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三國時期,只准一人一統天下,你最希望是誰?為什麼?

心靈飛揚漫天飛


當然希望劉備統一天下。因為劉備年輕時販履織蓆,處於社會底層,這樣的經歷,使他深知民間疾苦,故能體恤民情,善待百姓,對下屬部眾禮遇有加,更兼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武將文臣赤膽忠心,百姓衷心擁護,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皆佔,又是漢室宗親,靖王之後,是最有資望一統江山的,也是眾望所歸。


江河湖海洋


三國時期,如果非要選一人一統江山,我覺得作為皇帝,必須有大仁大義之心,以心繫子民為根本,以國家發展長久不衰為目標,這樣的江山才能長久。

下面我們來說說有條件統一的幾位,那到底誰最合適呢?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喜愛,性格剛烈,博覽群書,特別喜歡兵法,為以後的軍事生涯也打下了基礎。但瞭解曹操的都知道,此人生性多疑,不信任,自負,以自己為中心,一句“寧叫我負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負我”便可以看出,曹操雖有一身的本事,但不適合做皇帝。

孫權,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其才能領孫策都自愧不如。孫策遇刺身亡孫權接替其位,孫權獨有識人辨心之能,但帶兵打仗卻不是他的特長,合肥之戰一敗塗地!我覺得,適合孫權的是管理經營。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當時四川的交通比較落後,山路居多。劉備和丞相諸葛亮在開闢四川郵驛事業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同時期,眾多英豪對其稱讚。他所具備為帝者大仁大義,寬宏大量,以大局為重,心繫天下。

所以,我覺得劉備,最適合統一做皇帝。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歡迎交流。


中國歷史談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這段時期出現的軍閥如雨後春筍一般。不過,最終誰也沒統一天下,反而是司馬懿這個士族統一了。那麼,當時那些軍閥裡,最被看好能統一天下的都有誰呢?

top 10 劉備

劉備,蜀漢政權的締造者,東聯孫吳,北拒曹操,打出了赤壁之戰,形成了三國鼎力的局面。

top 9 馬騰

馬騰,名將馬援的後代,割據涼州,手握數萬西涼騎兵,手下更有馬超,龐德,馬岱等西涼名將,更有結義兄弟韓遂十萬羌兵的支持,有著問鼎中原的勢力。

top 8 劉焉

劉焉,擁有天府之國的益州,,擁有漢朝宗室身份,而且比劉備的身份來的更直接,更親近。

top 7 陶謙

陶謙,這位堪稱是劉備的伯樂,徐州牧。 坐擁兵家必爭之地,而且陶謙手握數萬丹陽兵。可惜,無上將謀臣,否則一統三國有望。

top 6 孫策

孫策縱橫江東,開疆拓土,是東吳政權實際上的開創者,可惜他脾氣太差,經常殺人,最後被刺客暗殺。

top 5 劉表

劉表,同樣是漢室宗親,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

top 4 孫堅

孫堅,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之中,所向披靡,名聲大起,威望更著。偶然獲得傳國玉璽,後在南下征討荊州時,不幸中箭身亡。

top 3 曹操

曹操最初的願望是做個青史留名的將軍,但是後來隨著時勢發展,莫名其妙成了一方軍閥,而且挾天子以令不臣,最終統一了北方。

top 2 董卓

董卓,獻帝時權臣,涼州軍閥,當時最有權力的人物,掌握最強大的西涼軍集團,而且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殘忍嗜殺,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聯合討伐,又貪圖美色,被呂布所殺。

top 1 袁紹

袁紹,四世三公背景,從黃巾之亂一直官渡之戰的漢末十五年裡,袁紹都是天下頭號中心人物,軍事實力以及地域最多的梟雄,東漢末年第一軍閥。袁紹一生征戰20多次,基本沒有失敗過,可惜官渡之戰,卻成為曹操的逆襲,官渡不敗,三國是袁氏統一也!






風戀旨


如果三國只能由一人統一天下,我希望是曹操,曹操集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於一生,文武雙全,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有明主風範,為後世袁世凱之偶像,亦為在下之偶像。並且曹操能夠真正改變歷史的走向。

首先,唯才是舉的用人準則,能夠改變門閥制度

三國兩晉時代,是典型的士族社會。寒門難出貴子,用人看的門第而不是才能。

任何人想要稱帝,都必須藉助大士族的支持。曹丕、劉備、孫權,都是如此。曹丕在位期間,九品中正制正式實行。從此,做官的權力,幾乎被士族把持了。

而曹操不同。曹操用人的法則是“唯才是舉”。他不在意人才的品德或者出身,而只看才能。只要有真才實學,便能夠獲得重用。

曹操本人也厭惡士族的牽制。他總是在不斷的妥協中,一步一步削弱大家族的勢力,從而做到大權獨攬。這是一位集權式的君王,他不會允許自己的權力分散在士族手中。

因此,倘若曹操統一三國,九品中正制未必能夠推行,士族與寒門的等級界限,也許能夠打破。中國將提前進入唐宋式的社會。

當然,這些只是猜想。

其次,曹操的後代能力強,政權穩定。

劉備的繼承人是劉禪,結果蜀漢二世而亡;

孫權也沒有強到哪去,孫亮、孫休、孫皓,一代不如一代,最終也是亡國。

至於司馬家,司馬炎本人在晚年也非常昏庸。到了第二代的晉惠帝,直接是個痴呆兒,不能理政。西晉發生八王之亂,很快就滅亡了。這也間接導致了中國幾百年的混亂。

而曹操不一樣,他的兒子曹丕、孫子曹睿,都是非常有能力的明主。就算是後來的曹芳、曹髦,也不是庸碌之輩。

曹魏政權是三國中延續時間最長,也是最穩定的。西晉正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建立。

可見,如果曹操統一三國,他的後代能夠保證國家不亂,而五胡亂華的局面,也許就不會出現。

最後,曹操的領導力強。

縱觀三國的眾多領導人,曹操是唯一可以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列的人。

怎麼說?因為曹操能夠駕馭群臣,而不是依賴群臣,更不會被大臣挾制。這是一個專制帝王必備的素質。

同時,曹操能夠很好的平衡專制和民主兩個方面。他能夠剋制自己的慾望,在適當的時候聽取別人的意見。

劉備和孫權則不然。

劉備前期一味聽從諸葛亮而沒有主見,後期則一意孤行斷送蜀國未來;孫權同樣如此。這樣,就容易導致極端,非庸即暴。

一個沒有辦法駕馭下屬的君王,他的國家便容易發生內亂,不會長久。

主弱臣強,或者主暴臣弱,都會導致亡國。三國兩晉的混亂和孱弱,正是因為缺乏曹操這樣的雄主。

曹操實力最強,最有希望統一全國。天下英雄,唯曹操一人!

可惜赤壁之戰戰敗,打碎了曹操統一中國的夢想,使中華民族分裂近四百年。



當代曹植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由於東漢朝廷的腐敗,引起了規模浩大的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一些胸有權謀之人,趁機壯大自身的實力,其中董卓就是典型。後來東漢朝廷雖然成功鎮壓了起義,但連年的戰亂,極大消耗了國家的實力,導致對地方實權人物控制力減弱。再加上何進犯了一個大錯誤:引董卓進京,從此東漢朝廷徹底崩壞了。在十八路諸侯的聯合進攻下,董卓陷入了危險的處境,最後被王允用計謀除掉。之後便是波瀾壯闊的群雄爭霸,究竟誰能夠再次統一華夏大地。

說起群雄爭霸,可謂是相當熱鬧,但凡有一點實力之人,都幻想著成為一方諸侯。於是中原地區戰火紛飛,曹操作為一個優秀的玩家,逐步脫穎而出,先是佔據了兗州,繼而通過消滅呂布,驅逐劉備,擁有了徐州。此時北方的兩大勢力,分別是曹操和袁紹,等到消滅袁紹以後,曹操徹底統一了北方。在曹操的眼裡,只有統一了天下才算成功。可胸懷統一之志的人,可不止曹操,還有另外兩人,那就是劉備和孫權。

局勢逐漸明顯,統一天下之人即將在曹操、劉備與孫權三人之中產生。

從個人情感以及家國理念來看,我支持劉備統一天下,心中藏著百姓的仁義之君,想必不會太差。為此稍微分析一下。

其一:劉備從社會底層崛起,對百姓生活的艱辛非常瞭解,能夠很好地為民做事。

相對於曹操、孫權,劉備的起點非常低,早年在家鄉織蓆販履為生。一個靠雙手艱苦謀生之人,對百姓生活的艱難應該深有體會。若不是劉備打著漢室後裔的名號,來闖蕩亂世,恐怕很難有崛起的機會。後來他又得到了“劉皇叔”這個金字招牌的加持,讓他的崛起之路稍微平坦了一點。昔日劉備在徐州治理時,就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可以說劉備為官時,切切實實考慮到了百姓的需求,讓百姓能夠過得好一點。最誇張的是,後來劉備為了躲避曹操的追擊,主動放棄新野城,向東轉移。這時數萬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竟然拖家帶口跟隨他一起遷移。在劉備看來,中興漢室,就是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其二:劉備具有性格優點,仁義之心是一方面,重情義是另一方面。

孫權尚且不說,曹操多疑的性格,就會讓手下人,感到不安。從夢中殺死撿起被子的侍衛,到因病害死名醫華佗,曹操讓人領略到了“伴君如伴虎”這句名言。相反劉備的仁義之心讓人充滿了溫暖,至少不會因為性格原因而胡亂殺人。當時劉備無論是投靠袁紹,還是荊州劉表,都受到了熱情招待,這都得益於“仁義之君”的外在形象。至於重情義,則更加明顯,劉備、關羽以及張飛三人之間的濃厚情誼,已經被後人傳為美談。還有劉備與諸葛亮之間亦師亦友的相處之道,也讓後世的文人頗為羨慕。在大事上,有仁義之心;在兄弟朋友之間,重情義;劉備的這一形象很受歡迎。

總之,劉備統一了天下,應該會讓百姓安居樂業,然後君臣之間關係融洽,華夏大地一片祥和。當然曹操或者孫權,統一了天下,應該也能進行很好地治理。不過從感情上來說,我投劉備一票。


子正尋道


看到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都覺得曹操是最優人選,曹操為一代梟雄,他用人維才,精於兵法,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是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

但細看問題有一點要明確,它說的是三國,按歷史年代劃分為公元220---280,那時曹操已經去世,所以不能作為備選人。

那就要看能統一全國的人有多少呢?所謂統一那必須要順理成章不能憑空猜測,不是厲害就行,還要看他所處的位置,打個比方我說諸葛亮能統一全國,但我們不能說是諸葛亮統一全國,而是他幫助了劉備或劉禪統一全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能統一全國的人選必須是三個政權的皇帝才行。

下面是各個皇帝在位時間:

魏國:曹丕(220-226)

曹叡(226-239)

曹芳(240-254)

曹奐(246-265)

魏國的替代西晉

司馬炎(266-290)

東吳:孫權(229-252)

孫亮(252-258)

孫休(258-264)

孫皓(264-280)

巴蜀:劉備(221-223)

劉禪(223-263)

以上幾位三國時代的君王我個人覺得最希望劉禪能統一。

劉禪的名聲不好,這其實是後人受《三國演義》影響的緣故。真實的劉禪是大度開明,對百姓仁慈,諸葛亮有句評價劉禪的話流傳至今,“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同時發展生產,讓百姓生話富足。

作為名普通老百姓而言,君王能讓其安居樂業生活無憂,就是一位好皇帝,歷史上多少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是用老百姓的屍骨堆成的。所以我個人觀點是劉禪統一全國人民才有可能過上好日子。





小雨衣褲


應該是劉備吧!

劉備以仁義治天下,雖然有拉攏人心之嫌,但是,最起碼他對自己的將領和百姓是好的。

而曹操和孫權相比之下就殘暴了一些,尤其是曹操,他那“寧我負天下人,不得天下人負我”的至理名言,更是體現了他的殘忍,自私。

所以他們對待自己的百姓指定不是友善的,百姓的生活也不會過得那麼美好。

而且,劉備的兒子劉禪雖然歷史以來都說劉禪是扶不起來的“阿斗”,最後還在司馬昭的面前體現出一副“樂不思蜀”的樣子,但是,他真的如傳聞中的那樣無能嗎?事實當然並非如此。

從三點可以看出來出劉禪並非傳聞那樣無能。

第一,他對劉備是非常尊重的,而且聽從劉備的臨終之言,對諸葛亮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劉備一樣,極其尊重的。正所謂百善孝為先,一個如此孝順的人,他的人品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第二,他從不隨便殺害劉備留下了的老臣,甚至很少頂撞他們,雖然顯得有些懦弱,但是他能在三國戰亂時期,能保證在蜀國最弱的情況下,坐擁蜀國長達41年之久,起是一個碌碌無為之人,能夠辦到的。

第三,他對百姓是極為好的,在他的統治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也沒有發生過天災人怨,這是極為不容易的。

歷朝歷代的皇帝一般都殘暴不仁,很少有能做到這一點。雖然最後在魏國軍隊兵臨城下的時候,他選擇了投降,其實也是為了蜀國的百姓免受戰亂之苦罷了。

他在司馬昭的面前顯示的樂不思蜀的樣子,其實也就是明哲保身罷了。他背後為他的父親劉備,為蜀國流了多少淚,又有誰能知道呢?

從以上的種種可以看出,其實劉禪即使沒有雄才偉略也並非是一個碌碌無為的人,所以我認為三國時期由劉備一統天下,最起碼百姓能在劉備和劉禪的統治下過得安居樂業,免受戰亂之苦。


凱德歷史說


最喜歡曹操。

其一,重用人才,不論是自己的舊部,還是降將,甚至是敵人,總能一視同仁,包括曾經射死自己的孩子的張繡,曹操還是能夠重用。

其二,大氣,不拘小節。曹操和袁紹交鋒,官渡之戰,曹操手下有很多人都想投降袁紹,打敗袁紹後,有人搜出曹操手下有和袁紹的通信,手下人大驚,曹操卻連看都不看,命人燒了。手下人對曹操更加佩服。

其三,曹操率兵和孫劉交戰,赤壁鏖戰,一敗塗地,可曹操並不氣餒。反而政治上登峰造極,回到許都後,被封為魏公、魏王。

其四,曹操是文化人。寫的詩詞文章也是極好的,在曹操的帶領下,曹植曹丕都是寫詩詞文章的高手,而且當時的文化人大都在曹操手下。比如王璨陳琳等人就是如此。


李治亞文史博客


從三國的態勢和歷史證明,三國的三位梟雄都沒能一統華夏,既然問題是希望誰一統,那我就選劉備。都是個人喜好,原因大概以下幾點:

首先,曹操其實是三位大佬中實力最強的,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具有明顯的政治優勢。個人不喜歡曹操還是受歷史觀唸的影響,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東漢就已經算是結束了。泱泱大漢,曾經四海臣服,卻落得天子任人擺佈的局面,可悲可嘆!

其次,孫權雖然佔據荊州,揚州,交州,地盤看起來很大。但是東晉以前,南方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很多地方還是部落族群擁有。孫權的實際範圍其實也就是長江沿線和太湖、杭州附近。而且江東多世家豪門,東吳一直受江東世家的制約。而且孫權政治上不具備任何優勢,既不能挾天子,又不是皇室血脈。所以孫權和劉備奪荊州後,就直接表面上臣服曹操了。

最後,我們看看皇叔劉備。劉備只有巴蜀和漢中地區。但是文有諸葛、法正;武有五虎上將,且是漢獻帝認證的皇叔,具有法理上的天然合法性。並且歷史中雖然劉備經常腹黑,但是整體上有仁名。加上號稱臥龍的諸葛孔明的人氣加持,無疑是人氣最高的一個。

當然這是從個人喜好上的選擇,實際情況分析的話,曹魏肯定是唯一統一的希望。還記得諸葛亮的隆中對麼?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軍兵出荊州;皇叔自領一軍,進擊關中,則天下可定。這裡的重點是天下有變,而終劉備一生,都沒能等來天下之變。空有一統之心,而無一統之運。也是可憐…







小何讀歷史


如果三國只能由一人統一天下,我希望是曹操。因為曹操能夠真正改變歷史的走向。

至少從以下方面可以看出:

唯才是舉的用人準則,能夠改變門閥制度

三國兩晉時代,是典型的士族社會。寒門難出貴子,用人看的門第而不是才能。

任何人想要稱帝,都必須藉助大士族的支持。曹丕、劉備、孫權,都是如此。曹丕在位期間,九品中正制正式實行。從此,做官的權力,幾乎被士族把持了。

而曹操不同。曹操用人的法則是“唯才是舉”。他不在意人才的品德或者出身,而只看才能。只要有真才實學,便能夠獲得重用。

曹操本人也厭惡士族的牽制。他總是在不斷的妥協中,一步一步削弱大家族的勢力,從而做到大權獨攬。這是一位集權式的君王,他不會允許自己的權力分散在士族手中。

因此,倘若曹操統一三國,九品中正制未必能夠推行,士族與寒門的等級界限,也許能夠打破。中國將提前進入唐宋式的社會。

當然,這些只是猜想。

曹操的後代能力強,政權穩定

劉備的繼承人是劉禪,結果蜀漢二世而亡;

孫權也沒有強到哪去,孫亮、孫休、孫皓,一代不如一代,最終也是亡國。

至於司馬家,司馬炎本人在晚年也非常昏庸。到了第二代的晉惠帝,直接是個痴呆兒,不能理政。西晉發生八王之亂,很快就滅亡了。這也間接導致了中國幾百年的混亂。

而曹操不一樣,他的兒子曹丕、孫子曹睿,都是非常有能力的明主。就算是後來的曹芳、曹髦,也不是庸碌之輩。

曹魏政權是三國中延續時間最長,也是最穩定的。西晉正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建立。

可見,如果曹操統一三國,他的後代能夠保證國家不亂,而五胡亂華的局面,也許就不會出現。

曹操的領導力強

縱觀三國的眾多領導人,曹操是唯一可以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列的人。

怎麼說?因為曹操能夠駕馭群臣,而不是依賴群臣,更不會被大臣挾制。這是一個專制帝王必備的素質。

同時,曹操能夠很好的平衡專制和民主兩個方面。他能夠剋制自己的慾望,在適當的時候聽取別人的意見。

劉備和孫權則不然。

劉備前期一味聽從諸葛亮而沒有主見,後期則一意孤行斷送蜀國未來;孫權同樣如此。這樣,就容易導致極端,非庸即暴。

一個沒有辦法駕馭下屬的君王,他的國家便容易發生內亂,不會長久。

主弱臣強,或者主暴臣弱,都會導致亡國。三國兩晉的混亂和孱弱,正是因為缺乏曹操這樣的雄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