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們對大年三十上墳的習俗,有什麼看法?

細雨微風z


各地有各地的風俗,按各地的風俗就好,這個也沒有什麼分別對待,或者對不對呀?我覺得既然有這個風俗就這樣做吧。


平凡生活隨筆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我是農村人“曉曉小龍民”。


我們這也有大年三十上墳的習俗,每年過年的時候不管我們堂兄弟幾個在哪兒過年,都要一起回去上墳,年三十早上起的早早的,約好了,去上祖墳。老家裡還有一個堂哥在家,每年堂嫂子就在家做好早飯,我們去到後先在他家吃點早飯,然後去地裡上墳了。

帶上火紙、花炮、煙花和紙錢,這樣的習俗我們從小就是這樣遵守的,整個這邊的農村似乎都是這樣的。

小的時候是我爺爺領著我們去上墳,後來是大伯領著我們,現在老一輩都走的差不多了,每年就我們堂兄弟幾個帶著幾個侄子去了,雖然每年都去上墳,但是總感覺沒有了以前的那種感覺了。

以前的時候爺爺他們帶我們去上墳的時候,我們總是問著問那,他們也都會樂此不疲的給我們講那些我們沒有見過的先輩們,講他們的事蹟,簡直就是一個個的精彩故事,有的估計也是他們聽說的。

現在不一樣了,上墳的時候沒有人在談論這些,就是隨同去的侄子們對這些也不好奇,他們有的甚至都不知道是在給誰上墳,用大哥的話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有的時候和村裡年輕人聊起這些,有的人說上墳真沒意思,既花錢又沒有啥用,現在國家管制了,不讓燒紙放炮,以後就更沒有意思了,覺得這就是迷信。

其實我不那麼認為,我感覺迷信和老祖宗傳下來的習俗不是一回事,中國人講究的就是一個傳承,既然在那兒有一座先人的墳,我們就應該逢年過節的時候去祭奠一下,因為我們今天能活在這個世上,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沒有他們也就沒有我們。

所以我認為這種習俗不應該罷免,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最後想說一句,不管你在哪裡,記得年三十回去給先人送紙錢。


小龍民程小五


我的家鄉過大年,三十上墳是頭等大事。

在沒過三年去世老人,每年大年三十去人墳的人必須穿白戴孝,還要把牌位請回家,每天要按時上香,上飯,燒紙,磕頭。直到過完年初五送牌位到墳上燒掉。一直要到過了三年。三年以後上墳不用穿白戴孝,也不用請牌位。只是上香,上點恭品,燒紙和燒些冥幣,磕頭放炮。

三十上墳,是為了緬懷先人,讓每一個後輩人永遠記住他們。我小時候跟著父親去上墳,每到一位親人墳前,父親就給我介紹這是那位親人的墳墓,一生的事蹟。真是一個墳,就是一部史書。

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犢之情。何況人,更不能忘本,我們應該把三十上墳的習俗,永遠傳承下去。是為了難忘的親情,永遠的思念。




心繫農村538873358716


大年三十上墳這一問題,估計不普遍,。這與有一年我在回家的車上,有幾個女人在說初一天還要去上墳。我說哪有初一天去上墳的規矩,他們說各地風俗不一樣。

我家鄉,一般是三十天以前要把墳上完,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飯後,女人負責家中事,男人把對聯貼好後,把俗逝去的老輩子的"包的紙錢"在外燒掉,再去給每座墳掛紙(稱為墳飄)放鞭炮。

有一特殊規定,逢舊年潤月的那年不上墳,只掛墳飄。

三十上墳,總覺不太適合,初一上墳更離譜。

各地風俗不同,自已隨俗吧!



用戶心快活


年關將至,心中甚念,家中兄弟姐妹。更念故去的父母雙親。

以前過年,雖然家貧,一家人團團圓圓,娘煮熱了餃子,爹點燃了鞭炮,濃濃的年味,濃濃的親情……。

我們長大成人,兄弟姐妹相繼成家。到了過年的時候,還是湊到爹孃的老屋。年邁的父母,臉上笑開了花,孫輩們追逐嬉戲,好不開心。

爹去世後,我把娘接到城裡,每年初二,兄弟姐妹們帶上他們的兒女孫輩,一家人四世同堂,在飯店包上幾桌。九十歲老孃親笑開了臉上的皺紋。

2017年,九十三歲的老孃走了,兄弟姐妹便成了親戚。家裡沒有了往日的歡樂,只有年三十的時候,相約去上墳。

一堆荒冢,兩眼淚奔。

一瓶老酒,四盤祭品。

三尺黃土下,埋著故雙親。

紙錢焚燒,香菸嫋嫋,煙花陣陣,怎能喚醒九泉下的父母雙親。

三十去上墳,感念父母親,

帶上思念,帶上祭品,帶上兒孫,這不僅僅是習俗的傳承,更是將這一份責任,一份感恩,一代代傳承下去,永不忘夲。


鐵肩擔道義4


曾記得我小時後,大年三十是不去上墳的!

原因要把巳亡故的“三代曾祖的陰魂接回家團聚,過年”!

——大年三十晚飯前,父親很嚴肅的在正庭房上席,擺上供桌,把巳寫好的神位貼在上席牆面上。上面寫“三代曾祖父母親大人之神位”,一側寫有“供”字,另一側寫“奉”兩字。紙必須是紅色或黃色的。貼好後,在供桌上擺上香,紙,水果,乾果等食品,點燃青油燈,燃上三柱香。點燃紙。父親跪在供桌前,說道:“接父母回家過年,保佑次年吉祥的等話”。孩子們也要和父親一起跪在地下。這是在晚飯即將開始前,然後在房門口點燃鞭炮,全家才開始吃年飯(團圓飯)。鍋內盛上的第一碗要擺放在先祖的供桌上,(連續三天,每次做的飯都要擺放)讓先祖領。再每碗盛上全家共享。

那時,我只有幾歲,不願吃桌上的飯,非要等給曾祖上供的那碗飯。但必須要等一會兒,待涼了以後才能吃,因為先祖把氣(熱氣),還沒領完,哈,哈!

這就是過去,為什麼大年三十不上墳的來由。在家供三天三夜。

即接回了亡故的父母大人之靈魂,還得送走呀。

就在春節第三天晚飯後送,(正月初三),撕掉上席寫的神位牌,扯除供桌。拿上燒的紙,香,鞭炮等貢品,送到墳頭。燃放鞭炮,燒紙等。

所以,以前都是初三上墳,三十是不上墳的。

後來就慢慢減便化了,變為三十上墳了,再不接先祖回家過年了。

我只是介紹以往的過年上墳風俗,至於大年三十上墳風俗也沒有什麼看法!隨便吧!


liujianweng


我是包頭人,父輩是山西人,特別講究祭祀活動,除了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必去以外,大年三十也是年年上墳,而且正月十六也上墳,按照我們這裡習俗,大年三十上墳是祭祖,同時可以把已故親人請回家和自己一起過年,每天吃飯前第一碗飯上貢,然後家裡人才可以開飯,過了正月十五再上墳把已故親人送回去,然後家裡吃飯也不再上貢了。現在老人走了沒那麼多講究了,但是大年三十還是不自覺去上墳,已經成為了習慣,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傳承吧!


溫厚如玉


我們當地大年三十下午上墳的比較多,原則上上午也可以去上墳。這種習俗在我們當地流傳很久了,最起碼在我們的先祖從明朝洪武年間遷移至此就開始了。


每年的年三十,村裡人都會去祖墳上祭奠先祖,然後去各家的分枝祖墳祭祖。從小到大就知道一些曾經的事,流傳下來記得比較清楚的有四五代的祖墳,在往上面查老祖墳,十幾代都比較模糊了。因為這事,我問過村裡老人,以前人們避諱直接稱呼長輩的名字,只知道一些外號,姓氏,而不知道具體名字。比如我爺爺的爺爺的名字,由於我爺爺去世早,當初我父親才13歲,而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都不知道爺爺的爺爺名字,只知道他的名號,而不知道他真實的名字。雖然有家譜,但是戰亂的年代遺失了,新修的家譜,很多隻能以姓氏代表,而沒有具體的名字。


我從小孩子開始,每年大年三十,就會帶著一些祭品,跟著父親去每個家族的墳上掃墓,奠懷先人,教育後人不能忘祖。知道我們從哪裡來,要懂得感恩,不能忘了根。這種傳承文化,流傳了世世代代,按照現實意義來說,好像沒有多大實際意義,但是,有一定的精神意義。這是人類繁衍的一種莊重的儀式,可以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孝”字的意義。這種孝,雖然脫離了現實,但是來源於生活,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份子,是活著人的一種精神食糧,一種信仰,一種根的力量。



有人會說:活著不孝,死了嚇鬧。從年三十掃墓祭祖的活動,上墳祭祖的人,不乏有不孝的人;但是,在能去掃墓卻不給親人掃墓的人,肯定是不孝的人。動物之中還有舔犢之情,何況是人類呢?人和動物區別之一,就是人不能忘本,而很多動物沒有這份智慧的感情。


三農的高度


說到大年三十上墳,我們老家是沒有這個習俗的,但是大年三十以前是要祭奠祖先的,這個習俗是從小的記憶就有的!

可是,可是,因為為了生活,為了將來,已經兩年沒有回家了,你這個問題觸到了我的心裡,我的痛處……

不能回家表示不能去上墳,不能祭奠祖先,父母也早沒有了,按照風俗和傳統是不能在不是自己的房子裡祭奠的,因為誰家的房子誰家的祖先在,所以也不能有個儀式祭奠,想起我的父母就淚流滿面,天下之大,有多少遊子和我一樣漂流在外,也只能奢求新年好起來,祖先們也原諒我們的不孝,保佑我們生活好起來,我們沒有忘記我們的根在哪裡,我們也沒有忘記我們作為人,應該有的責任和樣子!

願天下游子,早點實現夢想,早點回到曾經最初最單純美好的家鄉,新年有一個新的自己,新的生活,願天下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幸福快樂健康!




美潤美幻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孃家那邊是大年三十去墳地請先人回來過年,期間一日三餐,燒香上供,一直到出門的閨女和女婿回來拜年之後才能送走。但是,我婆家這邊卻是大年三十下午上墳,但是一般都是家中男丁,女性在家裡包餃子,準備飯菜。個人看來,一個是請“先人”回家過年,一個是去看望“先人”,都是傳統孝道的表現,形式不太一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