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一个字练到什么程度可以再练下一个字?

赛大家书法集字字典


一个字要练到什么程度才能练下一字?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标准:

一、    形相似。

我临习的是柳公权的法帖,古帖是经过岁月沉淀和久经考验的书法经典。下班后,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安静到只听得到毛笔接触宣纸的沙沙声,下笔前先仔细看一下该字的整体写法,然后一笔一划临习,点横竖撇都不能马虎,同时结构、线条粗细都要方方面面兼顾,刚开始写字时,顾此失彼,点画满意了,结构不理想,反之结构可以了,粗细得不到要求,如此反复,直到初步满意。

   二、神相似。

话说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有一天,她心口疼的病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名叫东施,相貌一般,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东施穿着打扮和西施一样,动作一样,只落得一个笑柄。因为她缺乏西施内在修养和焕发的神采。

古代书法家大多文学修养很高,写出来的字神采飞扬。临摹法帖,神似比形似更高出一个台阶。在无限接近原法帖线条结构的同时,我们平时要抽出时间多读一点书法理论和国学知识,多参加一些高水平的书法展,腹有诗书气自华,力求在气质上提高自己,写出来的字书卷气十足,魅力十足。

三、放大临帖。

学习书法者都有一个体会,字写小的时候,即便有小小的瑕疵,不是内行人,看不出好大问题。但只要把字放大了写,线条结构稍微不合理,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临帖要按照原帖字体大小临,觉得可以了,还要放大临,直到看不出明显毛病为止。

四、背临

把法帖放在一边,自己把临写的字在脑海里面过一遍,再写个三五遍,头十遍。觉得可以了,再打开字帖对照临写情况。

如果不看法帖,自己脑中完全没有印象,就说明练少了,还要对照进行无数次艰苦练习,直到做到心中有字,笔端自然能流露。

五、阶段性复习

练一个字或者一本字帖,可能当时觉得满意了,过个半年一年以上再看原来临摹的东西,觉得惨不忍睹,为什么?是我们的书写鉴赏能力提高了,眼界开阔了,就是俗话说的眼高手低,这不是坏事,是就要求我们重新拿起字帖,全方位审视、临摹,观察每个字的线条美、结构美,自然就会有新的发现,写出来的字相比原来就有更大提高。

这种情况,有可能在我们一生书法临帖生涯中要出现很多次,不足为奇,有时候要经过终身学习,才能在形似和神似方面无限接近原贴。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写出具有自己的特色的字体。


写字秀


遵循黄金律原则,如果普通爱好者,可以练到六七分熟度,专业爱好者可以二八原则。八分熟已经到位了,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由于各种外在条件和内部条件,没必要继续下去,继续下去就是边际效用递减了。花费更大的气力,最后只进步一点点。十年可以达到八成,再花十年不一定到八成五。如果再花五年,由于之前基础,另外的书体也基本可以达到七八成,再花三五年另外书体也可以达到七八成。这时候可以再回头第一种书体,这时候理解更深一层,超越百分之八十五了,笔下也某些东西有可能超越第一种书体。好了,同样二十年,明显第二种方法获得了更高的收益。临帖忌死临,如果人生的目标是照相机和复印机,实在是选错了对象了。没必要,也没有意义。


田宽让书法


这里提到的问题是一个字写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练下一个字了。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采取一个字一个字的临,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练字当然是对着法帖练,真草隶篆,不论练哪一种字体,写哪一个字,首先都要认真地观察,揣摩,弄清楚他的笔法,结构,乃至每个细节,叫做"察之者尚精",做到脑子里已经有了这个字的基本形象。临写时,笔法,点画,形态,墨色,都要像那个字,叫做"拟之者贵似"。如果临写到大小,笔法,结构都与所临的字无二,并且脱开了贴,背着也写得与贴上的字几乎一样,就可以临下一个字了。自然界没有一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临的字与原帖也不会100%的像,但总是要像。

当然不会永远的一个字一个字的临。对于一种贴上的字基本掌握,就可以成段成篇的临了。为了吃透所临法帖的精髓,可以把所临书贴的字放大了缩小了临,直到终篇所临都与法帖极似。


张泗端


得心应手,字形大方有力在练下一个字,且忌心急。


泥人161


我不是一个字练好,再去练下一个字,我感觉那样练会枯燥的。如果是米字格,我一般写个一页,二页后,就换个字练。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方法,不一定适合别人

。至于毛笔书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笑貫长天


练字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练,而一一个帖一个帖地练……当然几个帖同时练也不是不可以。


高长宽4


练到随心应手的时候,在练下一个字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