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在河南幾乎所有人都喜歡河南戲呢?

尤其文化


河南作為位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大省,可謂是歷史衛華悠久,文明璀璨。而戲曲作為老百姓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現在演變劇種主要有豫劇、曲劇、越調、大平調、四平調、墜子書等。

 

要說河南人都喜歡戲曲,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戲曲來源於民間,受眾自然也是人民群眾。在之前,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枯燥匱乏,而在省內許多地區每年都有傳統廟會,廟會的主要文化娛樂就是唱大戲,而這也是一年中老百姓精神生活最為豐富的時刻。

 

所以在茶餘飯後,閒聊之時,農耕間隙,大家都會哼上幾句豫劇,陶冶情操,小憩怡情。

 

下面給大家推薦一些經典的河南豫劇:《穆桂英掛帥》、《五世請纓》、《打金枝》、《三哭殿》、《朝陽溝》、《李雙雙》、《人歡馬叫》,《小二黑結婚》、《花木蘭》、《花打朝》、《穆桂英掛帥》、《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人歡馬叫》等,希望您有空可以欣賞一段。



東方今報


一、河南戲通俗易懂,內容最接近河南民生。我雖然不喜歡聽戲,但是像“小倉娃我離了登封小縣”、《朝陽溝》這樣的河南戲經典戲曲我也會哼上一段,它們都講述了河南的風土人情、人文軼事,因此也最為河南本地人所接受。

二、在新媒體出現之前,聽戲是人們廣泛的娛樂方式。以前沒有電視機電腦,只能買個收音機或是聽村裡的大喇叭,再者過去從事媒體工作的人較少,聽戲說書便是傳承下來最常見的娛樂文化節目,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也非常成熟,成為人們攝取知識、娛樂的主要文娛方式,因此不管是不是河南戲,在以前戲曲都是非常受追棒的。

三、戲曲承載著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記憶,河南戲曲也承載著河南的悠久歷史。河南戲曲大致分為豫劇、曲劇、越調,但是分類也是在近代才提出,戲曲在河南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沒有聲光電的情況下,著名的歷史故事、社會人文也只能通過戲曲來表達。而河南在古代佔據重要地位,因為流傳下來的故事也非常多,充實了河南戲的內涵,也成為了人們的記憶。

總之,我覺得河南戲傳承著河南文化,也是中原大地的精神食糧。我們這一代人已經喜歡上了電視劇、電影、流行音樂等等,但是也希望河南戲能夠永遠流傳下去。

我是海域藍豚,河南自媒體,為你解答更多本地資訊,喜歡請點右上角加關注,歡迎評論點贊,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河南人大多都喜歡豫劇曲劇越調等河南戲,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更是對河南戲情由獨鍾。他們都能多多少少地哼上幾段戲。或早上,或黃昏,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在農村的村頭地舍,總活躍著戲迷們的身影,有些儘管唱的沒有專業水平,他們仍然樂此不疲。

為什麼這些人都喜歡河南戲呢?我想,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與原來的生活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電視普及率還不高,收音機成為許多的最愛。無論走到哪裡,隨身都會帶上一部收音機,而收音機裡播放的節目中,豫劇曲劇越調等比較多,久而久之,耳濡目染,許多人就逐漸喜歡上了戲,聽得多了,也就能哼上幾段戲。

另一個原因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許多地方,特別是春節前後,許多地方都會唱大戲,甚至一些地方還有自己的演員,唱戲聽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樣的氛圍推動了戲曲的大發展大繁榮,這樣也自然培養出不少頗有唱功的戲迷們。

還有一個原因,取決於電視欄目梨園春的功勞。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梨園春舉辦了戲迷擂臺賽,讓許多戲迷有了展示才華的舞臺,也給戲迷們提供了欣賞名家大腕的絕好機會。如今,梨園春走過了1000多期,仍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正得益於眾多戲迷的捧場和厚愛。

當然,一個不爭的事實,現在喜歡戲曲的人,大多是年長者,年輕人喜歡戲曲者已經不是太多。如何拯救我們的傳統戲曲文化,已成為當今迫切需要重視的問題。


河南人河南戲


河南人幾乎所有人都“喜歡”豫劇這句話可以分開從兩個方面講。一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文藝形式,傳播方式有限,大多人是從廣播上獲得娛樂資源,除新聞外,最多的是本地戲曲,所以聽眾多,懂戲的人也多,所以用幾乎兩字不為過。二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各種文藝類型綻放,外國大片,外國歌劇,港臺電視連續劇,國內流行歌曲,大型綜藝,網絡遊戲,手機app大量分流了年輕人,豫劇的觀眾越來越少,年令段侷限50以上,個別年青人喜歡不代表主流。還有一個問題豫劇創作人員太少,創新太慢,老固守幾個老.名劇,新劇不多,豫劇哭腔唱段比重較大,不適應人們輕心快樂的期值。還有個別劇情已不適應現代觀念,無法得到人們認同,比如你是省部的領導,你會讓女兒找普通工人?你有千萬家財,會不會讓她嫁上無片瓦,下無立錐的兒郎。再一個公園裡大功率,高音量音響,播著嚎啕大哭的聲音,己成噪音,嚴重干擾人們休閒,而票友我行我素,樂此不疲。


普普通通一小兵


河南人為啥喜歡河南戲,我感覺這個問題問得好奇怪,好低級。

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南鄰荊楚,北接燕趙,西有晉陝,東比魯皖,地域遼闊,文化厚重,在這片中華故土上產生了繁多的戲劇種類,比如豫劇、曲劇、越調三大劇種,另外還有二夾弦、大評調、大弦戲、樂腔、四平調、宛梆、道情戲、大調曲子、河南墜子、河洛大鼓等等戲曲種類,大中原的戲曲舞臺上百花爭豔,奼紫嫣紅。這些劇種都來自大河南這片熱土,產生於河南的民間,流傳在河南老百姓的口中。

河南戲,河南人,河南腔,河南調,河南音,河南話,河南事,河南情,你說河南人能不喜歡河南戲嗎?

我還要說的是,由於河南戲曲工作者的辛勤創作,河南媒體人的廣泛宣傳推介,河南戲已經站穩河南本土,幅射山東、安徽、河北、山西、陝西、湖北等周邊省區,已經走向新疆、北京、寶島臺灣省,而且走出國門遠赴澳大利、美國、英國舉辦了演唱會,受到了海外華人和外國友人的歡迎。

河南戲現在不再僅僅是河南的,也是中國的,也必將是世界的。

豫劇與京劇、平劇、崑曲、越劇已成為我國五大劇種之一。

我想告知“河南黑們",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中國人的故鄉,請您多來大河南走一走,看一看,多聽聽河南戲,去感受中原古老的文化,感受河南人的厚道、純樸和熱情。


萬丈桃花浪397


我奶奶識字不多,但是我很愛聽她講故事。她講的故事都不復雜,有王侯將相,才子佳人,也有孝子賢孫得好報,不孝兒女悔斷腸。她講的都是她那一輩子看了一遍又一遍的豫劇。其實多數我也記不住啥名字,可就是喜歡聽我奶有一搭沒一搭的說這些故事。

基本上河南人都能哼上幾句“劉大哥講話理太偏”都能知道啥是“打金枝”,為啥他們這樣老一輩的願意看戲,願意聽戲,甚至唯一的愛好就是豫劇呢。我想除了唱腔悠揚,容易理解,可能也跟豫劇故事裡表達的豫劇精神有關的。這些價值觀,是簡單直接大家都願意接受,樂於主動傳播的。要孝順父母,要知恩圖報,要忠於國家,要忠於感情。這些精神都是比較相通的吧。


頭條河南


年輕的時候不懂家,不懂家鄉,不懂故鄉,也不懂家鄉的離別,更不懂故鄉的愁緒,那時候只有年輕,詩和遠方,鄉音顯土普通話才時尚,不懂那一抹豫劇中的牽腸和厚重…

年齡大了,慢慢的知道了家鄉只有寒冬沒有春夏,知道了故鄉有抹不掉的根,而那個跟看不了摸不到但就是滋生在你的心臟裡,像是身上的血管,和脈絡,割不斷,越理愁緒越亂思鄉越農……鄉音或多或少的已經摻雜了這裡或者那裡的口音,生活習慣也改了,身邊的人,事,和家鄉的關係越來越少,那股鄉愁啊就像豫劇中的那聲唱腔高亢又繞樑不絕…

很多東西都變了,只有家鄉的那豫劇沒有變,豫劇像是大樹的跟,我們像是書上的葉,蔓蔓岔岔的融入到了每一個河南人的肌體裡,一聲河南梆子,一句豫劇腔,就像是熱血被煮沸了,一聲找到了跟,找到了家,找到了故鄉,找到了寄託,找到了我老了以後落葉的地方……


吃椰汁的椰子



無怨無悔1427282


鄭州市區人就不喜歡聽,不但不喜歡,還非常討厭。

我不喜歡,我也沒發現周邊的朋友和同學哪個人喜歡聽戲,只有上輩子七老八十的人愛聽。幾十年前鄭州原來有不少豫劇團,省市級的豫劇一團二團,有的關門大吉,沒有關門的效益也不好,在鄭州沒有多少聽眾,他們只有下了鄉才有市場。


玄不救非15


誰說的?我就喜歡京劇越劇黃梅戲,豫劇傳統名段還能耐著性子看一會兒,看到十分之九的豫劇尤其是所謂的現代豫劇就立馬換臺。胡編亂造,粗俗不堪,聽了耳朵不舒服。黃梅戲儘管唱腔優美,但所謂現代新編戲也是一樣庸俗,一樣看到就換臺。惟有京劇崑曲,基本上都是經典之作。尤喜鎖麟囊,春秋寨,紅鬃烈馬,失街亭,喜歡聽京劇老生的唱段。一詠三嘆,蕩氣迴腸!真乃國粹。

河南的地方戲來說,我覺得曲劇(河南墜子)、大平調比豫劇好聽!雖然它們是小眾劇種。不信你們聽聽這個濬縣的大平調,感覺一下。是不是比豫劇好聽些?😊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70, "file_sign": "17d31d7980898f60265bb6187ac6cd0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