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通報南京市在建過江通道建設情況及南京市已通車過江通道命名更名

通報南京市在建過江通道建設情況及南京市已通車過江通道命名更名

通報南京市在建過江通道建設情況及南京市已通車過江通道命名更名情況

南京市在建過江通道建設情況

一、在建過江通道項目概況

1、南京長江第五大橋:是205國道和312國道的過江通道,同時也是南京“高快速路系統”中繞城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南京長江大橋上游約13公里處,北起浦口區五里橋,跨越長江主航道後,經梅子洲下穿夾江,南接已建江山大街,全長10.3公里。項目採用“橋+隧”的建設方式,其中跨江大橋長約1.8公里,採用縱向鑽石型鋼殼混凝土索塔、中央雙索麵的三塔斜拉橋,主跨徑為2×600米,夾江隧道長約1.8公里。全線在五里橋、豐子河路、臨江路和葡園路等4處設置互通式立交。南京長江五橋在世界上首次採用鋼殼-混凝土索塔,首次採用全線預製拼裝橋樑;夾江隧道是目前國內直徑最大的公路盾構隧道(外徑達15米)。

主橋基礎於2017年5月開工建設,截至目前,主橋三個索塔已封頂,完成橋面橫向鋼混組合梁吊裝51片,佔總量的41.5%;夾江隧道右線盾構貫通,左線盾構機正在調試,計劃2020年1月底始發;南引橋上部結構施工完成,北引橋正在進行節段樑架設施工;北接線開展上部結構、防撞護欄施工;豐子河路互通開始現澆梁施工,臨江路互通繼續進行樁基、承臺、墩臺施工。

後續建設計劃:2020年5月底主橋中跨合龍,夾江隧道左線6月貫通;10月完成橋面系、隧道附屬設施、北岸接線施工,11月底完成交安、機電等工程,12月完成交工驗收,力爭年內建成通車。

2、浦儀公路西段:起於104國道與205國道交叉的浦泗立交,在上壩跨越長江夾江,經八卦洲與和燕路過江通道交叉,止於八卦洲二橋高速樞紐,全長約11.5公里。其中上壩夾江大橋長2.9公里,主橋為主跨徑500米的雙塔獨柱斜拉橋,兩側設有行人及非機動車道;該夾江大橋為國內首座採用BIM正向設計的全鋼結構特大跨徑橋樑。項目建成後將實現南京城市快速一環的閉合,對完善南京沿江地區路網,形成“井字型加外環”的快速路網布局意義重大。

工程於2017年11月開工,截至目前,主橋索塔已封頂,正在進行支架鋼箱梁吊裝,完成邊跨鋼箱梁存梁;引橋進行現澆箱梁、懸澆箱梁施工;接線橋進行現澆梁、預製梁安裝施工,鐵路段進行樁基施工,輔道進行路基施工。

後續建設計劃:2020年5月主橋合龍,引橋完成現澆箱梁施工,10月底接線完成箱梁施工、西接線輔道施工;預計11月底完成全線橋面系及附屬工程施工,12月完成交工驗收,計劃與南京長江五橋同步建成。

3、和燕路過江通道:位於長江大橋和長江二橋之間,起於棲霞區燕恆路與和燕路交叉口,向北沿和燕路穿越長江,止於八卦洲浦儀公路互通,全長5725米,其中跨主江隧道盾構段長2970米,隧道外徑14.5米。該隧道是目前在建地質最複雜的越江隧道,盾構掘進需一次性穿越砂層(上軟下硬)、全斷面砂岩和岩溶地層,長江深槽段承受水壓高,施工難度大。建成後與紅山路快速路一起將井字快速路的東線向北延伸到快速一環,對南京形成“快速一環+井字快速路”的快速路網布局意義重大。

工程於2017年11月開工,截至目前,左線“復興號”盾構已於10月底始發掘進,右線盾構採用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超大型盾構機“振興號”,目前正在進行調試,計劃12月25日始發;八卦洲西互通正在進行承臺、墩柱施工,開始現澆箱梁施工,江南段進行杆管線遷改。

後續建設計劃:2020年2月份江南工作井開始施工,預計年底完成八卦洲互通跨浦儀公路部分施工。2021年底至2022年初完成左右線盾構接收。力爭2022年完成交工驗收。

4、仙新路過江通道:起自棲霞區科創路交叉處,沿仙新路向北穿烏龍山後,跨越長江,接入S501省道,跨越滁河後接地,全長約13.5公里。過江段採用主跨1760米單跨吊懸索橋方式,該跨徑在同類橋型中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二。項目的建設對於推動江北新區、南京經開區及六合區跨越發展,加快推進寧鎮揚一體化,完善區域路網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年完成了主體工程開工前的棧橋等大型臨時配套設施建設,目前控制性工程跨江大橋土建工程施工單位已進場施工。

後續建設計劃:計劃2020年完成主橋基礎;2021年完成主橋索塔和錨碇,開始兩岸接線施工;2022年完成索鞍安裝、主纜架設;2023年完成鋼箱梁架設、接線工程;2024年完成主橋橋面、全線路面,完成交工驗收,建成通車。

5、建寧西路過江通道:起自江北新區興浦路與江北快速大道交叉處,沿興浦路東側向南跨越津浦鐵路後,以隧道方案穿越長江,沿現狀建寧西路以明挖隧道至近靜海寺處,全長約6.8公里,其中隧道盾構段長2380米、南北明挖段長1983米,盾構隧道外徑14.5米,下穿文物保護區、居民密集區,地質條件複雜。項目的建設對於實現南京擁江發展、加快江北新區建設、疏解主城過江交通壓力、完善區域路網意義重大。

今年在完成大型臨時配套設施建設基礎上,控制性工程越江盾構隧道土建工程施工單位已進場施工。

後續建設計劃:2020年建成盾構始發井;2021年兩臺盾構機先後始發掘進,開始兩岸地下互通及接線施工;2022年完成盾構接收井;2023年完成盾構機掘進接收;2024年完成隧道內部二次結構、裝飾裝修、機電安裝,完成全線結構、路面,完成交工驗收,建成通車。

二、精細化管理工作

“十三五”開工建設的這五條過江通道將進一步提升過江交通能力,完善區域路網體系,強力助推江北新區發展,既是重大交通基礎設施,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一年來,市公建中心按照市委、市政府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精細化管理標準,對標找差、創新實幹、攻堅克難,全力以赴完成目標任務。

一是弘揚工匠精神。我們始終堅持“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全面加強質量管理。對標交通部“品質工程”創建標準,開展班組標準化建設,全面實行首件工程認可制,依託“智慧工地”建設,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效率。確保已完工程優良率100%。南京長江五橋被省交通廳列為“品質工程”創建“示範項目”。

二是築牢安全底線。牢固樹立安全生產的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建立全過程、全方位的雙覆蓋“網格化”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治理“雙控”預防體系。依託信息技術實現常態化安全監管,以長江五橋為例,我們在行業內首次系統搭建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平臺,所有預製構件信息輸入數字橋樑系統,每個預製構件都有一個二維碼,掃一掃二維碼可以詳細瞭解每個構件的全部信息;主引橋、盾構隧道均為工廠化生產、組裝式施工,預製比例達到80%以上。中心被市安委會評為安全生產優秀單位。長江五橋連續兩年被評為年度“平安工地”建設省級“示範工程”。浦儀公路等多個項目被評為年度“平安工程”。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貫徹集約、節約、可循環、可持續要求,積極配合“長江南京段生態保護”專項工作,特別是涉及沿江棧橋、碼頭的項目,作為文明施工管理重點,規範文明施工標識、加強各項環保措施。以江豚保護為例,長江五橋位於江豚保護區的核心區,橋墩施工採用驅豚器對周圍水域江豚進行驅趕,避免誤傷,同時設專人對施工環保情況進行監測;為了把對江豚的影響降到最低,我們對錦文路過江通道方案進行了調整,把橋樑線位從江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邊緣遷移到保護區的緩衝區,並取消了江中橋塔,將原有的三塔懸索橋改為雙塔懸索橋。

四是注重科學創新。中心負責建設管理的項目多為特大跨徑橋樑、過江隧道等特大型重點工程,施工難度大、技術含量高。我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對標世界一流工程,堅持創新驅動,突出現代工程技術創新,加強關鍵技術研究,注重技術方案、工藝設備的自主創新和改良。開展了鋼—混凝土組合索塔性能及應用研究,原創性地將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直接作為大跨度斜拉橋橋面板材料使用,世界首次採用短線法預製拼裝波形鋼腹板節段梁,開展盾構隧道管片接縫智能機器人研究。其中,南京長江五橋“鋼殼—混凝土組合索塔關鍵技術”創新研究成果被中國公路學會組織的專家評審會認定“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南京已通車過江通道命名更名

南京地處國家大沿海與大沿江兩大運輸走廊交匯處,是不可動搖的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是長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江蘇省省會、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長江流域為數不多的跨江發展特大城市。跨江通道規劃建設對於南京擔當國家使命、發揮區域核心與輻射服務功能、引領跨江發展、擁江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戰略意義。

隨著南京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提升和國家級江北新區的發展,過江通道的規劃與建設備受社會關注。根據《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草案),南京共規劃過江通道25處,計28條,其中:道路過江通道15條,鐵路與軌道過江通道13條(含複合通道3處6條)。

目前,我市已建成道路過江通道包括橋樑四座,隧道兩座。橋樑按修建順序以數字命名,隧道以長江、揚子江命名。現有過江通道命名一是缺乏歷史文化內涵,與南京市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蘊不相匹配。二是數字與位置難以形成清晰的名稱記憶。三是後續過江通道命名很難延續現有命名慣例。而當前已開工的四條過江通道正加快建設工作,有待於及早確定有廣泛共識的命名方案。

為更好的服務市民出行,增強過江通道命名的方位性和標識性,傳承南京歷史文化與地域特色,根據國家、江蘇省、南京市地名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條例,參考重慶、武漢等國內同類城市經驗,結合我市已建、在建、待建跨江大橋、過江隧道、銜接道路實際情況及市政府相關精神,我市組織開展《長江(南京段)道路過江通道及銜接道路命名規劃》研究工作,並針對已通車運營的6條道路過江通道研究命名更名方案,2019年8月23日,我局在南京交通局官方網站上對已通車過江通道研究命名更名方案進行了公示和民眾意見徵集。在為期8個自然日的公示期內,共收到通過電話、郵件、信件等方式發來的各類意見共計144條,其中持贊同態度的佔比約70%。民眾對公示方案提出的意見主要集中在“建議公示方案擬更名名稱中增加‘南京’兩字,去掉‘公路’兩字”等幾個方面。我局在充分吸納、分析市民意見後,繼續深化方案,並於9月30日會同市民政局(地名辦)共同組織召開了市民聽證及專家評審會。方案穩定後,我局按照市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明確地名命名更名審批流程的通知》履行相關流程、完善相關手續,並報請市政府批准。

南京市已通車過江通道命名更名方案為:

南京長江大橋命名維持現狀。

南京長江第二大橋,更名為南京八卦洲長江大橋,簡稱為八卦洲大橋。

南京長江第三大橋,更名為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簡稱為大勝關大橋。

南京長江第四大橋,更名為南京棲霞山長江大橋,簡稱為棲霞山大橋。

南京長江隧道,更名為南京應天大街長江隧道,簡稱為應天大街隧道。

南京揚子江隧道,更名為南京定淮門長江隧道,簡稱為定淮門隧道。

此外,結合長江三橋的更名,現跨秦淮新河的既有橋樑也完成了命名程序,命名為天后大橋。

往後橋樑的命名,對於正在建設中的過江通道,將由建設單位向市交通運輸局提出申請,市交通運輸局在批准前徵求市民政局(地名辦)意見,報請市政府批准,批准後報市民政局(地名辦)備案。

對於規劃中的過江通道,建設單位將在申領《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之前,根據《南京長江橋樑隧道條例》中第十七條橋樑隧道命名更名及報送流程的條款履行相應的程序,進行命名。

對於已通車的過江通道,我局下一步將啟動標誌標牌更換工作,考慮到市民對新老名稱的銜接適應問題,近期將在標誌標牌上採用新老名稱並軌的形式來進行過渡,在標誌標牌上顯示如:八卦洲大橋(南京二橋)。待市民熟悉新名稱後,僅留存新名稱。我局將同步做好與百度、高德地圖等導航軟件的對接工作。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