就是前面說的自然環境,其次來說在清朝的時候這裡都是一些罪大惡極的犯人流放之地,一般來說流放在這裡的話,基本上是沒有機會再回去的。都是老死在這裡。

其實在宋元之前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是聽說把犯人流放嶺南,宋朝的時候岳飛的家人還不是流放在嶺南,但是在清朝的時候這個時候南方已經發展起來了,不再是不毛之地了,不適合流放犯人了,大東北的話,即使你想跑,你能跑到哪裡去呢?跑出去就是死,還不如不跑,所以很安全,而且這裡還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其實清朝把犯人流放在這裡也就是為了開發這裡。


中國歷史研究所


這事兒我來回答吧,其實說倆地方大家就知道了,一個是雪鄉,現在東北著名的旅遊景區,還有一個就是著名的威虎山,寧古塔就離這倆地方不遠,我路過過。

那次是由吉林霧凇島開車去雪鄉玩,第一次去,膽子小,怕山區雪地開車出危險,就現在海林住了一夜,找了個車。

第二天出門沒多久就看見了威虎山,再往前開看見個路標,指向寧古塔遺址,急著去雪鄉就沒拐彎去看看,但是因為喜歡歷史,就記了下來。

寧古塔遺址在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雪鄉的地址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大海林林業局雙峰林場,距長汀鎮7.9公里,所以廣義上說您去雪鄉旅遊基本上就是發配寧古塔了。

威虎山則在海林市北40公里,您說這幾個地方近不近吧。

不過這是在康熙5年之前的事情,所以這裡是寧古塔舊城。

康熙年間遷址新城,在黑龍江寧安,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沒塔。寧古翻譯過來是六,塔是個,連一起就是六個的意思。

傳說努爾哈赤的六個爺爺都是在這裡出生成長的,不過考證出來其實人家是在遼寧新賓,遺址還在呢。

不過有這樣一個傳說挺有意思,沒有實據,挺好玩的,就是努爾哈赤這一支是排行老四,是愛新覺羅,其他的幾家後代就是覺羅了,滿語覺羅的意思是“趙”,所以其實他們的漢姓就是“趙”。

您要說清朝皇帝姓趙也不能說一點譜不沾,還有傳說他們都是宋徽宗趙佶在五國城囚禁期間留下的後裔,所以說愛新覺羅有可能是宋朝皇室後裔哦。

您還別樂,這事兒是他們皇族自己考證出來的,說愛新滿語是金,覺羅是趙,合在一起就是歸順金朝的趙氏,據說有某努爾哈赤的直系後裔一直以大宋皇室後裔自居呢。

咱還是看正史,這事兒說來聽聽就是了。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寧古塔沒有塔,滿語數之六為寧古,個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寧古塔目前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


  • 寧古塔的位置


既然“寧古塔”是滿語,那“流放寧古塔”自然就是一種專屬於清朝的刑罰。但流放這一刑罰至遲在唐代就有了,那個時候稱為“流刑”。宋代又有“刺配”,也就是在臉上刺字+打板子+流放。


清朝的“流放寧古塔”應該與宋代的刺配的性質差不多,都有減輕罪行的性質,就是給一個原本可能需要判死刑的人活命的機會。


“流放寧古塔”恐怖的不是終點,而是路途中


寧古塔在黑龍江,氣候自然比較寒冷。但也不是不能忍受。最艱苦的在流放的過程中。


清代刑律規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



就現在的公路規劃而言,從北京城到寧古塔的距離大概是1433公里。清朝時具體怎麼個走法我也不確定,反正“流放寧古塔”的路程不是一般的長就對了。既然是獲罪流放,自然途中不會讓你舒舒服服的坐馬車,並且若在途中無故稽留,將受到懲罰,所以行程也趕。吃的也不好,犯人每天必需的口糧,每人每天8兩,15歲以下減半。很多人很可能就死在途中了。


為什麼是流放到寧古塔?

像宋代,比較惡劣的是流放到“沙門島”,位置在今天的山東,還有蘇軾,曾被流放到海南島,在當時也是比較惡劣的地方。清朝為何是“寧古塔”?



原因其實也簡單。清朝的先祖是從東北崛起的,後來才入關的。被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有的在那邊也是要為奴的,其實某種程度也是為那邊增加勞動力了。


當然,不能說流放的犯人都被流放到寧古塔,還有別的地方的。就說在元明清時期有個流放的規則是“南人發北,北人發南”。主要是為了防止犯人逃逸回家鄉。




文物考古聊歷史


邊疆有一個地方叫做寧古塔,古代人經常會說把人流放到邊疆,其實就是把這些犯人流放到寧古塔,所以古代人提起這個地方都會特別的害怕!寧古塔是古代非常著名的一個流放之地,而且這個地方非常的荒涼,一旦把人流放到了這個地方之後,朝廷就不再保護他們的安全了,而且他們極有可能一輩子都不能夠入關!邊疆自古以來都是一個非常亂的地方,在古代邊疆這個地方是很少有人出現的,雖然如今邊疆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但是很多人仍不願意在邊疆久住下去,大多數人都是去邊疆旅遊的。而寧古塔也變成了邊疆的一個旅遊景點!

大家可千萬不要覺得寧古塔是一個塔,其實這只是一個地名罷了!罪犯一旦要被流放至此的話,那麼他們也極有可能還沒到寧古塔就死在路上了,因為這一路上交通並不發達,他們前往寧古塔全部都需要靠步行,並且為了防止他們逃走,還會為他們上沉重的腳鏈和手鍊。全程至少也是需要走一兩年的時間的,他們會經過一年四季,而這些罪犯所帶的生活物品又非常的少,很多人都因為沒有衣服穿被凍死了,最重要的是,這些罪犯若是中途死了的話,那麼就只能夠暴屍荒野了,根本就不會有人管他們,更不會有人為他們收屍。

之所以古代人喜歡把罪犯流放到此地,是因為這個地方的環境特別的惡劣,對於這些罪犯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懲罰,很多罪犯得知被流放的消息之後,紛紛選擇了自殺,因為他們受不了接下來的苦日子,更不能夠確定自己能不能生存下去。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說的是流放到寧古塔就要給披甲人當奴隸。這裡面所說的披甲人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其實所謂的披甲人其實就是一群野蠻人!

這群人大多都是戰場上的俘虜,他們並不是同一個種族的人,並且他們對於漢人和其他不同族的人是十分不友好的,當他們看到有新的罪犯來到此地的時候,他們就會想盡辦法去折磨這些罪犯。年輕的罪犯也許會成為他們的女人,一些強壯的男人也許就會被他們所殺害,又或者是成為他們的奴隸。披甲人並不是甘心留在邊疆的,朝廷美其名曰讓他們駐守邊疆,其實就是怕他們有什麼大的動作,本意是想要把他們困在新疆罷了,所以他們名義上面雖不是罪犯,但是卻和罪犯一樣忍受著惡劣的環境和身心的折磨,因此當他們看到了罪犯之後,就想盡辦法的去折磨他們,以尋求優越感。

被朝廷下令流放邊疆的人,要麼就是十惡不赦的罪人,要麼就是一些當官的又或者是一些文人墨客。這些人在前往邊疆的途中就會死去很多,剩下的人也許會好好的在邊疆生活,但是這部分人大多是有大的才華或能力的,又或者是可以帶動邊疆發展的人,因此他們才會受到披甲人友好的對待,並且會對他們畢恭畢敬的。披甲人雖然有些不講理,但是他們也希望邊疆能夠發展起來,這樣他們的生活也能夠越來越好,所以他們會在罪犯當中挑一些有才華的人,並且對他們好生招待。

事實證明,一些懂得經商又或者是飽讀詩書的人們被髮配到了寧古塔之後,確實帶動了這個地方的發展!如今,寧古塔就是我們口中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這個地方如今的氣候依舊寒冷,但是已經慢慢的發展起來了。古代之所以喜歡把罪犯流放到這兒,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所犯的罪還不至於要了他們的命,但是又不能不對他們進行懲罰,所以就把他們流放到寧古塔受受罪了,為的就是讓他們長記性,另一方面是覺得這個地方人比較少,並且希望那些最終活下來的人,能夠給這個地方帶來生機,因此這樣做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木劍溫不勝


寧古塔沒有塔,它是滿語“六個”的音譯,具體位置位於今天黑龍江的海林和寧安市。傳說清朝努爾哈赤家遠祖六兄弟居住在這裡,因此而得名。

清初時,在寧古塔設立了寧古塔將軍,寧古塔便成為東北北部的政治、軍事中心,管轄今天的黑龍江、吉林、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以及烏蘇里江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廣大地區。寧古塔的舊城在今天的黑龍江海林市舊街,康熙五年時遷建新城,便是今天的黑龍江寧安市。

300多年前的寧古塔尚未開花,氣候嚴寒,人煙稀少,號稱“荒徼”,“徼”也就是把邊界的意思。清兵入關第二年,清廷便制定專人修訂刑律,初期設置的流放地點主要包括今天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省在內的東北地區。雖然這一區域是清人的“龍興之地”,但也因“龍興”而不能放關內人進入,再加上滿人遷移到關內,所以東北地區就更加荒涼苦寒了。

清代東北地區的流放地很多,最初犯人被遣戍瀋陽、尚陽堡,後來到吉林烏拉、寧古塔,最後又到黑龍江愛輝、齊齊哈爾等地,而寧古塔是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

寧古塔作為流放地為什麼這麼出名?據史料記載,順治十六年三月,因“南闈科場案”遭到流放的吳兆騫、方拱乾等八名舉子、文人以及家眷上百人被流放到了寧古塔。而整個順治時期,因為科場案、浙東通海案以及文字獄等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就有數千人,簡直就是清初文人聞風喪膽的“恐懼之地”。

流人到流放地後,必須服一定的勞役。根據所犯罪行的不同,勞役大致分為兩種:為奴和當差。為奴實際上是清代入關前奴僕制度的延續。被流放為奴的人多是犯了嚴重的罪行,他們到達流放地後,都被朝廷賞賜給了當地的官員和駐防兵丁。為了使這些為奴人犯“備嘗艱苦,長受折磨”,清朝的法律規定奴主又權處死為奴的犯人,“務令家住嚴行管束,斷不需勒索贖身及任聽在外居住。”

寧古塔出名,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大批文人流放到這裡,使得這裡的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流人中的飽學之士,若有幸碑額鎮守降價、都統看中就能去教他們的自己讀書。比如前文提到的吳兆騫就曾被寧天將軍巴海聘為家庭教師。

這位老兄從流放開始就一直寫詩,從山海關寫到寧古塔,從此走上邊塞詩人之路,二十幾年的塞北風霜成就了他的詩名。除了他,還有很多文人被流放到了這裡,比如著名的火器專家,那位傳聞中製造了“機關槍”的戴梓。這些文人們用詩歌的形勢記錄下了流放人們以及東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代刑律規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三千五百里限五十日,餘準是。”如果在途中無辜稽留,將會受到懲罰,而流人每天必須的失誤,均由當地政府供給。這些失誤和在監人犯的食物差不多,對於長途跋涉、體能消耗巨大的流人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並且即使這樣少的食物,往往也不能足額髮放,流人們常常處於飢餓狀態,這使在險惡流放途中的六人,處境更加悲苦。

據統計,清代的東北流人總數在150萬以上,沒在今天黑龍江的海林市和寧安市,也就是以前的寧古塔舊城和新城,漢族居民姓氏比東北任何地方都多,其中鄭、呂、朱、陳四大姓都是清代不同時期流人的後裔。由此可見,清代的流放到寧古塔的規模是多麼的大。


江畔初見月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近些年來,東北地方古文獻、東北區域文化史、東北史及東北亞史的研究十分活躍,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對於這一研究領域裡一個鮮明的課題——寧古塔地域文化,特別是寧古塔流人及其文獻等,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使我們對於這一地區的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那麼,寧古塔到底是地名,塔名亦或是城邑?而寧古塔又到底在何處呢?

“寧古塔”一詞實為滿語而非漢語,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其含義卻是眾說紛紜。《“寧古塔”地名的翻譯與考證》一文就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考證:有清一代,一大型的官方誌書、私家著作以及後人的一些著述都對其進行了解釋,皆未能正確的揭示其含義,多釋為“六”、“六個”、“六坐”、“六居址”甚至是“六貝勒”等,以訛傳訛。

關於“寧古塔”的舊釋,於文獻中擇要記載如下:

1.“六”。薩英額《吉林外紀》:“寧古塔,國語數之六也。《開國方略》:‘六祖各築城分居,稱寧古塔貝勒。’因以為名。又稱以塔為名者,附會也。”《吉林通志》亦同於此。

2.“六個”。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中雲:“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楊賓於《柳邊紀略》中亦有言:“寧古塔之名不知始於何時。‘寧古’者,漢言‘六’,‘塔’者,漢言‘個’。相傳有老者生六子,遂以之名其地。有指為六祖發祥之地者非。”

3.“六坐”。方拱乾《絕域紀略》載道:“相傳當年曾有六人坐於阜。滿呼六為寧公,坐為特,故曰寧公特。一訛為寧公臺,再訛為寧古塔矣。故無臺無塔也。”

4.“六居址”、“六貝勒”。《清史稿》中記載:“稱之為‘六個貝勒’,寧古塔為語‘六個’之意,而塔則有人譯為‘個’,即為‘六個居地’,也有稱‘六個部落’、‘六個兄弟’”等。

由於《“寧古塔”地名的翻譯與考證》一文的作者長期致力於滿語地名研究,對這一學術領域研究較為透徹,文章指出從滿語語法中得知“寧古塔”譯成漢語實則為“六窩鋪”,以最初這裡居住了六戶滿族人家而得名。因此那些釋“寧古塔”為“六”、“六個”、“六坐”、“六居址”,甚至是“六貝勒”等均屬不確切的翻譯。

由此,我們便可斷定寧古塔的真正含義,乃是“六窩鋪”的滿語音譯。 歷史上的寧古塔有舊城和新城之分:舊城是現今黑龍江省海林縣舊街鎮,依山傍水,毗鄰牡丹江,與北面的牡丹江市相離不遠;而新城則是於康熙五年(1666)遷入,即今黑龍江省寧安市,舊城自此而廢。寧古塔之名最早見於《清大事志》,自此載入正史。寧古塔名稱包涵有三層意思:一是地域之稱,據《海林縣誌》載,努爾哈赤於 1599 年開始對寧古塔用兵,並於 1610 年,派大將額亦都統一了寧古塔,自此,努爾哈赤開始派遣軍隊駐紮於此,一直到 1666 年(康熙五年)方遷至新城(今寧安),寧古塔更是作為東北軍政中心長達 56 年之久;二是城邑之稱,1636 年建立寧古塔舊城,至此,寧古塔又是城邑之稱;三是將軍之稱,1653 年(順治十年)清政府認為寧古塔系邊外重鎮,應委派重兵鎮守。“命鑲藍旗梅勒章京沙爾虎達為寧古塔昂邦章京鎮守寧古塔地方”與盛京(今瀋陽)昂邦章京共同管理東北事務。1662 年(康熙元年)將寧古塔昂邦章京改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簡稱寧古塔將軍。

那麼,這樣一個軍事重地何以成為當時全國官員和文人學者心底裡頗為忌憚的去處呢?

三百多年前的寧古塔,地處偏遠,人煙稀少,氣候嚴寒,依然是一個尚未開化的蠻荒之地。在前人的記述中,那裡是令聞者畏途,行者卻步的苦寒之地,史料記載:“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諸流人雖名擬遣,而說者謂至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飢人所啖,無得生也。”所以被時人稱為“絕塞”之地。方拱乾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亦如謝國楨先生所云:“偶然一個消息傳來,朋友們都驚慌失措,仰屋生悲。至於緹騎到門,張皇就道,老母痛苦,妻子牽衣,更不知有怎樣悽慘的景象。其幸而得賦生還者……固足深堪慶幸,若埋骨荒山,永戍不返者,恐怕更難以縷舉。”這裡因此便成為了清廷遣戍犯人的重要流放地之一。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便成了清朝流放犯人的地方,而選擇寧古塔作為流人的接收地,原因有三:一是因為這裡是滿族的“龍興”之地, 把犯人流放到這裡, 統治者比較安心, 不會擔心反叛的情況發生, 危及自己的統治;二是因為這裡本就人員稀少,清朝統治者可以通過流放這種刑罰來增加戍邊人員,加強抗俄力度;三是因為這裡是以北的極遠之地,天寒地凍,土地荒涼,人跡罕至,且經濟文化十分落後,野獸橫行,流人難以脫逃, 並且能夠達到懲治罪人的目的。因此對於那些流人來說,流放即已註定了他們的背井離鄉甚至是生離死別,然而到達卻並不是苦難的結束,而是更大苦難的開始。


杭州刺史


寧古塔的出名還是和影視劇有關,不過寧古塔並不是一座塔,而是清代的一個行政區域名字,下面來說說。

寧古塔在哪裡?

所謂寧古塔是一個音譯名,即“六個”的意思,說的是滿清皇族的遠祖有兄弟六人居住於此。這個地方有一座城,被稱為寧古塔城,舊城在今天的黑龍江海林市,新城在今天黑龍江的寧安市。不過管轄範圍倒是蠻大的,北邊到達了今天的雞東縣,密山市等地,南邊到達了敦化市等地,西邊到達了張廣才嶺,東邊則是接大海。



古代如何流放犯人

古代如果隨意流放犯人,那麼古代邊疆地區的犯人就可以流放到發達城市,這樣當然是不行的。所以流放犯人有一個原則,就是比其居住地更偏遠的地區。而且古代流放犯人一般是一個季度一批,並不是說宣判了馬上就執行。而且有些朝代的法律都規定了某某居住地的犯人該流放的區域,其流放的時候是否允許家屬或者親朋好友陪同與否。



把犯人流放到寧古塔這個地方,只是清代才有的,雖然清代之前也可能有犯人流放於此,但是當時此地並不叫寧古塔。而且清代的時候也只有旗人或者和旗人有關以及一些朝廷重犯才會被流放至此,很多原本會被流放至黑龍江的犯人被規定發往了別處。《大清律例》也規定了各地流放犯人的地點,寧古塔只是選擇之一。

所以這個問題問的犯人皆流放於此的說法是錯誤的,古代流放的標準在上文也說的清清楚楚,即比居住地更偏遠的地方即可,我國疆域這麼大,偏遠的地方不止寧古塔這一處,所以有很多流放地可供選擇,只是很多犯人只怕根本到不了流放地就被“病死”或者其他意外身亡了。


淡看天上月


“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這是清朝電視劇中常見的臺詞。那麼,所謂的寧古塔到底在哪裡呢?

寧古塔其實是一個音譯的地名,滿語寫作ningguta。

其地理範圍是今黑龍江省的東部,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上游,牡丹江流域及以東的地界,這裡以前是由吉林將軍管轄。

因此,清朝的吉林將軍以前被稱為寧古塔將軍。寧古塔將軍的全稱是:

ningguta i jergi babe tuwakiyara jiyanggiyūn. (管理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

關於寧古塔城的方位,請看下面這張地圖:

清朝入關以後,寧古塔確實曾作為內地漢人的流放地點。

例如,順治年間的丁酉科場案時,吳兆騫、方拱乾等文人就被流放到了寧古塔。

但值得一提的是,寧古塔並非清朝唯一的流放地。根據《清史稿》的記載:

初第發尚陽堡、寧古塔,或烏喇地方安插,後併發齊齊哈爾、黑龍江、三姓、喀爾喀、科布多,或各省駐防為奴。乾隆年間,新疆開闢,例又有發往伊犁、烏魯木齊、巴里坤各回城分別為奴種地者。

這裡說的很清楚:

尚陽堡、寧古塔,烏喇、齊齊哈爾、黑龍江、三姓、喀爾喀、科布多、伊犁、烏魯木齊、巴里坤乃至於各省八旗駐防所在地,都可以成為流放的場所。

以伊犁、烏魯木齊、巴里坤三處為例。

這三個流放地點,都處在新疆的行政範圍內。而這片地區成為清朝的疆域,其實是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後才實現的。

不僅如此,清朝的臣民不只有滿、漢,還包括蒙、回、藏三族。針對後者的流放,其方向則是與前者相反的。

也就是說,內地的漢人要流放到邊疆;而邊疆的臣民要流放到內地。

舉例而言,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朝取得廓爾喀之役的勝利後,就將引發這場戰爭的紅帽活佛十世沙瑪爾巴的駐錫地羊八井寺的紅帽喇嘛,全部發去福建、廣東、浙江等地流放。

總而言之,寧古塔並不是唯一的流放地點。


HuiNanHistory


犯了罪就要受到懲罰,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古代的刑罰各種各樣,但是有一種刑罰非常普遍,卻令受刑者聞風喪膽。清宮劇裡常會出現一句話,“ 發放寧古塔,永不許入關”,犯人每聽到這句話,恨不得求得一死來個痛快。

寧古塔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犯人都害怕被流放到那裡呢?它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長汀古城村,是清朝吉林三邊之首。 寧古塔有新舊兩城,舊城在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當年努爾哈赤曾在這裡駐紮軍隊。


在清朝之前流放犯人大多選擇廣東、四川、海南等地,蘇東坡曾被流放到廣州惠州,在那裡耕田、遊玩,好不瀟灑,還曾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可見生活還是滿愜意的。 但是到了清朝這些地方,已經漸漸發展的有些規模,此時再把犯人發配到那裡已經不是懲罰,而是享受了。

康熙五年在黑龍江省寧安市建立了新城,寧古塔在當年非常有名,是國防重鎮,是提供八旗兵源和輸送物資的重要地點,也是東北各族向朝廷進供的接收點,那時的寧古塔甚至和盛京齊名。


(披著枷鎖的犯人)

老婆餅裡沒有老婆,寧古塔其實也沒有塔。寧古在滿語裡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六個。據說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把寧古塔分給自己的六個兒子,他們曾居住在此地。

寧古塔是個苦寒之地,常年冰封,吳兆騫在給他母親的信中曾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被流放寧古塔的犯人,如果從南方出發,可能兩年都走不到到地方,當時又沒有其他交通工具,全靠步行,犯人們還要戴著手銬腳鏈,一路上獄卒對犯人監視打罵,再加上病死餓死,很多人還沒到目的地就死了。

如果從北方出發,從河北過山東再到黑龍江,那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冬天犯人沒有足夠的衣服御寒,就算能堅持到地方,寧古塔缺衣少穿,冬天零下40度,如果不生火取暖兩三天就會活活將人凍死。


犯人之所以害怕被流放到寧古塔,一是因為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另外就是非人的待遇,因此獲罪的犯人一聽寧古塔三個字便心驚肉跳、魂飛魄散。

寧古塔在順治年間成為獲罪官員和文人的夢魘之地,宮廷劇中還會看到一句話“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哪些人呢,其實給披甲人為奴還不如死了痛快,尤其對於女犯人更是生不如死。

年輕的女犯人和丈夫在一起,披甲人會先把她們的丈夫殺掉,孩子也會被當做奴隸隨意打罵,真的生不如死,所以他們一聽說要給披甲人為奴,便知道沒有什麼活路了。

披甲人大多是投降的人,屬於不同的民族,他們的地位比一般軍人低,但又不屬於奴隸。多數是投降的人,朝廷不讓他們披甲上陣保衛邊疆,他們世代居住在邊疆,把犯人流放到那裡給他們做奴隸,也是為了穩定軍心。


從清朝順治年間,寧古塔成為流放人員的接收地,歷史上一些有名的文人志士也曾被流放到這裡。清朝的文字獄非常嚴重,寧古塔三個字一度成為獲罪官員和文人心中最不吉祥的符咒。

很多文人被流放到寧古塔,他們帶著屈辱,邁著沉重的腳步來到這片黑土地,雖然有很多人喪命,也有一些人有幸活了下來。

倖存下來的人在和這片黑土不斷融合的過程中,給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生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寧古塔是蠻荒之地,這裡的讀書人少之又少,能夠活下來的讀書人在這裡受到了尊重和優待。

各地的流人來到寧古塔,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經營方式。使這片黑土地的文化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也帶動了這裡的商賈交易的繁榮發展。



當地的官吏和百姓十分敬重這些讀書人,才使得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才子們有了生存的空間。 文人雖有才能,卻不會耕種,他們只能靠教書育人獲得一點收入,這也成為他們在這苦寒之地的一種生存之道。這些有文化的流人在寧古塔可以不當差,不納糧,還可以得到官府的救濟,他們常常成為官員們家中的坐上客。

寧古塔很苦也很冷,但這裡也很多情,這裡有漫天白雪中的金戈鐵馬,也有長河落日圓的壯闊藍圖。活下來的人們在與這片土地的融合中,深深感受到了這片土地的純樸風情,就算有朝一日他們有幸能夠回到曾經的家鄉,在黑土地上經歷的一切仍然會永遠留在他們的心中,這其中有悲苦,也有懷念,有苦寒,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溫暖。那暖暖的火炕和皚皚白雪會永遠留在他們的記憶裡,成為不可抹去的一份懷念。(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千水千山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寧古塔”並不是一個塔,而是一個城名。這裡是滿族的發源地,是清朝皇室的老家。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在此居住,所以稱這個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在滿語中,“寧古”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

寧古塔的具體位置在今天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在清代的時候,這裡是朝廷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並不是單純用來流放犯人的地方。它是吉林三邊重鎮(寧古塔、三姓、琿春)之首,統轄吉林和黑龍江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朝廷在這裡設有“寧古塔將軍”一職。

在清朝的時候,“寧古塔”這個地方屬於極度偏遠的地區。因為這裡天氣無常,氣候寒冷,寸草不生,五穀不長,很適合流放犯人。所以,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了朝廷流放犯人的地方,有很多的犯人都被流放到這裡。像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文人金聖嘆的家屬、著名詩人吳兆騫、思想家呂留良的家屬等都曾被流放到“寧古塔”。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犯人都會被流放到“寧古塔”,除了“寧古塔”之外,還有像“尚陽堡”(在今遼寧開原清河區)、卜魁(今齊齊哈爾)、新疆等地都是清朝流放犯人的地方。當時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主要有四類人:一是清朝初期,出現的一些反清復明的人員,比如鄭成功父親鄭芝龍;二是順康雍三朝科場案件涉案人員,比如吳兆騫;三是因文字獄而獲罪的文人及家屬子女,比如呂留良家屬;四是一些日常犯罪人員,康熙時就規定:侵欺錢糧婪贓衙役除死罪外,一律流徙“寧古塔”,凡有三次盜竊經歷、拐賣人口的犯人統統送到“寧古塔。”

之所以把這些人流放到“寧古塔”,一是因為在清朝初期,“寧古塔”是滿清王朝的“龍興之地”,一直在清政府的掌控之中。而其他的地域,像南方和西北,還沒有完全控制,所以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到東北。而且“寧古塔”這個地方路途遙遠,氣候惡劣,很多的犯人還沒到就死在路上了,即使到了“寧古塔”,也要忍受這裡惡劣的環境和氣候,這對犯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懲罰和折磨。

二是鑑於當時的中俄關系,為了防範沙俄的侵擾,讓犯人們戍守“寧古塔”等東北邊疆地區也是出於國防需要。而且,作為滿清“龍興之地”的“寧古塔”,因為這些犯人的到來,也帶來了中原文化以及內地先進的醫藥衛生、農耕等技術,促進了“寧古塔”的繁榮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裡蕭條、荒蕪的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