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处于什么位置?

影视北阁


刘伯温原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其人,当时人们都说江左人物中惟他与诸葛亮类似,现在看来也确实如此。一样的具有极高的政治军事水平,一样的有文学才华,一样的教完老子教儿子,一样的据说颇通阴阳术数之学,也一样因为这些而被后人神化。不同之处在于刘基没有鞠躬尽瘁的托孤史,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老朱太能活,太子都死了他也没死。——还有一点,靖难之后,刘基的次子刘璟因为忠于建文帝而下狱自杀,这和战死的诸葛瞻好像也确实有点相像。 刘基本来是寄希望于元朝朝廷的,观其《卖柑者言》可知。然而正如孟森先生所说,当时江左人物,大多不得重用,散于草野,刘基也不例外,况且元朝的确是挽救不了的了,所以他开始考虑换个东家。老朱恰逢其时地找上了门,经过一番考量权衡,他最终决定把宝押在老朱身上。——其实,主要是因为老朱的威逼利诱啦。。。孙炎延请刘基的时候连“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这种话都说出来了,没有孙炎流氓的刘基哪怕再“逡巡”也不敢不从啊。从根本上讲,这时候的刘基对老朱能不能成气候还是有点怀疑的,但当他发现老朱的能力足以平定天下之后,他就死心塌地跟老朱混了。 与同为浙东四先生的宋濂不同,刘基诗文中很少有那种“大儒”的酸气,比如如下的《感怀》: 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 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 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 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 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 前面好像颇有隐士之风的样子,可惜最后一句没兜住,那点出人头地的小心思还是暴露出来了。的确,他是一个有野心或者说政治抱负的人,但和大多数文人一样,他的抱负只局限在做一个“帝师”上,能辅佐一个明主治国平天下,那就够了。所以他很聪明,知道怎么韬光养晦,怎么明哲保身,然而天性中的那股子孤高之气又岂是能轻易掩饰的,于是他最终不得善终,死在了朝臣倾轧的内斗中。 至于军事和政治才能,史书上已记载的够多了,也用不着我赘述,只说一句,“顾帷幄语秘莫能详,而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非其至也”,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大抵失真,他不是半仙,只是一个聪明也过于聪明的普通人。 @梦忆夕静 关于刘基的死法确实有点争议,我认为应当不是善终。 首先看一下明实录里面的说法: “至是,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上颇闻基方病时,丞相胡惟庸挟医往候,因饮以毒药,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废兴。遂贬居海南 。” “先是,杨宪既败,汪广洋为相,未几贬广东。乃相胡惟庸。基忧愤,尝谓人曰:‘使吾言不验,苍生之福也。使吾言验,其如苍生何?’居无何,疾作,八年正月,惟庸以医来视疾,基既饮药,若有物塞腹中,自是疾笃三月。 ” 很明确的说明是胡惟庸在刘基吃的药里做手脚,而刘基又因为汪广洋得势而忧心忡忡,同时因为谗言被老朱怀疑,三个原因导致他的去世。 而野史《万历野获编》里写的更戏剧化一点: 未几,以请设本乡淡洋巡司事,为胡惟庸所谮,谓刘欲以淡洋为墓,因再入京师,不敢复归。居久之,遂为惟庸所毒,胸有卷石二物,上始遣归,其敕略曰:“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千里兼程谒朕,用征四方,尔亦助焉。是用加以显爵,敕归老桑梓,以尽天命。 何期祸生于有隙,致是不安。若明以宪章,则轻恕有不可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亦国之宪也。若愚蠢之徒,将谓己是而国非,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辨而趋朝,可谓不洁其名,恶言不出者与?卿今年迈,居京数载,老病日侵,朕甚悯之。禽鸟生于丛木,翎干飏去,恋巢复顾。禽鸟如是,况人乎?今可速往括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全者与?”此洪武八年三月诏也,抵家甫一月而卒矣。是年正月,胡惟庸以医来视疾,其进毒即此时。而上之赐敕,明数其罪,则刘晚年留京,其危可知。且比之禽鸟飏去,则入胡之谮已深。即胡之肆酷于刘,上虽闻之,亦未必怒也。云龙会合,千古稀觏,而不克终如此,君臣之际难矣哉!今刘行状,出同乡黄伯生手,其仲子璟所乞,更不战夺禄赐敕诸事。盖讳之也。基殁后十五年,为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十月二十七日,上命基孙荐袭爵,其制略曰:“尔刘荐祖父诚意伯刘基,括苍之士,居勍敌之陲,迩山贼之寨,间道廉程,驰来附朕,历数有在。议戡定之机,其为人正气凛然,奸邪莫可犯。所以父子相继,殁于奸臣紊政之秋,此果不移节也。初授伯爵,终身固节弗移。今特以前爵授尔荐为诚意伯,增禄二百六十石,共五百石,子孙世袭。朕与尔誓,若非谋逆,其余亲犯死罪,免一死,以报尔祖父之德。”按是年五月,韩公李善长以罪自杀,而后下此诏,则当时谗基者,不止胡惟庸一人,韩公与胡善,当亦与焉。故至此时,上始大悟,昭雪青田,以流爵而得世封,且加禄免死,基亦可无憾于地下矣。 而《七修类稿》则认为刘基是善终: “国初文臣受封爵,李善长以中书左丞封韩国公,汪广洋以中书右丞封忠勤伯,刘基以御史大夫封诚意伯,后汪、李皆赐死、绝封;惟刘善终,袭封。” 但是我总觉得这个“善终”很有水分,因为这是和汪广洋李善长对比的。。。汪广洋李善长都是直接被老朱砍了的啊,和他俩一比,刘基好歹表面上是病死在家里的,当然算“善终”了,但是实际上呢,实在很难说啊。 而且就当时的政治斗争情况而言,无论是胡惟庸还是汪广洋都有杀刘基的动机,甚至老朱本人都被怀疑过,加之刘基确实死的有点不明不白,我只能说,刘基不是自然死亡,至于具体原因,可能只有天知道了吧。


趣向杂谈


刘伯温(1311年—1375年),名基,字伯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古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刘伯温是元朝时期的进士,因其博通经史,精通纬象之学,被称之为诸葛亮转世。1359年,朱元璋慕名将刘伯温请至起义军中。刘伯温向朱元璋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朱元璋宠信。刘伯温为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张士诚,及讨伐北元等战争中出谋划策,立下了卓著功劳。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大封诸将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等等。但是朱元璋只封刘伯温为诚意伯。


在食禄方面,李善长最多,每年4000石。和刘伯温同是伯爵的汪广洋每年600石,而刘伯温只有240石。这说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待遇,与其他的功臣相比,悬殊很大。

朱元璋是生性多疑的人。为了巩固皇权,采取了心狠手辣的手段。

朱元璋心里清楚,当初是刘伯温提议要求废除小明王韩林儿。他担心自己会不会有朝一日也会象小明王一样被手下所害。

朱元璋常常试探刘伯温话题,刘伯温告老还乡后,还受到朱元璋派下来的人监察。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得病后,诏令对刘伯温怀恨在心的胡惟庸找医生去给刘伯温看病。其用意可想而知。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猜忌和防备,非比常人。

此所谓“狡兔死,走狗烹”。


史里淘声


刘伯温(刘基)虽然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但明朝立国后朱元璋并不把他作为自己特别信的过的人。这可以从明朝建立之初的封爵上可以看出,和朱元璋关系亲近的“淮西勋贵”大都封了公侯爵位,而为明朝立下定策之功的刘基却只封个伯爵。刘基有谋略、有思想、为人有正义感,勇于坚持原则。这些朱元璋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很明白:打江山要依靠刘伯温,治理江山、清除跋扈的勋臣更需要刘伯温,同时他也把刘基作为制衡“淮西勋臣”的一个重要力量。刘基开国不久就担任御史中丞,就是要他担负监察百官的职责。丞相李善长的亲戚李彬犯案,他就安排刘基主审。在朝廷里,刘基的地位虽然不如李善长等,但是朱元璋几乎每准备做一重大决策前,总要听取刘基的意见和建议。但同时朱元璋又十分的自负,刘基正确的建议他也不都听取。比如:朱元璋曾经询问过刘基,胡惟庸是否适合做丞相,刘基给以否定回答。朱元璋后来还是任命胡惟庸做丞相,胡惟庸做了丞相后,大权独揽,排除异己,受贿索贿等,他的表现和刘基预料的一点不错,这时朱元璋才发现还是自己错了,但刘基已经被胡惟庸迫害致死!


谯郡太守


刘伯温是朱元璋夺取天下的首席军师!大明建国后,刘伯温为皇室皇陵定基,出任监察首席大臣。


沧海一声笑970918CID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的智者,历史上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满腹经纶的智囊,饱读诗书的文士,是一个善于出谋划策的人物,同时朱元璋对刘伯温不重用,也可以说不信任,官爵封号也比较低点,刘伯温在朱元璋眼里是双重位置,一半倚仗,一半猜疑,这是最客观的历史评价。



大明锦衣卫士


从明初文臣来看,刘基的地位不是最高,宋濂,李善长,官位做的都很高,应该是演义或者民间传说,对于太祖来说,应该就是军师,估计打仗排兵布阵可以,治理管理政务差,所以立国后,只封诚意伯爵


不一样的维强


阴谋工具,点子先生,双刃宝剑,贴身夜壶!一旦开国立朝,绝不可再重用,封赏赐爵必须轻,身家性命朕心情


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


在朱元璋的眼里。刘伯温可能是他的左手。关键时刻都会是左手替我们抵挡致命伤害。而在平时,都是右手享尽好事


窗棂672


因刘伯温比朱元璋更有才,使得朱元璋对刘伯温一直都有猜忌,防范,并且想要除掉刘伯温。所以刘伯温对朱元璋处于一个时刻能替代朱元璋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