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旧日本海军的防空炮发射时还要人按着?

jiaoyangdier


到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世界海战已经进入航空作战的时代,战列舰统治大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在军舰上安装高性能的防空火炮尤为重要,而日本当时最常用的就是96式25毫米3联装防空火炮。



事实上这种火炮的威力也有点偏小,在和美国作战的时候经常显得威力不足。因为美国飞机的装甲都比较厚,25毫米的火炮往往射程近,威力小,甚至无法击穿美国的飞机的装甲,美国飞机经常在轰炸之后还带着一身的弹孔安全返回。而日本的研发和工业力量都比较薄弱,所以难以开发更高性能的防空火炮,也是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且由于技术力量落后,再加上日本的资源比较缺乏,所以这种火炮居然不能够自动发射,还需要人工去按着发射,并且三门火炮无法齐射,必须一门一门的发,这也是日本防空火炮作战效率比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这门炮的材料就不过关,日本的钢铁无法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所以指射速过快的话容易导致炮管发热,因此日本人不敢把射速设的太高。而且如果采用高射速的话,很快就会把炮弹打完,所以为了节约炮弹也不得不用人工进行装填。但是这样也出现了问题,甚至出现过炮手来不及躲,最后自己被炸死的。



其次25毫米虽然口径不大,但是对日本来讲却无法消除它的后座力,如果三门祁醉的话后坐立也会很大,甚至会把炮弹弄坏。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日本虽然也是工业国家,但是和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大和号看起来非常唬人,但是防空炮火却比较弱,大和号被击沉的时候甚至只能击落三架敌机,让人感觉到实在是太差了一些。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二战时,日本这个亚洲第一工业国,跟欧美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二战时,盟军使用的40mm福博斯防空机关炮,虽然弹夹只能装七八发炮弹。但是,其顶部填弹钳设计,让这种弹夹供弹机制可以在不停火的前提下,连续射击。只要有人在后面不停地把弹夹压进去就行了。而且40mm的口径,射高也达到7200米。

(盟军往高射机炮中压弹夹)

(盟军搬运弹夹)

厄利孔20毫米机炮通常使用60发的弹鼓供弹,火力持续性也不错。

(土豪哥装备一排厄利孔20毫米机炮,都是弹鼓供弹)

而日军这种穷国,不敢这么奢侈的连续射击,消耗弹药。于是就在九六式25mm防空炮上使用了“弹匣供弹”(二联装和三联装也是这种供弹方式)!

而且,由于弹匣只有15发,这种防空炮打4秒就要换弹匣。就算是三联装的防空炮,采取三门交替轮流射击的方式,保持火力输出持续性。也因为射击时震动大,必须停火才能换弹匣。也就是说,三联装的也要在射击12秒后,停下几秒钟,换弹夹。

(日本海军装备的九六式25mm三联装高射机炮,使用三个弹匣供弹。射高只有5250 米。这种防空炮,日本生产了33000门。)

“匣”和“夹”一字之差,却让火力持续性有天壤之别。当然,日本这么设计,主要是为了节约弹药。断点射击永远比连续射击更“精准”。用精准射击,弥补后勤不足,很符合日本人的理念。

为了保证火力的持续性,尽量减少停顿时间。日军就训练士兵熟悉换弹匣流程,并增派人手。以三联装为例:射击时,负责换弹匣的3名士兵一直扶着弹匣,一停止开火,马上拔下空弹匣。然后,身后的3人会拿新的弹匣换上。这就需要6人换弹匣,依次重复这套动作。如果人手不够,就只能由扶着弹匣的3人自己从后面拿新弹匣更换。

(前面三人扶着,后面三人准备。这么多人挤在一起,飞机一梭子下去,很容易被团灭。)

扶着弹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射机关炮振动大,而枪体和弹匣的连接机构不牢固,容易崩开。所以,要装填手扶着点。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二战时期,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上至万吨级的战列舰、重型巡洋舰,下至千吨级的护航舰,其对空防御作战,最常见且装备数量最多的就是96式3联装25毫米高射炮。
仅从可靠性能来看,是当时日本海军水面舰艇对空防御中最耐用且有效的防空武器之一,对付来袭的螺旋桨战斗机、鱼雷攻击机等空中目标,作战威力其实已经足够。96式3联装25毫米高射炮,是法国霍奇克斯25毫米高射机关炮的仿制品,除了3联装以外,还有单管和双管装的,是战时日本海军水面舰艇上最主要的防空火器,装备了几乎所有的日本海军作战舰艇,包括其他辅助类舰船,此外还有少量供潜艇使用的版本。
1941年,出现了3联装25毫米版本,单管25毫米版,则出现于1943年;日本海军参谋本部曾统计过,在1000米高度和2000米远的距离上,平均需要1500发25毫米炮弹才能击落一架美海军的舰载战斗机。
超过1000米高度和2000米远的距离,25毫米高射炮就很难发挥作用;到了二战后期,由于25毫米高射炮弹药短缺等原因,日本海军规定只有当敌机达到800-1000米距离时,才能准备开火。

日本拍摄的《男人的大和》等反应旧日本海军题材的影片,日本海军舰艇面对来袭的美机,25毫米3联装高射炮的射击高度和距离,和当年日本海军参谋本部的要求大致吻合,
从影片中拿望远镜的观察员兼炮位指挥员报出的来袭敌机参数即可判断。96式高射炮属于气冷型导气式自动火炮,理论射速每分钟200-260发,采用15发弹匣,倒插弹供弹模式,实际射速仅在110发/分钟,人工装弹毕竟影响射速的提高。
由于受制于装弹手的装弹速度,战时包括供弹手受伤或死亡等原因,很少会有三门一起开火射击,对来袭的敌机来说,不能形成有效密集的杀伤火网,因此,实际上96式25毫米3联装高射炮的防空能力一般。此外,96式3联装25毫米高射炮,在对空发射时,尽管有较大的震动,从影片《男人的大和》中,即可看到其防空作战时的态势,但却不必按着。
只是此型高射炮采用15发弹匣,倒插弹供弹模式,因此,装弹匣或退弹匣时,自然要用手按在弹匣上,让人感到射击时震动大,需要弹匣供应手使劲按住,才能保证对空射击精度似的。

国平军史


日本兵要扶着高射炮的上面进行射击?


这个姿势在很多表现二战日本海军高炮的作品中都是标准姿势的。


日本在二战的时候海军主力高炮是九六式25毫米机炮,根据任务和装配不同,有单门的,还有双联装和三联装的不同形式。


先说这门炮

这门25mm高炮的理论射速是260发每分钟,战斗射速是110发/分钟。但是只装了一个15发的弹匣。在炮手射击的时候往往3-6秒就可以将弹匣打光。

高射炮对空射击最重要的就是持续的火力输出,但是15发的弹匣就属于强不过三秒的存在了。


日军就开始操演如何快速的换弹匣,节省换弹匣步骤的每一秒钟。


于是在射击的时候,手会直接按在弹匣上。打空后顺势往后拽弹匣。可以快速的将弹匣取下来。也就是这个动作——

要说为啥日本不将弹匣做的容量再大一些呢?

还是马腚决定航天飞机大小的问题。

日本的弹匣要装箱(高射炮前面的箱子)运输,这个尺码也是和车辆的尺码要做参考的,照片中有箱子和弹匣,看下对比就应该明白了。如果再做的小了,就得更频繁的换弹匣,但如果做大,则需要状的弹药就更多一倍,士兵这时候就搬不动了。

如果做成比如40发,那么运输的时候每车就要少运20%的弹药。后勤上又不划算。所以辛苦下装填手吧


军武数据库


谢谢,我来回答:96式三联装25毫米高射炮的设计有些缺陷,弹容量为15发的弹匣供弹,这种容量用于轻型武器还差不多,对于防空炮明显是跟不上节奏,下图旧日本的士兵用手按着,是让防空炮能快速布防,并且能快速消灭来袭的飞机,弹容量为15发,一瞬间就打完了,之后以人工来充当弹匣容量的作用。

(当子弹打光了,士兵的手按着,可以快速换上弹匣。意思是争分夺秒。)


旧日本的96式三联装25毫米高射炮,是1941年才开始列装,它的前身是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旧日本的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是1936年开始批量生产,它是仿制于法国的25毫米高射炮,也可以说,有法德血统,至少火焰器是德国的。

96式三联装25毫米,釆用于气动式自动原理、气冷式的高炮,可通过调节导气阀门,理论射速在200m/s至260m/s,实际上110m/s到150m/s,很可能是倒插弹供的缘故,日方估计,在1000至2000米的高度上,需要1500发25毫米炮弹才能击落一架敌机,由此可见,千多发炮弹需要多少人力?明显该高射炮,不是节省人工的。

看到电视的时候,即是下图,每次敌方战斗机和鱼雷来袭击的时候,大和号的日军从上到下都不知所措,日本兵刚想用96式三联装25毫米高射炮来对付鱼雷与战斗机,还没开枪之前,就被敌方的战斗机乱枪扫射而死,96式三联装25毫米高射炮是大和号和其他战舰、潜艇的防空中坚力量,该炮对于炮手和装弹手都是不保护的,没有所讲的正面装甲。


上图所说的,是96式三联装25毫米高炮紧张的运作,面对敌机的疯狂扫射之后,倒下的日本兵,被后备替补上去,然后作无谓的扺抗。

上图所讲的,96式三联装25毫米高炮向靠前的敌机开炮,但敌机并没有退怯。

2月11日,是日本建国纪念日,同时属于国民的节日。其本意是根源于古时神武天皇的即位传说。相传初代天皇至神武天皇是在2月11日这天即位,于是视这天为日本国的开始,也就是定这天为日本建国日!



上图敌机比较密集,面对敌方的饱和攻击,这时候显得大和号是非常渺小,并不是之前所讲的横扫太平洋,自从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参与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很少打胜仗,可以说节节败退。大和号欺负那些没有多少科技含量的装备,还可以,对上了美军,由此可见,没有占到任何优势。以上个人观点,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森林狼6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战争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到了20世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种新的兵种出现了,它就是空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飞机一开始犹抱琵琶半遮面,仅仅用于战场上空为炮兵射击、侦察和轰炸指引目标。但此后飞机就粉墨登场开始执行射击,轰炸各种战斗任务。

有矛就有盾,不管哪个军队也不会被动挨打,防空炮就应运而生了。

从一战到二战,日本始终是无可争议的亚洲第一军事强国,海陆空三军实力在亚洲是第一名。

可是,跟欧美列强比较起来,日本这个亚洲老大就相形见绌了。

日本的海军自从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日本,就稳坐亚洲第一把交椅。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日军战舰的配置,实在不敢恭维。很多装备性能落后,好看不好用,形同摆设。叫人汗颜,比如日本海军的防空高射炮。

比如日本海军战舰无论是战列舰还是护卫舰,几乎无一例外装备的都是96式三联装的25MM高射炮。但这种高射炮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垃圾。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日本从法国引进了哈奇开斯机关炮,感觉还比较顺手,于是就仗着自己制造业强大,开始了复制。

但师傅毕竟是师傅,徒弟的盗版毕竟没有正版地道,只盗取了皮毛,没有得到精髓,或者说日本给弄走样了。

首先是转动的时候非常笨拙,速度有点慢,升降装置也不那么得心应手,有点迟钝,尽管后来把高射炮装到了电动的三联架上,也没有太大改观。

如果仅仅是这些毛病也就算了,可以说的没有大碍,不影响防空作战。

可是该防空炮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它的稳定性设计才差强人意,发射出炮弹时会产生剧烈的震动。

即便是用固定的弹药架来进行装弹,也不能减小震动的幅度,以至于在打完一发炮弹的时候,必须要停下来装弹,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次设计。

可是如果战斗激烈了,形势危急了,还这么做就有点适应不了,所以滑稽的一幕产生了:

为了快节奏进行防空作战,在打完一发炮弹之后,拔下弹夹再次装填,完成这道工序至少要三个人。

点火的时候,由于是三联炮在一起,有的炮还在发射,震动太大,日本海军的防空兵战士要几个人死死地按着炮身,才能保持稳定,进行点火。

那情形,就像我们农村杀猪时,在猪的屁股后捅了一刀,拼命挣扎,身边的大汉子们拼命摁住它,不让它挣脱一样,汉子们弄的脸红脖子粗、急得满身出汗,窘态百出。

但防空炮不是猪,震动太激烈,几个大汉压不住,所以效果甚微。

理论上这款大炮可以达到每分钟200多发,但实际效率却大打折扣,因为震动厉害,要不停地换弹夹,能达到设计速度的一半就不错了。

所以这款火炮名义上很雷人,是三联的,但实际作战的时候,根本就不能同时作战,只能一门开火,一门等待,另一门赶紧装填,它的实际效率也就只能相当于一门火炮在作战,跟美军单装的25MM的机关炮效率相似,而且还费人费力、占用空间。

而美军装备的博福斯炮的设计就高人一筹,它的填弹是在顶部,用的是填弹钳,这种弹夹供弹设计可以保持不间断射击,因为这时候只要有人在后面连续地把弹夹压进去就OK了。

这样一来,效率提高了许多,能够以恒定的速度保持射击,每分钟可以轻松地达到120发,也根本不用几个大汉像杀猪一样摁着。

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

由于日本海军战舰在二战的时候大多数装备了这种性能低劣的防空火炮,让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吃尽了美军空袭之苦。


小约翰


先看25毫三联装96防空炮的人员配置,一个水平摇把子,一个垂直摇把子,一个炮长,然后就是(装填+搬运手)x3

这算是一个三连防空炮班,日本电影男人的大和上有这段神操作的演示

这门炮单管的循环射速平均230发每分钟,而单个弹匣容量为15发,扣住不放的话,只需要4秒就能打空。考虑到这种小口径防空炮主要用来防御抵近的高威胁战机,因此打飞机的时候就是一扣到底,因此弹药消耗非常快。后边几个吃瓜装填手将手按在弹匣上无非是方便打空了之后立马卸掉,然后从后边搬运手上接过新弹匣装填,以达到最大射速。


疯狗的轻武


我记得弹夹好像就8-10发这样,3个弹夹最多不过15发,连续射击不过十来秒留打光了,换弹人员这么压着是为了打光弹夹时好第一时间更换。


窥见真理之貌


这炮不听话,怕它打到一半跑了,所以必须按住[捂脸][捂脸][捂脸]


塞伯坦党卫军


炮要按着打,,,?应该是操炮动作要求如此,瞧任何物体有个入视角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