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社交?

閒鋒資訊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微博孵化的綠洲看上去更像「公域朋友圈」,而它也即將迎來更大範圍的流量和口碑考驗。

在微博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微博CEO王高飛透露,正在內測的圖片視頻社交分享平臺綠洲,有望於本月正式上線。

和這個消息同時披露的是,微博月活挺進5億大關。微博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9月底,微博月活躍用戶達到4.97億,較上年同期淨增約5100萬,月活躍用戶數中約94%為移動端用戶;日活躍用戶增至2.16億,較上年同期淨增約2100萬。營收方面,第三季度總營收達到33.18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2%。

看起來這是一份表現平平的財報,但放在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消耗完畢、廣告市場受宏觀環境影響的當下,仍有其可圈可點之處。

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Mobile發佈的《2019中國移動互聯網秋季大報告》顯示,國內移動互聯網在社交、視頻、電商、理財、出行等幾個領域,行業用戶規模均已突破5億。不過,總體的用戶、時長也都到了頂峰,2019年至今,活躍用戶僅增長了200萬,人均單日時長僅增加了18分鐘。

這份報告揭示了存量市場的殘酷性。而無論風口如何演變,社交仍然是那個最具誘惑力的賽道。

但我們也看到了,鐵打的微信、QQ,流水的社交新貴。馬桶、子彈短信和多閃就算合力,連叮咬微信一下的衝擊都無法造成。

擺在巨頭和後起之秀面前最大的問題不是想當然製造需求,而是需要釐清用戶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社交?

02

2019前半程的社交之戰,關注點都是微信越來越重,用戶不堪其負荷。

事實上,這出發點就錯了。社會學心理學著作《群體性孤獨》將社交壓力具體分為:錯過消息、回覆壓力、未回壓力、分享壓力、表演壓力、單聊壓力、顧此失彼。社交壓力一直存在,只不過有些人的適應能力會更強。

用戶感受到的社交壓力並非來自微信,而是現實生活,只不過最後這些壓力集中鏡像到了微信平臺。社交網絡連接的人數規模越大,溝通效率越高,其社交壓力也會越大。根本原因是社交平臺本身不僅僅是展示自我也是用戶構建人設的重要平臺。用戶在使用社交平臺時面對的「熟人」越多、傳播效率越高時,其面臨的社交壓力也會越大。

對於微信這種10 億級用戶群體的社交網絡來說,社交壓力是客觀存在的,且也是不可避免的。微信本身也在不斷努力減輕用戶這種社交壓力,例如朋友標籤分組、消息撤回、朋友圈三天可見等等。

所以,不要動不動就說要顛覆微信,連挑戰的基點都搞錯了。微信的社交壓力是遵循客觀規律而存在的,縱使是微信的一個痛點,但很難成為微信被顛覆或者被替代的緣由。

那該怎麼做才能真正俘獲用戶呢?

與其想辦法顛覆微信,不如想辦法找到用戶真實的痛點,成為微信的補充,也就是做弱社交關係鏈條。當然,要做一個區分,弱社交關係不同於職場社交(比如釘釘、脈脈),也不同於完全的陌生人社交(比如陌陌、探探)。

但是,弱社交關係仍然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應該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內容,二是興趣,三是「公域朋友圈」。三者不能孤立存在,而是同時兼備,才能形成有效的弱社交關係網絡。

中文互聯網的社區早就過了天涯、貼吧的階段,也過了微博、知乎的紅利期,一個平臺想從內容池裡孵化出源生大v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流量和資本龐大如今日頭條,頭條號和微頭條投入那麼多資源,終究也沒誕生微博女王或知乎大v這樣的「頂流」。所以說,光有內容沒有興趣,充其量做出信息流,但很難形成社交關係。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短視頻研究與實踐


大學畢業後,我獨自一人來到深圳,除了男朋友,在這個地方我認識的人的數量,一個手掌就能數過來,更談不上有什麼朋友。以前從小到大,即使不是呼朋喚友的類型,但至少身邊也總會有幾個玩的來的朋友,不會有形單影隻的感覺。而到了深圳沒有了朋友圈的交際,一開始我會比較焦慮,很渴望能在這裡有新的朋友,也通過一些途徑認識一些新的人,但也沒有什麼深度交往的機會,時間一長也就慢慢沒了聯繫。

感覺在這種快節奏的城市,如果沒有什麼附加的原因,兩個僅僅是機緣認識的人又為什麼會在彼此身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換取進一步深入瞭解和相處的機會?畢竟,進入社會後已經不會再像上學時候,可以每天都有一大半的時間主動或被動的需要跟周圍的同學相處,不論我們是否喜歡,我們都沒得選擇,這使得同學之間會有很多交集,特別是和舍友。因此,從概率上來說,也更容易發展深入關係。

而進入社會後,我們大部分需要與人相處的時間可能都是工作時間,對於我來說接觸最多的基本上也就是同一個科室的同事了,但工作的關係畢竟不如學生時代的關係那麼單純,再加上身邊的同齡人不多,大部分同事都比我年長很多,所以對等的交流也不多。年齡相仿能講幾句話的又基本都是臨聘人員,過了1、2年後他們也就陸續離開了這個單位,慢慢也就沒了聯繫。之前同一個科室倒是有幾個姐姐,以前經常與他們吃飯聊天、逛街,但很多時候我作為一個小妹妹更多的只能是聽她們發一發對工作、生活、家庭關係的各種牢騷,再聽一聽她們作為一個過來人對我的忠告和建議,我沒有太多的發言權,也就更談不上有什麼更深入的交流。後面由於人事變動,與她們的交流也就更少了。

由於我不是那種會很主動去與別人交往的人,特別是不願意帶有目的性的交往。同時,我也慢慢覺得單位上的同事和我的想法、追求也不相同,和她們過多的交往,更多時候不過也只是為了表明我是合群的,不是總孤單一人。漸漸地,對於要有社交活動來顯得自己不寂寞,不再是我的需要,反而如果總是要去遷就別人,更讓我覺得是在浪費時間。於是,和單位同事的交流就更少了,也許也因此喪失了一些可能找到合拍的人的機會吧。

關於社交,自己真正的感覺是,很多時候逼迫自己進行的一些社交,總是很難達到自己的預想,有時在進行時就已經索然無味了,除了在結束後像是完成任務般,給自己的社交活動打個勾外安慰自己外,更多時候是覺得身心疲憊。我不由反思這樣的時間花了以後究竟有多少的意義?但是每每看到別人朋友圈裡的朋友聚會、出遊,又總是有點羨慕,覺得是不是自己太離群索居了。這可能是因為人類是作為一種群居動物進化而來,總是自然而然的渴望交流,但很多時候渴望和現實的結果之間還是有實際差距的。

我現在已經不是那種需要用刻意用社交活動來裝點自己生活的人了,當然我並不排斥社交,偶爾和親密的朋友小聚,聊聊天扯扯八卦感覺也不錯,也是生活必不可少的調劑。但我更希望能有更多高質量、深入的社交,可是就像李笑來老師關於社交的論述一樣,成年人的社會社交其實是一種資源交換,這種交換當然不是光是物質、世俗方面的,也包括精神和情感。只有處於對等的位置的交換才是有效和公平的,這樣的交往也才能夠持續。換句話說也只有自己首先變得優秀了,才可能吸引其他的優秀的人。

將那些任務式的,或者為了排解寂寞,為了顯得合群,為了安全感和認同感所進行的社交減少,並且從心裡認同自己的選擇後,我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提升自己,少了很多精神上的社交壓力。其實,不被外界捆綁後,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於很多時候在工作上不自由,不得不妥協的我來說,更像是在自由的呼吸空氣一般愉悅,也能夠獲得更多心靈上的平靜。如果這樣的時間被佔用打斷,反而會讓我覺得有種快了被剝奪的感覺。現在如果要讓我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參加某些社交活動,我都會在能夠選擇的情況下拒絕,將更多的時間用來閱讀,提升自己,充實自己。

誠然,如此肯定會失去一些所謂的社會資源、人脈、信息渠道,但它真的對我那麼重要嗎?我想應該沒有我們世俗認知所認為的那麼重要吧!空有資源信息,卻沒有做事的能力也是枉然。再說資源、人脈都會變,有可能離你而去,但自己的能力不會。有時我們可能將資源和做成事的因果關係弄混了,一個人首先應該是具有某種做成事的能力,才能夠找到相應的資源來幫助自己做成這件事,而不是因為有了資源才去做這件事。

因此,我更願意通過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來認識更多優秀的人,吸引和我一樣的人,而不是目的性極強的將社交作為索取資源的機會。在見識過一些有能力、有思想的人後,我覺得作為一個有能力分享,能夠提供有價值的分享的人,其實更有機會吸引優秀的人,得到別人的幫助。對於社交,笑來老師是這樣說的:1、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交往的人。2、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制造麻煩為美德,用自己的獨立贏得尊重。

誠然有時會有些小失落,會很懷念大學時候朋友們聚在一起有說有笑的場景,但人生的每個階段應該都有這個階段對自己更重要的事情,我也不能總是貪心的什麼都想要,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殺雞師不敬猴


  社交

  或者你可以叫它

  Social

  似乎已經充斥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秒

  但是

  當你一個人躺在床上

  你會不會有某些時刻盯著手機主屏幕發呆

  不知道下一刻要打開哪個軟件

  不知道下一刻要點開誰的頭像

  列表卷帙浩繁

  心中孤星幾點

  當你鼓足勇氣

  點開某位朋友的對話框

  文字刪了又刪

  最後只打了句

  晚安

  或是一個沙雕表情包

  我們都被捆綁在社交這輛轟隆向前的戰車上

  網易雲音樂、支付寶

  乃至學習強國

  無app不社交

  每個app都想搶佔你的時間

  每個app都想你一直盯著他的容顏

  致謝複雜社交

  讓我們近視、頸椎疼、腰疼

  所以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社交?

  也許足夠純淨?

  也許足夠同質化?

  也許足夠碎片和隨時?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

  沒有什麼比得上

  面對面的視覺

  聲對聲的聽覺

  心對心的感覺

  僅此而已


媽媽搜


微博孵化的綠洲看上去更像「公域朋友圈」,而它也即將迎來更大範圍的流量和口碑考驗。

在微博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微博CEO王高飛透露,正在內測的圖片視頻社交分享平臺綠洲,有望於本月正式上線。

和這個消息同時披露的是,微博月活挺進5億大關。微博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9月底,微博月活躍用戶達到4.97億,較上年同期淨增約5100萬,月活躍用戶數中約94%為移動端用戶;日活躍用戶增至2.16億,較上年同期淨增約2100萬。營收方面,第三季度總營收達到33.18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2%。

看起來這是一份表現平平的財報,但放在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消耗完畢、廣告市場受宏觀環境影響的當下,仍有其可圈可點之處。

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Mobile發佈的《2019中國移動互聯網秋季大報告》顯示,國內移動互聯網在社交、視頻、電商、理財、出行等幾個領域,行業用戶規模均已突破5億。不過,總體的用戶、時長也都到了頂峰,2019年至今,活躍用戶僅增長了200萬,人均單日時長僅增加了18分鐘。

這份報告揭示了存量市場的殘酷性。而無論風口如何演變,社交仍然是那個最具誘惑力的賽道。

但我們也看到了,鐵打的微信、QQ,流水的社交新貴。馬桶、子彈短信和多閃就算合力,連叮咬微信一下的衝擊都無法造成。

擺在巨頭和後起之秀面前最大的問題不是想當然製造需求,而是需要釐清用戶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社交?

02

2019前半程的社交之戰,關注點都是微信越來越重,用戶不堪其負荷。

事實上,這出發點就錯了。社會學心理學著作《群體性孤獨》將社交壓力具體分為:錯過消息、回覆壓力、未回壓力、分享壓力、表演壓力、單聊壓力、顧此失彼。社交壓力一直存在,只不過有些人的適應能力會更強。

用戶感受到的社交壓力並非來自微信,而是現實生活,只不過最後這些壓力集中鏡像到了微信平臺。社交網絡連接的人數規模越大,溝通效率越高,其社交壓力也會越大。根本原因是社交平臺本身不僅僅是展示自我也是用戶構建人設的重要平臺。用戶在使用社交平臺時面對的「熟人」越多、傳播效率越高時,其面臨的社交壓力也會越大。

對於微信這種10 億級用戶群體的社交網絡來說,社交壓力是客觀存在的,且也是不可避免的。微信本身也在不斷努力減輕用戶這種社交壓力,例如朋友標籤分組、消息撤回、朋友圈三天可見等等。

所以,不要動不動就說要顛覆微信,連挑戰的基點都搞錯了。微信的社交壓力是遵循客觀規律而存在的,縱使是微信的一個痛點,但很難成為微信被顛覆或者被替代的緣由。

那該怎麼做才能真正俘獲用戶呢?

與其想辦法顛覆微信,不如想辦法找到用戶真實的痛點,成為微信的補充,也就是做弱社交關係鏈條。當然,要做一個區分,弱社交關係不同於職場社交(比如釘釘、脈脈),也不同於完全的陌生人社交(比如陌陌、探探)。

但是,弱社交關係仍然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應該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內容,二是興趣,三是「公域朋友圈」。三者不能孤立存在,而是同時兼備,才能形成有效的弱社交關係網絡。

中文互聯網的社區早就過了天涯、貼吧的階段,也過了微博、知乎的紅利期,一個平臺想從內容池裡孵化出源生大v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流量和資本龐大如今日頭條,頭條號和微頭條投入那麼多資源,終究也沒誕生微博女王或知乎大v這樣的「頂流」。所以說,光有內容沒有興趣,充其量做出信息流,但很難形成社交關係。


看世界cc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在《騰訊的執和阿里的智》裡說,騰訊構建的是社交關係的總和,阿里構建了生活關係的總和。而現在,頭條構建了信息關係的總和。每一個我,都是這關係上的一個鏈接點。

我們離不開這樣的關係構建,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和需要的社交關係。我們的社交從線下到了線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社交關係更為廣泛,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與可能。

從我出發,從心出發!



標悍


首先得提高自己!社交不是混圈子,不是簡單的交換聯繫方式。社交的真正內涵是朋友間互相提攜,互換價值。

一個人的可交換價值越大,社交半徑就越大。

“可交換價值”越大,你能夠吸引的人就越多,願意主動跟你打交道的人也越多。攀附混圈子加微信,要手機號碼等等換不來真正的朋友。

建立有效人脈關係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自身的價值和提升自身的價值。

這種價值,可以是專業價值,比如具備很強的職業能力;也可以是鏈接價值,它指的是,你可以成為一個關係網絡的結點,能夠介紹對彼此有價值的人給對方。

這種交往才是真正的對等合作。

你認識別人的時候,不過是別人對你有價值。但是別人根本不認識你,是因為你對別人沒有價值而已。

既然這樣,與其花費那麼多時間去攀附關係強求鏈接,倒不如紮紮實實把基本功打好,但凡仔細留心觀察就知道: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別人爭著搶著想要和他做朋友。


歲月無聲


我們需要舒適的社交。

我本人,已經從熱衷於社交的人變成了微恐社交的人。把好友從幾千人刪除到幾百人;沒人跟我說話的時候無聊,有人說話又不想回答;害怕接電話,怕麻煩。

而且,成熟發達的社交網絡給我們帶來的並不是高效,反而是拖延。

-

以前網絡沒這麼發達,人們有事情只能發電話或者見面,現在一個微信就搞定了。好多人有事不打電話,只發微信。等了許久沒得到回應反而怪不回微信的人。

有時候我們追自己的男生女生,靠發微信壯膽,還要給自己洗腦。ta回了就是喜歡我,不回就算了就不追了。

-

為什麼會讓我感覺社交壓力大?

因為人太多太雜亂。

好多人並不算太熟,也要費勁力氣維持表面關係,顯得好像很熟的樣子。

面對面的機會越來越少,只通過朋友圈微博等認識一個人,風險太高了,那張照片甚至連是不是本人你都無法確定。

本來社交網絡的出現是為了節省時間,現在反而需要用戶自己在最基礎的,辨別真假上考慮很久。

這還算是社交嗎?簡直是照騙和騙子的集體犯罪。

-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舒適網絡環境,不管是網絡上還是現實中,需要的都是舒適,恰到好處,而不是刻意的。

Ta的出現一定是輔助人,作為人的恐懼,而不像現在這樣反過來“綁架”人。

要讓自己的社交圈和工具來輔助我們,而不是制約我們。


Sys不羨仙


社交,沒有導師,只有方法,本人功能是否適應,比如為了交一位朋友,朋友家裡什麼都有,家中主人最喜歡"三文魚",生吃,食生。

你就得導引他(她),能參加你的吃法(妥善,不在肚裡長蟲子,做法講究)。

有一朋友家,當工程主管,主管就是朋友家主人,忙,忙得不可應付,家中有老人需要關懷,你應時不時的抽時間去照顧,雖然請了護工,比如水瓶,自來水過濾,食物提倡環保,適應老年人的健康快樂。

因人而異,交友,交財,一般人不用這樣交朋友,人格決定財富,性情決定機遇。


鄭新鎮


職業社交,跟自己的工作關係有關,特別是銷售的,需要不斷的與客戶聯繫。其他職業,多向資深的老員工討教,虛心學習。

生活上的社交,那就比較輕鬆點,跟自己興趣愛好相同的朋友平常參加各種活動加深感情,自己也享受這種活動。

學習社交,如果自己需要學習哪方面的知識,有個一起學習的小夥伴相互監督那就再好不過了。


魔都溫暖小漢堡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也許因為這句話,許多人總不忘到處留電話、要電話。曾幾何時,不少人把要到別人電話或合影當成炫耀的資本。

不禁想起1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接觸到某“大人物”,交流甚歡,蠻投緣的,相互留了電話。原以為這是很重要的人脈資源。不久,剛好遇到一困難,想到了這位“大人物”。

於是,長長地發一條短信,沒回!又打去一個電話,結果,聽到兩個字:沒空!說實話,當時很有挫敗感。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拒絕,以為和對方留了電話存了微信,彼此應該能幫忙,卻忘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只有平等,才能互相幫助!

很多社交併沒有什麼用,看似留了別人電話,卻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僅僅是白打了一個電話。因為你不夠優秀——雖然很殘忍,但誰又願意幫助一個不優秀的人呢?

曾有一位年輕博士生提問說:“自己正在忙工作,常碰到一些不速之客,該不該拒絕?會不會失去人脈?”

我說:只有優秀的人,才能得到有用的社交!

這位年輕的博士生感悟道:“在沒獲得博士學位之前,很少有人主動找我,我懂現在為什麼有人主動找我了。”最後,他肯定地表示應該多花時間在自己科研項目上,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在無效的社交上。

如果你不夠優秀,人脈是不值錢的,它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得到合理的幫助——雖然聽起來很冷,但這是事實。

我身邊曾有這樣的一個人,他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朋友在一起,美其名曰:交朋友,處關係。為了朋友,常常忽略家人,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少。

剛開始,身邊的確有一群朋友圍著、跟著,在他的心裡,有朋友就是有一切似的。後來,處得還可以的人漸漸地離去,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是他們的事業越做越好,除了沒有時間外,恐怕就是覺得沒那個必要了。因為當你把時間花在混朋友關係上時,自身沒有其它過硬的本事,也沒能打好事業的根基。

天有不測風雲,他身體出了狀況,得了癌症。醫生說跟平時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例如常常應酬導致喝酒過量、生活沒有規律等。令人難過的是,當朋友知道他得了癌症,就像瘟疫一樣離他而去,最後陪伴在身邊的只有家人。

不免會感慨一句:世態炎涼啊!這種情況何止他一人呢?

在你還沒有足夠強大、足夠優秀時,先別花太多寶貴的時間去社交,多花點時間讀書、提高專業技能。放棄那些無用的社交,提升自己,世界才能更大!

當然,有一種情況除外。你落難的時候,他說我們是兄弟,你富有時,他仍然說我們是兄弟。這種不離不棄的人,才稱為真正的朋友,他不適用於以上的規則。這種人不用多,在這個浮誇的世界裡,幾個就好。

02

與鳳凰同飛,必是俊鳥;與虎狼同行,必是猛獸!你能走多遠,看你與誰同行!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靠譜的人卻會感染你如何取得進步。

人與人,不是都可以信任,心與心,不是都願意付出誠懇。雪中送炭永遠比錦上添花,更厚重更值得珍惜!

不要做廉價的自己,不要隨意去付出,不要一廂情願去迎合別人,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將時間浪費在別人身上,倒不如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斷去學習,提高個人品質、氣質和魅力,這才是值得自己去努力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隻雄鷹,就不要在乎麻雀怎麼看你!因為你飛行的速度、高度、力度、角度,它看不見、看不懂!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目標、方向和實力,而不要在乎別人如何議論你,努力只為看見更優秀的自己。你就很了不起了。

有些事無需計較,時間會證明一切;有些人無需去看,道不同不相為謀。世間事,世人度;人間理,人自悟。

面對傷害,微微一笑是豁達;面對辱罵,不去理會是一種超凡。真正的寧靜,不在他鄉淨土,而在於自己的內心。

在這個世上:

人念人,才能近乎;心捂心,才能熱乎;情惜情,才能暖和。

永遠記得:

人敬你一尺,你還人大度謙讓 ;人給你一暖,你還人用心珍藏 ;人給你一恩,你還人沒齒難忘 ;人給你一心,你還人地久天長 !

03

人脈不在別人的身上,而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讓自己變得強大,你才能獲得有用的人脈!

“認識人多”不等於“人脈廣”:人脈法則第一條就是要扭轉“以多寡論英雄”的人脈觀。

人脈的基礎是你的“被利用價值”:你的利用價值越大,他就越會幫你。與其把時間花在多認識人上面,不如花時間提高自己的個人價值。

讓自己強大,必須放下十樣東西!

1.面子

有時候我們低頭,是為了看準自己走的路。很多人認為,自己已經過得還可以,不願意去嘗試新鮮的事物,很多東西都放不下,拉不下這個臉,最終死在面子上。

2.放下壓力

累與不累,取決於自己的心。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3.放下過去

放下過去,你才能過得更幸福努力地改變你的心態,調節你的心情。學會平靜地接受現實,學會對自己說聲順其自然,學會坦然地面對厄運,學會積極地看待人生,學會凡事都往好處想。

4.放下自卑

把自卑從你的字典裡刪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偉人,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心強大的人。相信自己,找準自己的位置,你同樣可以擁有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5.放下懶惰

奮鬥改變命運!絕招就是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爐火純青,就是絕活。提醒自己,記住自己的提醒,上進的你,快樂的你,健康的你,善良的你,一定會有一個燦爛的人生。

6.放下消極

絕望向左,希望向右!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那麼,請為“最好的自己”加油吧,讓積極打敗消極,讓高尚打敗鄙陋,讓真誠打敗虛偽,讓寬容打敗褊狹,讓快樂打敗憂鬱,讓勤奮打敗懶惰,讓堅強打敗脆弱,讓偉大打敗猥瑣……只要你願意,你完全可以一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沒有誰能夠左右勝負,除了你。自己的戰爭,你就是運籌帷幄的將軍!

7.放下抱怨

與其抱怨不如努力!所有的失敗都是為成功做準備。抱怨和洩氣,只能阻礙成功向自己走來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氣和地接受失敗,無疑是智者的姿態。抱怨無法改變現狀,拼搏才能帶來希望。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沒,只要一心想著閃光,就總有閃光的那一天。不要總是煩惱生活。不要總以為生活辜負了你什麼,其實,你跟別人擁有的一樣多。

8.放下猶豫

立即行動成功無限!認準了的事情,不要優柔寡斷;選準了一個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頭。立即行動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質。如果你有什麼好的想法,那就立即行動吧;如果你遇到了一個好的機遇,那就立即抓住吧。立即行動,成功無限!

9.放下狹隘

心寬,天地就寬。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的心靈讓路。只有在寬容的世界裡,人,才能奏出和諧的生命之歌!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的心靈讓路。只有在寬容的世界裡,人,才能奏出和諧的生命之歌。

10.放下懷疑

心存疑慮,做事難成。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要以自己的懷疑,認定他人的思想,不要猜疑他人,否則只會影響彼此間的情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