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历代帝王中杨广是最冤枉的一个?

第一军情


看到这个问题,四姑娘最先想到的一句话就是“君子居于下流,则天下之恶尽归焉”。这原本是子贡评说商纣王的,但用在隋炀帝身上似乎也合适。隋炀帝的功绩确实被人为的弱化了,而他的骄奢淫逸和穷兵黩武则被无限度夸大,因此隋炀帝很冤。但另一方面,隋朝确实在他手中灭亡,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方面来说,隋炀帝又没有那么冤,至少在中国历代的帝王中,他谈不上最冤。

杨广能以嫡次子的身份成为太子又在后来称帝,自然是颇费了心思的,在这一方面,李世民和杨广的倒是惊人的相似。604年,隋文帝杨坚去世,关于他去世的原因,杨广无论如何都不是无辜的。继位之后的杨广在最初还是延续隋文帝的统治的。但《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认为在他的统治中,有一个转折点,那就是609年。

609年之前,他让帝国的官员看到了希望,并且愿意追随他,他大兴儒学,设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改革内政,减缓律法。仿佛一切都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些都没有得到坚持。杨广做这一切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但他太过独断专行,丝毫听不进去批评。为此,批评他的官员被杀死了好几个,而再也没有人敢批评他,进谏和纳谏在杨广这里行不通。而杨广则自己组织了一个小的心腹团体,这些人懂得如何迎合杨广,这使得杨广与文官们孤立起来。

杨广所做的一切既不被百姓认可,也不被朝廷中的多数人认可,这也就难怪负责修史的人不肯公正的对待杨广了。况且在绝大多数的官员们看来,杨广所做的一切都是劳民伤财的,都是无益于隋朝的发展的。

比如杨广从继位的第二年开始下令沟通南北的水运,即大运河,这一工程持续了六七年的时间,基本没有中断过,即便是黄河大灾的时候,杨广也没有停止这个工程,而如此长距离的疏通河道和修建河渠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惊人的,所征发的劳工以百万计,弄得百姓苦不堪言,而文官们也对杨广的这一行径很有怨言。

即便大运河能将全国各地的富庶资源连接到长安;即便大运河能将士兵运送到战略要地;即便全国刚刚统一,杨广需要夸耀国力,震慑可能的反对势力。但是因为他没有和官员们说清楚,又不顾百姓的死活,连年征民工,完全不给百姓活路,以至于各地农民起义从没有断过。

况且杨广还要重修洛阳做为东都,时不时去住上一段时间。大运河刚刚联通完毕,杨广就开始了征讨高句丽的计划,从612开始近乎疯狂的征讨高句丽,促使他这么做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想解决掉东方的隐患,然后向西扩张,从而构建一个巨大的帝国。但是,他丝毫没有意识到他的子民根本跟不上他的步伐。

613年,在他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第一个由高级官员领导的叛乱发生,关陇集团的成员之一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起兵反隋,远在辽东的杨广派宇文述回去平叛,叛乱很快被终结,只是由此产生的影响对隋朝来说是致命的。自此以后,各地的起义更是如火如荼的进行,杨广可控的土地在减少。

只是他的心腹团体一直将这些事情压下来,并不让杨广看到局势的危急。杨广依旧停不下来,第四次征讨高句丽未果之后,他继续巡行天下,这是他最喜欢的一种执政方式,在他的为帝生涯中,曾数次巡行天下,他有三个比较固定的都城:长安、洛阳和江都。真要说起来,在他十三年的统治中,在长安待的时间还真不是很长,这让他的执政变得很糟糕。

615年他北巡被突厥围攻之后,又在宇文述的劝说下下江都,并放弃了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开始蜗居在江都,试图在这里建立政权,而将长安和洛阳留给了两个十来岁的孙子镇守。在江都生活久了,他被动的成了太上皇,最后,他的护卫骁果军也背叛了他,将他杀死,隋朝二世而亡。

其实我们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重修东都洛阳以及远征高句丽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杨广的目光也是看的非常的远。但是另一个不得不忽视的事实是,他太过着急了,几乎是马不停蹄的在做这些事情,而完全没有顾及百姓能不能承受这种强度的进步,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他十年做的事很可能按照正常的速度几十年都可能完不成。

他不管百姓的死活,百姓又怎么可能帮助他实现理想?他不顾及百官的看法,百官又怎么会对他忠心?至于后来的事情,那就是成王败寇了。


尚宫女史


杨广的有谥号其实不叫隋炀帝,而隋炀帝的谥号其实是有点来路不正!

如果按正统来封的话,应该叫做隋世祖明皇帝!

炀帝,那是唐朝的皇帝封的。含有一种诅咒的意思!

“炀帝”不是一个好听的谥号,谥号本身的定义就是指责他把民众带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一般来说,在古代的皇帝死后,谥号是由后继的皇帝来追封。

在杨广死后,起初隋朝的继承者是他的孙子杨侑继承,杨侑给杨广的谥号是隋明帝。

但没多久,杨侑就被废了,李家的人做了天下,这样一来隋史的编序就得由李唐说了算了。

既然隋朝的历史是后朝写的,那么其中就不乏有黑的成份,其实隋朝也不是唐朝的建立者推翻的,杨广也不是他们杀的,而且两者之间还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

但作为隋朝臣子的李氏家族,是有尽忠义务的。为了显示其江山来源的正统,黑前朝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人们对于杨广的认知大体有两种出处:一为来自于民间的传闻,二为源自于小说《说唐》和评书《隋唐演义》。

杨广的恶名大致有:殺父诛兄、纳娘霸嫂!


隋史是唐朝写的,既然是唐朝写的就有黑的成份,既然有黑的成份,那么杨广杀父的可能性便只有占50%!

另外的50%就只好靠猜测了,但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杨坚确实病的很厉害,即便是杨广不动手,他也没有几天的活头了!

书中交待的陈夫人,其实就是杨坚宠幸的一个女人,年龄比杨广还小不少。

当然按辈份自然是杨广的长辈,如果杨广真的是越礼的话,是乱伦则毫无疑问!

至于诛杀太子杨勇的事,杨广看来是脱不了干系,无论如何毕竟是骨肉兄弟!

但你看看从古至今发生在帝王之家的骨肉相残到底能有多少?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即便是寻常百姓之家又何尝没有?

至于霸嫂的事则纯属捏造,萧美娘本来就是杨广的元配正室,何来霸嫂一谈?

黑杨广的事大部分是在太宗时代完成的,但他却没料到用来黑杨广的事却会发生在自己的后代身上!

武则天大家都知道,太宗皇帝的才人,说白了也是李治的娘辈,结果成了李治的皇后了!

杨玉环大家也不陌生,原为寿王李瑁的女人,也就是玄宗的儿媳妇,再后来与李隆基演绎成了一段美丽的历史爱情佳话!

在杨广那里叫乱伦,在唐朝就成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都是一样的性质,但在后世的人们眼里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至于兄弟之间的骨肉相残,唐朝也有。这个我就不必再重复了,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不过杨广是谋害兄长,到太宗皇帝这里就变成正义防卫了,好歹还饶了他老爹一命,不过绕与不饶意义并不大,反正李渊己经说了不算了!

如果杨广不下令开凿大运河,他所领导的大隋政权大概不会遭到毁灭,如果没有遭到毁灭,他也不会被追封隋炀帝,而他所处的时代在他死后也轮不到由唐朝的史官来编写!

开挖一条大运河,决不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可以信口开河的一个重大决策!

大运河、驰道、万里长城那是什么?那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强大的基石!它不是奢侈豪华和令人赏心悦目的奇花异草,它丝毫不能为它的决策者带来感官上的任何享受!

运河,从它开挖成功的那天起,就为华夏民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它如同今天的地铁一样:平战结合、军民两用!既可以在和平时期为黎民造福,又可以在战时为军队以运兵运粮。

因为要下江南而需要开通一条运河,这种拙劣的乱编,就连造假者本人都感到难以自园其说,而后世的人们,应该确切的说是后世这些被遇弄的人们,居然都对此深不疑!

这是杨广的悲剧,也是后世人们的悲剧,而获得成功的则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唐朝史官们!


东方评史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对于隋炀帝的评价,这首诗可以说明许多问题。从功劳上来说,隋炀帝确实是有不少。但是这似乎洗白不了他为人奢靡的事实。

假如隋朝没有遇到崛起的突厥和高句丽,或许隋炀帝名声不会这么差,因为当外有强敌的时候,身为君主不能兼顾天下,便是失德。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出发点是好的,他想要贯通南北,促进地区的经济交流。

而且从后来的唐宋来看,这条大运河使得南方的粮食作物运抵北方,费用大大减少。

这就相当于无形之中省下了不少财力,这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但是问题就是隋炀帝当时没有量力而行,虽然有见识和雄心,却忽略了事务的客观规律。

那就是当时隋炀帝已经决定对高句丽用兵,外敌尚且还在,隋炀帝又搞如此浩大的工程。

其结局就是即没有修好河,又没有打好仗。因为当时的国力,很明显只能支持一头。

所以这种好大喜功,才是隋炀帝将隋朝送入坟墓的主要原因,假如集中国力做好一事,隋炀帝不至于把隋朝推入深渊。

当时修筑运河,集合了大约七十万民夫,这也为天下大乱打下了基础。因为这可是七十万壮力,一旦压迫过甚,那么只要起义,这七十万人就将会是隋王朝的掘墓人。

从很多方面来看,隋炀帝能把隋朝初年的繁荣景象,几年时期就败光,其实主要就是好大喜功。

恨不得做出一番大手笔和大功绩,好来满足隋炀帝强烈的荣誉感,这其实也是新朝初定,统治者最容易犯的毛病。

隋炀帝想要一个盛世,而且是跑步前进,结果在这跑的过程中,就马失前蹄。

其实隋朝的灭亡,归根到底还是这条运河,因为修筑运河,使得大量民夫聚集在运河一线。

而这个时候由于征讨高句丽,国力已经大为受损,此时对于这些民夫来说,克扣和压迫加深。

面对这样的情形,他们不得不起来给隋王朝一击。而这一击,不过是往柴堆里扔了一个火把。

使得原本就已经存在的世族和新贵阶级纷纷开始逐鹿中原,这些人掌握大量社会资源,拥有强大的势力范围。

这些人起来争雄,隋王朝便立刻土崩瓦解。隋炀帝估计至死才明白,好大喜功终究导致一事无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司马迁论史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被黑的比较惨的皇帝之一。他不但不昏庸无道,而且还是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先来看一下他的政绩。

一.建造东都洛阳

隋朝建国之初的都城是长安,隋炀帝登基后就立刻着手建洛阳城,十个月后顺利迁都洛阳。

洛阳城工程恢弘,气势雄伟。隋炀帝劳民伤财要迁都,可不是为了贪图享乐。隋朝时期豪族的势力依然强大,他们对皇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隋炀帝通过迁都,迫使官垄豪族们离开自己的军事大本营,从而在地理上限制了豪族的势力。

隋炀帝这一招可谓高明,后来武则天也效仿着来了一回。

二.开凿大运河

后世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游山玩水,这也太小看杨广了,隋唐大运河的作用非常大。

首先,它将已经分裂三百年的中国重新粘合起来。

其次,他促进了运河两岸的经济发展。

此外,运河的开通大大降低了朝廷运输的成本,江南等经济发达区域的粮食税收,可以顺畅的运送到中央。

最后,大运河为隋朝北伐运送物资提供了最大的保障。

三.开创科举制度

九品中正制自三国时期的魏国开始实行,一直到隋炀帝时期才被废除。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就是世家大族掌握着国家的用人大权,结果导致士族们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普通人不但没有出头的机会,还极大的限制了皇权。

隋炀帝开创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头一次让普通人有了上升的希望。“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最因该感谢的应该是隋炀帝。这一制度影响后世一千多年。

四.灭南陈、灭吐谷浑

隋炀帝的政治才能也是非常突出的。他十三岁时就被隋文帝封为晋王,位居柱国、并州总管之位。

二十岁时,他作为大统帅,兴兵成功灭掉南陈,从此隋朝彻底一统中原。

称帝后,他又带兵消灭吐谷浑。

这些战功,哪一项都值得名垂千古。

问题来了,隋文帝明明有成为千古一帝的潜力,为什么会被黑的如此之惨呢?原因有二。

第一,步子迈得太大,超越了百姓承载的负荷

隋炀帝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他太着急了。从他登基开始,建洛阳城、开凿大运河等浩大的工程就一刻不间断的运转起来。老百姓苦不堪言,很多人都累死在了工地上。最后又三次征讨高句丽,几乎将百姓逼到了绝路,不得不反。

隋炀帝在位只有14年,可却干了很多帝王一辈子也干不完的事。

第二,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取代隋朝的是李唐王朝。

唐高祖李渊是隋炀帝手下的重臣,也是隋炀帝的亲表哥。李渊是从杨广手里拿来的皇位,他怎么和后人讲述这段历史最合情合理呢?当然就是隋炀帝自己把江山作没了这一套么!

隋朝短命,自己的历史只能任由后继者添油加彩。

至于魏征记录的,隋炀帝淫母弑父的说法,还是非常可疑的。

正常思维来想,36年都等了,为什么偏偏在老皇帝重病快不行的时候,选择非礼继母,然后背上弑父的天大罪名?杨广那么精明能忍的人,怎么会干出那样的事呢!



历史正反面


隋朝的灭亡我觉得还是带有一点偶然性的,当然隋朝的灭亡最主要,最直接的责任人肯定就是杨广了。

隋朝可以说是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战争不断的局面,虽然很多人把晋朝也是作为大一统的王朝,但是还是有点欠缺的,两晋时期其实在整个历史上都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而且也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时代,五胡乱华时代,东晋之后也就偏安于南方了。这一时期也是战争不断,后来的南北朝,直到杨坚建了隋朝,结束了之一混乱的时期。所以说其实现在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对于杨坚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但是可惜隋朝到了杨广手里就直接灭亡了。隋朝也算是盛极而衰吧。为杨广平反其实就没必要了,因为隋朝的灭亡直接原因就是杨广导致的,而且当时来说杨广的过还是很多的。但是杨广的功也是很多的,但是杨广的功与过是不能相抵的,所以也不能就说杨广是冤枉的。

但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觉得杨广很冤呢?其实我们都是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的,觉得杨广很冤,如果是站在当时的角度来分析的话,杨广是一点都不冤枉的。

从我们后世的角度来看,杨广的功绩确实很大,比如说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让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当官,这个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还重新统一度量衡,因为经过了数百年的战争,加上胡人的入侵,所以这些都已经乱了,杨广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也推崇儒学,就这些功绩来说,杨广被称为千古一帝都不为过。还有杨广西巡,畅通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中原和西域,西藏等地区的联系,此后杨广也是被称为圣人可汗,万国来朝。

而且隋朝能够统一,杨广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灭陈就是杨广带军的,还有后来平定林邑,吞并了吐谷浑等等,这些功绩在当时来说都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但是杨广的过也是非常多的,这个我们就要站在当时的角度来分析了,比如说三征高句丽,开凿大运河,营建洛阳,之后又是迁都等等,这些动作也是太频繁了,导致失去民心,比如说营建东都洛阳,征调民夫超过了两百万,但是唐朝之所以能够发展两都的局面,长安和洛阳,这个就是杨广的功劳,没有杨广营建洛阳,当时的洛阳外城都是没有的。杨广在营建洛阳的时候,又开凿运河,建造龙舟等等又是征调了太多的民夫。

后来又是三征高句丽,就说第一次大业八年,出兵一百一十万人征伐高句丽,两百多万民夫,但是最后还是无功而返,后来到了隋朝快要灭亡的时候,也就是在大业十年杨广还要征高句丽,最后由于农民起义也是无功而返最后收兵。

据不完全统计在杨广在位期间,被征调的民夫不下千万人。加上连年征战,老百姓还要将士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

所以我们从当时老百姓的角度来出发考虑的话,当时那么多老百姓起义要推翻隋朝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就说杨广是最冤的,要看从哪些方面来说了,如果说杨广对于中国,对于后世的贡献来说确实是很冤枉,但是作为一国之君,还有隋朝灭亡的原因来说,杨广可是一点都不冤枉。


中国历史研究所


个人觉得隋炀帝杨广并没有被冤枉,他与秦始皇一样,都是一代暴君,隋朝与秦朝都是二世而亡,而秦朝只有十四年,而杨广也是在位十四年,这是何等的相似,那我们来看看杨广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史书说杨广颜值高又聪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称帝,杨广被立为晋王,加柱国,后来又担任武卫大将军。

公元588年,隋朝命杨广率军攻南朝陈,杨广名义上是统帅,而隋军实际的指挥是高颎,将领包括贺若弼、韩擒虎等名将。而此时陈朝皇帝是陈叔宝,陈叔宝昏庸,又没有什么贤相良将,所以隋军很顺利的灭掉了陈朝,俘虏了陈叔宝与皇后,杨广被任命为太尉。

公元590年,江南发生叛乱,杨坚派杨素率军征讨,平定了江南,杨广被封为扬州总管,治所在江都。公元600年,突厥进攻,杨广率军抵御,无功而返。

隋文帝与独孤皇后比较崇尚节约,反对奢华浪费,而太子杨勇不会弄虚作假,而杨广会,所以隋文帝对杨勇有所不满。杨广、独孤皇后、杨素不断的向隋文帝说杨勇的坏话,最终隋文帝废黜了杨勇的太子之位,而改立杨广为太子。

公元604年,隋文帝突然驾崩,杨广继位,据多种史料表明,隋文帝的去世与杨广有很大的关系。那我们来看看,杨广继位之后又做了哪些事情。

公元605年,杨广造东都洛阳,一共十个月,每月征发民夫两百万人。以此同时,杨广下令修京杭大运河,而且还造了龙舟等各种船几万多艘,其中他游江都所用的龙舟,高13.5米,宽15米,长60米,共有四层楼,一百二十间房间,还有正殿、内殿、朝堂。

公元614年,杨广发兵征高句丽,共出动一百一十三万士兵,两百多万民夫,最后大败于辽东城。公元615年,再次征辽东城,黎阳杨玄感反隋,隋军撤军。公元614年,杨广第三次征高句丽,但是各地纷纷反隋,最后只能议和收兵。

杨广修运河,征三百多万人,营建东都,每月征两百万人,修长城,征两百四十多万,而且很多人死于劳役之中,另外杨广大修宫殿,行宫,离宫。

杨广游江都,每次带着的人达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两百余里,沿途的州郡不胜其扰。公元618年,杨广被宇文化及杀害于江都。为什么隋末各地起义?为什么隋朝明明有开皇之治,也二世而亡?这显然都是杨广造成的,所以说杨广一点也不冤枉。

历史简单说


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唐朝人称他隋炀帝,隋朝人则说他是隋世祖明皇帝,这么大的差距,就可以看出杨广这个人的争议。

杨广对隋朝的灭亡当然要负主要责任,但悦史君认为,评价他还是要全面客观。

杨广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曾率军灭亡南朝陈,同时镇守江南,北击突厥,战功不比秦王时期的李世民差。

皇太子杨勇遭到独孤皇后的不满后,杨广趁机讨好母亲,并且得到大臣支持,最终隋文帝改立杨广为皇太子,这种做法比玄武门之变要好很多。

隋文帝病重期间,杨广的做法受到争议,但现在能看到的都是唐朝人的说法,悦史君认为要保留意见。

杨广登基后,迅速清理了兄弟及大臣方面的反对势力,掌控了局势。

杨广在位期间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这都是后世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事,显示了他的卓越眼界。

杨广还四处征伐,备受争议的三征高句丽,虽然没有彻底胜利,但也沉重打击了对方,给唐朝最后的胜利打下基础。

杨广开创了一个繁华时代,外交也很发达,但他的野心却苦了百姓,最终反隋势力四起,甚至自己的亲戚唐国公李渊都起兵,导致长安沦陷。

杨广索性不回关中,想在南方生活,但身边却出了宇文化及这么个叛徒,落得被杀的下场。

纵观杨广一生所作所为,他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相反做了很多大事,但最后导致众叛亲离,悦史君认为,他还是有大问题的,说是最冤枉,恐怕也没那么夸张。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说起隋炀帝杨广,想必诸君第一个浮上心头的成语,就是“荒淫无道”。

了解的更多一些的,还会评价他“昏庸残暴”“只顾享乐”,末了再偷偷嘀咕一句“弑父淫母”。此三桩大罪,桩桩诛心,将杨广牢牢钉在了“昏君”的耻辱柱上。

小时候,有书君受电视剧影响,也觉得杨广是昏君里的典范。

可长大后,看的史书多了,才渐渐发觉,杨广竟然是历代帝王中被误解最多的一个。

比之其他昏君界的翘楚,杨广实在没有位居榜首的资格,他简直冤枉极了。

既然说杨广是最冤枉的帝王,有书君就要伸张正义,好好替杨广伸一回冤。接下来,就恳请诸位静待一二,且看有书君如何一一为其翻案。

一、什么“弑父淫母”,根本没有的事,只是唐人故意诋毁乱将野史当正史

先来翻案桃色最甚的“弑父淫母”。

话说,在仁寿四年,已经63岁高龄的隋文帝一病不起。

太子杨广未雨绸缪,急忙写信给杨素请教隋文帝丧仪和自己登基的事。结果,杨素的回信却阴差阳错地到了隋文帝的手里。

这下,隋文帝急眼了,立刻令宫人将杨广找来,想要好好斥责他一番。

谁曾想,杨广还没来,爱妃宣华夫人哭哭啼啼地跑了进来。隋文帝心疼得不行,询问之下,才知道夫人是被逆子杨广非礼。

想篡位也就罢了,还敢肖想自己的老婆?隋文帝怒从心起,迅速草拟诏书,将杨广废了。

眼看到手的皇位和美人就要离自己而去,杨广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了隋文帝,然后堂而皇之地霸占了继母。

这就是杨广的第一桩大罪,香艳的“弑父淫母”,出自史籍《隋书》的《杨素传》和《后妃列传》。

奇怪的是,同样在《隋书》的《高祖纪》里,关于隋文帝薨逝和杨广继位的描述却正常了许多。

说隋文帝杨坚在发觉自己身体不适时,便早早下诏,将朝廷的一应权力、事务都转交给了太子杨广。

到了弥留之际,更是紧急召见肱骨大臣,一一与其话别。且亲口将后事和杨广托付给了亲信何稠,不舍地摸着儿子的脖颈直到断气。

两种记载所传递出来的讯息差别之大,互相矛盾之环环相扣,让有书君瞠目结舌。

可当有书君看到《隋书》的作者是唐人魏征、颜师古、孔颍达等人时,有书君瞬间醒悟。

千古帝王,最忌讳“名声”二字,倘若唐王朝推翻的君王清明又正派,则自己必是乱臣贼子无疑。

而若他们是不堪暴政,揭竿而起,起义则带上了“正义”的色彩。成王败寇,书写历史的,从来都是赢家。

可是,饶是如此诋毁,毕竟文人气节犹在,关于“弑父淫母”的描写,也多都只是充满了暗示意味,并没有明写。只不过话本传奇小说家无良,怎么博眼球怎么写,一来二去,野史生生被传成了正史。

好好的一幅父慈子孝图,因着某些不怀好意之人的诋毁,生生将主角设计成了一个“弑父淫母”的大逆不道之人。根本没发生的事,却非要往杨广头上安,他简直比窦娥还冤!

二、至于“昏庸残暴”,归根结底是为了将隋朝发扬光大,历史局限性的“果”不应该杨广一个人尝

再来翻一翻“昏庸残暴”。

杨广“昏庸残暴”,主要因为他不顾国民死活,大肆征用民力,开凿京杭大运河;大兴土木,在各地大建离宫别苑;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

大兴土木这点,有书君无话可说。

可哪怕英明如唐太宗李世民,都会因为新修的翠微宫太过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而下令重修了玉华宫。

年纪比他更轻,抵抗诱惑的能力更差一点的杨广,应该也不是那么十恶不赦吧,“昏庸残暴”之说,着实重了些。

至于开凿大运河,那可是杨广收获拥趸唯二的功绩。京杭大运河的意义,人人皆知,有书君不多赘述。

虽然开凿时极耗国力,但人们享受到的便利是真真实实的。

只不过,杨广错就错在,对当时的国情把握不够,一门心思以“开创盛世”为己任,却忽略了人民最大的希望是安居乐业。

所以,尽管后来他灭了吐谷浑汗国,大败了契丹,甚至征讨琉求,三征高句丽,极大地扩大了民族版图,可因为他大肆征收财物,强拉民众当壮丁,使得大量无辜臣民惨死战场,失了民心,最终还是逼得人民不得不起义造反。

可是,他是皇帝啊,皇帝的责任是什么?开疆扩土、保境安民!那他开凿大运河有什么错!

他四处征战,保境安民,又有什么错!别忘了,在看似至高无上的权位下,作为皇帝的杨广身上还披着“上不负祖先,下不负人民”的枷锁,他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因为历史的局限性,而将所有的罪名都扣给一个本身出发点是为了整个国家发扬广大的人,你说杨广冤不冤!

三、“享乐”是事实,但享乐之余,他也心系江山,做了许多大事

最后翻案“只顾享乐”。

相比“弑父淫母”和“昏庸残暴”,“只顾享乐”是杨广在现今电视屏幕上最典型的形象。

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全是!虽然也有享乐,但他更心系江山,做了许多大事。

首先,他开创了效用如当今高考一样的科举制度。

这种更重视考察才学品质,而不仅仅将氏族门第当做唯一路径的选官制度,让身处寒门的子弟看到了出人头地的希望。

一个只顾享乐的人,会去考虑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寒门子弟的希望?

当然不会!所以,反证之下,杨广也不是只顾享乐之人。

其次,他亲自西巡,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什么路,那可是“摇钱路”。

被打通后,它既能顺畅通商,提高国家GDP,又能用经济手段控制西域诸国,维护边界稳定。

不是说他只顾享乐吗,如此鞠躬尽瘁,难道是来搞笑的?

最后,他力排众议迁都洛阳,使得洛阳成为了多朝古都;他改革律法,去除苛律,清明了吏治;

他还网罗学者,整理典籍藏书,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之多,为中国藏书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怎么看都是个“工作狂”!

甚至,他还写得一手好诗。所写诗文数次被后来的诗人所借用,比如张若虚,比如秦观。

更神奇的是,他的诗文极少皇家最喜欢的靡靡之音,反而大气磅礴,颇有汉诗的风骨。

可因为不怀好意之人在编撰史实时肆意抹黑,亡国之君杨广在诗文界的成就甚少被人提起,也是可惜。

可是,亡国之君者又不只杨广一人,凭什么真正因享乐而亡国的南唐后主李煜都能在诗坛有方寸之地,做了诸多好事、为后世留下诸多遗产的杨广,却只能落得个臭名昭著、被人遗忘的下场?

何况,比之历朝历代君王,杨广在享乐这件事上,真心没到无出其右的地步。有书君光是随便掐指一算,都禁不住要为他叫冤!

历史对帝王的定性,与历史一样,充满了不可抗的局限性。

可杨广其人,少年时天才风流,做了皇帝后伟略雄才频现,虽也犯了些罪过,但“利在千秋”的事他确实没少做。

因为一些不实的史料记载,和乱七八糟的荧幕形象,将一代帝王轻易划入“昏君”行列,着实有欠妥当~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隋朝与秦朝是惊人的相似,国运都非常的短暂,都是二世既亡,都是把分裂了几百年的华夏给一统了,也都是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并且在其后都出现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强大王朝,更为相似的是他们的亡国之君都是靠不正当手段得到的皇位,但又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隋炀帝杨广无论在哪方面的能力都比秦二世胡亥强上百倍,甚至更多。


秦二世胡亥,可以说就是一个十足的混蛋,真的是恶贯满盈,正事一件都没干,坏事一件没少,他当皇帝,不但是大秦帝国的不幸,更是华夏炎黄子孙的不幸,然而隋炀帝杨广则不然,他有两件壮举足以让其青史留名,一是创立科举制度,让社会底层的人,有了通往上层社会的机会;二是主持修建了京杭大运河,这条河一直使用到清朝的末年,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为什么隋炀帝在史书上被写的一无是处呢,这主要是因为隋史是由唐朝的政府来编撰的,为了抬高本朝贬低前朝,史官们在修隋史的时候,肯定会大势的贬低,这也是政治需要。只是在历代帝王中,隋炀帝杨广是不是最冤的一个,这到未必,毕竟他也干了不少的坏事,例如弑父杀兄、三征高句丽等等。


清史宴


杨广和王莽很像,当然了,很多人认为王莽拥有着超越那个时代的思维,搞出的一些东西,恐怕只有现代人才能理解,杨广是比不上的——这一点确实如此。王莽的失败,一在于超前的理念近似于妖被众人所灭,也在于改革未落到实处,而杨广的毁灭,由是因为部分政策实施的彻底,拉断了体制的弹性。

一个王朝的毁灭,往往是制度不再适合发展,隋朝却还很年轻,它与延续了六百多年的秦不同。秦始皇灭六国的残暴,其实已经激怒了这片大地,而秦二世更加荒唐的残暴,葬送了那个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政权,另外,秦从一片土地走向一统天下的大政权,虽然经过数次改革,实际上它在政治方面的建筑已经不再适合发展。

隋朝不同,隋文帝杨坚是个雄才大略的统治者,正常情况下,它不该二世而亡,这一点,从唐朝大体上继承了隋朝的政治建筑便可以看出——也就是说,杨广的神操作,打断了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皇朝——他有什么可冤枉的呢?

杨广是个暴君,但谈不上昏,他不是脑子不够用,他是脑子太够用,只不过缺乏帝王的气场,或者说是心胸。杨广的好些制度或举措,在明眼人看来,都是有利的,只不过他太过急功近利了些。

隋炀帝,其实是个有些侮辱性质的称呼,当年杨广曾将“炀”这个谥加在陈后主身上,后来又被唐人扣了一顶“炀”帽子在头上。杨广也有礼贤下士的时候,当年他与太子杨勇争位的时候,若无杨素等人的支持,就算再会做戏,恐怕也难得到太子之位——当然,即便如此,他也付出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才最终得到了那个梦寐以求的位置。现代心理学认为,长时间的压抑,会让人的心智产生剧变,可以说,杨广在成为皇帝的时候,已经有了轻度的精神分裂。

杨广登基,其实并不算坐稳了皇位,他几乎杀尽了兄弟侄子,好在他虽是残暴,还算有些政治才能。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开了科举,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明经进士之流。这个制度让寒士有了晋身之途,其实也是对当时遍布天下的门阀势力的打击。

杨广登基后,便着手建立雄城——东都洛阳。洛阳城的建立,成为他均衡天下的倚仗,当然,获得这个倚仗的过程可说是惨绝人寰;杨广发民夫修通了京杭大运河,民夫不足的时候,还役使了妇人——这绝对比长城更过。他当然不止搞有益的工程,也做了些没事的地标,当然,照例是死伤无数。杨广一生最大的污点,便是三征高丽不果拖垮了不可一世的大隋,便连其自身,也落得个身的下场,连累其皇后萧氏晚年颠沛流离。

杨广不是没有才华,他是太有才了,他就算平庸一生,也不见得搞垮大隋。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杨广这个皇帝太能,却拖垮了一个时代。

他绝不冤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