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農村老話說“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日曆上,有陽曆和農曆之分。

陽曆有二十四節氣,農曆每四年出現一個閏年,而每個閏年所閏的月份卻不同,也不固定。

這都是老輩農村人用來計劃一年農耕與收穫最佳時機的依據和導向。

因此通過對農曆閏月與二十四節氣中一些罕見現象的觀察研究,也總結出了這樣一句農村老話,又叫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據說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那麼,這句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一、先來說下七年難逢九月閏。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是指農曆兩個九月同時出現的時間,要相隔七年之久。

但實際上,其中的“七年”並不代表確切的數字,而只是一種比喻方法,意思是非常難遇到。

離我們最近兩次出現閏九月的年分分別是1832年和2014年,中間相差一百多年,而下次出現的時間,據推測,估計要在95年後的2109年,相隔時間都是非常久遠而且是不固定的。

由此可見,遇到閏九月的難度是非常大的,有的人一輩子只能夠遇見一次閏九月,最多也就能遇上兩次,那將是非常幸運的。

二、再來說說百年難逢初一春。

大家都知道,每年的立春時間基本上都在2月3日、2月4日、2月5日這三天來回循環交替,相對比較固定。而農曆的大年初一的時間跨度就大了,有時在1月份,有時是在2月份,所以說大年初一和立春出現在同一天的概率是極小的。

歷史上出現初一春的年份分別是1905年,1924年,1943年以及1992年,在近百年的時間裡,只出現過四次。

到2000年之後還未曾出現過,而下次出現的時間,預計是在20年後的2038年,足以見得這種日子是多麼難得。

因此,這句話說的意思是,若想遇上一次農曆大年初一與陽曆立春重疊的年份,需要百年的時間。這裡的“百年”,其實採用的是一種誇張的修辭手法,因為從出現年份的時間跨度來看,最長的一次也就是49年,並沒有百年的時間。

俗話說,一年之際在於春。

對於生活在過去的農民來說,春節遇到立春,具有兩春盈門的好兆頭,對於來年的農業生產,包括家庭運勢都是極為有利的,但由於初一春很難重逢,所以對於這樣難得的好日子,被古老的農村人誇張的比喻為百年不遇。

最後,來說說這句農村老話是否有道理。

這句老話已經流傳幾百年時間了,如果評價是否有道理可言,確實有點不敢造次。這裡僅是有書君的一點看法與見解。

需要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是從客觀實際角度看,在時間界定上不夠確切。

因為從客觀現象觀察,遇九月閏比遇初一春更難。

如從1832年到2014年則間隔了182年之久;至於下次閏九月的出現,估計得到90多年後的2109年了;而從立春與大年初一出現在同一天的年份看,最長的時間是相差49年。

二是從文學韻律角度看,詞語對正比較工整合理。

不能把這句農村老話看得那麼簡單,因為它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古老文明中國曆代農民勞動智慧的結晶。

為了讓人們記住這樣難得的日子和節氣,而把語句編作得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容易記憶。也因此會流傳至今。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

這句農村老話,也表達人們對美好年景的憧憬與嚮往。

但事實上,這只是時間節氣更替的一個法則與規律,其中兩種難得的自然現象。其實比起九月閏和初一春來說,如閏十月、十一和十二月等許多自然現象根本就沒出現過。

所以說,真正的好運氣、好兆頭、好收成,還是需要大家靠勤勞的雙手來創造。對於生活於現在的人來說,只要勤勞,哪天都是好日子,哪年都是好年景。

在即將來臨的2019年,我們看不到九月閏,只能看到除夕春。其實也是不容易遇到的,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贏得好運氣,獲得好收成,拼得好彩頭!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一聽這話就感覺到傳統文化地道的味道,古代由於不是很多人都能讀書識字,所以很難教會農民認識二十四節氣,於是古人便把這二十四節氣和一些跟農業有關的天氣編成順口溜,方便農民之間交流傳播。

最近網上都熱議2019年將會是這十年裡再難的一年,甚至稱為“寡婦年”“滑年”,原因在於2019年是沒有立春這個節氣的,想想一年之計在於春,現在2019年沒有立春了,那還有生計,這要放在古代,恐怕得鬧饑荒了。


其實近兩三百年曆史“閏九月”同“初一春”也出現過不少,其中在1832年、2014年出現過“閏九月”,在1905年、1924年、1943年、1992年出現了“初一春”。所以“閏九月”比“初一春”是更難遇上的,但古人為什麼要用七年形容“閏九月”,用百年形容“初一春”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古人認為“初一春”比“閏九月”對實際生活影響要大,比較懼怕遇到“初一春”,所以才用百年不遇來形容它。二是在華夏幾千年的歷史中,古代記載的日曆發生“閏九月”確實比“初一春”要多的多,只是時間來到了現代,這個現象才發生翻轉的情況,所以不太適用於我們的生活。


不管怎麼說,二十四節氣確實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人們在長期的耕種作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並預測未來天氣變化的依據。但中國發展到現在的科技化,二十四節氣對我們的影響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了。


首夜人


“七年難逢九月閏”這個說法沒聽過,不過陌上花倒是常聽老人說起“百年難逢閏九月”,或者是“人生難逢閏九月”。閏九月是非常少見的,別說相隔一個七年很少能見到,就算隔上十個七年都未必能見到。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通過農曆曆法來了解一下就知道了。

閏月是用來協調陽曆與農曆之間的天數而設置的,現行農曆置閏方法是“十九年七閏”,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月。農曆閏年因為多了個閏月,因此一年有383天~385天,而農曆平年一般有353天~355天。

查詢過往的老黃曆可以看出,閏月在九月的是很稀少的。在2020年前的200年中,僅有19世紀的1832年(壬辰年)和21世紀的2014年(甲午年),22世紀將會在2109年出現(己巳年)。算算間隔,真的是百年難有一回閏九月。這樣的間隔,就算時間湊得再好,一輩子也就只能遇上一次了。

“百年難逢初一春”,在民間還有“百年難遇歲交春”的說法,意思都是一樣的。

“歲交”也就是“初一”,意思是說,大年初一這天如果正好是立春節氣,這樣的年份是極少的,百年都難得遇上一次。大家都知道,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代表著全新的開始,是大吉大利的一天。而“立春”也就昭示著萬物復甦,生命萌發,一切都是新興的,也是非常吉利的。如果在初一這天又是立春,那可是百年難遇的吉祥日子。

立春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又名歲首、立春節、正月節。立春這一天,不是在舊年的十二月,就是在當年的正月裡,但極少會是正月初一這天。因為春夏秋冬二十四個節令的輪轉,與一年十二個月的輪轉都在正月初一同步開始,是很難巧合在一起的。

例如最近發生的“初一春”是在1992年,正月初一過年時正好是立春節氣,而下次再遇到“初一春”的年份就要等到2038年了,2038年2月4日,是農曆正月初一,也正好是立春節氣!

大家從相隔的年份中可以看出,雖說“百年難遇”難免有誇大的成分,但老百姓們正是以此來說明初一正逢立春是非常罕見的。


陌上花開且緩歸


“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指的是閏九月和正月初一立春,都是非常難得非常少見的。而在我們村經常說的是“一生難逢閏九月,百年難逢初一春”,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中國農村的農諺是在農耕文明時期經歷了幾千年的經驗和智慧結晶,因此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就像“春打五九盡,春打六九頭”這樣的諺語,指的是立春不在五九最後一天就在六九第一天,其實都是人們的經驗之談。

1、七年難逢閏九月少了點,一生難逢閏九月才更貼切。

一年中有兩個9月在農村都是非常好的象徵,我們村老人常說“閏九月,九九幸福日”,預示著一年家庭幸福美滿,糧食大豐收。

事實上閏九月雖然難得,但2014年其實就是閏九月,我們老家九月九要趕集的,2014年九月我就回家了兩趟,都是以趕集的名義回家跟爸媽多待一會。

閏月往往是把一年中農曆多出來的一個月稱為“閏月”,比如閏九月指的就是農曆9月過完之後,又出現一個九月,那麼後一個九月就稱為閏九月。

按照“閏月法的規則,一年中以兩個冬至之間出現13個月的算一個閏月,按照這個規則,每年的閏四、五、六月是最多的,而閏九月、十月相對非常少,閏十一月、十二月和閏正月,基本上沒有出現過。

我們來看一下2014年閏九月之前之後都是哪一年閏九月,就會發現“……1756年、1832年、2014年、2109年、2204年……”基本上都是人的一生能見到一次就不錯了。而我們生活的21世紀,也僅僅在2014年出現一次閏九月而已,下一次閏九月,我想大部分人都見不到了吧。

所以“一生難逢閏九月”是非常有道理的,而題主所說的“七年難逢閏九月”,我想7指的應該是多的意思。

2、百年難逢初一春,沒這麼誇張,卻也非常難得。

2019年立春發生在2018臘月三十,這也是非常難得的,畢竟除夕夜立春又剛好處在六九頭是非常吉利的事兒,預示著來年有個好收成。

往往每年的立春都發生在陽曆的2月4日,是比較固定的,只是農曆變動比較大而已,2018年立春就發生在臘月十九。而立春發生在正月初一,基本上就更難遇到了。

上一個立春發生在正月初一的日子是1992年正月初一21點48分17秒。

下一個立春是正月初一的年份是2038年正月初一2點36分28秒。

這中間間隔了46年,但不管怎麼說,立春發生在正月初一是小概率事件,往往為春節和春天都增添了更多的吉利和喜慶。

相比較而言,“百年難逢水澆春”就更加珍貴了。


李阿冰


農村老話說“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是一句農諺俗語,意思是七年難逢到閏九月的年份,100年也遇不到正月初一立春的年份。

農諺是我國5000年農耕文明的經驗精華,是農民幾千年勞動實踐中總結出的真理。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農民只能依靠這些祖祖輩輩口傳心授的農諺來預測全年收成,合理佈局全年種植、養殖計劃,合理安排農業生產經營,預防自然災害的危害!時至今日,我們當地老人經常口中唸叨“三年兩不閏,三年閏兩頭。”、“春打六九頭,吃穿不用愁,春打五九末,稻穀往下縮”等等農諺。



農村流傳的老話,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自然中,是有規律可循的。農村老話,是農村、農業特色語言符號,是農民代代相傳,不斷剔糟粕、吸精華,不斷總結完善的農耕文化遺產。即使在科學發達的今天,農村老話,口語農諺仍然對農村生活、農業生產,農民勞作有指導意義。

相傳,在夏代我們的祖先就制訂了曆法,俗稱“夏曆”,明代在夏曆基礎上,借鑑西洋傳教士傳過來的西洋曆法,制訂了“明歷”,並推算編纂了《萬年曆》,現在日曆曆法公曆使用公元計年,農曆使用老祖宗留下的歷法,兩種曆法並存,其中農曆就是為了農業生產、農民耕作、農村生活服務的!


長江三農


農村老話說‘’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記得2014閏九月,據說是百年不遇的閏九月,看來說七年難逢九月閏都說少了,有資料記載1832年曾經閏過九月,然後是2014年,將來再閏九月將是2109年,算了算,間隔時間基本上是百年左右,確實難逢!


2014年閏九月時,很多地方民間有風俗,長輩給子女發紅包,紅包數字多是99,寓意是長長久久,看來老人們對閏九月還是蠻重視的,人一輩子大概也只能遇到一個閏九月。

百年難逢初一春,並不是一才年才會遇到一次初一立春,只是曾經的老人用以形容正月初一,春節這一天遇到立春是多麼可貴的事情。

正月初一是大年初一頭一天,象徵一年新開始的日子,立春是一年中第一個季節裡的第一個節日,是代表春天的開始,如果立春節趕在大年初一,老人們認為是非常吉祥如意的事情,是百年難逢的好日子。


實際上正月初一和立春每30年一重合,2038年還會有一次大年初一立春,正月初一立春如果加上閏月的話,基本上就是一年兩個春了。

關於立春的節氣諺語有很多,臘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遲。 意思是如果在臘月裡立春,來年下雨會比較早;如果是在正月裡立春,雨水會來得晚一些。

七年難逢閏九月,百年難逢初一春,是農民們心中認為比較呈祥的日子,難得的寓意好的日子。


悠然見東山


農村老話說“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老話一般是這樣說的“一生難逢閏九月,百年難逢初一春”。我們如果從曆法上去查找,這兩種情況還確實是很少見的。閏九月曾經出現的年份:1737年,1756年,1832年,2014年,2109年,2204年。可以看出本世紀就只有2014年才有一次閏九月。而初一春上次是在1992年,下一個初一春是2038年2月4日。


一生難逢九月閏。

在我國傳統的陰陽曆中,陰曆以月球繞地球定曆法,每年和迴歸年的365日5時48分46秒相差約10日21 時。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依此,如農曆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所以就需要置閏。使陰陽曆各個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對應的關係。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於是,我國農曆就用3年閏1個月,5年閏2個月,19年閏7個月的閏月法。這樣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稱為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叫閏某月 。 而一生難逢閏九月,是因為閏月的安插規則而造成的。

在我國秦代和西漢初期使用的《顓項歷》,以十月為歲首,把九月做為年終,閏月就放在九月之後,稱為“後九月”。到西漢初制定太初曆時,把閏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並規定以沒有中氣的那幾個月作為閏月,月序仍用上個月的月序,只要稱其為“閏某月”。到清代的時憲曆時,則改用定氣注歷,如繼續單純以沒有中心置閏的規則,有可能一年要置兩個閏月。因此,又補充規定:以兩次冬至之間包含有13個月的定為閏年,閏年的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定為閏月。這一規則一直沿用至今。所以閏年中以閏四、五、六月最多,而閏九、十月最少,至於閏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則不會出現。



“百年難逢初一春”。

我們都知道,立春雖然都是在春節過年期間出現,卻很少與過年同時發生。初一春指的是大年初一那天剛好是立春。上一個初一春的是1992年,而下一個初一春是2038年2月4日,也就是農曆正月初一,正好是立春節氣,時間相差了46年,雖說“百年難遇初一春”有誇大的成分,但也說明了“初一春”是很罕見的日子,一個人一輩子很難遇上幾次,是非常難得的好日子,農民認為在這一年是非常吉慶的一年,所以,就以“百年一遇”來形容!



至此,“一生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就從農民的口中相傳了開來。


湘村小之草


農村老話說“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臨近春節這天氣也是越來越好,北方的冬天對於莊稼人來說,是比較愜意的,這個時候地裡的農活不多,除了年輕人在外面打工賺錢以外,村裡的老人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搬個板凳大家做到老陽下面曬日頭,聊聊家常理短,說說來年莊稼的收成如何?而“七年難逢九月瑞,百年難逢初一春”就是今天的話題!


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

這是一句氣象諺語,是老輩人們對農曆節氣中的一些少見的現象描述。因為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的說法也有些不同,有的地方說的是“十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雖然說法有些不同,但是意思都是一樣的。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閏月很正常,每隔幾年就會農曆年份中出現,但是閏九月就比較少見,在本世紀也就2014年的馬年出現了一次,而大年初一立春的話就更加難逢了,百年都難得一遇,非常的罕見!


在民間也有“十年難逢金滿鬥,百年難逢歲交春”的說法,這裡的歲交春就是大年初一立春的意思,根據家裡的老黃曆,我查閱了在最近的大年初一立春的年份只有1992年,而下次大年初一立春的日子就到了2038年。

因為老輩人們認為,春節是新年的開始,也是萬物復舒,充滿希望的日子,這個時候是一個吉祥的日子,作為莊稼人在這一天也會對來年的莊稼收成有個美好的祝願,而如果是大年初一立春的話,來年的莊稼就會更容易豐收,也是一個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至於有什麼道理?我覺得這裡更多的是,莊稼人對來年美好生活得一種祝願,並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因為不管是歲交春還是閏九月都是一種正常現象,和莊稼豐不豐收是沒有多大的關係。何況現在農業科技發達,每年都是豐收之年,所以這些俗語老話也在逐步淘汰,失去了它的價值。關於“七年難逢閏九月,百年難逢初一春”你聽說過嗎。你是怎麼理解的?歡迎討論分享!


賣柚子的小夥子


農村老話說“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以前農村地區相對閉塞的時候,人們在農事方面主要依靠的就是祖祖輩輩不斷積累的經驗。這些經驗也是包含方方面面,比如有些是關於天氣氣象,有些是關於如何耕植。像我們所熟知的二十四節氣,對於指導人們何時耕作就具有重要意義。而“百年難逢初一春”一句中的“春”,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從字面意思來看,“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指的就是“七年光陰中很難遇上閏九月,百年光陰很難遇上新春和立春同一天的日子”。其實,這句話中的“七”和“百”更多的是一種虛數意義,而非真的指的就是“七年”和“一百年”。查閱歷法來看,“閏九月”是挺難遇到的,像1832年和2014年就是屬於“閏九月”的年份。

“百年難逢初一春”一句其實說的就是“歲交春”。“歲交春”的意思指的是立春在正月初一那一天。在民間,有“歲交春”出現的年份,通常被認為是比較祥瑞的一年。當然了,這種說法只是人們從主觀層面所期盼的。查閱歷法來看,近兩個出現“歲交春”的年份分別是1943年和1992年,而未來的2038年,也是一個“歲交春”的年份。至於今年立春的日子,則是在大年三十。


一隻電影人


農村老話說“七年難逢九月閨,百年難逢初一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這是一句有關曆法的農村俗語,在我們這裡叫“一生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字面意思是人的一輩子很難遇到閨九月的年份,一百年中也很難遇到立春節氣恰逢在正月初一的情形!之所以有人說成了“七年難逢九月閨”,應該是因為我國“十九年閨七個月”的置閨辦法,也就是十九年中會有七年設閨月,而閨九月的情形很難遇到!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這個說來話長,源於我國博大精深的陰陽合曆,這個問題所含的信息量大,咱們逐一道來。



一,陽曆、陰曆、農曆和年、月、日的計法。

古代沒有鐘錶,太陽和月亮就是掛在天空中的兩個計時器。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就是一個(太陽)年,月亮繞地球轉一圈就是一個(朔望)月,地球自轉一週就是一個(平太陽)日。

關於曆法,我們知道有陽曆和陰曆,而我們實際使用的是農曆,也就是陰陽合曆!不少人以為陰曆就是農曆,其實不然,農曆就是漢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歷法文化,是一種陰陽合曆。

二,閏年與閨月

不少人以為,有閏月的年份就是閏年,其實不是。

陽曆就是公曆,一個自然年為每年365天,然而地球公轉的實際時間是365.2422天,所以每四年設置一個閏年,增加一個2月29日閨日便解決了這種差異。曆法中規定,四年設一閨,即被四整除的年份就是閨年,但遇到世紀年時,要能被400整除才是閏年。比如兩千年是閏年,而1700年則不是。

陰曆紀年是以月亮圍繞地球一圈的時間,作為一個月的。這一個月的實際天數為29.5306天。所以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下來,每年的天數就為354天。這樣比地球公轉的時間365.2422天就少了11.2422天,所以就需要“置閨月”。我國民間就有“三年閨一月,五年閨兩月,十九年閨七個月”的說法。

三,節氣與中氣,以及老祖先設置的置閨辦法。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群眾的一大發明。是用陽曆指導農業生產的一大法寶。

二十四節氣又分節氣和中氣兩種,這可能又與人們的一般認識有誤,不少人以為24節氣就是24節氣唄!從立春開始是一個節氣,接下來的雨水就是一箇中氣,然後驚墊是一個節氣,春風就是一箇中氣......每15天一個節氣或中氣,這樣遇到某一個月可能就會只有節氣沒有中氣,不出現中氣的時間恰巧與需要設置閏月的時間穩合,所以就將沒有中氣的月份設置為閏月,就是在這個月之後再增加一個月,名稱叫閨幾月。一年中如果遇到兩個以上中氣的月份,就取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設置閨月。

而從農曆月份的中氣和節氣來看,沒有中氣的月份大多集中在四、五、六月,而一、二、三、七、八月份次之,九月份的極少,十月、十一、十二月的幾乎沒有!民間有說不願意要閨八月,所以有的就人為的改了。這些都沒什麼,反正都是人為的。

基於上述分析,所以閨九月的現象就很少很少,2014年,我們曾擁有過一個閨九月的機會,下一個閨九月就要到2109年了!所以才說“一生難遇閨九月”!



百年難逢初一春

這種說法是源於陽曆的立春節氣和農曆的大年初一春節,雙春合一的機會難得!也就是說立春節氣的這一天,正好就是大年初一春節這一天。我們在1992年遇到過正月初一正好是立春這一天,下一個要到2038年才會遇到。

春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欣欣向榮,兩個春集中在了一天,又正值人們特別重視的傳統節日春節這天,那無疑就是天大的喜事!其實,你隨便點一個節氣出來,說難遇某一天,都可能是百年難遇。但唯獨這句“百年難遇初一春”卻廣泛流傳,為人們所珍視,被人們視為吉祥的兆頭,那完全是因為春是萌發,春是喜望,而雙春合一效果!

綜上,“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遇初一春”這句農村老話反映出來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勞動群眾的歷法智慧源遠流長,值得我們一代一代學習和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