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高青:農村“返鄉記”悄然成風

王克軍本報記者呂兵兵

在各大城市上演“搶人才”熱潮的時候,這裡的農村“返鄉記”悄然成風。5月初,在山東省高青縣長途汽車站,在外打拼12年的趙曉飛回到了故鄉。車站內人潮湧動,他與年邁的父母緊緊相擁。這極富儀式感的動人場景,引得過往旅客頻頻回首。

與以往每年的離別不同,這次他回來就不打算再離開了。激動過後,趙曉飛沒有立即回家,而是直接趕往縣城中心的創業創新孵化園,去推介他醞釀已久的農業產業化項目。

像這樣的“返鄉記”,幾乎每天都在高青縣上演。人才迴歸,為農所用,正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候鳥族”紛紛回村創業

今年春節過後,木李鎮昌盛村的高春選擇了留在家鄉。現在看來,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兒。

從小喝著黃河水長大,高春身上滿是黃河岸邊農村漢子勤勞質樸的氣息,背井離鄉在外地闖蕩了15年,已小有成就。

“雖名為昌盛村,但並不昌盛……”每次回家過年,老家蕭條落後的景象都會狠狠地刺痛他。今年春節,高春瞭解到鎮上正在大力提倡村社共建,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這讓正愁報效家鄉沒有門路的高春一下子豁然開朗,他決定留下來帶領鄉親們一塊致富。

依託當地特色農業優勢,他註冊成立了淥鑫蔬菜幼苗無土繁育合作社,投資450萬元,流轉土地120畝,集中打造特色有機農產品種植、原生態農家樂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循環生態現代農業產業園。如今,10個高標準的現代化育苗大棚內,已是綠意蔥蘢,村民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願望,來自北京、河北、河南等地的客戶絡繹不絕,昌盛村重現生機。

對於唐坊鎮謝家村謝連波來說,回鄉創業給他帶來了多重好處:能夠照顧一家老小,不再四處漂泊;將原先在外地的苗木基地放到家鄉,規模變大,空間更足;新發展的清水龍蝦項目,帶領當地百姓實現“多條腿”致富。

懷揣夢想的謝連波曾在外打工多年,擁有自己的苗木種植公司和電器製造公司。“在外闖蕩久了,更願意回來報效家鄉,這樣心裡會更踏實。”為了找到那份“踏實”,謝連波回鄉創辦了聯豐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吸收了500多戶社員跟著他一塊發展苗圃。合作社的30多萬株樹,按照“以小養大”的原則,規避了市場風險,提高了收益。

清水龍蝦養殖是他回村“二次創業”新上的項目,目前已帶動周邊100多戶村民加入,銷售高峰期日售量超過1噸,價格在每斤30元左右,減去每斤約15元的養殖成本,剩下的便是純利潤。見多識廣的謝連波又轉戰龍蝦深加工,通過電商將即食龍蝦等產品,以每斤50元的價格銷售到了全國各地。

“新農人”上演追夢田園

黑裡寨鎮郭家村是個典型的打工村,全村幾乎所有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常年在外打工,村內留守兒童多、空巢老人多、閒置房屋多。村“兩委”班子看在眼裡,急在心裡。2017年,他們依託當地土地寬滿肥沃的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建起了森陽農業公司,不僅流轉了村內的400畝土地發展有機蔬菜種植,還建起了蔬菜存儲冷庫、菌孢加工車間、溫室蔬菜大棚和白背木耳種植大棚。

在房地產行業摸爬滾打了10年的郭釗回鄉了,專門在公司負責基建,他提出村民帶棚入股的理念,一身才學終於在家門口找到了用武之地;在新疆、東營等地食用菌行業歷練20年的王金錢回來了,他的生產技術在食用菌行業小有名氣,當聽說村裡建起了食用菌加工車間後,毅然放棄在外的高薪待遇,投身家鄉建設。

境遇相同的兩位新農人,回鄉後的感受也驚人相似:“當年從這裡出發,今天又迴歸這裡,能在家門口找到用武之地,能與家人一起團聚,我們感到很驕傲、很滿足!”同時,他們也坦言,離開城市,回到農村,就意味著要放棄很多。但看到養育他們的家鄉在一天天變富變美,覺得自己的付出變得越來越有意義,自己也更捨不得離開了。

“90後”女孩田麗麗主動放棄留學機會,不當白領、不當公務員,卻回到老家一門心思當起了農民。她牽頭成立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大力發展綠色富硒奶牛循環養殖基地,形成了“泌乳奶牛養殖生產富硒牛奶-牛糞發酵技術生產生物有機肥-利用生物有機肥規模種植飼用青貯玉米-利用飼用青貯玉米飼餵奶牛”的生態循環鏈條,實現了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利用資源化、環境影響無害化。

“每當同學聚會,同學們都喊我新農人,我很喜歡這個稱謂。農民是我的職業,農業是我的事業。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農二代,我很自豪。”今年以來,田麗麗又陸續招聘了五六名像她一樣的大學生,這下子田麗麗更不孤單了。

“鳳還巢”還需政策給力

鄉村振興,離不開懷揣振興夢的新農人,離不開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

“這些年,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都進城了,村裡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沒有人氣的‘空心村’,不落後蕭條才怪!”高青縣農業局局長張洪耀說,“但農村不缺土地、不缺資源,加快人才迴歸,促進資金、產業向農村集聚,正是扭轉落後局面,實現鄉村振興的鑰匙。”

早在2016年12月,高青縣就被列入國家第二批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縣裡一方面加快促進外出人才的迴歸和鄉土人才的培養,打造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搞好鄉村規劃,建立了農村返鄉創業項目庫,在土地流轉、項目支持、金融扶持、分類服務等方面出臺了優惠政策,吸引各類人才“上山下鄉”。

如今,“三農”講習所這一新生事物,已在高青農村遍地開花。在青城鎮豆腐陳村,每月的一個週末,村民們都會擠在“三農”講習所裡,聽身邊“農老闆”分享創業故事。村民張利英受益最大,她牽頭成立了啟航車刷製造廠,不僅自己實現了創業,還帶動更多農民工在家門口就業。

今年4月,高青縣又一處農民培訓和服務基地——中化集團“MAP”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投入運營,首期新型職業農民專項培訓開班。高青縣農業局產業辦主任王少山介紹說,MAP模式以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平臺為新模式,從單純依靠渠道分銷產品的模式向技術服務商和“解決方案+產品包”模式轉型。作為MAP模式的線下部分,可為農民提供“7+3”的農業託管服務,具體包括選種、配肥、植保、檢測服務、農機服務、技術培訓、智慧農業服務、糧食烘乾倉儲及銷售、農業金融服務、農用柴油供應等。“通過開展規模化、專業化服務,為各類農村‘創客’解決後顧之憂。”王少山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