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共济会可能就是这样诞生的《死亡诗社》

如果说电影《浪潮》是纳粹、恐怖分子产生的方式,那么《死亡诗社》一定在描写共济会、圣殿骑士团的萌生方式。

观看过《浪潮》的朋友都知道,那是一部讲述群体畸形成长的电影,暗喻法西斯、恐怖组织等恶性团体。《死亡诗社》也是一部以老师引导学生为主线的电影,结尾也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但是影片的指向是思想的启蒙与理想的坚持。传说中共济会便是以“博爱、真实、救济”为原则的秘密组织。

即名为《死亡诗社》,故事当然在诗歌中发生,基廷作为优秀预科学校的老师,在诗歌课上鼓励学生充分的发挥自我,将诗歌作为一种唤起心灵悸动的方式。对于一般人来说,诗歌离我们很远,写诗往往被看作是文化造诣很高的创作行为。实际上它与嘶吼、奔跑,甚至是暴饮暴食一样,都是一种内心感受释放的形式。如果你会在心情剧烈波动时做出一些行为,那么你与一个诗人无异,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共济会可能就是这样诞生的《死亡诗社》

基廷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激进”,他要求同学们将课本关于诗歌的定义部分撕去,为的是给予同学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不要拘泥于课本设定的诗歌模式,课堂上他更喜欢同学们称他为“船长”。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满足都基于不同的标准,不仅仅是在电影描述的年代,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逃不出既定的社会满足模式。

共济会可能就是这样诞生的《死亡诗社》

学校确实比较古板,入校的学生均为男子,也不知是为了避免青春萌动耽误学业,还是出于时代背景对于女性的歧视。同时学校的教育水平很高,来到这里的学生进入常春藤名校的概率将大大提升。学校的宗旨也很简单,就是让他们进入名牌大学。在学生平日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看出,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协同合作。学生们知道,虽然考试需要独立完成,但是社会是一个群体合作的竞技场,绝不是单打独斗马戏团。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共济会存在的原因,他们的汇聚并不基于家族、老乡、朋友,而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共同进步之上。

共济会可能就是这样诞生的《死亡诗社》

班里的几个学生在志同道合的情况下,选择了成立一个“死亡诗社”。基廷老师在年轻时,就曾经是“死亡诗社”的一员。诗社并不限于朗诵诗歌,而是通过诗歌去表达不同的情感。同学们自发组成的小群体从来都是学校严厉打击的对象,中外皆是如此。记得在高中时,有那么几个同学每天上学、放学行动一致。年级主任发现后,分别把我们叫进办公室,责令我们解散。说实话,从学校找上我们的那一刻,才认识到我们曾经是一个团体。

共济会可能就是这样诞生的《死亡诗社》

基廷老师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观察教室,并告诉他们,当你认为自己了解什么的时候,一定要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尼尔就在诗社与基廷的影响下,开始选择自己的生活。他是一个热爱表演的年轻人,但自己的父亲却坚持让他成为一个“体面的人”。尼尔的父亲初衷是好的,他给了尼尔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并且不断的纠正尼尔的前进方向,试图让尼尔成为律师、医生这样的上层人士。优越的生活环境从来不会让我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会去选择自己的喜欢的生活。

共济会可能就是这样诞生的《死亡诗社》

尼尔仅仅是获得了小剧社的一个角色,就开心的上窜下跳。很小的成功在别人眼中不值一提,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对你产生的影响。我们对于年幼时的自豪,总是那些看似幼稚的行为。说道这里,美国总统特朗普会不会就是共济会的成员,共济会的原则之一是“真实”,特朗普就曾经客串过多部电影,如此真实的活着,很难说他不是共济会的成员。

舞台剧的表演比较浮夸,对于情感的表达与释放比较狂野。父亲看到尼尔的表演并没有表现出赞同,原因是舞台剧的表演场地与形式,没能让父亲看到成功演员的影子。仔细想想,不管是多么成功的明星,出道时总是像尼尔一样稚嫩。父亲急着让尼尔进入名牌大学,难道在他的身上就能看到一个成功律师或者医生的样子吗?

共济会可能就是这样诞生的《死亡诗社》

冒此大不违的不止尼尔一人,查理曾经因为擅自在校报上刊登呼吁女生入学的文章受到过惩罚;诺克斯跑到心上人的学校大声的朗诵情诗。相比之下,托德的做法比较明智,相信这也是共济会成员都遵循的一种生存法则。永远不要在自己没有足够能力的情况下,去对抗强大的力量。

共济会可能就是这样诞生的《死亡诗社》

影片中学校、父母的力量相对一个学生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任何与之抗衡的力量都会被赋予邪恶、异端,尼尔也正是没有看清这一点,最终在演绎梦想破碎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尼尔的父母也希望他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是担心他们因此遭受失败、伤害,虽然

在孩子眼中父母无所不能,可实际上父母并不知晓世界的一切。父亲不愿意看到尼尔轻生,但父亲并不了解演艺行业,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共济会可能就是这样诞生的《死亡诗社》

同学们自发组织的“死亡诗社”与共济会很相似。共济会作为“秘密组织”,它存在的真实性并不重要,因为当讨论这个神秘的团体时,它已经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共济会是好是坏也是众说纷纭,传说中那么多优秀人士都曾是它的成员,不论好坏这一定是个精英团体,相信它在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也是进步的一方。

世界的发展一直都受到两股力量的影响,保守与进步。影片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就是保守一方,它致力于让学生稳步的发展,也许教学形式没有与时俱进,但是在社会背景下,确实是最好的上升阶梯;基廷与托德、尼尔等学生代表的则是进步一方,他们打破常规,提供实验性的成长方式,虽然会导致青少年在步入社会前遭受挫折,但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方向。世界也正是在这种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慢慢的发展。

共济会可能就是这样诞生的《死亡诗社》

影片的最后基廷被赶出了学校,同学们一一站上课桌与他道别。可以看出,这位“船长”已经成功的给予了同学们征服大海的勇气。我想《死亡诗社》并不是在鼓动观众去叛逆、去与这个世界为敌,而是告诉我们,不要被一时的得失所羁绊,要往高处爬,永远不要担心自己爬得太高,因为志同道合之人会在顶峰与我们相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