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传说是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蜀中21年,怀柔南诏及西南诸蛮

中唐名臣韦皋是个很复杂的人。

一介书生,却以军功得到了武将的最高荣誉谥号“忠武”,吐蕃在他面前损失惨重;挽郎出仕,却又文采风流,佳作流传,更有与女诗人薛涛的轶事;保得蜀中平安数十年,传说中韦皋是诸葛武侯转世,却又被人批评压榨蜀中民力;解决了西南诸蛮边患,却又被人诟病为资敌养患。尤其是一生忠君爱国,却在晚年试图割据一方。

但韦皋毕竟没有把割据变成现实,盖棺论定仍然是唐王朝的忠臣。

传说是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蜀中21年,怀柔南诏及西南诸蛮


【挽郎出仕,蹉跎二十年】

韦皋出身名门大族,走的是挽郎出仕的捷径。

挽郎是唐代前后一段时期的一种出仕方式,就是皇帝等重要人物死后,从官宦人家当中挑选一些年轻人为其送葬唱挽歌,然后这些年轻人就具备了出仕的资格,成为了替补官身。和科举等出身的士子相比,不但不用考试,而且排队等待官位空缺的时间一般会少一两年,往往十三四岁就可以任职。

韦皋就是给唐肃宗送葬的挽郎,当时17岁,在挽郎出身的人当中虽然不是最小的,但比其他途径要早的多。考虑到韦皋文采斐然,一生留下不少文学作品,走科举路线也能出仕,而选择了挽郎出仕估计是家族安排。当然这也不绝对,李白杜甫文学成就比韦皋强多了,但科举方面都是失败者。

当时正是安史之乱后期,各处都需要官员,韦皋也先后在地方和中央部委为官。之后20年,主要是唐代宗在位期间,韦皋在史书上基本上没有记录,官位也不过做到殿中侍御史,从七品的小官。考虑到韦皋的家世,这个升迁速度不算快,这也说明这20年间韦皋作为不大,没有战功。

传说是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蜀中21年,怀柔南诏及西南诸蛮

(唐肃宗建陵)


【唐德宗有难,韦皋表现政治正确,成为火箭干部】

等到唐德宗在位,韦皋受到出任凤翔陇右节度使的宰相张镒推荐,得以进入军中负责屯田工作,又兼任了驻陇州唐军的临时主管。这时,长安爆发了泾原兵变,唐德宗逃离长安,韦皋这个文士出身的临时性主官却在复杂的局面下取得了一鸣惊人的效果。

当时张镒手下的士兵大都是泾原兵变叛军首领朱泚原来的部下,这些士兵投奔了叛军,张镒也被杀害。陇州离凤翔节度使驻地很近,城中军民官吏也是人心惶惶无所适从,甚至陇州刺史都跑去投靠了叛军。韦皋私下联络了一些忠于唐王朝的官员将领,暂时维持住了地方上的局面。

当时陇州城内也有一些原本是朱泚部下的将领和士卒,双方各有顾虑,互相试探,局势非常微妙。等到朱泚的使者来陇州招降韦皋时,韦皋假意接受,但摆下了一道鸿门宴,连将领、使者一并在酒桌上拿下并杀掉,之后又把朱泚派来的第二批使者一并诛杀。

传说是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蜀中21年,怀柔南诏及西南诸蛮

当时唐德宗被朱泚叛军围困在奉天小城(现陕西乾县),地理位置正东为长安,正西距离差不多就是凤翔,而陇州离凤翔很近。奉天城中兵微将寡,叛军连日攻打不绝,局势非常危急。唐德宗闻听韦皋之事后大喜,这段时间一直是将领叛变、官员投敌、城池失守的坏消息,突然有这么个好消息,自然印象深刻。于是韦皋被提升为御史大夫、陇州刺史,这是从三品的高官了,连升了十几级,韦皋的部众也被设立了一个奉义军的称号。当然,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官位滥封问题比较严重,真正的实职官位还是后面的陇州刺史。

韦皋在稳定陇州局势后派援兵到了奉天,虽然兵力应该不多,但给城中军民打了一剂强心剂。而且韦皋镇守陇州也能使凤翔的叛军不能东进援助朱泚,缓解了奉天城中唐德宗承受的压力,于是“不复有西面之忧”(《奉天录》)。

这个过程中,虽然韦皋没有取得什么斩将夺旗、攻城略地的功绩,但对唐德宗脱困是有帮助的,所以泾原兵变之后,韦皋转为武职,并被提升为大将军,重新回到京中中枢任职。

传说是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蜀中21年,怀柔南诏及西南诸蛮


【初到蜀地韦皋面临的局面】

在京中一小段时间之后,镇守蜀中的张延赏被升职回到长安,韦皋补了这个空缺,成为蜀中这块宝地的最高领导,开始了他镇守蜀中21年的历程。这时是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之后唐德宗到死一直没有换过年号,贞元年间整个大唐也相对平静。

蜀中当时周边有吐蕃、南诏两大势力,以及一大批西南蛮。

吐蕃是唐王朝的大敌自不用说,位置在蜀中正西,得益于地利,防守问题不大;

西南蛮是现在四川西部和云南各少数民族势力的统称,在蜀中的正南方向,当时相对原始落后。原本唐王朝在西南蛮地区设立了都督府进行羁縻管理,但在安史之乱期间被吐蕃占领,西南诸蛮也被吐蕃控制;

南诏本来也是西南蛮之一,在蜀中的西南方向。盛唐期间南诏在唐王朝支持下六诏合一,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势力。天宝后期,南诏投靠了吐蕃,天宝南诏战争唐王朝损失惨重。

当时吐蕃入侵蜀中常以南诏为前锋,蜀中流传一句话,“西戎尚可,南蛮残我”,意思是说,吐蕃对蜀中造成的危害还不是最大的,摧残蜀中最严重的是包括南诏在内的西南诸蛮。

传说是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蜀中21年,怀柔南诏及西南诸蛮

(唐代西南形势图)

唐王朝当时在名臣李泌的建议下,已经有了南抚南诏以削弱围绕在吐蕃周边的反唐联盟的战略谋划,韦皋就是此战略的具体执行者。

韦皋到蜀中,首先采取怀柔政策解决了南诏和诸西南蛮的问题。所谓怀柔,就是不动刀兵,经常派人交流,许以各种好处。怀柔一词现在仿佛带有贬义,但实际上是解决国家周边问题的选项之一,用政治、文化和经济手段代替了极端的军事手段,无所谓对错。

这种政策如果以诚信为本,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毕竟中原政权在经济、文化各方各面都比少数民族政权先进的多,手指缝中漏出一点儿东西就够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吃一阵子的。而一般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出现问题,除了偶尔有少数民族首领强人野心膨胀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中央的官员态度轻视、采取欺骗手段使双方失去信任造成的。

传说是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蜀中21年,怀柔南诏及西南诸蛮

【巂州之战,彻底恢复对西南诸蛮地区的统治】

当时南诏和西南诸蛮受到吐蕃压榨过甚,早有反悔重新投唐的想法,与韦皋的怀柔抚蛮政策一拍即合,南诏与大批西南蛮势力重新与唐王朝建立了朝贡关系。当然,他们并未与吐蕃完全决裂,在表面上仍然服从吐蕃的领导,其首领和大臣的亲人仍然在吐蕃当质子。

此时,正在鼎盛时期的吐蕃也发现这里出现了问题,派兵逼迫南诏和西南诸蛮重新与唐为敌。韦皋如果此时表现出态度软弱,局面就会恢复到之前的情况。

(贞元)五年,皋遣大将王有道简习精卒以入蕃界,与东蛮于故巂州台登北谷大破吐蕃青海、腊城二节度,斩首二千级,生擒笼官四十五人,其投崖谷而死者不可胜计。”(《旧唐书》)

巂州在现在的四川西昌市,是唐王朝羁縻各西南蛮的都督府驻地,安史之乱时被吐蕃占领。此战意义重大,不但杀掉了吐蕃两员非常活跃的大将乞臧遮遮、悉多杨硃,给了南诏和西南诸蛮充分的震慑,还彻底扭转了这一阶段唐王朝对吐蕃以防守为主的颓势。

从此蜀中南方局势转好,在西南诸蛮的配合下,唐军对吐蕃不断进攻,并取得连续胜利,数年就全部收复了巂州全境,彻底恢复了对诸西南蛮羁縻地区的统治。

王有道是韦皋手下大将,虽然史书上记载不详,但此人在韦皋镇蜀期间一直在蜀中为将,多次率军深入吐蕃境内,取得了不少胜利。估计韦皋手下这种能战、敢战之将还有不少,否则也不会压制吐蕃21年。

传说是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蜀中21年,怀柔南诏及西南诸蛮

【患得患失的南诏,被韦皋软硬兼施才下了与吐蕃决裂的决心】

南诏是西南地区实力最强的一个,离吐蕃距离最近,被吐蕃控制的也最严密,不能像其他西南蛮那样直接投靠唐王朝。直到唐德宗贞元九年,才正式接受了唐王朝的任命诏书,韦皋为此也是费了不少心思。

当时南诏王一方面维持与吐蕃的关系,同时秘密派遣使者到长安献礼投降。南诏内部不知道南诏王的真实想法,吐蕃也派遣了使者数百人到了南诏施加压力。

韦皋派遣了一个叫崔佐时的手下去南诏,南诏王准备召集手下各部落头领开会商议投唐事宜,怕被吐蕃人发觉,就让崔佐时穿当地人的衣服。崔佐时很是干脆,“我大唐使,安得服小夷之服。”

南诏王无奈,只得把会议安排到了夜晚,结果这位崔佐时当场宣读了皇帝的诏书,把生米煮成了熟饭,南诏王担心吐蕃得知,“顾左右无色,而业已归唐,久之,歔欷流涕,皆俯伏受命。”(《旧唐书》)。

传说是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蜀中21年,怀柔南诏及西南诸蛮

(大理)

从韦皋到蜀中就筹划南诏重投大唐的事情,用时9年才有了这个结果。主要原因是唐王朝对吐蕃还没有绝对的优势,南诏王担心吐蕃的报复,有左右逢源当墙头草的想法。韦皋当着南诏王所有手下的面,把南诏王主动派遣使者到长安请降的事情一宣布,南诏王就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一心一意的依靠唐王朝了。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正月,唐王朝与南诏在点苍山会盟,盟书一式四份,一份藏于点苍山神祠,一份沉入西洱河,一份留在南诏祖庙,一份送往长安给唐德宗。在云南大理南诏太和城遗址中尚有《南诏德化碑》,就是记载了这一段历史的珍贵文物。

之后,南诏去除吐蕃封号、恢复唐王朝旧称,并杀吐蕃使者数人,彻底与吐蕃决裂。这个南诏王也算果决,既然决裂就下狠手,本来南诏有数千人马受吐蕃征召在吐蕃境内戍守,南诏王又派遣数万人与这些人马配合,大破吐蕃于神川,占领了吐蕃的十六座城堡,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从此,南诏加入了唐王朝组建的反吐蕃联盟,南诏也和唐王朝保持了数十年的和平。而吐蕃想必是有报复行为的,但在唐王朝和韦皋的支持下,又有地理优势,吐蕃应该没有翻盘。

传说是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蜀中21年,怀柔南诏及西南诸蛮


【韦皋的怀柔抚蛮举措,后人评价褒贬不一】

为了维系与南诏的关系,韦皋动了不少脑筋,有些是战略性的,有些甚至是些小花招。比如韦皋是深知南诏人习性,特意上书唐德宗,要求颁发给南诏王的印玺用黄金打造,因为南诏人喜欢。印玺的个头一定要比吐蕃的大,体现唐王朝对南诏的重视。

为了在南诏培养对大唐有亲近感的精英阶层,韦皋在成都专门设立了西南诸蛮学校,“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教以书数,欲以慰悦羁縻之。业成则去,复以他子弟继之。如是五十年,群蛮子弟学于成都者殆以千数。”(《资治通鉴》)这种政策一直持续了数十年,累计培养南诏及西南诸蛮精英子弟千余人。

对此,唐王朝内部也有不同意见,韦皋的有些继任者认为花费过多。中唐名相李德裕对此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此举“启戎资盗”,意思开启蛮人的智慧,是一种资敌行为。但这种举措的效果是利大于弊的,中国古代强盛时期无不如此,包括近代大英帝国和现代美国都是如此,花小钱向其他国家的精英阶层传播文化,培养了大批的带路党。

李德裕对此事的看法有些小家子气,虽然也是一代名臣,但还是格局不足。

传说是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蜀中21年,怀柔南诏及西南诸蛮


韦皋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开青溪道以通群蛮,使由蜀入贡”(《资治通鉴》),也就是打通了从成都通往大理的商道。此商道通畅之后,不但唐王朝的商品可以源源不断的流入西南诸蛮和南诏,还可以从大理出发到达交趾、缅甸和天竺,不少阿拉伯商人通过这条通道与唐王朝进行贸易。

有了商品流通,不但能够从中获利,还能取得唐王朝缺乏的马匹、药材等战略物资以及香料等民生物资,同时对中原先进文化向周边地区辐射和传播也起到促进作用。

刚才所说的韦皋支持西南诸蛮留学生造成财政负担较大,实际上从这条商道中的获利足以弥补。至于韦皋的继任者认为花费过大,只能说明这人是个不懂政治也不懂经济的书呆子。其中一位“以文儒自高,不练戎事”,也就是觉得自己是文化人瞧不起这些南蛮。果然,在削减了留学生资助费用后,南诏与唐王朝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并开始有了入侵蜀中的敌对行为。

这条商道被后人誉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但其在唐王朝整体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还是很低的,不但远远不如海上丝绸之路,与安史之乱前的西域陆上丝绸之路也不能相提并论。


传说是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蜀中21年,怀柔南诏及西南诸蛮

(未完待续)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