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雅俗同赏,文以载道”,武侠之中看文化,原来并非此前所认识

引言:

中国古代文化包罗万象,琴棋书画,医卜星象,诗词歌赋都属于文化的一部分。金庸先生一生十五部武侠作品中既有阴阳五行理论,又有中医穴位经络,还有道家思想浸润,更兼佛教禅宗顿悟,在小说中广泛而深入的融入了很多的中华文化。

所以我们今天文章就带读者一起遨游金庸武侠世界,透过作品去剖析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雅俗同赏,文以载道”,武侠之中看文化,原来并非此前所认识

一代“武侠神话”金庸先生

01、

并非玄学的阴阳五行文化

《射雕英雄传》中五位宗师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名号源自于五行。

东方在五行中的代表是"木",色青。东邪黄药师常年穿青色衣服,居住在东海边的桃花岛上。他的绝学"落英神剑掌”,“兰花拂穴手”,“旋风扫叶腿"无一不和草木相关,而独门秘制灵丹妙药被叫做"九花玉露丸",从其名称可见珍贵难得,而且亦属木;

★ 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色白。西毒欧阳锋来自西域,且身穿白色,其侄欧阳克同样身穿白色。欧阳锋常使的兵器铁筝,金属制成。

★ 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色赤。南帝段皇爷身怀"一阳指"功夫,正是"火"的绝佳代表。出家之后法号"一灯",常年披着红色袈裟,都与"火"相关。

★ 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北丐洪七公的名号中就带了水,而且洪七公为人正直,从未错杀过一个好人。正应了那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的武功绝学"降龙十八掌"也与水相关。

★ 中神通王重阳来自终南山,地理位置就在中华大地中央,"中"在五行中代表的是"土",所以王重阳最开始创建的全真教所在地是在古墓中,以"土"养"土"。

“雅俗同赏,文以载道”,武侠之中看文化,原来并非此前所认识

《射雕》影视剧中五位宗师

无独有偶,《倚天屠龙记》中明教有一部队称"五行旗",分别是瑞金旗,巨木旗,洪水旗,烈火旗,厚土旗。显而易见,这里的五行理念更为明显,各队伍名称就已标注金木水火土,张无忌也在少林寺看到"东面一道青色烟花直冲上天,南方红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数里外更是生起黄色烟火。五道烟火将少林寺围在中间。"

五行源自阴阳,起于《周易》,通过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相生相克的运行原理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理论。五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它影响着堪舆风水,对建筑也有一定渗透,包括天文学星相学都与五行有着丝丝关联。金庸在写武侠小说时巧妙的将五行文化融入其中,促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兴趣,充分说明他对传统文化中五行理论体系的重视,而且也擅长传统文化的发扬。

02、

传统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肝胆相照,五脏六腑,肺腑之交都与中医相关。《天龙八部》中段誉所使的六脉神剑,说的是剑法,实际并未用兵器,只是用指尖传导出内力用以击败对方。段誉的六脉神剑在一开始是时灵时不灵,皆因段誉不喜习武,剑意转化剑气过程困难。中医以穴位划分身体,穴位相连而成经络,武侠小说中的点穴自然是与穴位不可分割。这六脉神剑的六个名字,则与中医的十二经络中与手相关的经络相互联系。十二经络中的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则分别与六脉神剑中的少商剑,商阳剑,中冲剑,关冲剑,少冲剑,少泽剑相对应。而且这六条经络在手指尖的位置刚好就是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六个穴位。通过这样详细的发掘分析,突然对金庸佩服不已,能够在假设的武学造诣中融入医学理论,已经不是普通的写写小说了。

“雅俗同赏,文以载道”,武侠之中看文化,原来并非此前所认识

十二经络气血流注图

可见金庸先生涉猎广泛,且熟知医理,通晓中医文化。他熟练的将中医文化运用到小说中的武学名称上,无形中更是反映出武学与中医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中医一直是国人救治医病的保证,传统"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对于不了解中医的人来说是玄之又玄的存在。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附着上中医元素,在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武侠小说的现实意义。

03、

诗词文化

《神雕侠侣》一开篇,就用了元好问著名的那首《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这首词说尽离愁,道尽相思,放在李莫愁的身上,最是恰当不过。而且她的名字又叫李莫愁,果然不愁吗?"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可是愁了一生呢,真是用的非常巧妙了。

那首《四张机》"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正是象征着瑛姑,年华虚度,有情人未成眷属,苦苦追寻一生的悲苦命运。《破阵子》中"塞上牛羊空许约,烛畔鬓云有旧盟"便是阿朱与萧峰相爱无法相守,只因谗言误导,一夜之间生离死别,留下无尽遗憾。可怜萧峰英雄一世,却儿女情断。

“雅俗同赏,文以载道”,武侠之中看文化,原来并非此前所认识

萧峰和阿朱

诗词本为表达人心情或传颂美德,但在卑鄙人眼中,则可以成为利用的工具。《连城诀》中所谓的"躺尸剑法"实际是"唐诗剑法",其中每一套招式都是唐诗,由于戚长发出于掩人耳目的目的,将唐诗中的词句换成粗鄙不堪的武学招式。例如,"两个黄梨拧脆了,一行白骆丧今天。"这很明显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了,又如"哥翁喊上来,是横不敢过"则是"孤鸿海上来,池横不敢顾",读出来真是忍俊不禁。

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一大脉搏,是全世界华人共同拥有的文化根基。在武侠小说这样的通俗作品中融入唐诗宋词,不但提升了小说自身的品位,还为小说内容增添了不一样的风采。小说中有的诗乃金庸原创,更见作者的文学功底与文化素养之深厚了。

04、

佛教文化

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便一直占据着宗教世界的统治地位,而少林寺则是佛教圣地。《天龙八部》这部书的名字就来自于佛教,"天龙八部、人与非人,遥见彼龙女成佛","八部者,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莫呼洛迦。"其实八部与书中人物并无任何关系,但是书中主角的思想最后都归于佛教。

《倚天屠龙记》中空见大师为了化解金毛狮王的仇恨,被他打死,舍身成仁。张三丰的师父觉远师傅,身怀绝技,却甘愿当一个小小的杂役。少林寺的得道高僧说过,武学不过是修行的末端,作用是强身健体,真正的正道是修心的修禅。

天下武功出少林,金庸武侠世界中的少林寺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既有带头大哥的数十年蛰伏,又有扫地神僧这样的奇迹存在,慕容博与萧远山分别在少林寺藏经阁躲藏数十年练习武功,最后却恩仇泯灭,皈依佛教。这其中存在的正是佛教舍身取义,渡劫众生的博大情怀。

“雅俗同赏,文以载道”,武侠之中看文化,原来并非此前所认识

一代人的恩怨被佛家扫地僧化解

佛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任何人脱口而出的话语中都会带有佛教谶语,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佛教理论。而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教思想一方面是为剧情服务,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念。金庸的武侠小说寄给予读者的也不仅是动人的故事内容,在武侠的世界里,不止是充斥着杀戮的江湖与自由的天地,更有着佛教思想指引下的参透人生贪嗔痴念的意念转化,无形中化起到了教化众生的作用。

05、

隐逸文化

文人世界有入世又有出世,儒家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讲究无常苦空,大慈大悲,而道教则提倡超然世外,物我两忘。

金庸小说中逍遥派的存在就是庄子的《逍遥游》转化而来,北冥神功来自"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凌波微步源自曹植《洛神赋》。"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令狐冲的"远离江湖"是作者为侠者们创造的一种天生自发的归隐状态;《书剑恩仇录》中的陆菲青则是一位大隐于朝的武林高手;杨过与小龙女隐居终南山"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张无忌的明教日益壮大,灭元指日可待,却拱手江山送与他人,远离尘嚣去了冰火岛。

“雅俗同赏,文以载道”,武侠之中看文化,原来并非此前所认识

《神雕侠侣》杨过和小龙女

隐逸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没有名利追求的人,似乎更希望隐逸。这是一种清静无为,超脱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淡泊明志,精神自由的一种象征。武侠小说中出现这些隐逸思想,是千古文人不问世事的象征,是仕途无望的逃离,也是金庸为江湖结束的句号。

06、

哲学思想文化

杨过在发现独孤求败的剑时,第一把是"凌厉刚猛,无坚不摧"的象征年轻时争强好胜的利剑;第二把是锋利无比的"紫薇软剑",但是误伤好人,索性丢弃;第三把是"七八十斤的玄铁重剑",而且上书"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第四把是一柄木剑,"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无剑胜有剑。",其实这四把剑正是一个练武之人不断追求的哲学境界,从开始的一味前进到中途受挫,在举重若轻中渐渐悟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无剑境界。

“雅俗同赏,文以载道”,武侠之中看文化,原来并非此前所认识

独孤求败四把剑其实代表人生四种境界

小说中这四重境界的理解,同时也象征着道家"天人合一"的理论,亦是传统文化中的治学境界进程"有生于无,无胜于有"。金庸将传统治学的境界提升过程运用到小说情节内,使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会燃起钻研传统文化的兴趣。

07、

文化熏陶出的英雄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是尚文不尚武的,千百年间的统治者们独尊儒家思想造就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所以在武侠的世界里"靖康之耻"这样的历史事件发生之时,英雄的出现就很有必要了。

金庸书中的英雄都来自民间,无论是大漠长成的郭靖,还是少林培养的萧峰,亦或者从小饱受苦难的张无忌,他们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渐渐的成为了一名为民着想,锄强扶弱的武林大侠。英雄们之所以是英雄,正是因为他们与普通侠客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在承接着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发扬了民族精神。

"侠之大者,利国利民",萧峰自杀,郭靖守襄阳,陈家洛刺杀乾隆,这些英雄来自江湖,一心为民,最终却归于政治,真可谓是殊途同归。这样的大侠才能称得上是英雄,然而英雄总归一个结局,都是离开。他们是书中寄予的一种希望,同时也是现实世界缺少的一种幻想。无论是身死还是远离,英雄的诞生与成长到英雄的结局,他们身上闪耀的是逝去的光芒,也是只能在回忆里出现的光芒。

“雅俗同赏,文以载道”,武侠之中看文化,原来并非此前所认识

郭靖镇守襄阳

结语:

金庸的武侠世界内容丰富,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人性发掘,民族精神闪烁其中,文化意蕴深厚。作品内容构思精巧,字里行间都有传统文化的浸润,在展现众生百态的同时又发扬和传播了中华文化,这种润物无声又浑然天成的写作方式是其他武侠小说中所不具备的。武侠小说的源头来自于古典文化中志怪小说与唐传奇,它的写作形式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金庸的武侠小说世界中还有更多的丰富文化等待我们去发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