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湘江之濱 大城崛起——來自株洲·中國動力谷的系列報道之一

湘江之濱 大城崛起——來自株洲·中國動力谷的系列報道之一

株洲城市新貌。

(株洲市委宣傳部供圖)

湘江之滨 大城崛起——来自株洲·中国动力谷的系列报道之一

神農湖美景。 李 健 攝

8月22日,一個晴朗炎熱的日子。

株洲蘆淞機場,一場輕型飛機飛行表演正在進行。觀看者是參加“壯麗70年·澎湃動力谷”第三屆全國網絡媒體看株洲大型採訪活動的記者,表演者是來自湖南山河通航有限公司的國內首支運動飛機表演隊。這也是國內首支純民間飛行表演隊。

滑行、加速、起飛、降落,再起飛……表演飛機一次次騰空而起,現場掌聲不斷。

“表演隊所採用的飛機是山河自主研發的阿若拉SA60L飛機,這也是國內首款通過中國民航適航認證的民族品牌輕型運動飛機,飛行性能和安全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就在上個月,這款飛機剛剛獲得美國適航認證。”飛機駕駛員、湖南山河通航有限公司飛行副總李維玉在現場介紹說。

飛機載著記者再次起飛。轉眼之間,美麗的株洲城已在機翼下豁然展開:湘江兩岸高樓林立,六座跨江大橋之上車水馬龍,城市大街小巷猶如撒開的大網,街上行人熙熙攘攘,高大的樓群向遠方延伸,大城氣象萬千……

對一個人而言,人生七十古來稀。對一座城而言,年屆七十正“芳齡”。70年間,昔日湘江之濱的株洲小鎮,已經化作一個歷史的符號,留在歷史的記憶中。70年後,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座充滿時代氣息、充滿無限活力的現代城市。

滔滔江水,浩浩北去。

大江兩岸,大城崛起。

株洲,在共和國的光芒中走來。

株洲,在奮鬥者的汗水裡成長。

這是一座生機勃發的動力之城

1949年8月3日,在追殲國民黨敗軍途中,人民解放軍第46軍136師進駐株洲。這一天,也成為株洲的解放紀念日。當年,走在株洲鎮陳舊破敗的小街上,這些帶著勝利喜悅的年輕戰士不會想到,眼前這個無比普通的江邊小鎮,最終會演變成一座人口超過百萬的現代化大城。

但確乎從這一天開始,株洲開始經歷一直延續至今的鉅變。

1949年8月12日,成立湘潭縣株洲區人民政府,所轄集鎮面積約0.5平方公里。1951年5月,株洲從湘潭縣劃出成立專轄市,1956年3月升格為地級市,成為當時湖南省除省會長沙外第一個地級市。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株洲市轄區擴大為4區5縣(市)。2018年,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撤銷株洲縣,設立淥口區。自此,全市正式形成5區4縣(市)的格局。

株洲城市的鉅變,不只是單純的城市面積和人口的激劇擴張,更是城市發展活力的不斷聚集和釋放。

城市發展,株洲市何其有幸。新中國成立初期,株洲被確定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8個工業基地之一。“一五” “二五”計劃時期,國家相繼安排南方動力公司(331廠)、株洲電力機車廠等13個重點項目在此興建。13個項目,猶如13顆優質的種子,在株洲迅速生根發芽,並壯大為一大片果林,結出金燦燦沉甸甸的果實。

1954年8月,國營331廠成功試製出我國第一臺航空發動機,並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筆簽名嘉勉。由此發軔,在近70年的時間裡,株洲這塊熱土上共誕生了293項新中國工業史上的“全國第一”:第一臺航空發動機、第一枚空空導彈、第一塊硬質合金、全球首列虛擬軌道列車、首列中低速磁懸浮列車……

時至今日,株洲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在全部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株洲擁有37個。其中,由軌道交通、汽車、航空三大優勢產業聚合而成的“株洲·中國動力谷”已經成為株洲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而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五大新興產業的異軍突起,陶瓷、服飾兩大傳統產業的日趨壯大更為株洲新一輪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為“中國製造”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株洲製造”一直持續不斷的地為世人制造著驚喜:株洲產電力機車產品出口市場份額全球第一,國內中小航空發動機市場佔有率達90%以上,自主品牌混合動力公交車市場佔有率全國領先,硬質合金產品享譽世界……2015年,株洲市軌道交通產業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大關。

湘江之滨 大城崛起——来自株洲·中国动力谷的系列报道之一

株洲汽車博覽園。 李 健 攝

湘江之滨 大城崛起——来自株洲·中国动力谷的系列报道之一

萬豐湖全貌。

李 健 攝

作為一座年輕城市,一座為共和國工業立下汗馬功勞的城市,就這樣以一種別樣的英姿傲立於湘江之濱。

70年來,株洲地區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1.33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2631.54億元。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經濟總量是1952年的365.4倍,年均增長9.4%。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經濟高速發展連連突破重要關口:1994年GDP突破100億元,2009年突破1000億,2014年首破2000億元大關。2017年,全市實現整體脫貧並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人均GDP跨越1萬美元大關。

70年來,株洲主城區人口從7000人到120萬人,全市人口達到402萬;主城區面積從0.5平方公里到近200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達到1.12萬平方公里。今天的株洲,已經成功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入選改革開放40週年經濟發展最成功的40個城市,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等。

這是一座華麗轉身的綠色之城

2018年12月30日,株洲冶煉集團最後一座冶煉爐熄火關閉。至此,株洲市清水塘老工業區261家企業全部關停退出。

這似乎是一個輪迴。曾經,一個熱氣騰騰的工業區崛起於清水塘。如今,曾經林立的煙囪轟然倒下,眼前的清水塘已然脫掉沾滿煙塵的外套,遠離工廠的喧囂而歸於平靜。

從轟轟烈烈崛起,到平平靜靜退出。70年間,株洲市實際上經歷了兩次華麗轉身。第一次是上世紀50年代,從一個被田野包圍的小鎮一躍而為馳名全國的工業重鎮。而從新的世紀開始,株洲又開始第二次轉身,這一次是為了擺脫對重化工的依賴,走一條可持續的綠色發展之路。

兩次轉身的分界線,是2002年、2003年株洲市連續被列為“全國十大空氣汙染城市”。

一頂“黑帽子”成為株洲市刻骨銘心的城市之痛。痛定思痛之後,株洲市義無反顧,走上了一條艱難而又決絕的轉型之路。僅在近五年,全市就以減少500多億元GDP的沉重代價,累計關停汙染企業1510家。

5年過去,全市工業企業廢水實現100%達標排放,湘江株洲段水質由Ⅲ類提升到Ⅱ類,市區空氣優良天數增加兩個半月,全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7.1%。

抖落歷史的塵埃,走出灰濛的天空,一個綠色的株洲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轉型升級,使株洲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2018年全市,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7.1%、43.7%、49.2%。第二產業“欣然”讓出GDP“老大”的寶座。

追求綠色崛起,激發出創新活力。目前,株洲城市創新競爭力已躋身全國百強,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由1998年的38件、28件增加至2018年的8675件、4983件。全市高新技術產業企業735家,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2160.18億元,分別是2012的3.2倍、1.9倍,規模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部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0.3%。

在實現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株洲充滿著行動自覺。2011年,該市率先在省內建立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把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納入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目前,全市中心城區629臺公交車已全部實現公交電動化,市區新能源、清潔能源公交車佔比達到100%,成為全國首個“電動公交城”。

時光荏苒,城市鉅變。

短短時間裡,株洲已經集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園林綠化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於一身,並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獲批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這是一座胸襟開闊的開放之城

從一座火車拉來的樞紐城市,到一座以生產火車頭聞名的工業城市,株洲與鐵路有著不解之緣。鐵路之興,帶來株洲工業之興,也帶來株洲商業之興。這其中,株洲市蘆淞服飾市場的興起最具代表性。

作為南方重要的樞紐城市,改革開放之初,嗅覺靈敏的個體商人就看準了這裡的交通之便。他們從擺路邊攤開始,到設置固定攤位,到在政府支持的市場群“長袖善舞”,譜寫了一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激越樂章。改革開放之後僅僅20餘年時間,蘆淞市場就發展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服裝市場群和區域性、國家級、現代化的物流中心。

在這裡,昔日的泥濘攤點早已被現代化的商場所取代,昔日陳舊不堪的城市老區,早已成為流金淌銀的掘金寶地。當初的小商販聚沙成塔,不少成為億萬富翁、千萬富翁。如今,在這塊商業因子無比活躍的寶地上,阿里巴巴株洲產業帶於2013年在此上線,成為省內首家專屬產業集群平臺。這個株洲自有的“互聯網+”平臺,不僅為蘆淞服飾,也為株洲生產的陶瓷、硬質合金、特色農產品等打通了一條走向世界的通道。

湘江之滨 大城崛起——来自株洲·中国动力谷的系列报道之一

銅塘灣保稅物流園。(石峰區委宣傳部供圖)

湘江之滨 大城崛起——来自株洲·中国动力谷的系列报道之一

醴陵陶瓷博覽園。 李 健 攝

蘆淞市場,是株洲市開放發展的一個縮影。在2018年福布斯中國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中,株洲市列第63位,居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第二位。

包容並蓄,五湖四海,成就了一個持續開放、格局宏大的株洲,一個萬商雲集、日趨繁榮的株洲。

自1984年設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其對外開放的腳步就一直呈加速狀態。2018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3.54億美元,投資來源遍及美國、香港、日本、臺灣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從2014年開始,連續5年入選“中國外貿百強城市”。

目前,株洲已經累計與近20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經貿往來,主要進出口市場遍佈亞洲、北美洲、歐洲、大洋洲,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日本、澳大利亞、土爾其、加拿大、韓國等成為株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截至2018年,株洲市對外投資項目已達60個,累計對外投資額超過10億美元。

“內外資並重,兩條腿走路”。在充分利用境外資金、引進境外項目的同時,該市同樣注重積極引進省外境內資金和項目,助力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近年來,該市積極參與“湖南(香港)投資貿易洽談周”“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湖南(上海)投資貿易洽談周”“粵港澳大灣區經貿洽談周”等國家和省級層面組織的招商引資活動,併成功舉辦承辦“軌道交通國際高峰論壇”“中國(醴陵)國際陶瓷產業博覽會”“湖南服飾博覽會”等重大活動。

今天的株洲,已經吸引西門子、惠普、微軟、三菱、北汽等3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的項目入駐。通過內引外聯,該市軌道交通城、汽車博覽園、湖南移動大數據中心、中國陶瓷谷、通用機場、華銳硬質合金、南方宇航高精傳動、北汽二工廠、長城電腦、兩機重大專項等一批極具影響力的重點項目已經竣工或者正在順利推進。

這是一座和諧安寧的幸福之城

“做到應助盡助,絕不讓一個學子因為家庭貧困而失學”。今年,株洲市的金秋助學活動收到愛心捐款400多萬元,資助近900人。截至今年,株洲市已經連續16年開展金秋助學活動,向廣大貧困生髮放資助款近8000萬元,資助家庭困難大學生超2萬人。

一個活動堅持了16年,人們從中感受的是一座城市的溫度,一座城市的文明,一座城市的幸福。

以人民的幸福為奮鬥目標,一直是株洲市委、市政府不變的工作主題和工作動力所在。在這一目標的驅動下,經過70年的努力,株洲市厚積薄發,使民生利好在這幾年呈現出令人喜悅的集中釋放之勢。

2017年,株洲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炎陵縣和茶陵縣實現脫貧摘帽,166個貧困村退出、15.5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43%,全市實現整體脫貧。這一年,全市全面小康社會總實現程度達到98%,全省14個市州中,僅次於長沙市。在《中國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報告2018》發佈的全國小康城市百強榜上,株洲躋身第48位。

教育醫療是民生之基。近年來,株洲市已經在全省率先全域通過教育強縣(市區)評估驗收,義務教育學校全部建成合格學校,超大班額全部“清零”,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8.7%,財政用於教育的支出由1983年的2762.4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60.1億元;全市衛生機構由1949年的45個增加至2018年的2842個,醫院和衛生院擁有床位總數由40張增加到的2.5萬張,衛生技術人員由174人增加到2.7萬人。

就業是民生之本。近40年間,全市就業人數從131.9萬人增加到245.6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保持在3%左右的較低水平。高比例的就業,成為群眾增收的保障。2018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67元,較1949年的94元增長455倍。

走向富裕的株洲人民,享受著寶貴的和諧安寧。目前,株洲市是全省唯一一個全國綜治工作優秀地市“6連冠”、4次捧得“長安杯”的市州。

70年奮進,70年鉅變。走在今天的株洲大地上,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祥和繁榮的景象。

在這裡,擁有“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在這裡,通等級公路率達98.4%,行政村通水泥(瀝青)路率達100%;在這裡,100座“24小時不打烊”的建寧驛站,引領著中部地區的廁所革命;在這裡,歌劇之城名不虛傳,大型民族歌劇《英·雄》,成為“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的9部民族歌劇之一……

在這裡,國家交通管理模範城市、國家雙擁模範城市、國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國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城市、全國創業先進城市、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全國公立醫院改革示範城市成為醒目的城市標籤。

加快建設株洲中國動力谷,加快建設“一帶一部”開放發展先行區、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示範區、城鄉統籌發展幸福區。今天的株洲,正朝著加快建成“一谷三區”,加快實現基本現代化的新目標大步邁進。

前景可待,明日可期。我們相信,憑藉五千年炎帝文化的綿綿薰陶,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展經驗,依靠400萬勤勞的株洲人民,株洲一定會飛得更高,走得更遠,變得更強! (周懷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