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农村山野路旁的紫苏,没想到竟是这么奇妙的良药,而且浑身是宝

辛温解表的中药里,一般首先会讲麻黄、桂枝,因为这两味药实在太经典、太有特色了。那如果讲完了麻黄和桂枝了呢?再讲什么?如果继续讲辛温解表类中药的话,那一定是紫苏了。

说到紫苏,说不定会有很多人很熟悉,它在农村的山野路旁十分常见,是常见的野生植物,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人栽培紫苏。紫苏虽然十分常见,但是它的作用,却让人惊奇。先不谈它的药用功效,就凭它的食用和营养价值,都非常不简单。

农村山野路旁的紫苏,没想到竟是这么奇妙的良药,而且浑身是宝

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这样说,“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也就是说,紫苏在古代就已经开始食用了,而且还可以做成各种菜肴,比如常用来佐鱼蟹食用,比如紫苏干烧鱼、紫苏蒸蟹、紫苏鸭、紫苏炒田螺、苏盐贴饼、紫苏煎蛋等;还可以做成泡菜,也可以凉拌着吃。

我们再来看看中药里的紫苏,一般来说,中药里将紫苏实际上是分成了三味中药,分别是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这样一看,是不是觉得紫苏浑身是宝?最有趣的是,紫苏的三个药用部位的药用功效还不太一样。


对于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三味中药的不同作用,近代中医药学家张山雷认为,紫苏“叶本轻扬,则风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闭,宣通肌表,泄风化邪,最为敏捷”,的确紫苏叶堪称风寒灵药;紫苏“茎则质坚,虽亦中空,而近根处伟大丰厚,巨看径寸,则开泄里气用之,解结止痛,降逆定喘,开胃醒脾”,也就是说紫苏梗在行气宽中、解郁止呕方面的作用挺好。而紫苏“子则滑利直下,降气消痰,止嗽润肺”,主要有下气、清痰、润肺、宽肠等妙用。

农村山野路旁的紫苏,没想到竟是这么奇妙的良药,而且浑身是宝

紫苏的药用历史很悠久,但是在《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中均没有记载,紫苏的运用,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但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对于它的出现,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紫苏虽然没有被医圣张仲景重视,但它依然发挥着良好的食药功效,备受后世医家喜爱,诸如孙思邈、李时珍、倪朱谟、黄元御等医家都爱用。

在中药学里,一般是把紫苏(叶)和紫苏子分开讲的,紫苏梗常常会附录在紫苏下面,只是做了一个简要讲述。从饮片的角度来说,的确有很多常常将紫苏叶与紫苏梗放在一起,紫苏子单独在一起。如果是特意要紫苏叶的话,只要从饮片里挑出紫苏梗即可,如果特意要紫苏梗的话,只要从饮片里去掉紫苏叶就可以了。所以,这种分类方法,也算差强人意。

但我们还是要将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分开来讲。今天我们主要讲紫苏叶。我们前面提到的能食用的其实也是紫苏叶,而紫苏叶的作用主要是在于疏散风寒、理气和营。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紫苏叶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和营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等病症,还能解鱼蟹毒,常规用量为5~9克,也可外用,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一般来说,温病和气弱表虚的人不宜使用紫苏叶。

农村山野路旁的紫苏,没想到竟是这么奇妙的良药,而且浑身是宝

对于紫苏叶的炮制,其实也是历史悠久的,不过一般以生用为主。宋代对于紫苏叶有“纸裹焙”“微炙”“炒令香透法”的炮制方法,明代有“蜜拌透,晒干,微蒸法”的炮制方法,清代有“酒炙”“炒研法”的炮制方法,现代炮制一般是生用和蜜炙。

一般来说,紫苏叶生用只需洗净晒干即可,其解肌发汗的力量比较强;而炙用,一般用蜜炙,可以减弱辛散之力,对于年老体弱或气虚阴亏之人外感风寒之证。不过对于现代临床来说,炙紫苏叶十分少见,如果需要减弱它的辛散之力,可以降低它的用量。

对于紫苏叶的用量,自古以来的用量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古代有用至三两(相当于现代的90克)者,也有只用到一钱五分(相当于现代的4.5克)的。不过一般来说,紫苏叶除了用于解毒时,生用可以用到30~60克,鲜品可以用到50~100克,其他用途,只要按常规剂量即可。如果是孕妇运用,需要减量,可按常规剂量的最低剂量,但仍然需要辨证使用。

农村山野路旁的紫苏,没想到竟是这么奇妙的良药,而且浑身是宝

对于紫苏叶的煎服方法,也是需要注意的。一般来说,紫苏叶具有一定的挥发性,不宜久煎。由于紫苏叶具有辛温升散的作用,不宜长期服用,以免耗气伤阴。紫苏叶的发汗能力要低于麻黄、桂枝,但它能理气宽中、解郁止呕,尤其对于外感表证,同时兼有胸闷气滞、呕恶等病症的,甚是切证。

总体来说,紫苏这味中药,用途还是比较广泛的,而且也是十分常见的。现代甚至还有紫苏的盆栽。它已经从野生植物过度到人工栽培以及圈养了,不仅仅是有极好的药用价值,其营养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正在悄悄地走进千家万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