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不安分”的高文班和他的史丹利“奇迹”

编者按:从党的十九大到今年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企业家精神,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山东作为人文大省,在传承上千年的“厚道鲁商”精神熏陶下,改革开放的40年来,涌现出一大批诚信有德,锐意创新的本土优秀企业家。

创新、冒险、敬业、诚信……每一个企业家身上都有各自不同故事和标签,在山东举全省之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之时,企业家精神会给每个行业乃至社会带来怎样影响?他们又会带领企业如何经历这场转型升级的洗礼?中国山东网推出 “弘扬企业家精神聚力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通过面对面与省内优秀企业家对话,感受他们不同的精神世界。

“不安分”的高文班和他的史丹利“奇迹”

史丹利集团“双塔”生产车间

中国山东网讯 提起史丹利,很多人都会想起那句经典的广告语“黄土地、黑土地,施肥就用史丹利”。20多年中,这个从临沂走出来的农资品牌,更像一个行业的奇迹,从无到有,从小作坊到高尖端,成为了解整个行业的佼佼者。近日,记者在史丹利位于临沭县的总部采访了这家行业龙头的掌门人、史丹利集团董事长高文班,听他分享一个农民企业家不断求变的成长之路。

“不安分”的高文班和他的史丹利“奇迹”

史丹利集团董事长高文班

第一个“吃螃蟹” 卖化肥中发现了“秘密”

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高塔复合肥生产基地,史丹利现有总资产63亿元,员工8000余人,年生产能力520万吨,是临沭当地数一数二的纳税大户。难以想象,20多年前他还只是三间破瓦房起步的小厂。

1992年,高文班那时还只是做经销化肥的生意,他从河南、安徽等地买一些进口的肥料,拉一车到临沭能赚一二百元,以两地差价来维持十多个人的工资。有了在小本生意中试水的经验,高文班磨练出了敏锐的商业嗅觉,在没有原料进原料,没有包装进包装的简陋条件下,靠着几把铁锨,几个编织袋,高文班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最初的创业路。

人们喜欢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形容拓荒者和开创者的勇气。高文班是临沭复合肥企业的带头人,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这次高文班押对了“宝”,自己“掺”的复混肥,因为性价比高一投放市场就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一车能赚几百块钱。高文班的成功,吸引了一批人,照着他的模式,纷纷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然而开辟市场的高文班并不满足于目前小打小闹的现状。“栽下梧桐树才能来凤凰嘛,不栽梧桐树你招不来凤凰,”他有着更长远的眼光,“我给大家伙说,不能光这样‘掺’下去,这样永远做不大,我们得办企业,只有办一个正规的企业才能逐渐做大、做强。”

农民办正规化肥厂,要资金没资金,要技术没技术,难度可想而知。但高文班就有这么一股倔劲,他想方设法让银行给他贷了50万。建厂房、按设备、请专家,这些活也都是自己一个个硬跑下来,中间历经千辛万苦,但不怕吃苦的高文班顶住压力,华丰化肥厂(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终于在1995年底成立了。

从经销到发现秘密,到模仿掺肥,再到办厂生产,高文班一次次突破常规思维,让自己在求“新”中踏上发展的快速路。

“不安分”的高文班和他的史丹利“奇迹”

三安生产车间

押宝技术创新 一个“高塔”引领行业

2003年史丹利已初具规模,但在庞大的复合肥市场和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史丹利也同样遇到了研发瓶颈。这次高文班又要“赌”一把,他决心筹划上马高塔复合肥生产线,解决史丹利的技术瓶颈。

高塔复合肥生产技术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肥料专家历经多年才研制成功的,是一项集节能、高效、环保为一体的国际一流复合肥生产技术,曾被列为美国政府重点保密民用高新技术项目。

但在国内,过往企业研发该项目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该项目八千多万元的投资对年利润只有两千多万的史丹利来说是赌上了全部“身价”。于是当高文班决定与上海化工研究院联合挑战高塔复合肥生产技术时,整个董事会除了高文班自己之外,其它人全部反对。

最终,自信的高文班赢了,这条国内首创的尿基高塔熔体造粒长效复合肥生产线,给史丹利带来了质的飞跃。在该项目开发前,企业年销售收入才3个多亿,项目上马后是30多个亿,而且增长的空间还很大。与此同时,项目也荣获2012年度全国石油和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史丹利更以国际最先进的高塔复合肥生产工艺引领了国内复合肥生产的最新制造技术,带动了中国200多家高塔复合肥企业的崛起。

过往的经营,让高文班越发重视科技研发,这几年,史丹利先后拥有了“功能性生物肥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国复混肥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 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并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申报专利1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8项。产品品种方面,史丹利聚焦专用肥的专业化生产,针对不同的需求层次,研制出包括史丹利三安,第四元素和劲素等专用性产品。

“不安分”的高文班和他的史丹利“奇迹”

史丹利集团产品展区

模式突破 从被动销售到主动扩展

近年来,国家号召“沃土工程”,沃土工程就是说减少肥料的用料,并对化肥行业提出零增长的政策要求。

面对新的政策红线,高文班再次主动求“变”。传统的营销无论是客户选购还是上门推销,均离不开被动销售,新形势下高文班打破了传统模式,提出了“技术加服务”的思路,测土配方,良种配良肥应运而生。

史丹利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便是这次企业经营变革的成功之作。

高文班回忆说:“我们当时策划出了‘良种配良肥’的方案,决定与袁隆平院士沟通一下。遗憾的是,第一次协商并不顺利。”,高文班很沮丧,于是乘坐大巴到海口市,打算返回山东。但抵达海口后,不甘心的他再一次拨通了袁隆平院士的电话,并再次恳切地道出了‘良种良肥’强强合作的初衷和意愿。最终被这个山东汉子的朴实和诚意所打动,袁隆平院士同意了合作。

2008年春天,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了隆重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史丹利公司董事长高文班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我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实施上牵手合作,通过强强联合,实现杂交水稻的良种、良法配套,加快推进“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这种创新的模式和全新的尝试引起了国内各大报刊、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农业领域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不少专家和学者认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合作,拉开了良种良肥良法科学配套,集体攻关创新粮食高产纪录的序幕,是对我国农业合作模式的极大创新,缔造了一个崭新的农资营销业态,放大了创新优势,形成了联合创新机制,在全国具有极其广泛的示范意义。

后来,史丹利公司顺势而为,又与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隆重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至此,全国三大农作物研究中心胜利会师史丹利,使良种良肥良法科学配套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示范。这种大手笔的操作是许多农资企业,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史丹利已在山东、吉林、广西、湖北、河南、江西、甘肃等地建有10大生产基地,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以县级为单位的2000多个销售服务网点,实现了在全国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的总体布局。流转50多万亩耕地,拥有库容50多万吨的粮仓,初步实现了产收销一体化。同时,不断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相继与世界级农业学府美国普渡大学、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美国AgSource、美国应用化工、法国利马格兰等知名农业机构达成合作。(文/郝亚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