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讓人詬病已久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的真正“痛點”有哪些?

教師匠觀察崗


想評職稱就當班主任,爭取當一名優秀的班主任。本人連續兩屆班主任。第1屆班主任得硬件材料評上了中一,第2屆班主任得的硬件材料加上不當班主任後兩年靜心搞論文,課題今年一次性如願評上了副高。剛下文了,坐等加工資。其實那些一天BB的老師,職稱沒評上,工作不想幹的人大把多。我記得我當班主任那幾年有一些資格老一點的說想長命,錢少一點無所謂。但一看到績效工資一年多了4000多又眼紅,看到人家評了的職稱,不考慮自己的個人原因,一整天怪職稱,躺著就想加工資,還什麼學公務員,什麼30年工齡就升上副高 想多了吧,要真的是這樣的話,這不是混日子等死?要是我知道30年就可以上副高的話,我那幾年還去努力個啥?


我為卿狂20668999


我是小學一級教師,是93年,我只參加了一次評職稱。因為以前還是臨時代課教師,沒資格。一直很自卑。

評上小一後,當時我心滿意足了。後來多少次可以評小學高級教師,我都沒報名。因為有條件未達上,不煩那個神。

本學校許多同事都報名評小高職稱,聽說指標也少,競爭非常激烈。有一個同事評小高報名若干次,最後還是沒評上。後來他也放棄了。

評職稱有一系列的條件,學歷文憑不用說了。還要有論文,縣及縣以上教育刊物上發表的,報紙上發表的教育教學論文不算。這個論文也分級別,按級別打分。

評職稱要有本人的獲獎獎狀,校級不算。鄉鎮的獎狀1分,縣級(區)的獎狀2分,市級的獎狀3分,省級國家級的分更多。我沒有市級的,也不知省及國家級獎狀分多少。

因為我只有2個縣級獎狀,缺1個就夠了。僅為這個,一直達不到評職稱條件。縣級獎狀也不是你要就會給你。我的學歷不夠,只有61年的初中畢業證書。所以根本不敢“啟齒”(方言,開口),不敢報名。

我評上小一時,是當時縣教育局評職稱的政策,允許縣教師進修學校的結業證算及格學歷。因為初中學歷的老教師太多了。於是縣教育局組織我們這些低學歷的教師培訓,由縣教師進修學校的老師來授課。

縣教師進修學校對學歷不夠的老師進行培訓,很正兒八經地上課,每週六下午一次,時間3個多小時。做作業,很正規地考試。好像有兩三年的不間斷的培訓,上課。最後進行考試,及格者髮結業證書。我就是憑這個證書評上了小一。

我想補一段,一個同事很認真負責。他是校長,考試那天,他學校組織學習,觀摩公開教學。他沒參加那次進修學校的結業考試,也因此沒有拿到結業證書。當時都對這個證書無所謂。沒想到後來起了大作用,他後悔也遲了。

93年到08年,16年哪,我都沒報名評小高職稱。很慚愧的,我的學生,幾個都評上了小學高級職稱,看到教委門口張貼的名單,我心都痛。不想說了,一直到退休,還是小一。


笨笨潮爺1


可以這樣說:整個評審晉升職稱的過程,就是一個造假工程的過程。無論是從學歷文憑的取得(985,221,全日制師範本科不在此列),後進修取得本科文憑的哪個不是花錢買的,以及論文的發表,舔著個大臉說,國家級,省級的,怎麼發表的,花了多少銀子,天知,地知 你自己明白。所謂的課題研究,你的“研究”究竟有多大的價值,能不能在教學中推廣應用,恐怕你自己都不敢回答,培養新教師……還有所謂的“各種各樣的表彰”等等,有些同志為了達到目的甚至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一旦職稱晉升下來以後,看看有多少人還在教育第一線教書的呢?可以一勞永逸了,一直享受待遇到鼻子眼不通氣為止!希望教育主管部門深思!


灌河柳1


說到“痛點”,恐怕廣大中小學教師都會恨得牙癢癢。如果真正按照相關文件條文辦事,沒有黑幕,沒有暗箱操作,論資排輩,我想老師們大多都會認同並接受。關鍵是在操作過程中,往往存在錢權交易,其中造成的不公正不合理現象讓老師們有苦難言,只能默默承受。



一、業績條件

我們這裡中小學教師評審高一級職稱的業績條件為:

1、優質課

分為省級、市級、縣級等級別,評審中級職稱和高級職稱對優質課等級要求也不同。而且,城市學校和鄉村學校教師評審條件也不同。

2、優秀班主任或者優秀班集體

同樣也分幾個等級。

3、綜合獎勵

比如省、市、縣優秀教師,業務標兵,師德標兵等。

4、課題

5、綜合實踐活動、社團、校本課程等。

五項業績條件前三項必備,後兩項具備其一即可。

這些業績條件的獲得,除了自身業務能力強,還需要積極爭取。優質課和優秀班主任以及社團、綜合實踐活動是自己奮鬥出來的,而優秀教師和師德標兵都是學校推薦的,這個推薦就意味深長了,大家都懂的。並不是表現優秀就能被推薦為優秀教師,其中暗含玄機,也只有當過優秀教師的人才明白。



課題本是為了增強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現在反而是每個學校有指標限制,這讓那些想積極參加課題研究的老師望而卻步。往往一個學校就一個指標,好幾個科目都想搞,最後指標給誰就靠關係了。所以課題也是限制大部分老師職稱晉升的一個關鍵條件,因為很多老師根本沒有機會參加課題研究,滿足不了這一條件。綜合實踐活動和社團也是類似,不過競爭相對小一些,畢竟目前做的人還沒有那麼多。

二、指標限制

中級職稱和高級職稱每年都有名額限制,一個學校只有幾個甚至一個指標,僧多粥少,競爭激烈,除了各種獲獎證書積分這個硬性條件,最終花落誰家向來都是一個玄機。裡面牽扯到的人情世故,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不評職稱恐怕是體會不到的。



正因為評職稱難度大,有一部分老師乾脆就放棄了,還有一些人知難而進,卻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各地因為職稱評審跳樓自殺者也大有人在,什麼時候評職稱成了老師頭上的一個緊箍咒?成了壓在老師身上的一座大山?

雖然職稱高低和教師能力有一定的關係,但又不盡然,有一些優秀教師因為沒有關係而評不上高一級職稱,也有一些各方面表現平平卻靠關係評上職稱的,這就造成了職稱的不公平。所以我覺得職稱評審越簡化越好,或者直接進行考試,考過了就晉級,不過就繼續考,這樣對誰都比較公平,避免暗箱操作造成的矛盾。


小Z老師扎馬尾


我不想討論,就舉個例子吧。全體教師齊動手,在校園內種了一棵楊梅樹,平時大家給樹苗澆水、除草、施肥、捉蟲等,儘管沒一個偷懶的,但總免不了有做多做少的,如老教師可能做得少些,女教師可能做的是輕活。當時大家都沒在意,由於還沒有收穫。

楊梅樹很快長大結果了,全體教師非常高興。可是,楊梅樹結果的數量太少,遠不夠每人分得一顆楊梅。

那怎麼分勞動成果呢?大家爭不休!有教師認為把果實送人得了;有教師認為把楊梅樹砍了算了;有教師認為把勞動果實賣了,然後平均分錢,可又得不了半文錢;還有人認為想個比較合理的分配方案,先讓少部分老師享受,然後逐年類推。好友,您認為呢?


煙竹塘風情


職稱害人不淺呀,證件是職稱評定的主體,有了證件你才可以評職稱。證件的重要性,滋生了很多腐敗,很多老師不用心鑽研業務,搞小團體,暗箱操作,導致分配不均,踏實工作的沒有證件,反之早已職稱加身。

再個,對教師的評價,太過繁瑣,明目眾多,把最重要的師德等弱化了,導致教師隊伍素質下降,亂象叢生。


鉛筆頭有話說


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真正的“痛點”是公平與否?!

在公辦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的過程中,暴露出了諸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廣大的教師重視。

那麼,這些問題之中真正的痛點就是是否公平。

  1. 連續兢兢業業地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教師,最後退休時還是中小學二級教師,現在的養老金三千多一點。這是我親眼所見的。俗話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2. 年紀輕輕,無功無勞,沒見過開課,也沒聽到過在某方面有特別的本領,就是因為有個好校長丈夫,結果,晉級所需的先進優秀應有盡有,不到40歲,已然副高級職稱。哪裡講理去?給誰講理呢?
  3. 中心校初評,今年要抽測獎名次,第二年又不要了;今年教齡賦分標準是1分,第二年又變成了0.5分。可是,縣級、市級等優秀先進什麼的賦分越來越高,而無人無能不靈活的一線教師這些都沒有。
  4. 校長、副校長等等在計算分數時加5分,3分,相當於一般教師10年,6年的工作,關鍵的時候1分都會讓人頭疼不已,更何況是這麼多分。所以,領導很早很年輕就晉升到非常高的職稱級別。
  5. 高職稱與低職稱之間的工資差距過於懸殊,而且,這種差別會因為職稱而長久存在。
  6. 晉了職稱就意味著增加了各方面的工資,從此以後,沒有特殊情況不會改變。也就是說,職稱是終身制的。
  7. 崗位比例限制著晉級人數,每一年晉級人數比有時候能達到30:1,甚至更多。這種競爭力可想而知了。很多的人一次次被擋住了門外。
  8. 一些人為了獲得一個晉級名額,到處辦假證、請客送禮等等等等,使出渾身解數。而不跑不動的老實人只有乾等著,幹看著,一點辦法也沒有。
  9. 年輕教師職稱低,但是,他們的工作量和職稱高的教師相同,但是,工資待遇卻大相徑庭!
凡此種種,皆是因為職稱評聘。當中反映出來的不公平的問題是不是非常明顯呢?

這些都是職稱評聘過程中出現不公平的現象,也是讓人頭疼的“痛點”之處。

怎麼解決呢?

我想,如果實行優化職稱結構比例,以教育教學工作實績為主的職稱評聘,“痛點”很可能就會消失的。

(個人觀點,僅作參考!謝謝閱讀!)


中小學教育者


別在這裡天天寫這個,有用嗎?有用的是小編寫這個掙幾個銅板!職稱設計很好,執行的時候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很正常。世界上沒有哪個政策或制度是完美的,只要是人在操作,出現問題在所難免,不論是國內外!工資制度、獎勵制度、績效工資,有哪一樣盡善盡美?


用戶21057781405


中小學職稱評審的真正痛點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是不需要研究的。

因為僅憑几張證書就晉級,那麼多的平時工作算什麼呢?以偏概全嗎?

再假如晉級條件設置科學,能充分反映教師的教育教學本領,只能代表過去某年或某幾年的業績或能力,不能代表未來的工作狀況,也就是說,那些材料是對過去某段時期的工作總結,可以晉級,可以嘉獎,但不可以用它定工資等級。未來是不確定的,誰也不能用某個職稱來預測某教師未來的工作態度、工作量、工作成績。用職稱來預設工資等級,表面上看有道理,但它的迷惑性經不起推敲和分析,它其實是一種欺人之談,主觀臆測未來,唯心地、武斷地、霸道地制定工資制度。教師職稱工資,由於它不考慮教師職業具有的伸縮性極強這種特殊性,脫離工作實際,把工資和職稱硬性捆綁在一起,在本質上只是職稱紅利或者福利,不能定性為工資。請問:為什麼要給職稱賦予紅利呢?

因此,研究職稱評審中的痛點,在當前職稱工資制度的存在下,這個思考沒有任何意義。當務之急的,是要研究如何改革職稱工資制度,讓職稱與工資脫鉤,讓工資迴歸現實,迴歸勞動本位,迴歸“勞動所得”的工資本質(而不是職稱所得)。職稱與工資掛勾,搞亂了人心,是教師積極性能否充分發揮的的痛點,是教育能否良性發展的痛點。這個痛點,您感受到了嗎?請談談您的觀點。

這裡是百姓茶館,歡迎走進茶館,暢談教育生態,敏銳找出影響教育發展的“病灶”,共商教育改革大計。感謝您堅持讀完我的回答,不喜勿噴,贊同的請賜個鼓勵,點贊一下。


百姓茶館話人生


職稱評審的痛點主要在學校,因為名額有限,有的學校就在校內搞了篩選,但是這個篩選條件隨意性很大,把一些和教學水平無關的條件定為高分,教學水平所佔的權重就大大降低。這是因為學校領導有私利,篩選條件是按人定製的。

要想讓職稱評審公平公正就應該取消篩選,儘量減少干擾因素,把所有夠條件的老師都報上去,交由評委來選定最終人選。

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防止徇私舞弊,評委應該是在專家庫由電腦隨機選取的,只有進入了評審機構以後才知道自己被選上,在評審期間要與外界隔離。職稱評審還有一個容易被人為操作之處就是交給評委看的總表。在這個表上每一人所交的材料,如學歷、工齡、任課量等等都被簡化成一行數字,評委並不能看到原始材料,所以在原始材料轉化成總表的過程就是可人為操作階段,解決的辦法是由多組人員重複製表,只要有一份表格不同,就要部重頭再來,這樣就能保證表格的準確性,徹底杜絕人為操作的可能。

另外要防止老師們的評審職稱材料被篡改,在上報前由老師自己查驗後封存上報,或者直接由老師個人上報材料,單位不介入,單位只負責材料的真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