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7 “強於晉獻公,亡於晉獻公”,春秋霸主被“三家分晉”的根源

春秋時期晉國,很長時期都是強國,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即使到了春秋晚期,晉國內亂,無暇東顧,造成吳越崛起,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都以和晉國接壤為榮,尤其越王勾踐在會盟時,力邀晉國參加,以顯示威望,但被晉國拒絕,可見晉國在解體之前,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不稱霸,也是事實上的霸主。那麼晉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大夫坐大的情況呢?一切的根源都是源於晉獻公的一些過激做法。

“強於晉獻公,亡於晉獻公”,春秋霸主被“三家分晉”的根源

晉國自“曲沃代翼”之後逐漸崛起,在晉獻公即位後,他的曾祖父成師的公子、公孫(史稱桓莊之族)也不少,這些同宗時時想著效仿當年的“曲沃代翼”幹掉詭諸,晉獻公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於是以士蒍之謀,離間群公子,累計用8年的時間屠殺這些本家的同宗。本家的人殺得差不多了,基本上也就沒什麼問題了,但血腥的殺戮慣性使得詭諸不由自主的把毒手伸向了自己的兒子。前672年,即晉獻公五年,“伐驪戎,驪姬、驪姬弟(妹妹),俱愛幸之。”驪姬為了給自己的兒子謀取繼承權,經過姐妹的一系列陰謀奪嫡活動,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詭諸的殘忍本性,前655年,太子申生被逼死,重耳、夷吾出奔逃出了晉國。驪姬還使詭諸和晉國的群臣盟誓,都不許接納或者幫助外出的公子。到此,雖然詭諸自以為完全解決了隱患,但是卻留下了更大的隱患。

“強於晉獻公,亡於晉獻公”,春秋霸主被“三家分晉”的根源

詭諸的做法對晉國的未來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國君的兒子從此一般不被留在本國,這成了一種制度。這個措施雖然當時起到了穩定內部的作用,但是長遠看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紛紛裂變,晉國因為公室的人員和力量極其單薄,導致國君的實力漸漸被架空,各個大家卿大夫不斷坐大,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三家分晉”,至此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不復存在。所以說晉國強於晉獻公,亡於晉獻公。起源於晉獻公時期的“殺盡群公子”,和“盡逐群公子”的做法是晉國滅亡的根源。

“強於晉獻公,亡於晉獻公”,春秋霸主被“三家分晉”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