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是不是對孩子正常社交的一種干預?

育航KIDS


你可以和孩子提這個建議,這是對孩子的一種干預,出發點沒有問題,干預也分正向和負向。

而更為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決定權,假如孩子不願意分享,那麼我們要適可而止,不能因為我們想要他分享,就強迫他做不願意做的事情。

如果希望孩子學會分享,更多的應該是在日常中言傳身教,父母與孩子進行分享,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孩子自然也就不會自私。


淅爸育兒記


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是一種很好的社交方式,是正確的社交干預,但是一定要有個度,讓孩子瞭解什麼是物權,不能一味的分享.

舉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是發生在我同事身上的,她有兩個寶寶,老大是哥哥,從小媽媽就教育他要學會分享,自己的東西要捨得拿出來給其他寶寶玩,就這樣日積月累的引導,哥哥長大了,現在的性格中就缺少了那種自己的東西一定要爭回來的個性,很多事情表現得無所謂的態度,不爭不搶,這樣真的不太好吧!

現在這個同事二胎生了個女兒,她意識到了教育的欠缺,在分享方面做了調整,在女兒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時候,會引導女兒自己的玩具和食物可以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如果女兒不願意,她也不會強求,而且會告訴女兒,自己的東西可以自己作主,可以和小朋友互相交換玩具一起玩,回家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玩具帶回來,自己的東西要保護好.

我覺得這樣做沒有錯,我也很認可她的引導方式,可以分享可以互相交換,但要知道自己的東西要保護好.





健康寶貝兒們


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家長擔心孩長大以後會變得自私自利很自我

一味地分享沒有自己維護權利的意識家長又擔心孩子受欺負沒主見

所以需要平衡

我女兒小時候出門從來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每次都會大哭大鬧,一開始我總是覺得孩子太不懂事,總是逼她,後來我發現,她不願意你再怎麼強烈要求她都不接受,很委屈很無助。所以以後每次在外邊,她不願意我也不會強求,但是回家以後我都會跟他說,小盆友喜歡你才會想借你玩具玩一下,如果你分享給他,他會很開心,你會得到一個好朋友,以後你們可以交換玩具,你可以試著借給他玩一會,如果你不想給他玩了,可以主動要回來,好好說話就可以。現在我女兒表現還是挺好的,所以不要太苛刻對小孩子,理解方式不同,慢慢來


你說什麼叫幸福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小孩子應該懂得分享,但是如果他不願分享也不能強迫,我家孩子是隻要有小朋友來我家,不管是吃的玩兒的全都拿出來,老底都拿出來,別的小朋友到我家成晌玩兒都不會打架,掙東西,我家的一到別人家就不行了,他去了別的小朋友家,人家這不讓玩,那不讓碰,每次我都特別生氣,有時候我就特別想教我兒子說如果別的小朋友不讓你玩他的玩具,下次他來咱家了你也別讓他玩你的,但是我又不能這樣教。


小蝌蚪吖


一、我不認為這種行為它是一個干預,如果它是一個干預教育的所有方法都不再適用。為什麼我們要提到教育?因為教育是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行為方式的引導。孩子處於幼兒期很多行為方式需要我們家長的引導和輔助。這種引導和輔助稱作教育。


二、孩子需要和其他的小朋友交流,這是正常的交往活動。其中就牽涉到分享的問題。其中分享就涉及了一個正面管教的兒童物權敏感期的特殊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對自己的東西有一個清晰的界限。“我的就是我的,他的就是他的,都有自己的秩序敏感期和萬事有其規律的觀念。


三、《正面管教》強調學會分享是一種很難掌握的技能,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需要技能訓練、大量的練習和大人的極大耐心。


三、尊重孩子的行為規範,適當的引導孩子分享

首先,瞭解幼兒的感受,尊重幼兒的選擇。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就不必強求,小心適得其反。長期強迫孩子去遷就別人去討好他人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個性和想法。所以孩子有自己的意識開始自己的東西可以自己分配。



其次,不要亂給孩子貼上小氣和吝嗇標籤,因為如果有餘才會懂得分享,如果孩子自己都不能對擁有的東西有滿足感就不願意分享。這不是吝嗇的問題而是物權意識的覺醒。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你越說孩子小氣那他潛移默化就會越來越小氣。


再次,交換物品,公平公正。如果孩子願意可以跟孩子做交換的遊戲。分享縱然是好事但是交換就更有意義。這是得到的過程,孩子會身份的開心。


再來,和孩子講關於分享的故事和繪本提升孩子的”共情力“。讓孩子潛移默化的直到分享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有意識的讓孩子和懂得分享的孩子交往。孩子就會越來越有意識去分享。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最後,父母是最好的榜樣,在家做分享的小遊戲。分享糖果,餵食法,交換遊戲等。


更多育兒方法,請關注,小魚兒與小王子。一起做成長型父母!!!


小魚兒與小王子


我認為,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並不是對孩子正常社交的干預。

首先,社交的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小朋友們也不例外。而分享,無疑是讓孩子快速打開社交的一種好的方式。當兩個陌生小朋友相遇,分享零食和玩具可能會讓兩個小朋友以令人咂舌的速度熟悉起來。

其次,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和零食並不是強迫孩子必須去分享。我們一定要理解小朋友關於玩具和零食歸屬權和佔有慾的這種本性。

零食和玩具之於孩子,可能就像房子或者車子之於成人。如果有人對我們自己說,把你的房子、車子跟我一起分享吧。又有幾個成人能夠接受了?

孩子們在社交過程中,經常會不願意接受爸爸媽媽的建議。有的時候,可能我們會礙於面子,或者因為小朋友如果不分享進而擔心他長大以後會不會也這樣等等,而強迫孩子時。這時候一定要儘可能地換位思考。

我經常會想象,假如現在我3歲,爸爸媽媽把我最喜歡的零食給了別人,嗯,我一定會嚎啕大哭的。

最後,願意分享,一定是在爸爸媽媽的長期堅持下,最終顯現的成果。記得我兒子2歲左右的時候,也從來不願意分享。之後,在家裡,在拿到任何可以分享的食物,我們都會和他說:你願意和我們分享嗎?又比如當我們拿到一個桔子,剝開之後並不是整個都給他,而是分享給他之後,大部分留給自己。

慢慢地,他明白分享零食、玩具,並不意味著失去,而是意味著有更多不同的零食可以吃,有更多的玩具可以玩兒,也可以交到更多的小朋友。現在的他,拿到一袋新餅乾之後,分享已經成為他習慣性動作啦。

希望這個答覆對您有幫助,謝謝!


小巷深處幽


讓孩子去分享......這當然是一種干預。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孩子被迫去分享,會覺得自己的東西自己做不了主,分享是不快樂的。

分享是一種美德,但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要分享。

如果有人硬搶孩子的玩具,搶不過,還大哭,難道也要勸孩子去分享嗎?當然不能。如果這時候你勸孩子去分享,你的孩子以後也會搶別人的玩具,因為他覺得搶可以玩到別人的玩具。

引導孩子體驗分享帶來的快樂。讓孩子知道,是否分享主動權在自己手裡,不想分享沒有錯。

有一次,我帶孩子在外面玩,一個小弟弟走過來,很有禮貌地問:哥哥,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嗎?最後,兩個人很開心地玩了起來,還成為了好朋友。他媽媽走過來跟我說:她跟孩子說,你自己去問哥哥。哥哥給你玩,你要謝謝哥哥;如果不給你,不要不高興,因為玩具是哥哥的。

這個媽媽做得很好,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東西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分享。還讓孩子體會到了分享後 帶來的快樂。

尊重孩子的物權,不去幹預,由孩子自主選擇是否分享,才能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孩子才能收穫分享的喜悅!


小咘媽媽


是的。孩子在一歲半到三歲時會有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在這個過程中,他會逐步學會區分“我的”和“你的”界限,會和你說“不”。有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時候進行干預,比如有的家長會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時說,你的玩具讓小朋友玩一會,你要學會分享之類的話。有的孩子可能比較聽話就會把玩具分享給別的小朋友,當有的孩子不願意時,他會不給,這個時候家長可能就會覺得尷尬,就會半哄半搶的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這樣的話你的孩子可能會哭鬧,最後誰都玩不成。因為玩具或者零食本身是孩子的,說明這是孩子的私有物,孩子有權決定到底要不要分享給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吃。

其實我們家長要做的是,相信我們的孩子能處理好這種事情,這也是我們孩子社會交往的第一步。可能我們的孩子剛開始不會願意分享,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他會主動將玩具或者食物分享給小朋友呢。有些事情必須孩子自己經歷過,他才會知道怎麼做更好。


育兒早教那點事


教育分享的行為是沒有問題的,是不是正常的社交干預關鍵取決於孩子自身的意願!

在孩子沒有明確判斷的時候,當然可以通過引導和建議,幫助他從小建立一種良好的社交習慣,這樣的做法可以讓他能夠感受到社交之樂,在小夥伴們的快樂和家長的鼓勵下越來越的樹立自信。

但是,當孩子明確表示不願意這樣做時,建議不要礙於面子強迫孩子必須分享。幼兒時期孩子本我為中心,對物權有明確的自我界限,個人認為,除了孩子天生性格孤僻或者真的珍愛這件物品外,大多數時候,不願分享是因為孩子對“分享”的行為感受不夠,我們平時教孩子,更多教的是名詞和動詞,卻很少去和孩子解釋形容詞,如果可以幫助引導孩子體驗由“分享”行為帶來的“很快樂、很熱鬧、很有趣……”孩子不斷去體驗這樣的感覺,他自己很喜歡,就會去主動分享啦[可愛]


汐妍媽媽


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是對孩子正常社交的干預。

我們為什麼會讓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呢?

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學會分享,培養孩子懂得分享。

培養孩子分享的習慣。我們父母是引導孩子學會分享而不是替他去分享。

父母直接把孩子的玩具和零食分享給小朋友,這種做法就是替孩子分享。

引導孩子學會分享,我們在平日生活中,就要教會孩子分享,有好東西大家一起吃,不能給孩子準備特殊的食物,父母爺爺奶奶都要有一份。

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小朋友,這很正常,他有自己的物權意識。我們大人也一樣總有自己不願意和人分享的東西。

要允許孩子有分享的選擇權。

總之父母在平時注意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在孩子和小朋友相處時也要充分尊重孩子分享的選擇權,不能不管孩子的感受,就把孩子的東西分享給其他小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