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供奉家譜,中華民族的民俗傳統

供奉家譜,中華民族的民俗傳統


在沒有文字的時候,血緣關係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傳,儲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時間長了,記憶難免有差錯。當文字產生以後,人們就用文字把這種血緣關係記錄下來。這就是家譜。


家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以姓氏為“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來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


供奉家譜是尊敬祖先的表現,中國人有很純潔樸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國,家譜已有約3000年的歷史,素來與國史、方誌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


根據歷代文獻記載和本世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證,中國家譜起源於商、周時期。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一個家族要發展壯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質條件外,還需要足以“強宗固族”的精神條件,而良好的家風的形成,正是這種精神條件的基礎和內容之一。


家譜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彙編,是史的一種,屬於歷史學範圍,這已成定論。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與家族相連的很多觀念、行為規範也發生變化。


供奉家譜,中華民族的民俗傳統


家譜中的家訓,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親情、鄉情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作用。家譜維繫的不僅是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


在中國,一個家族的遷徙傳播過程被生動地形容為“開枝散葉”。葉落總要歸根,在遊子的眼中,家譜就是根的象徵。以血緣關係為基礎,標榜尊崇祖先,維繫親情,表示追思,祈求保佑。


家譜在現代人們意識中,既有紀念祖先的作用,又有為下代人起名字作為依據。


一個家族的家譜,必須定期續修。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家族中總要新生孩子,娶進媳婦,增加人口,還會逝去老人,新增墳墓。定期續修,把上述種種新的變化反映到家譜上來,這樣才能確保家族血緣關係上的清楚準確。


供奉家譜,中華民族的民俗傳統


曾經在修家譜的時候,要將過去的老家譜升了。家譜升了,其實就是燒掉了,說升是表示恭敬。一般是拿到墳地燒掉。新修的家譜或新請的家譜按規矩是要開光的,一般是用硃砂和公雞血,用針尖蘸著點在家譜上所有的人名上。這樣家譜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準備供品和祭器,主要有供桌,蠟臺,蠟燭,香爐,燒紙等.供品包括水果,點心,饅頭,米飯,餃子等。一般在臘月二十八就蒸供饅頭,蒸的時候還要在饅頭上加上五個大棗,在供桌兩邊分別疊放起來,一堆五個.下面三個上面對疊兩個。


供米飯要將煮好的大米飯,裝到玻璃杯子裡壓實,倒在碗裡,形成一個規規矩矩的圓柱狀.也是五碗。再擺上五雙筷子,五個倒滿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魚有肉,葷素搭配,色彩豔麗;擺魚,寓意年年有餘,配有生菜,年年生財),依次擺放。


供奉家譜,中華民族的民俗傳統


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


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陽還沒出來,就掛上家譜,擺上祭品。在天黑的時候提著燈籠去十字路口接年,請祖先回家過年。在路口燒紙、唸叨祖先回家過年,磕頭禮畢。提燈回家,路上不許回頭,如果回頭,就說明祖先還都沒有回來,你在張望。


供奉家譜,中華民族的民俗傳統


回到家門裡,要用個棍子橫住門口,這個棍子是給祖先拴馬的用的馬樁。將房門打開,燒幾張紙請到屋裡,來到家譜前,要點起蠟燭,點起香火,拜上三拜。從這時開始你就要早晚給祖先磕頭,定時上香,每頓吃餃子,都要給供桌上先放上兩個,以表示尊敬。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要把所有供品撤掉,捲起家譜,放好備用。在撤掉掛家譜的位置中間貼上大福字,兩邊貼上對聯。


一般對聯都是這樣寫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長",“敬祖先長命富貴,孝父母金玉滿堂”。橫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家譜供上,再去請,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時候,也一定要給祖先敬上。


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就是按照這樣的規矩在春節和元宵節的兩個節日裡來供奉家譜。結束這一祭祀過程後,把家譜捲起來,等明年再供。


供奉家譜,中華民族的民俗傳統


一個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規中對家譜的收藏、保管提出嚴格的要求。如必須將家譜裝進特製版木匣,供於祖龕之上,或藏於書室之中,不得隨意亂放,以致褻瀆家譜。


木匣不準移作他用,家譜不準鼠蝕蟲蛀、汙損油浸、腐敗黴爛、遺失散落、私自謄錄或借給外姓人觀看,違者依家法處罰。如果領譜人敢於瞞眾覓利、鬻譜賣宗、出賣家譜者,則視為不孝,從重懲治。


供奉家譜既是中華民族的民俗傳統,更是一種道德文化,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必要將這種紀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