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日本遭原子弹轰炸后,当地很快就住满人了,但为何切尔诺贝利至今无人敢住呢?

K896067043


因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了大量的核原料,远超广岛长崎那两颗2万吨当量的原子弹,且发生于1980年代,距离1945年日本原子弹爆炸时间也有几十年了,结果也就不同。

日本是1945年遭受核弹袭击的,距离现在已经有74年了,放射性物质本身就有一定的半衰期,随着时间衰变很快。两颗原子弹都是2万左右的当量,放射性物质的质量其实才几十公斤,原子弹对核材料的有效利用也不高,有20%就不错了,还剩几十公斤都因为爆炸分散在大气、水体中,造成放射性沾染,会在接下来的长时间内不断裂变辐射,日本当年好像还刻意隐瞒了是被核弹轰炸这一事实,爆炸后也继续有人在那住着,或等待救援,会伤重等死。现在的广岛长崎地表核辐射已经降到了人体危害值以下,自然可以住人了。

核电站由于是用放射性物质发电,需要稳定输出,用的放射性物质的量相比核弹多的很,也得根据半衰期补充核物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第4发电机组爆炸,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有的资料说是8吨,广岛长崎那两颗原子弹的放射剂量不是一个级别)泄漏,虽然后来专门建了石棺,事故发生最初时段的放射线剂量相当于广岛长崎原子弹的400倍,方圆几十里的数十万人都被紧急疏散了,现在虽然核泄漏已经少了很多,但还是在不断泄漏着。并且这场事故是1980年代发生的,距离现在的时间也还短,核心区域附近的放射剂量还是不适合人类居住。

核事故造成的危害只能通过时间去慢慢消除,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这二三十年,也已经有人逐渐迁回附近居住,不过核心区仍然是封闭禁止入内的。


来看世界呀


1、首先,是因为两者的核原料当量不是一个数量级;

美军投放到广岛和长崎的核武器,是第一代核武器,虽然其威力已经相当惊人了,瞬间就带走了几十万人的性命。但是,当时的核武器的不论当量还是装药量,其实远没有现代核武器的可怕。

比如:投放到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才1.7万吨当量,里头只有64千克的铀。其中,只有不超过1000克的铀参与了核裂变,而真正转化成能量的物质更是只有0.6克。

可切尔诺贝利事故就可怕得多了,当时的爆炸使核电站内的机组完全被炸毁,反应堆内的8吨强辐射物质被泄露。这个辐射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400倍。

大量的外泄强辐射物质随风飘散,苏联西部的大片地区(包括今天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许多地区)都遭受到严重的核辐射污染。不仅如此,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物质,还不断飘散至东欧地区、北欧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地区,其辐射范围之广,可想而知。

2、不仅辐射量差距巨大,核污染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放的是核武器,其核污染形式是“核爆炸”,持续性不长。当时,核弹爆炸所产生的巨大蘑菇云,带动核辐射的尘埃上升到平流层,而平流层有着相当平稳的气流,可以将这些放射性物质大量的吹走。

但切尔诺贝利的核污染形式属于“核泄漏”,如果苏联当局不是不惜一切代价、不计牺牲的完成切尔诺贝利核石棺,堵住核污染源,核泄漏将会不断持续。

因此,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可怕程度,是相当惊人的。而它也因此成为首例被国际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核事故。(另外一例是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这就是为何日本遭原子弹轰炸后,当地很快就住满人了,而切尔诺贝利一带却至今仍无人敢住的原因所在!



这些历史要读


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了“小男孩”、“胖子”两颗原子弹。经统计,两个城市共死亡25万人,伤残14万人。广岛、长崎被彻底摧毁,成为一片废墟。然而七十四年过去了,这两个城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成为死城,却发展的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现如今两个城市的辐射早已消失殆尽。这是为什么呢?

咱们先说说这两颗原子弹的构成。

  • 小男孩

这是第一代原子弹。原理是用两块小于临界质量的高浓缩铀235进行碰撞,撞到一起后,质量超过临界质量,发生爆炸。如下图所示,小男孩为枪筒结构,两颗铀235(次临界质量核装料)放置在枪筒的两端,通过常规炸药引爆,使两颗高浓缩铀发生撞击而爆炸。

这种引爆方式非常原始,看似两块铀可以快速结合,实际上速度依旧很慢,在没有完全结合时,由裂变引发的爆炸就已经发生了,小男孩的爆炸威力大概是14000吨TNT当量。一公斤铀爆炸的威力为18000吨TNT,小男孩大概有15公斤左右的高浓铀,所以实际爆炸的效率极低,也就是说大部分高浓铀没有参与反应,直接炸散,飞到空气中。爆炸产生的辐射物质只在几个星期内会产生严重辐射,时间一长就会衰减。有人可能会问,高浓缩铀235一样会辐射啊?铀235的辐射量非常轻微,只要不抱着睡觉,就不会发生问题,而且15公斤对于整个广岛而言,可以忽略不计。

  • 胖子

“胖子”核弹采用内爆式结构。将高爆炸药做成环形结构,把钚239制作成低于临界值的小球,分布在环形高爆炸药中。通过雷管将炸药的各点同时起爆,产生一个向内的爆炸波,使四周分散的钚239聚拢在一起超过临界值,产生爆炸。这种方式的爆炸效率比枪筒高,但效率依旧很低,大概20%左右。约5公斤钚239散落在长崎市。相比较城市而言,这么少的钚也可以忽略,而且钚元素并没有太强的辐射能力,不吞食就问题不大。

两颗原子爆炸点均距离地面几百米,对地面污染相对小一些。8月份,来自太平洋海域的东南季风吹向日本,大气中的辐射粒子被风吹向了韩国,落在地面的辐射物质被雨水冲刷进大海。所以,原子弹造成的核污染微乎其微,现如今广岛长崎辐射量仅0.8msv/a。

  • 反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就没这么幸运了。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是核工业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在恢复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至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地区依旧荒芜人烟,远一点的周边有少数人生活,但承受着高剂量的辐射伤害。

1986年4月26日,因操作人员失误,将控制棒减少为7支,使4#反应堆核反应加速,导致爆炸。约6-8吨放射性核素释放出来(放射性碘和铯)。在爆炸和大火下,约1650平方公里被污染,这个剂量是广岛的400倍,而且实实在在的落在土地上,没有雨水、大海的帮助,只能自行消化。距离核电站30公里的城市—普里皮亚季,紧急疏散,至今还是死城。核电站30公里内成为禁区。据统计,经过事故照射4-10年间,甲状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灾难还不止如此,虽然用“石棺”将反应堆封闭,但依旧是定时炸弹,里边有200吨放射原料,再坚固的混凝土也无法抵御岁月的侵蚀,地下水脉会逐渐渗透,就像定时炸弹,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爆发。

更可怕的是,甚至保加利亚、德国等欧洲地区也被污染,保加利亚籍国脚佩特罗夫因此患急性白血病。距离很远的其它地区受害尚且如此,所以切尔诺贝利周边几乎没人居住。


弘毅说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我看了楼下很多大咖回答,但是无一例外的长篇大论,没有很通俗简要的回答问题的重点!那么,不才就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再次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朋友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认识原子弹的爆炸原理,否则,不才也只能是对牛弹琴。众所周知,原子弹的爆炸原理说白了就是利用高浓度TNT烈性炸药去引爆高纯度的铀235和钚237(纯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以下用放射性元素来表述),在TNT炸药没有引爆之前,放射性元素是稳定的,并且分公的母的,当TNT炸药爆炸的一瞬间,强大的高温高压冲击这对公和母的放射性元素,公母一瞬间碰撞结合在一起,一瞬间达到临界状态,产生强大的中子射流,中子射流一瞬间轰击彼此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导致原子核破裂,这就叫核裂变,裂变即产生能量,这就是原子弹爆炸,这一系列动作都是一瞬间发生的,放射性元素都是在一瞬间同时做功的,所以,爆炸过后残留的核辐射少之甚少,民间传说的所谓原子弹爆炸过后的地方几十年都不能住人,那纯属扯淡,是以讹传讹的谣言,各国政府也有类似说辞,无非是怕敌国份子进入该区域去研究探测其引爆的原子弹的具体参数所散播的谣言而已!看看日本广岛和长崎就是例子,爆炸过后人们还是生活在核爆区域内,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妥!

相反,前苏联切尔洛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以后周边因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居民大多数得癌症或者变异而死亡。这就跟它为什么爆炸的原因说起。首先,核电站反应堆所使用的放射性元素纯度非常低,只有百分之几的含量,远远达不到武器级原子弹的纯度,记住,是远远达不到。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放射性材料公的母的放在一起,彼此自然产生的中子射流去轰击彼此的原子核,导致原子核发生裂变,产生热能,热能把锅炉里的水加热成蒸汽带动汽轮机发电,要想停止它的裂变反应很简单,只需要在它们之间放下控制棒进行中子射流的阻隔,裂变反应就会停止,这就是可控核裂变。那么,也就是说,核电站爆炸并不是反应堆的裂变爆炸,而是由于发电用的高压锅炉或者其他设备失灵了,导致爆炸,把反应堆保护壳给炸坏了,放射性元素暴露在空气当中,持续的放射出中子射流轰击原子核不断的进行核裂变,这种裂变由于没有外部更强有力的爆炸去引爆,所以只能是持续缓慢的经进行,并不是一瞬间完成,这种持续的过程可以达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所有生物的放射性影响是一直持续的,直到放射性材料自然衰减为止!从这里大家可以理解两者的分别了吧,原子弹是核材料受到TNT炸药的高温高压引爆,一瞬间完全产生核裂变!而核电站仅仅是由于事故安全壳被炸坏暴露在空气中持续产生放射性。两者的区别就是核电站没有足够能够引爆核材料的大爆炸!所以,但目前为止,还有一批老一辈的前苏联物理学家主张在切尔洛贝利核电站反应堆附近引爆一枚原子弹,利用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来引爆核电站反应堆里面残留的核材料(注意,这个爆炸需要产生的高温达到几十万度,压力达到上亿兆帕才能够引爆反应堆残留的核材料),这也是目前人类科技能够唯一一个清除切尔洛贝利以及福岛核电站的唯一方法。但是,因为人类还没有尝试过用这种方法,虽然在理论上被公认可行的,但是科学家心里也没底,不敢贸然去实行。目前也只能是利用混凝土去覆盖!

好了,不知道大家看明白没有。不才文化有限,只能表达成这样了,如有疑问请自行脑补!



厨妖路小福


先来看看老美在脚盆鸡家种下的蘑菇蛋。1945年8月6日一架B29在广岛相生桥上空9,400米投下核弹“小男孩”。

早上8时15分在550米高度爆炸,爆炸当量1,3000吨。

别看核弹这么大一个,小男孩才装填了64千克的铀-235,而几天后长崎上空的“胖子”看起来更粗短,但是核装药却更少,才6.4千克钚。

而核弹爆炸时极少量的核装药参加链式反应,大量的放射性核素在被裹挟在蘑菇云中进入大气环流,只有极少数核素残留在地面。所以几年之后残余核素所剩无几,要居住也是没什么大问题的。再说日本地少人多,广岛长崎核爆炸完了这地就不要了?广岛长崎人去西伯利亚挖土豆去?


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则是1986年4月26日苏联二毛子家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单元发生爆炸,完全摧毁了反应堆,大量核燃料发生侧漏。

反应堆爆炸的时候,第四单元反应堆至少有180-190吨高浓度核燃料(二氧化铀)被喷射出来。(但是这只是反应罐里边很小一部分核原料,其他的去哪里了只能手动滑稽)

这个剂量远远超过了广岛长崎上空那两颗原子弹的核装药量,以至于切尔诺贝利上空空气核辐射强度峰值达到了广岛核爆炸后峰值的四百倍。

而高浓度核废料散落一地并且随风飘散到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

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事故前长时间正常核反应时生成的其他高浓度放射性核素如碘-131 铯137和碲-322等又是极毒,极强致癌的。扩散面积极大,清理起来又很难。

(铯137弥漫了整个欧洲)

因此切尔诺贝利除了用来搞变异动物,拍鬼片再好不过了。


疯狗的轻武


当时日本被投下原子弹的时候,破坏的也是非常严重,但是不久之后就开始有人重新居住,直到现在日本的城市一片繁荣,这是因为当时的那两颗原子弹虽然威力比较大吧,城市都炸毁了,但是它的辐射效果还是相对比较小的,因为它有一部分散在了空中,有一部分落在了地面,时间长了以后辐射的效果就变弱了,再加上风力作用的影响,所以辐射也就越来越小了。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就比日本的严重的多,直到现在都没有人敢去这个地方居住,在它附近居住的居民们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辐射的影响,从身体方面就可以表现出来,这么多年来,即使不在中心区域居住,居住到郊区也会受到辐射的影响。

据说在1986年,操作人员意外放射出了许多的核辐射,这让切尔诺贝利再次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许多的辐射都落到了当地的地面上,因为这个地区比较干燥,没有海水,所以这里的辐射就只能靠土地来消化了,因为这个地区有200吨的放射性元素,他会长期腐蚀这里的一切东西,包括房子,大树和人类的身体,据统计已经有很多在他周围居住的居民都患上了白血病和其他病等。

尽管切尔诺贝利有这么多的危害,还是会有很多在这里居住过的居民,仍然固执地回到这里继续居住,尽管这里有许多辐射,但他们老去以后还想在这里长埋地下。

被核爆之后,广岛和长崎之所以还可以住人,首先,广岛和长崎的核爆炸的威力并不能算特别强(TNT当量10万吨以下),在核爆中心仍然有相当人数的人存活了下来。从事后的美国检查和爆炸中也可以看出,此次的核爆炸只是将方圆10公里左右的市区摧毁,而且并不是特别彻底,而日本这样的国家由于二战末期一直被美国战略轰炸,这种毁伤很快就可以重建,所以核爆后日本平民只要抓紧重建,很快就可以继续居住。

  其次,广岛和长崎核爆的原子弹由于核爆,核物质完全反应了,并没有产生大量的核尘埃,仅存的少量核尘埃也由于广岛长崎靠海的地理优势被海风吹走,所以对市区造成的污染并不是特别严重。而只要核尘埃没有落下,核爆炸后的土地甚至都可以迅速种植粮食,从广岛长崎核爆第二年就有树苗冒出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而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中,反应堆中巨量的核燃料由于无法第一时间被扫除,这造成了当地的土地一直都是高辐射污染状态。不仅至今周围没有任何树木生长,连人一踏入都会形成各种并发症,而且切尔诺贝利事件和核爆炸不同,核爆炸产生的蘑菇云会飞腾的特别高并且被气流卷走一定的核尘埃,而核泄漏则是直接将污染作用于土地,并且会融入地下水系统,所以至今切尔诺贝利地区都无人居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广岛和长崎核爆后日本平民在没有使用任何防护手段时死伤也仅仅才30万人左右,而在另一边的“李梅”火攻中美国只动用了300架左右的轰炸机就接近了长崎广岛核爆毁伤效果,并且在大火中10万人的直接伤亡明显给日本人带来的震慑更大,早期核弹由于爆炸威力小辐射低,并且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长崎和广岛能居住就不奇怪了。


一食之间


发生核泄露事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与遭遇原子弹轰炸的广岛、长崎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不能笼统的作为一种核污染看待。而且其中包含的并不仅仅是核辐射的技术问题。相信老王能带给你不一样的解释。

上图.广岛原子弹留下的“球塔原爆楼废墟”,这里当年是“广岛县产业奖励馆”。当时原子弹在它东南160米处爆炸,形成了每平米35吨的高压、440米每秒的风速和3000℃的高温。

广岛与长崎原子弹,使用材料为“曼哈顿计划”中制取的浓缩铀和钚,分别采用了磁分离技术和气体分离技术。这两颗“初级”的核弹都只有2万吨级的当量,爆炸时威力甚至不够两万吨。

上图.“小男孩”模型

拿铀弹“小男孩”来说,它的铀235装量为60公斤,占核弹的全重比率非常小,这枚重达4吨的枪式原子弹内部装填的最多物质是炸药。

上图.小男孩和胖子的比较,这是两颗不一样的原子弹

而钚弹“胖子”更精简,4.5吨的大块头,钚装药6.2公斤,炸药装填量约为2.2吨。核材料药罐的体积也就一颗柚子那么大,

上图.两颗原子弹炸成的蘑菇云。扔在日本的核弹总体还比较原始,不要对等于氢弹等热核武器

实际上,这些早期原子弹的爆炸效率很低,“小男孩”的60公斤浓缩铀中,只有约1公斤产生了链式反应,但这1公斤裂变物引发了1万3千吨的爆炸当量,造成了一次标号2万吨,实际1.5万吨的核爆。

上图.“小男孩”的内部结构原理

我们知道,核爆炸的威力来自于爆炸冲击波、高温辐射、光辐射、放射线辐射、电磁脉冲以及放射性沾染,其实本题讨论的就是放射性沾染的问题。而放射性沾染现象,其源头其实就来自于核弹不完全的爆炸。

上图.无论是钚弹还是铀弹,装药都极为有限,总共造成的危害很低

完全的链式反应虽然会造成大量的射线粒子流,但其本身也会因为彻底的释放而消散。核弹燃烧的越充分,它也就会变得越“干净”;真正造成核爆作用后放射性沾染问题的元凶,来自于那些未来得及反应便被炸散的浓缩原料。

上图.广岛原子弹的爆炸示意图,空爆核弹将本就不多的放射性物质抛洒得更远,但反而降低了污染浓度

这些浓缩铀、钚在熔渣效应下,被核爆炸的冲击波挥洒向四方,甚至进入了大气循环中,随着风、雨飘得到处都是,一部分被大气带走,一部分则沉降下来,形成大面积的辐射废土。不过这些沉降废土其实是可以挖走丢弃的,只要不是像福岛核电站那样形成深层次渗透,污染到地下水,都可以通过人工铲除和清洗消除。

上图.原子弹的烟尘极“脏”,但如果真正的进入大气环流,反倒会变得“环保”

1946“十字路口行动”中,最脏的反而是被放到水下核爆的核弹,大量被憋住的放射性物质为试验舰船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沾染,以至于第三次试验被迫取消。

得益于大气的帮助,核装药本就不高的原子弹其实没人想的那么恐怖,被带走的放射性物质越多,核爆区也就变得越“环保”;放射尘都匀给大自然了,哪还真能剩下多少?铀和钚的熔渣再随着时间被环境不断覆盖、冲刷、搬运,能造成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小了。

上图.“十字路口”核试验,证明了空爆核弹比憋住辐射云的水下核爆干净很多

而且,原子弹爆炸后,许多辐射污染都由放射性同位素造成,比如碘-131。美军就曾经在1946年的“十字路口”核试验中,因为碘-131沾染导致不少士兵受伤,甚至为此放弃了欧根亲王号战舰。

上图.试验中被炸翻飞行甲板的“独立号”航母,试验后随即就上人了,它经过洗消作业后拖往军港修理,几年后成为靶船

然而,放射性同位素虽然大大提高了核弹的连带杀伤能力,却拥有着极短的半衰期。通常碘-131的半衰期只有8天,8天后辐射减半,16天后减为1/4...只消大半年,就基本没多大事儿了。

上图.核爆过后日本投降,许多人反倒放松了,迅速的开始恢复家园

你想想,战后的日本是怎样的情形?饿殍遍野、疾病横行,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人们忙着从战争的废墟中苟活,哪还会关注这些本就被稀释的核辐射?

上图.核爆将广岛爆心范围1公里夷为平地,3千米房屋大部吹倒,但这反倒方便了后期人们的重建和清理,废土被推进河川,直接就冲进濑户内海

上图.航空俯瞰爆炸地点,显然并不算变态的威力与河川水网帮助了日本人的战后恢复

上图.“相生桥”一直被使用,不过现在的桥是1983年重建的,日本核爆的辐射受害者总数与切尔诺贝利相当,初期的放射性沾染杀伤了相当多的人,但持续性的沾染却很快消失,或者说压根被人为忽略了

上图.一位叫高野的幸存者1977年绘制了这张图,她当时准备乘坐有轨电车,但突然天暗了,高野本能的跳下轨道,把手帕含在嘴里,捂住眼睛和耳朵趴在地上。事后他还以为核爆是“燃烧弹攻击”,当时许多人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反正爆心附近都炸烂了,没人去。

上图.杰克·C·罗杰斯和T·米勒1963年民防办公室报告《核武器热威胁调查》中的表格文件,显示了广岛、长崎和东京燃烧弹的杀伤对比信息

广岛当时总人口34万余人,历经多次大规模疏散,剩余市民28万人,另有万余乡下来的“义勇队”和2万驻扎军和2万转道分流的士兵。这些人被原子弹直接炸死了约7万,许多人逃散到乡下和亲友处。到1945年10月,广岛剩余市民15万。原子弹毁坏了爆心3公里范围的大部分建筑,广岛共计损坏建筑约7万栋。

上图.广岛核爆区的人们当时就聚集了起来,被烧伤的人们在军人的带领下,从附近陆军粮草仓库弄来了食用油医治烫伤,他们还取用了城市铁路的机车变压器油。因为美军实施的“李梅火攻”,日本人对烧伤和燃烧弹毁灭攻击并不陌生。

1.5万吨的“小男孩”并没有真正带来“毁天灭地”的神效,甚至爆心300米内还有2位年轻女性生存了下来,一位死于同年,一位活到现在。

上图.广岛西南翠町的一家理发店,这里距离爆心2.7公里,由松重美人的妹妹一家经营。第二年松重的妻子纯江在这里生下了二胎女儿,至今这里仍被松重妹妹家的后人继承。松重美人拍摄了相当多的广岛核爆照片

此时的原子弹还不够后世那些动辄上千万吨热核武器的威力,美军1946年“十字路口”行动中,使用了与广岛、长崎原子弹同型的2.3万吨原子弹,让50多艘舰船连挨两爆,结果加上装原子弹的船一起,也不过沉没了9艘船而已。

上图.51年8月3日的广岛爆心附近,名为吉川清志的核爆受害者在贩卖纪念品

广岛市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二个月,即1945年10月就开始了重建,但这并非大规模的全面清理,仅对没有被彻底破坏的市区进行了清理,恢复了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和交通,次年恢复了煤气燃料供应。得益于原子弹的“献祭”,日本整体的国计民生并没有遭到真正的破坏,相反因为和平的到来,通过建设潮引起了战前都不曾有过的多行业兴旺。

上图.广岛县工商经济会4楼屋顶拍摄的画面,这里相当长的时间里被日本政府“消极应对”,一部分作为私产被川本商会清理了出来,另一部分在70年代修成了“和平公园”

有些文章称之为“5年广岛即基本重建”,实际上,被原子弹爆炸直接轰炸的“本町区”当时并没有得到修缮,这里被放弃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犯罪横行、污水横流的贫民窟。

上图.广岛1947年就恢复了轨道运营,核爆的影响被人高估了。许多人只知道原子弹炸日本,但炸成什么样并没有概念,大多看到的是惨景。实际上原子弹未波及区域相当多。

根据日本的1968年的统计,“本町区”的“原子弹贫民窟”中住有居民三千户,人口总数8694人,其中受原子弹轰炸而流落于此的幸存者为1347人。

当时的广岛人相当厌恶这个地区,避之唯恐不及,称之为“有碍观瞻的疥疮”。贫民窟的人大多没有什么正常的生计,拥挤在34公顷的国有土地和河堤用地上苟活。许多人带有不同程度的放射病和后遗症,生活非常艰辛。

上图.河岸边的河川敷贫民窟被日本人视为外国,是不忍直视的眼中钉

这还不算完,太田川和濑户内海旁的这个“疥疮”是全日本火灾案最高发的地区,这里面有棚户区本身的消防问题,还有“愤青”企图“荡平疥疮”的人为纵火。当政府考察人员60年代末进入贫民窟时,最记忆犹新的就是四处遍布的火灾焦痕。

直到1969年,日本政府以建造高层公寓的理由开始对核爆区进行翻建,建设工作进行到1975年,才阶段性完成了贫民窟的居民迁徙和旧区改造。当时日本面临着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问题,广岛本町区的“核爆贫民窟”改造还成为了“高层公寓楼”居住方式的样板工程。

上图.1958年,日本人已经开始了露大腿的歌舞升平,本就没受到什么重创的本岛迅速的民生回暖。这得益于美国人的大规模解禁和扶持,而同期中国连进口橡胶种子都被全西方和东南亚封锁

可以说,广岛市的核爆区并不像人们认知的那样“安然无事”,但日本人为了无缝衔接西方阵营,选择了“搁着明白装糊涂”的沉默应对法,所以它被撂了许多年才被人真正面对。而这期间核辐射随着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又能真的剩下多少呢?也许其中的问题只有日本绵延至今的20万辐射受害者自己清楚。

上图.切尔诺贝利被烧毁的4号反应堆

核电站泄露则是另一回事儿,虽然在核燃料的浓缩度上和电站不如核武器,但核电站对核燃料的需求个相当大的数字,通常数以吨计,多的可以达到几十吨。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年消耗低浓缩铀约30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1兆瓦=0.1万千瓦)。

上图.苏军的米-17直升机在冒死盘旋,想办法灭火并封堵住缺口

上图.俄军米-26直升机在抛洒一种黏性物质,它们能促使放射尘尽快降到地面,避免被大气带到更远的地方。之后直升机部队又拼死往缺口中丢下了2400吨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为早期技术的水冷石墨堆,总共有4台机组,出事的是其中的第4号机组。4号机组当时堆放了包含废料在内的190吨的二氧化铀,因为堆芯熔化燃烧,大量的烟尘随着高温火焰浓烟喷薄而出,这些持续不断的浓烟将约8吨强放射性物质带到了外界,随着大气循环往附近扩散出去。

上图.核电站长达一周的燃烧,将100多吨放射性物质弥漫得到处都是,仅白俄罗斯就遭受了60%的放射性沾染,比肇事的乌克兰惨多了

事后根据清理4号反应堆的Karpan博士所言,190吨的二氧化铀实际只剩下了5%-10%,反应炉内基本都空了。1100公里外的瑞士Forsmark核电站工作人员在衣服上检出了放射性微粒,当时吓得还以为是自己的电站闹鬼。

上图.1996年,工作人员在四号反应堆被混凝土掩埋的“墓土”中测验射线强度,此时的读数为每分钟800伦琴。医学上用CT作扫描时,皮肤最大吸收剂量为不超过60伦琴。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这种高温烟尘散逸,直接将极为细小的强辐射颗粒以悬浮颗粒的方式弥散到了周围。并且因为燃烧的时长问题,反应堆迟迟得不到“封棺”,大量的辐射尘对周围进行了覆盖式的污染,乃至通过大气影响到了欧洲和全球。

上图.36小时后,普里皮亚季的居民被紧急撤出

不过,苏联政府也为此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除了那些拼命冲进核电站抢险的军人、消防员、直升机驾驶员外,他们还迁移了周边辐射污染区的135000人。在随后的时间里,被撤走安置的达到35万人。

上图.在普利皮亚特用铲子清理废土的工作人员

之后核电站30公里内被划为辐射禁地,几万“清理人”负责监控和维护周围的环境,这些人不断被轮换,大约有6万人产生不同程度的辐射病和疑似辐射病。

1986年当年,苏联专家在刚建起的“石棺”前测验辐射水平,此时是灾难4个月后

灾难发生后,仍然有人几百万在辐射区附近生活,尽管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新生儿畸形、血液病报告,但时至今日也没有真正形成翔实的统计学报告。欧盟在此后20年也开始不断为切尔诺贝利地区的农产品解禁,危机已经逐渐过去。

上图.切尔诺贝利附近活动的狐狸。因为人类的远离,这里反倒“生机勃勃”起来,狼、鹿、猞猁、海狸、鹰、野猪、麋鹿、熊都有分布

上图.切尔诺贝利的海狸鼠一家。这些重达5-17公斤的生物成了某些传说中“辐射巨鼠”,然而它们虽然受到一点铯-137的影响,却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异。相反科学家们还发现这些海狸鼠在不断啃掉树木的同时,能促进森林的代谢,让辐射更快的消失

实际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并没有因为事故关闭,这座核电站经过升级后,已经具备了“安全壳”的配置。1、2、3号反应堆至今仍在工作,许多电站人员常驻其中,为乌克兰国家生产着能源。时至今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依然在正常的工作,4号反应堆被塞进了厚厚的“石棺”封闭,隔些年还会专门加固一下。

上图.“石棺”已经老旧,所以现在兴建了新的棺材板重新封装四号堆。

得益于苏联当年的清洗和事故处理,核电站的主要范围很早就不存在强辐射,大部分区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恐怖,只要不乱跑乱碰,时刻注意盖革计数器的读数,按照固定的范围活动是一点问题没有的。

上图.核电站一直在运行,工人们在这里上班下班,包括从四号堆门前过

而周围地区之所以被放弃,大多是因为人们不愿再过多的进行重建工作。比如紧急迁徙了5万居民的普里皮亚特镇,它的居民并没有多到广岛那种程度,很轻易地就分散安置了。苏联尽管出动了大量人员常年进行放射性沾染清洗,却并不热心于将一块无用的废镇清理出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工作区域、极重污染区和人员容易接触的区域。

上图.核电站的30公里“禁区”内仍然有人在生活,他们当初就拒绝离开,在这里种地、放牧。截止2016年的统计,约有300人以上

沉降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为碘-131和铯-137,我们上面已经了解到碘-131的半衰期为8天,但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所以,乌克兰政府敢开放禁区,核辐射大大降低也是主要原因。

再说了,苏联拥有广袤的领土,西伯利亚被放弃的“隐身城市”都一票一票的,一个普利皮亚特算个啥?后来乌克兰官方虽然宣布“切尔诺贝利2万年内无法居住”,但显然这只是个投入和成本考量问题。另外许多环保组织也极力渲染“核辐射危机”,以推动反核电站的事业。

上图.普利皮亚特已经成为了“旅游胜地”,其实它当年已被苏军“扫”了一遍

切尔诺贝利事件显然因为地缘因素和当年冷战政治原因,被添加了太多的关注。时至今日这都是西方拿来唾骂“邪恶苏联”的最佳资料之一。而日本的原子弹爆炸,却因为长期的闷声建设与其海岛隔绝的性质,被人为抛到脑后了。

上图.1986年,苏军在普利皮亚特进行清扫工作,门窗较为完好的室内其实是安全环境,放射性沾染主要在室外。当然,时间会逐渐让这里的一切发生变化,核辐射并不是“死的”

上图.曾是核电站工作人员的“留守者”Lenar Sagidulin。许多老居民不愿离开生活或工作过的地方,最后又固执的回到了切尔诺贝利

即便是日本自己,也是1980年代以后才开始越来越兴盛的年度核爆祭祀。然而他们也不敢过分的去调查或公布当年的数据,以免妨害了“日美亲善”,引起双方的尴尬。

上图.1957年日本人抗议英国核试验,但是美国在马绍尔疯狂进行数百次核试验却从无表示

所以,被放射性沾染过的土地,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无奈和无法处理,更不是某些添油加醋文学中的“恐怖废土”。我们需要正视核辐射的强烈危害性,但也不要非理性的将危害无限脑补。

日本与苏联的不同结果,除了核辐射本身性质的区别,还有对核辐射土地不同的处理态度,然而又并不仅仅是态度问题,其中还包含了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等许多因素,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王司徒军武百科


魂舞大漠觉得网友把这事看轻了。广岛和长崎至今方圆四十公里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核污染。我们知道日本地理空间有限,不重建怎么办?广岛和长崎,当时死亡24万人,只是大致的数字,后续死亡多少,实难统计,大约20万人,因受污染而患上各种疾病。尽管两颗原子弹威力比较小,又是在上空引爆的,地面沾染不大,也是实事,但不是如人们估计得那么小,我们知道台风和暴雨有助减弱核污染,广岛重建时来了台风,跟着暴雨,长崎就没那么幸运了。作为世上第一个遭受原子弹攻击的国家,从1945至今天,为了减少核污染,日本一直在小心弈弈地应对。1986年发生在乌克兰基辅州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则不同,核爆炸发生在地面,估计有6-8吨放射性元素被释放,是投放到广岛“小男孩”的400倍,污染面积达到1650平方公里,方圆400公里内成为隔离区,而且于今还封存着200吨核原料。

核污染。原子弹的危害大,主要是放射性物质,就是用于核裂变的材料,其长衰变周期相当长,有的长达几百年,受到污染以后根本无法处理。如切尔诺贝利造成的污染将是长期性的,网上有图当地还有人居住,只是艰难生存,个例而已。既然被国际上定为七级特大核事故,影响应判为永久性的,被沾染的一切物质,对生命的危害都是致命性的。

核安全。随着地球资源缺乏的加剧,核能正在成为清洁能源,核电站,核动力等日益普及。核能是好,然由此带来的核安全问题也变得日趋严重,如丢失的核弹头,核废料的处理等。2011年发生的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影响深远。因老化严重,加之地震引发核泄露,由于没有技术措施,日本政府自2005年发生核泄露后,就采取隐瞒和欺骗的方式,受到国际社会一致谴责。


魂舞大漠


原子弹被夸大了,当时为了互相吓唬,恐怖平衡,其实威力没有宣传的那么大,苏联模拟研究过,如果美苏开战,全球开启核武器饱和攻击模式,世界上百分之八十陆地要受到污染,一些小岛屿,一些山区里边,还有一些人迹罕至的地区都不会被炸到,主要是核辐射面积太大,但是如果在地下,山洞,或者丘陵地区,辐射面积小的多,比如我们南方那些遍地是山的地方,辐射冲击波就被山挡住了,核武器威力还不到平原十分之一,那些被核爆地区受到核辐射人们,在几年内百分之八九十都要死掉,剩下的很多有疾病,但是仍然可以组织起来工作。海里受到影响更小,就是海水局部辐射会增大,三五年大部分海里地区就恢复了,空气会出问题,会飘起带辐射扬尘,会飘好多年,但是逐渐降低。基本结论就是十年左右地球大部分都可以恢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基本要死掉百分之八十以上,剩下的一半要有终身疾病,但是十年世界秩序就会恢复,整个生态圈都会加速变异,就是动物,植物,基因突变概率比以前高很多,有一些物种要灭绝,剩下的物种加速进化,或者变异退化,地球环境会整体变化,比如苏联被核爆以后,整个国土会瞬间融化,在冻上,植物基本死亡,动物也死差不多了,极其难以恢复,那些高山上的冰雪都是差不多要先融化,在冻上,三十年左右陆地辐射基本就没有多少了,只有核爆中心地区还不适合生存,其它地方恢复,社会生产力也基本恢复,但是人口数量估计也就核爆之前四分之一,估计美国也模拟过,苏联是解体以后爆出来的


考拉123397996


今年的一部优秀记录片《切尔诺贝利》可以说是赚足了收视率,国内也有不少人通过各种途径追剧。切尔诺贝利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核电站泄露事件(近期的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与其同级),事件发生之初,就造成了数十人的死亡(包括许多救援人员)。

据相关统计,事后因辐射而死的人口数量,可能有6~8万人,更是有700多万人长期暴露在辐射之下。事件发生的核心地带,一直到今天都是无人区,原因就是辐射太严重了。

切尔诺贝利的现状,除了让人们联想到近几年发生的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之外,还会让一些人联想到二战时日本遭受的两次原子弹轰炸。

因为原子弹也是有核燃料的,同样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可为什么原子弹轰炸过后的广岛以及长崎,今天仍然是繁华的城市,而切尔诺贝利却沦为无人区呢?

尽管都含有辐射物质,原子弹与核电站却并非一个量级,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原因很简单,虽然它们都与核有关,但二者含有的辐射物质,却不是一个量级的。原子弹的辐射物质是公斤级别的,通常是几十到几百公斤不等。比如轰炸长崎的“小男孩”,就只有120多斤的铀,而轰炸广岛的“胖子”,甚至只有四十斤的钚。

相比之下,一个普通的核电站,所储存的核燃料大都是上百吨级的,与原子弹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正因如此,就后期辐射而言,核电站的泄露,远比原子弹爆炸更为可怕。

原子弹的辐射物质多为半衰期短的元素,核电站则多为半衰期长的元素

除了量级不一样之外,原子弹的辐射物质,半衰期大都很短,一般只需要几天,最多个把月就能衰变得差不多。而核电站的核燃料,则多为半衰期中长的元素,一旦泄露出去,接下来的几年甚至几十上百年都会持续放出辐射。

这也是导致切尔诺贝利变成无人区,而广岛长崎却仍然有人居住的一个重要原因。

受冲击波以及高空大气的影响,原子弹剩余的辐射物质很容易扩散

熟知广岛和长崎事件的人应该知道,这两颗原子弹,都是在高空爆炸的。高空爆炸有利于冲击波扩大影响范围,从而造成更严重的伤亡。

但是这样一来,爆炸剩余的辐射物质就会随着冲击波四处扩散,虽然影响面积更大了,对单位面积造成的影响却更低,甚至达到健康值。此外,爆炸产生的蘑菇云还会把大量辐射物质带到高空,通过大气循环,就会让它们扩散到全球各地,进一步降低爆炸对当地的辐射影响。

相比之下,核电站泄露则完全没有这两方面的利好,辐射物质被泄露之后,立刻进入土壤以及水系,离事件中心越近,浓度也就越高,辐射也就越大。

日本遭受原子弹轰炸之时,人们普遍对核辐射没有防范意识

虽说原子弹爆炸对当地的核辐射影响非常有限,可是短期内,还是有比较大的风险的。然而当时的日本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风险,爆炸之后没多久,幸存的人们就又开始在当地居住了,以至于有些人虽然从爆炸中幸存下来,最终却还是受到了辐射的影响,有些甚至还因此患癌。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日本人,还普遍缺乏对辐射的防范意识,不像今天人一样,谈辐射色变。倘若异时而处,在排除辐射风险的前提下,肯定是不会有人愿意去原子弹刚刚爆炸过的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就算有人愿意去,负责任的政府也会阻拦。

核辐射只能增加变异以及患病的概率,并非百分之百让人中招

事实上,核辐射虽然听起来非常可怕,对于个体来说,却并不是百分之百能中招。因为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变异或者患病的概率,绝大多数的人,就算长年累日地暴露在辐射之下,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因此当时广岛或者长崎的居民们,并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异常,尽管当地生出畸形儿或者患癌的比例显著增加。

总得来说,原子弹爆炸的辐射影响,要远远低于核电站的泄露,这是切尔诺贝利如今成为废墟,而广岛和长崎仍然是都市的根本原因。然而退一万步讲,原子弹爆炸毕竟还是会显著增加当地辐射量的,至少短期内是如此,所以大家也不可像当年的日本人那样,不当一回事,万一遇到了,还是应该能避开就避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