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居鲁士: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幼年险被处死,用宽容征服了犹太人

居鲁士: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幼年险被处死,用宽容征服了犹太人

茫茫大漠,驼铃悠悠。波斯波利斯遗址的游客络绎不绝,高大的石柱,威严的万国之门,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辉煌。泥沙的黄色与落日余晖混为一体,映射出一个古国应有的沉淀。这里是波斯帝国最繁盛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接受万国进贡的地方,20多个国家的使臣前来朝贡,臣服于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帝国。我们今天就讲一讲这个王朝的缔造者居鲁士大帝的事迹。

01

神化的骡子

不管是因为真实经历,还是因为扩大影响而故意为之,很多伟大的古人都有一个传奇的“出身”。对于这一点,很多人类文明古国都如出一辙,尤其是开国君王。

传说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是其母亲与神的意外结合而生出的孩子,他醉斩白蛇,命中为王。而居鲁士大帝的身世只能说是更真实,又更离奇。

居鲁士是米底公主的孩子,这时的波斯还是一个隶属国,而米底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米底国王梦见从女儿的肚子里长出的葡萄藤,遮住了整个亚细亚。为防国王之位不保,国王决定外孙降生后就把他处死。就这样,还未降生,居鲁士就已经开启了不寻常的人生轨迹。他一出生,就被交给大臣处理,大臣不忍杀他,所以他辗转到了一个牧民手里,据说期间还受过母狼的哺育,生活十分艰辛。

而他回到波斯的原因也很“神”。幼时的居鲁士因为很有领导能力,一次游戏里被选举为国王,还鞭笞了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个事传到了米底国王的耳朵里,宫中祭司说,他已经当了一次国王,不会再威胁到国王的宝座了,所以居鲁士被接回了波斯,过上了正常的日子。其实宫中祭司的话看似荒诞,小编猜测是居鲁士母亲请求的结果,毕竟作为母亲,希望孩子回到自己身边而恳求祭司择善而言也不无可能。在公元前7世纪这个遥远的国度,神往往是指引人们的明灯,万事皆有神喻的想法也不足为奇,即使想要达成某个目的也要依赖神的传达。就像中国的道士,祭司在波斯文化也担当这样与神沟通的角色。

为什么说居鲁士是骡子呢?这又是另一神谕故事,波斯的强邻吕底亚的国王看到居鲁士日益强大,非常担心,想趁波斯立国未稳,出兵将它灭掉。在出征之前,他派人去著名的希腊阿波罗神庙请求神喻,得到的回答是:"如果一匹骡子变成米底国王,你这个两腿瘦弱的吕底亚人,就必须沿着多石的海尔谟斯河逃跑。"既然米底国王永远不可能是一匹骡子,克洛伊索斯大胆出兵,攻打波斯。结果后来波斯攻占了吕底亚,亡国之君克洛伊索斯至此才明白神喻的真正含义:他出兵攻打波斯后被摧毁的正是自己的帝国,而骡子则隐喻居鲁士,因为他是波斯人与米底人的混血儿。

居鲁士有很多传奇的故事,用后人的眼光来看,是一个“神化的骡子”,像是中国的商代,充满着神秘色彩。

02

波斯的“成吉思汗”

阿契美尼德王朝繁荣昌盛,江山万里,居鲁士大帝功不可没。大帝二字,在一段王朝,甚至一种文化面前,配得上这个称谓的人屈指可数。他需要开疆扩土,他需要德泽万民,这些他做到了,他尽力了。在铭文中,他骄傲地说:"我,居鲁士,世界之王,伟大的王。"他这一生,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波斯。

居鲁士自幼便有领袖风范,善于凝聚军心,是一个尚武之人,他凝聚了波斯十大部落,先后征服了米底,吕底亚,和又一古国巴比伦,从爱琴海到印度河,从尼罗河到高加索,阿契美尼德王朝屹立在西亚,称霸一时。遗憾的是,居鲁士大帝却在一次东征马萨格泰人中不幸身亡,其实这是最坏的结局,也是最好的结局。对于居鲁士而言,对于一个尚武之人而言,戎马一生,马革裹尸,血洒疆场大概是梦寐以求的归宿吧,他没有被宫廷琐事羁绊,没有被皇位觊觎者陷害,而是做着他认为有意义的事,弘扬着波斯的文化,扩大着波斯的地位。

居鲁士: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幼年险被处死,用宽容征服了犹太人

上文来看,居鲁士看上去只是一个能征好战的武夫,实则不然。他在战争中十分注重智取。在攻打吕底亚时,利用了马怕骆驼的特性,巧妙的解决了吕底亚想用精锐骑兵获胜的问题,把运粮食的骆驼放在了队伍的最前面,使他敌人被迫下马肉搏,化解了自己的困境。居鲁士很会运用一些客观条件和现状来解决问题。在攻打巴比伦城池时,易守难攻,居鲁士不动声色的利用敌人的盲区放置重型武器,并打通了壕沟和幼发拉底河的河道,使水位急剧下降,切断城中水源。在巴比伦的宗教节日来临之际,买通了进城的祭司集团,城里的人们正在欢天喜地庆祝节日之时,殊不知危险已经降临。祭司集团迎他们进了城,东西方的军队也发起进攻,一时间火光冲天,一举夺城。

从这些例子来看,居鲁士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军。他灵活利用现有条件,巧妙变通,可以说是灵活的“孙子兵法”了。他对波斯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一个邻国小邦变成了波斯帝国,洒下了居鲁士的血汗。

03

犹太人的救命恩人

居鲁士大帝的伟名流传后世不仅因他夺取了多少个城池,也不仅是他文武双全的历史形象,而是他宽厚的政策和无等级的仁慈。

居鲁士在攻占巴比伦后,没有选择继续奴役以色列人,而是放他们回到故居,继续生活。不管这是政治手段,还是内心宽厚,他都确确实实延续了一个文明,拯救了一干苦难百姓,让他们免受战火摧残。以色列人把他奉为救世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胸襟和高度是可以通过他待人接物的态度来体现的。居鲁士兼容并包的态度足以赢得百姓们的爱戴。

居鲁士: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幼年险被处死,用宽容征服了犹太人

一个王朝的兴衰也可以从这个王朝对他国文化的态度中探寻出来。一个兴盛的王朝往往兼容并包,与时俱进。像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实行兼收并蓄的国策,陆海丝绸之路畅通,带来“贞观之治”的繁荣。居鲁士在治理波斯时,即使侵占他人领地,也仍然保留保留当地的文化传统与习俗,他在位期间,促进了犹太,巴比伦,波斯等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摩擦创新。对他国文化的包容正是来源于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像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正是因为不自信,畏惧外国才闭关自守,丧失发展机会的。因此无论做人做事,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坦然面对,否则也只是逃避。

居鲁士在位期间慎终如始的对待国事,这种态度是弥足珍贵的。历史上很多皇帝是存在“烂尾”迹象的,唐玄宗末年吏治腐败,与前期的繁荣盛世是难以相较的,而居鲁士自始至终都未松懈,这对一个拥有天下的人是耐心的考验,是初心的拷问,他扛住了。他值得拥有这些声名。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叶雨萌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