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10余名院士专家汇聚深圳探讨新一代人工智能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已迈入迎获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航海时代”,其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前沿进展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12月20日,2019新一代人工智能院士高峰论坛再度在深圳举行。

此届论坛由鹏城实验室、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联合会、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协办。

10余名院士专家汇聚深圳探讨新一代人工智能

论坛聚焦“云脑汇智,鹏城先行”主题,汇聚国内人工智能产学研各领域顶尖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等10余位院士专家,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8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代表,共同探寻人工智能边界、分享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最前沿动态与思考。

首日活动期间,鹏城实验室与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联合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鹏城实验室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尤其是鹏城云脑开源开放赋能资源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人工智能赋能开源平台的建设和推广。

联合会将发挥三地产学研丰富的资源优势,支持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在三地赋能应用,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

聚焦深圳:深圳已具备新一代AI应用基础设施体系

广东省科技厅原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温则伟介绍了广东省近年来大力布局人工智能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特别指出深圳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验区已具备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基础设施体系。

深圳市科创委主任梁永生从智慧增强、自动算法和基础架构平台等角度解读AI,并从技法规则、语义理解等角度探讨产业应用发展。他鼓励各位院士专家给予更多的技术指导,并表示深圳将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鹏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邹鹏介绍此次第二届新一代人工智能院士高峰论坛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平台建设及应用。他表示,鹏城实验室在这两年中得到各界大力支持,按照开放聚合的模式取得初步成效,鹏城实验室将继续按照这个模式做好联合建设。

院士前瞻:借鉴人类大脑,构造数字视网膜升级城市智慧大脑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奠定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战略地位。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是占领核心技术高点的基石,也是学界产业界格外关注的工作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发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的报告,介绍脑科学对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借鉴但还未借鉴之处:“类脑研究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即脑启发的新型人工智能。我国在未来10年将启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重大项目。”下一代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蒲慕明院士认为,要以高效、节能、半监督/无监督的学习为目标,建立全新的人工智能网络架构,还要注重对脉冲神经网络的研究。此外,蒲慕明教授还建议在感知能力整合方面提出新的智能的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分享题为《数字视网膜与云视觉系统演进》的报告。他从云视觉系统面临的挑战出发,介绍高级生命体视觉通道方面的启发,提出通过数字视网膜设计新的第二代城市大脑。“传统的云视觉系统摄像头只输出一个流,数字视网膜摄像头输出三个流,即视频编码流、特征编码流、模型编码流,三个流混合在一起可以使整个系统更优化。”高文说,为了构造这样的数字视网膜,近几年研究人员大力推进四大使能技术落地,鹏城实验室也投入资源,把数字视网膜应用在深圳的智能交通系统上。数字视网膜技术可以提高云视觉系统效率,大大降低云计算成本。目前的数字视网膜技术处于1.01阶段,下一步将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思路做数字视网膜2.0。

10余名院士专家汇聚深圳探讨新一代人工智能

企业前沿:聚焦高端芯片、视觉计算、智能应用新动态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愈发丰富,产业赋能需求也愈加迫切。为进一步激发人工智能科研创新活力,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国家科技部经充分调研论证目前已确定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共15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下称“平台”)。此届高峰论坛共有其中8家平台的代表参加主题演讲,并分享在人工智能技术演讲、应用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与思考。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商汤科技创始人、IEEE Fellow汤晓鸥以上班族一天的生活场景,如驾车上班、楼宇办公、午餐、外出开会、游戏娱乐、就医问诊、休闲购物等为例,介绍了商汤与相关行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园区、室内导航、智慧零售等各应用领域的合作与开发成果。“创新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应用就是将创新用起来,让AI为行业赋能、融入人们的生活。”

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王海峰回顾了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发展历史,指出算力、算法和数据是驱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突破的三大要素,推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飞速发展,呈现出很多新的变化,如从传统 NLP进行层级式结构分析,演变到直接的端到端语义表示;从过去局限于理解句子,发展到现在多文本、跨模态的内容理解;机器翻译实现了质量飞跃、从科幻理想落地现实应用等。

腾讯AI Lab & Robotics X主任,ACM、IEEE Fellow张正友以摄像机无法识别遮挡镜头的假图像为例指出目前人工智能还只是从大量标注数据里面学习,泛化能力较差。但他表示,随着传感器技术发展与充分应用,人与智能化机器人共存的时代必然会来临。在他看来,机器人需要与部署在环境中的传感器紧密合作,与其它机器人交互合作,通过在环境交互中学习智能操作的能力。

高峰对话: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开拓研究新领域

首场院士高峰对话在首日上午举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美国工程院院士、智慧能源技术专家张东晓,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沁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互联网工程科技领域专家吴建平,就“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这一话题进行思想对话。

10余名院士专家汇聚深圳探讨新一代人工智能

吴建平院士从网络科学研究角度指出,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关系密切,一方面,没有互联网支持很多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网络技术不仅曾经采用早期人工智能的自动学习机理,目前互联网管理也大量采用人工智能知识。人工智能未来将对互联网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张东晓院士认为未来人工智能赋能应用是“X+AI”,并以自己从事的能源领域为例指出,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要有很强的行业知识背景,在行业知识的基础上“加上人工智能技术,深耕细作,才能推动人工智能的在行业中的应用,并改变整个应用的前景。”

赵沁平院士认为,人工智能研究大体有两个角度,一是从脑科学角度思考人工智能发展,二是将脑视作黑箱,以计算模拟人的行为与智能,“前者需要全世界脑科学家的长期参与、共同研究,后者也要不断吸取脑科学研究的成果。”随后,赵沁平院士提出了两点开放性思考,在信息处理和计算层面是否能够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实现知识积累,并且达到人类的智能水平?

蒲慕明院士回应了赵沁平院士的提问,他认为,对于人类大脑的研究是“最终的疆域”,存在无尽的科学问题待人探索,但脑科学研究成果未来可能会应用于人工智能。因此,他建议鹏城实验室设置专门的科研活动机制,以研究人工智能脑科学或脑科学人工智能,培养此领域人才,“期望这两个科研领域能够融合,涌现一批开辟新天地的探险家,如此中国的人工智能才能成为世界最强。”

高文院士对蒲慕明院士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人工智能研究不仅要与脑科学进行交叉融合,也要结合量子计算,希望鹏城实验室落实这一建议,为中国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发展开拓新领域。此外,高文院士结合图灵关于可成长式学习的机器人的设想指出,“做人工智能要回到本源,像人的成长过程类似的学习,可能对发现强人工智能会有帮助。”

【记者】戴晓晓

【作者】 戴晓晓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