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

胖生活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春节自古以来就有着放鞭炮的传统,放鞭炮,让春节更加热闹,有着浓浓的年味,还寓意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下面我们来看看春节放鞭炮的由来和寓意吧!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放鞭炮有着辞旧迎新之说,寓意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春节放鞭炮有什么寓意

春节放鞭炮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放爆竹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放鞭炮注意事项

放鞭炮虽然是传统的过年习俗,但是每年都有因为放鞭炮而受伤或者导致火灾的现象发生。因此,人们应该严格遵守地方法则,在允许放鞭炮的地方才放,不允许放鞭炮的地方坚决不放。同时还要注意以下的注意事项。

1、孩子必须在父母的看护下放鞭炮。 父母应该注意,年龄太小的孩子不宜放鞭炮,而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也应该在长辈的监护下放,防止发生意外。有的孩子害怕鞭炮等声音,家长在放鞭炮时,还应该将孩子抱离声音源,防止鞭炮爆炸声吓到孩子。

2、远离易爆物品。 放鞭炮时应该远离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气罐等,一旦发生危险后果将不堪设想。

3、人群远离。 燃放鞭炮时,人应该尽量远离,不可因为好奇而凑近。鞭炮声过响的话,还应该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4、放置稳当后再燃放。 在燃放鞭炮时,应该将鞭炮高高挂起或者放置在安全的空地上。同时要注意周围是否有人,有人的话千万不能放。在放鞭炮时,千万不能用手拿着放,否则鞭炮在极短的时间内容易燃爆,后果不堪设想。鞭炮通常用香条点燃,很少用打火机、火柴点燃,使用明火应特别注意。

5、过一会再走近。 鞭炮点燃之后可能会存在暂时没有爆炸的鞭炮,要过一会再走近,不要立刻走近,最好过15分钟之后再走近检查情况。

6、选购正规的厂商生产的鞭炮。 在购买产品时要选择经检验合格的正规工厂生产的花炮产品。在放鞭炮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燃放规则进行。由于放鞭炮会给空气带来严重的污染,包括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人们的听力,影响睡眠,造成疲倦,让人感觉易怒、急躁等。因此,人们应该少放或不放鞭炮。


大美光山


我老家这边就是中国的烟花鞭炮之乡,烟花鞭炮是我们这里的一项传统的产业,传承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说烟花鞭炮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已经成为了我们这里的人人几乎都做过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要放烟花鞭炮呢,相传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呢,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每年到了除夕的时候呢,它就会出来。那么人们的纷纷躲避,害怕这种怪兽。


后来呢,当年这个怪兽在来到村子里的时候呢,有一位老人突然的响着爆竹声,那么这个年的怪兽呢,就不敢再来,他就逃走了。


后来当人们再回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呢,发现大家都安然无恙,原来是这个老人放鞭炮把这个年的怪兽呢驱赶走了。

后来,每当过年的时候,有喜庆的日子的时候,婚丧嫁娶,我们这里就放鞭炮。成为了我们这里的一种习俗。放鞭炮迎接客人,这是表明对客人的一种尊重。从此以后呢,烟花鞭炮为了我们这里的一种文化象征,成为了我们这里的一种产业。


聊一聊吧


记得小时候在课外书上看过,过年放爆竹的由来。这还要从为什么要过年说起。



传说在以前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在每年的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都会出来吃人,抢人们辛苦种出来的东西。人们神受其害,却又苦不堪言,因此只能默默忍受着。


直到有一次‘年’再次出来吃人和抢东西的时候,不知道谁家在燃烧竹子取暖。因为竹子在火里燃烧时会噼里啪啦的发出爆炸声响,结果‘年’听到这种声音就马上躲起来了,而且再也没有出来过。


由此,人们知道了‘年’这种怪兽害怕燃烧竹子时产生的爆炸声。所以以后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人们都会在家里燃烧竹子,‘年’就不敢再出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年’就被饿死了。但是人们已经形成了习惯,在腊月的最后一天燃烧爆竹。由此产生了热闹喜庆的气氛,人们也就把这天当作过年。燃烧竹子的习俗也逐渐由人工生产的爆竹所代替。

我是乡情香味,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击关注,谢谢,祝你生活愉快。


乡情香味


2019春节即将来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宋人过春节的诗歌场面让我们回忆起小时候的年味: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燃放爆竹,面朝东方喝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



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起源古代先民驱赶年兽。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普通人家燃放爆竹霹雳啪啦作响是辞旧迎新,去瘟纳吉的象征。生意人放鞭炮祈愿来年事业兴隆,财源茂盛。


《荆楚岁时记》有云:“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神异经》记载,古时客旅深山露宿必点篝火,一来烹食取暖,二来恐吓山野兽物。有一种叫做山魈【年兽】的独角怪物不怕人又不惧火,经常偷袭人兽,且令人寒热感染瘟疫。人们想了各种办法,后来据说发现其惧怕响声,于是采用在火中燃爆竹,以竹子爆裂声恐吓的办法驱赶年兽。火药发明后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声响震天。后改用纸纸筒,称为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作为驱瘟逐邪和年味的象征,过年放鞭炮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保限制,城里和农村春节禁放烟花爆竹,很多地方已经看不到售卖爆竹的踪迹,新年鞭炮声也稀稀拉拉,年味越来越淡,多少人还会怀念记忆里那缕鞭炮的香脆味,伴随荒野上坟的节日思念,飘荡在小时候新年的上空。爆竹是记忆的药,有鞭炮才有年味,在这个匆匆的时代,愿多留下香脆的缓慢时光。


SweetTroubles


放鞭炮是中国特有的习俗,自古有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民间还有“开门爆竹”一说。便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打开门的第一件事便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来除旧迎新,驱赶年兽。

因为相传,在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头上长角,凶猛异常。“年”常年居于深山密林之中,但每到除夕便会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而“年”这种怪兽最是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有了民间过年贴春联、放鞭炮、起篝火的习俗。

根据《神异经》记载说:在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是要点燃篝火的,一是为煮食取暖,二是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就是年兽,经常趁人不备袭击人畜,于是人们就想到在火中投放入竹子,用竹子被火烧得炸裂的巨大声音来驱赶吓跑年兽。

《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这里所记载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认为其可令人寒热,是会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另外相传,放鞭炮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感觉与年兽类似),人们就用烧竹子产生的爆破声来吓跑它。



后来有了火药,人们就把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再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了现今,人们已不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在春节放鞭炮的行为已经成了传统,保留了下来,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同时也祈求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所以,到了春节期间,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的响起。


山木无忧


放炮竹,是我们民间的一项非常常见的习俗活动,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红白之事,亦或是店铺开张等等,都会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庆祝。过年的时候,除夕之夜临关家里的大门之前,须在门前燃放一枚“关门炮”,又在春节黎明开家里大门之前,在门里跟儿再燃放一枚“开门炮”。喻示辞旧迎新,图个吉利,也更加烘出了浓浓的过年的气氛。

但是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野兽叫“年”,它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海之中,唯独每逢在新年旧岁交替之时,便出来糟蹋庄稼,残害人畜,百姓们是苦不堪言。后来,人们发现这“年”怕响声,怕红色,怕火光,所以每逢春节来临之际,就在家门口贴上红红的春联,再燃放大挂的炮竹,挂上红红的灯笼,自此,这猛兽再也不来祸害乡邻了。于是,过年之际放炮竹、贴春联就演习成了一种风俗习惯,世代相传了。当然这也只是传说故事罢了。



现在人们过年放炮竹,炮竹声震响天宇,也寓意着旺气通天,兴隆繁盛。那炮竹连天的气氛,又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喜庆热闹。


但是,随着现在全球环境恶化,人们环保意识与安全隐患意识的增强,放炮竹的势头已有所减弱了。许多城市出台了禁放条例,只有在农村还有燃放,毕竟它是易引起火灾事故、爆炸的危险物品,所以必须得引起人们的重视了。


a梦美儿


过年家家都放鞭炮现在更大的意义是图个喜庆。中国的传统在很多的喜庆时刻刻都要弄个响声,好似乎是告诉人们这里有喜庆在进行,即使在当下也是国家元首接待外宾要放礼炮,国庆要放礼花,更不用说普通老百姓娶妻生子等等。事实上鞭炮与人们的生活相关,社会稳定繁荣,人们生活富裕,鞭炮应用上升;社会动荡,人们滇沛流离,鞭炮应用下降。可以说放鞭炮是人们生活好坏的一个指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过春节彻夜的鞭炮声,伴随着人们辞旧迎新,只是现在很多地方已禁放鞭炮。

鞭炮的功能想必是利用响声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最初的鞭炮是竹子,燃烧一整根的竹子也能发出声音,虽然现在很少有人烧竹庆贺,但从传统的春联,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看来,爆竹要比鞭炮历史更悠久,名声更大。

放鞭炮的意义从古至今已很多,但就春节放鞭炮的意义更多是辞旧迎新。一年四季,从春到冬,播种收获,付出收入,到了春节总结过去的一年,有得有失,有亏有赚,走运的欢天喜地春节多放鞭炮,企盼来年锦上添花,倒眉的春节放放鞭炮,昐着送走不好的运气,迎来新的一年万喜胜意。


桶叔


放鞭炮是一种过年风俗,古代是为了驱赶野兽,后来演化为招财进宝,迎新纳福,家里办婚事也需要放鞭炮庆贺,近代放鞭炮的功用则更加丰富,公司工厂开业,迎娶新娘,考上大学,孩子满月,甚至高龄老人仙逝,都要放鞭炮,美其名曰“喜丧”。

以往每逢过年,农村家里比较富裕的不吝金钱慷慨购买鞭炮,过年期间肆意乱放开心取乐,因此导致鞭炮崩手炸眼等安全事故数不胜数。

这样的事不比车祸,索赔都很困难。此外,市区因此引发火灾空气污染垃圾遍地等社会问题也是不胜枚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放鞭炮不是文明之举,尤其是在人流密集的城市区乱放鞭炮祸患远远大于它们升空爆响那一瞬间带来的小喜悦,禁放之声越来越强烈。我所在的城市,今年已经是第三年禁放,大家遵守的很好,偶尔有人当街燃放,警察会及时处理以儆效尤。

个人认为,凡事就是个习惯,年年放鞭炮习惯养成了,就不会有人再考虑这个习俗的来历以及是不是不文明,只图自己或者几个人开心,盲从,无意识,就像看见别人吸烟很有意思,自己也效仿,结果扔不掉烟瘾是一个道理。如今大家不放鞭炮的习惯养成了,深入人心了,反倒让少数偷摸燃放烟花爆竹的无地自容。

过年不放鞭炮,还有很多文明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有人选择购物,上图书馆,打打麻将,玩玩球类,到外地旅游,都很有意思,何必费钱冒着生命危险玩放鞭炮这类游戏呢?为了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大人也应该放弃鞭炮。


掌上秦皇岛


有说是为了驱赶"年"兽,我想或许只是为了热闹吧!因为一般认为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岁末年头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以前有说燃竹子发响声,但烧响竹能有多大动静?而火药的发明是唐朝的事,鞭炮的发明和使用是唐宋才有的。过年燃放爆竹之风到宋代才普遍的,宋代文人所记比唐代更加丰富:“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陈与义《除夜二首》)、“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当然,最著名的还是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成了过年时最流行的名句。宋末元初,爆竹已成时人过年时必备的“年货”。

所以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只是为了祈福庆祝吧。




水涌山叠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非常凶猛,于是年三十夜,人们聚集在一起,点燃一捆捆的青竹,冲天的火光和噼里啪啦的爆裂声把年吓跑了,这应该是放爆竹的由来。

唐代还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诗句,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宋代随着火药的发明,民间也有了火药填充的“爆仗”。

到了近代,过年放爆仗更多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近几年由于空气的污染,很多地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仍有很多人通过燃放爆竹表达自己祈求幸福的心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