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上古傳說中的不周山在哪裡?有哪些關於不周山的傳說?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關於不周山傳說那一定能和顓頊帝時期的共工扯上關係。



在逐鹿之戰前黃帝和炎帝就發生過部落領袖爭奪戰,炎帝以失敗告終並歸附了皇帝部落。黃帝的對手不單是蚩尤一個,後來的刑天也算一位,而且爭帝之戰也延續到了黃帝之孫顓頊帝,這次作為爭帝主角的共工曾經是炎帝部落神農氏的後代,這些在山海經中都有記載,共工與顓頊之戰也算是炎黃爭帝戰的延續。




記錄共工與顓頊戰爭的版本基本上都一樣,如果按照神話傳說來講這一戰的話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淮南子》中說的: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因為這句最接近山海經記載不周山傳說的事情,越接近事實的傳說才值得我們去考論。傳說不是空穴來風的,且不管他們究竟是什麼原因發生的爭鬥,因為實在無法追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戰爭必是利益之爭,如果說“刑天無頭操干鏚”是形容失敗者不屈意志的反抗,那“共工怒觸不周山”就是不甘受辱抗爭到底的精神。那為什麼共工非要撞不周山呢?有關記載是這樣的: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原來不周山是擎天之柱,共工撞的就是天爭的就是地,要爭就要獲取最大的利益。“這句神話傳說也解釋了我國地勢為什麼是西高東低的緣故啦”!





不周山具體在哪更是無從考證了,按照《山海經·西山經》說的不周山大約在今內蒙境內,從神話傳說還原歷史的話應是:黃帝在逐鹿之戰後定都中原靠近黃河流域,那時候的原始地貌和交通狀況來看,不周山不會太遠,更不會像有人說的出現在國外,因該是在西北方,現今甘肅與內蒙交界之地。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我們所說的“不周山”,典出中國遠古神話《共工怒觸不周山》!

關於不周山,古籍《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有此一段記載:在西北之海以外,偏遠而荒涼的地方,有一座因山體斷裂而無法合攏的山,叫做不周山。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當年水神共工在與顓頊爭奪部落首領之位的過程中落敗,一怒之下撞向不周山,由於不周山是支撐著日月星辰的四大天柱之一,不周山被撞塌之後,天地向西北傾斜,江水河流都彙集到了西北荒地。

探究不周山的具體位置,可以根據《山海經》中的記載得到很多訊息:

  1. 不周山被比喻為“天柱”,說明不周山高聳入雲,是一座極高的山。
  2. 不周山的山體是殘缺不全的。
  3. 不周山位於西北之海外的荒涼之地。
  4. 不周山的周圍有廣袤的河流分佈。

研究《山海經》的寧夏學者高嵩苦苦找尋了八年終於確定,位於寧夏與蒙古分界處的賀蘭山,就是上古時代的不周山。 賀蘭山脈的主峰位於銀川西北,海拔達3580千米高聳入雲,山脈的東西兩側有荒漠,正對應了《山海經》的記載。

據考證,大禹治水治水時,由於賀蘭山阻礙黃河向西北流動,所以大禹將賀蘭山劈開,令其變為一座“殘山”,而殘山與“不周山”的殘缺相吻合。

賀蘭山脈周圍的河流錯綜複雜,河流走向西北,荒漠與山地之間有傾頹感,符合神話故事中“天柱坍塌河流向西北會聚”的記錄,

被劈開的山體形成了巨大而空曠的山谷,山谷的石壁上雕刻著很多年代無法確定、形狀詭異、構圖怪誕的壁畫、符號以及幾何形狀,許多形狀與《山海經》上記錄的異獸相吻合,專家推測為上古文明。賀蘭山脈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山體形狀、荒漠分部、河流走向,包括山壁上記錄的上古壁畫與《山海經》所描述的“不周山”達到了百分之八十的相似度,大部分學者認同了賀蘭山就是不周山的論點,但是仍存在爭議。

有一小部分學者認為,遠古時期的崑崙山與不周山是不存在於地球上的,

原因就是《山海經》中所記錄的“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共工怒觸不周山”、“黃帝大戰蚩尤”等等更像是一場外星種族之間的博弈, 得出這種論點的學者們提出了一種“外星殖民論”:

在上古時期幾個外星種族同時來到地球,在地球上展開了一場殖民地爭奪戰,這些外星種族在地球上建立了古埃及文明、古瑪雅文明、古華夏文明。

在黃帝大戰蚩尤之前,外星種族內部發生了戰爭,共工與顓頊為了爭奪神農族首領的位置產生了內鬥,共工落敗後一怒之下撞碎了外形奇異的“傳送器——“不周山”,使外星種族無法回到母星,只能在地球上殖民。

若干年後,黃帝(軒轅族)與蚩尤(神農族)兩個外星物種的首領,為了爭奪華夏大地的殖民權而發生鬥爭,黃帝的外形與人類相似,而蚩尤的外形更像是野獸,最後黃帝藉助應龍的力量殺死了蚩尤與夸父,獲得了華夏大地的殖民權,黃帝成為了華夏人族的始祖,而應龍則成為了代表華夏人族的圖騰。

當然這種說法建立在假設之上,賀蘭山是不周山的說法,更具有說服力。


白話歷史君


傳說中共工怒撞的不周山不是山,而是天柱。所以我們尋找的位置是這根天柱在哪裡。


第一,不周山的傳說

根據傳說這根天住位於天地的東邊,神話中的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地之間有天梯供神仙往來人間,有四根天柱分別支架在天地的邊上,防止天地再次合攏,也算是尊重前輩盤古開天僻地的成就。

不周山這根天柱被撞斷之後,天和地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天上的日月星辰都向東邊傾斜;地面上的山川移動,江河之水也向地勢較低的東方流去。至此形成了日月星辰從此每天都會從東邊升起,然後到西邊降落;大河大水也只會向東奔流。這就是傳說中的東昇西落現象的形成。


第二,不周山的位置

《山海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一部地理學的書籍。書中的格式均是山外有山,山的那一邊。據說美國人對《山海經》很痴迷,拼命地研究它。根據《山海經》記載,大禹治水到過東南亞各地,那時沒有飛機,他是怎麼到的呢?道家說她是騎在龍背上飛的。所以《山海經》是一本非常神奇的書,裡面記載了各種各樣的國家和各種各樣的人類。不周山在此也是可以找到源頭的。
不周山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
崑崙神話是中國古典神話中最有影響力的神話系統,大禹治水、伏羲女媧的故事,道教樂園與龜山金母等許多經典神話故事都出自崑崙神話。傳說崑崙山是眾神的樂園,山上住了各路神仙。神仙所在的地方必是人跡稀少之地,不論環境和人文氣息,都是上等的地方。
在崑崙神話中有一位悲劇英雄,就是上面所講的共工。共工是一位水神,長相奇特,人面蛇身。在與統治者的鬥爭中,他被打敗,於是撞向了圓圓的大山,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天柱。不周山的前身就是天柱,因為被攔腰撞斷了,成了兩截,故人們改名叫成了“不周山”,意思就是不再是圓圓的山了,周是圓的意思。
傳說被撞斷的不周山,上半截被元始天尊煉成了翻天印,下半截被建成了道場,名叫崑崙山。

所以不周山就是崑崙山,又稱崑崙虛,是中國第一神山,有“萬山之祖”的美稱。它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幹脈,全長約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寬130-20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這就是不周山的位置。


讀書悟道


不周山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其中一座山的山名,是人間的天柱,被共工在一氣之下撞斷,使天崩塌,凡間即將面臨一場大的災難。

就在這個時候,女媧挺身而出,煉石補天,才讓人間生靈免遭塗炭之苦。古書記載,據說在崑崙山西北。

記載不周山的書籍有《山海經》。今天就從這兩本書找到不周山的所在。

《山海經》中記載:

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有獸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於泑水,無草木,多青雄黃。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西方第三列山系之首座山,叫做崇吾山,它雄居於黃河的南岸,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見冢遂山······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野鴨子,卻只長了一隻翅膀和一隻眼睛,要兩隻鳥合起來才能飛翔,名稱是蠻蠻,一出現而天下就會發生水災。  

往西北三百里,是座長沙山。泚水從這裡發源,向北流入泑水,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多的是石青、雄黃。  

再往北三百七十里,是座不周山。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見諸山,高高的居於嶽崇山之上,向東可以望見泑澤,是黃河源頭所潛在的地方,那源頭之水噴湧而發出渾渾泡泡的響聲。這裡有一種特別珍貴的果樹,結出的果實與桃子很相似,葉子卻很像棗樹葉,開著黃色的花朵而花萼卻是紅紅的,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煩惱憂愁。

根據上面這段話,可以提煉出幾條有用的信息:

不周山位於崇吾山西北將近七百里;不周山可以看見黃河的源頭,而黃河的源頭眾所周知是在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噶達素齊老峰;不周山是非常高的山峰。

有人考據出崇吾山是在甘肅、青海一帶,不周山又在崑崙山西北,而且不周山能夠望見噶達素齊老峰,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山峰只有木孜塔格峰。

木孜塔格峰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與西藏的交界處,是可可西里山脈之一座山,海拔6973米。

1895年,英國探險家利特爾戴爾率領的一支探險隊由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翻越崑崙山脈向西藏進發,測量該山峰海拔7723米。1984年10月6日,新疆自治區登山隊4人攀登此峰攀登,重新修正海拔為6973米。


詩書君


不周山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名山,相傳是人界通往神界的唯一通道。


最早記錄不周山的是《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據考,不周山在崑崙山西北,崑崙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最高峰位於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的公格爾峰,海拔大約7649米,山頂嚴寒,終年積雪,所以在古代的科技條件下攀登不周山,比在當今科技支持下攀登珠穆朗瑪峰還要難。


相傳崑崙山居住著一位神仙“西王母”,人頭豹身,由兩隻青鳥侍奉,被奉為道教正神,古代是母系社會,所以傳說中神仙是女性比較合理,應該是當時一個比較強大的母系社會的首領,打了只豹子,並將豹皮剝下包裹在身上保暖,同時,她可能馴養了兩隻高原上的鷹隼,由於其強大的實力,其地位也逐漸比周遭的部落高起來。


上古有顓頊和共工氏兩位領袖,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共工氏是炎帝的後代,共工力氣大,顓頊則更善權謀,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過一場激烈的鬥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共工氏得不到民眾的支持,於是他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於是就有了“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傳說,當時應該是發生了雪崩,產生了山體崩塌、河川變流的奇景。


古代把不周山奉為天柱和天神居住的地方,類似於希臘神話中的奧林匹斯山。


崑崙山與古代的夏、周、羌幾個民族的活動都有聯繫,中國民間神話中崑崙山上的主角是穆天子,周代穆王繼位時已經50歲了,在位55年而崩,穆天子乘坐八匹馬拉的車子與西王母相會,應該是周穆王駕崩之後,在崑崙山上修了帝陵,於是就出現了“穆天子乘坐八匹馬拉的車子與西王母相會”的事。


崑崙山上有個“死亡谷”,號稱崑崙山的“地獄之門”,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們放牧的天堂,但是在崑崙山生活的牧羊人卻寧願沒有草吃使牛羊餓死在戈壁灘上,也不敢進入崑崙山那個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這個谷地即是死亡谷,谷裡四處佈滿了狼的皮毛、未知生物的骸骨、以及荒丘孤墳,這和崑崙山高寒惡劣的氣候、稀有的生物物種、強烈地磁現象不無關係。


鬼吹燈中也有關於崑崙山的記錄,《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就是把崑崙山作為探險的起點,古精絕國遺址也就是尼雅遺址,尼雅與樓蘭,是我國最著名的兩座已湮沒的古城廢墟,尼雅位於中國西北部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發源於崑崙山脈呂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經此向北延伸,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紀,這裡還是一片繁榮的綠洲,是西域"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處東西交通要塞。


古精絕國因為其繁盛一時的西域文明,被稱為“東方龐貝古城”。


盜墓筆記《雲頂天宮》中就出現過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崑崙胎”,據傳在唐朝的一本文獻裡提到過,西漢末年,在崑崙山的巨型冰斗下底下,當地藏民發現過一個巨型冰胎,大如山斗,五官已經具備,還是一個女嬰,於是‘地生胎’就被叫做‘崑崙胎’,後來還在那女嬰的肚臍眼上修了個廟,叫做崑崙童子廟,歷史唯一記載埋在‘崑崙胎’裡的人,就是黃帝。”


神秘的崑崙山,還隱藏著許多未解之謎。



[水文茶山 Hansel林大白]

Hansel林大白


------------------先說答案------------------

不周山,已經崩毀,只剩廢墟

不周山=一座百公里高的巨型金字塔

不周山,曾坐落於塔里木盆地中心

西北海=塔里木盆地曾託存的廣闊水域,後隨不周山崩毀而被填埋

塔克拉瑪干沙漠=不周山廢墟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天柱廢墟

----------------正文解析·探尋不周山---------------

由於上面提到金字塔的奧秘,而不周山的神話傳說與華夏文明的起源有直接關聯,因此順便作一番探尋,以期追尋上古先人的足跡,為炎黃子孫的未來文明之路找回更多的信心,同時給後來探索者一個全新的視角與研究方向。

意志的碎片散落在時空的每一個角落,只需重新拾取眾多碎片,再通過有機的結合與邏輯反構,就可還原意志展現在歷史長河中的全景,這是本外一篇的哲學指導思想。

1、上古神話傳說

2、塔里木盆地場渦

3、不周山

4、天柱

5、西北海

6、“天”與太陽消失

7、沙漠成因

8、塔里木盆地地質變遷史

9、相關疑問解答

10、後記

-

1、上古神話傳說

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

中國古代神話,對於不周山與天柱的描繪,最著名的莫過於“共工怒觸不周山,後天柱折”的故事,除了《山海經·大荒西經》描繪“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及考證不周山在崑崙山西北方向之外,就是不周山崩之後“天開一口,洪水四溢”、“女媧補天”等等的神話故事了,再無更多資料讓人們去直觀理解不周山的全貌。

也看到有好多人因好奇不周山的傳說而在現實地理中尋找不周山,但都沒找到,在於他們前提就出錯了:不周山的記錄是“不周山崩”,崩的詞彙是崩塌、駕崩、山崩地裂等等,是倒塌破裂的意思。不周山崩,就是不周山倒塌破裂成碎片的意思。許多人都是打算在地球上找到某座完整的山來說這是不周山那是不周山,這真是南轅北轍。倒塌破裂成碎片的山,怎麼還能找得到完整的模樣呢?最多隻能找到殘骸廢墟而已。這是其一。

人們看到的所有高大山峰,都是自然形成的,於是大多數人觀念中天然的會認為不周山也是自然界形成的某座山峰,而這就未必了。萬一是非自然力量原因形成的呢?這在於“共工怒觸不周山”這句話拓展出來的可能:這句話一般解釋是“一個叫共工的大神因憤怒而用頭撞(崩)了不周山”,既然有“用頭撞崩不周山”的能力,顯然也有“用手建造不周山”的能力,同時既然有“共工”一位大神,說明其身邊周圍有許多類似能力的大神,比如其傳說中的對手“祝融”就是一位。

傳說共工與祝融兩位大神曾相互火拼,顯然不會如武俠小說裡江湖對決的兩個高手相約某個地點比內功比身法,然後另外幾個人旁觀而後流傳出來,因為這樣結果不會流傳得世人皆知,而應是兩大神的集團相互群毆,並且非常激烈,才會所見者廣,流傳千古。按現代人的理解,這麼兩大集團,那就是上有BOSS,下有小弟的組織結構存在,於是說不周山可以是非自然力量形成的。這是其二。

在本書開頭篇曾提到上古神話故事,是上古時期重大歷史事件的縮影。“共工怒觸不周山,後天柱折”這些宏偉場景絕不是遠古部族間的幾百人的冷兵器械鬥那麼簡單,而是上古時期星際文明之間的戰爭在地球戰場上的一個局部場景,這場戰爭的場景是如此的宏大,已至於化為整個華夏民族的歷史記憶,而讓後代口口相傳併成為神話。

這是神與魔之間的戰爭,而人類只是被動參與者。神,即更高科技層次的文明族類,魔,即惡神。這次戰爭,是封神榜的故事背景,在商末周初進入信史時代之後,時間被定格在商周,並與商周歷史混為一體。

上古時期地球人類文明曾經一統,《山海經》是整個地球的地理志。一萬年以前,由於神與魔之間的衝突,造就曠古宏偉的戰爭,並導致不周山崩,天柱折,天地分離,而後洪水四溢,生靈塗炭。

李衛東先生在《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一書(注)裡論證“天”就是月球,也就是神的宇宙飛船,曾經停靠在不周山上空,並向人們描繪了一場整個史前神創造人及人類文明的毀滅過程。書中觀點論證充分,邏輯合理,客觀地展現了人類史前文明的形態:人神共居。

不過書中只提到“天”曾經位於地球的西北部,大概在中國甘肅酒泉附近的上空,但未考證不周山與天柱的具體地理位置及後來情況。這裡用場渦理論,金字塔結構原理,及中國上古神話傳說,結合《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的整體觀點來探尋不周山的全貌。

2、塔里木盆地場渦

要是你是一個人類地質勘探員,在發現一個巨型礦之後,你將如何去開採?顯然要在礦區邊上,建立能源供應站,生產區、指揮區、宿舍食堂一應具全,運輸通道與運輸工具依次規劃,還有足夠的勞力去操作採礦、選礦機械等等,其中能源供應是重點。

要是你是一個星際地質勘探員,在一個叫地球的藍色行星上的最高高原底下發現一個巨型礦之後,且這個礦有250萬平方公里(也即青藏高原的面積),同時知道金字塔結構能簡單直接利用行星內部振動能量的玄學原理,將如何選址建造這個金字塔的塔基?

顯然,這個金字塔的塔基,要選在地殼某處場渦的渦心處!且這個場渦的能源供應力度,要與這個250萬平方公里的礦量相匹配,同時這個場渦要離這個礦距離儘可能地近,好多現代電解鋁廠造在水電站邊上就是這個道理。

於是你翻開地球地形圖,去尋找這麼一個場渦。是的,那就是青藏高原邊上的這個塔里木盆地巨型場渦!

塔里木盆地,是史前巨型火山口冷卻內縮後的地質地貌結構,整體是橢圓狀的環形山脈形態,於是在整個塔里木盆地,分佈一個巨型場渦,地內振動從盆地中央位置的渦心處噴發而出。這個場渦帶來當下盆地沙浪波紋分成兩種形態,可以通過衛星圖直觀區別:一種是渦口內區域的地內垂直振動導致的皺褶沙紋形態,一種是渦口外圍的渦流導致的平穩沙紋形態。

3、不周山

找到了這個巨型場渦,於是你又開始就地取材,規劃建造一個金字塔,以供採礦及其它能源之用。這個金字塔,就是不周山。不周即方,方的山,即金字塔,不周山,是上古時期的一個巨大金字塔,是神,即更高科技的文明族類用來提供能源之用,塔頂有連接地天之間的電梯,即天柱。

為達到汲取地內振動能量最大化,所建造的金字塔塔基也要儘可能的大,當然也不能無限大而浪費,於是選取渦口內切正方形來達到這一效果。可以估算一下這個渦口內切正方形塔基的尺度:大約是200公里長*200公里寬。對應的頂點高度按金字塔的“自然塌落現象的極限角和穩定角”,準確說是51度51分09秒,這裡簡略統一取52度,大約在128公里之高。

由於不周山上還要建天柱,因此這個金字塔並不是如埃及金字塔那樣的純錐形結構,而是如瑪雅金字塔那樣的梯錐形結構,於是可取這個高度的四分之三,大約為96公里高,這就是不周山的高度,大概是珠穆朗瑪峰8848米的十倍高。當然,這些數據及下面的數據都是一個估算,以作參考作用,實際的尺度得待未來不周山遺址實地考查才能確認,此外一篇就是在探尋這個遺址問題。

按四分之三高度的比例計算,塔頂的面積大約在50*50平方公里,如此估算得不周山的體積為168萬立方公里。

4、天柱

而天柱,是建立在不周山頂部的電梯通道,通過不周山彙集的地內振動能量來傳遞地與天(宇宙飛船,月球)之間的人員與物資。

同樣,可以考查一下天柱的尺寸。當然這裡誰都不知道天柱有多高,但仍可以猜測,只要猜測結果與當下某些事件相契合即可作為一個合理數據。

當下月球離地球大約是38.4萬公里,唯有通天文過望遠鏡才能清晰看到月球上的環形山。按李衛東先生的《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一書描述,某些少數民族的傳說記載月亮上的環形山清晰可見,由此說明曾在上古某段時期內,月亮曾離地球足夠近,讓人類肉眼可以看到環形山的全貌。

同時考慮到地球與月球這兩個星體的巨大尺寸,地表以太湍流強烈,即電磁環境複雜,不利於飛船控制,就如船舶會選擇河道的平穩區而不會停留在急流區一樣,月亮與地球不會是兩圓相切那麼的0距離接觸,必保持某個合理的距離,這個距離即讓地-飛船(月球)之間保持穩定,又讓連接通道盡可能的近以提高運輸效率及節約建築成本。

而地球空間是以太空間,地球磁場是以太旋渦的力場梯度分佈,當人造衛星在軌道上繞地球公轉時,其實是在以太渦流上漂移,而一般近地衛星高度在350公時高度以上,說明350公里高度以上的以太渦流相對平穩。那麼地球與月球之間的最近距離,應在350公里以上,而安全距離應在三倍以上,即1050公里以上。

考慮到神對52度角這個“自然塌落現象的極限角和穩定角”的偏好,可以用地球作為52度邊角的等腰三角形的內切圓,而飛船的中心作為這個等腰三角形的頂點,於是可以推斷天地之間的距離,即不周山+天柱的高度,大約在2243.5公里左右。而天柱的長度在2147.5公里左右。

而再參考塔里木盆地中心到撒哈拉沙漠最西端的非洲西北海岸,大約在9500公里左右,那麼天柱粉碎後形成的粉塵散主體落範圍與之相當--塔里木盆地中心位置2243.5公里高度的粉塵碎片主體可漂落到非洲西北海岸,因此說這個2147.5公里是一個合理的數據。

由此可以估算天柱的體積為536.9萬立方公里。

建造這麼一個巨型金字塔,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於是神用自己的基因結合地球上各動物的基因造了人,教導人類科學知識,操縱機械,在全球各處海岸處採沙造塔,在青藏高原下開山挖礦。礦,即鑽石礦,在上古神話中被稱為“五彩石”。

沙子則是全球各大洋海岸線處經過億萬年沉積下來的,被採挖後在環太平洋海岸附近形成各大海溝,比如著名的智利海溝。這些海溝其實是挖沙之後留下的巨型坑渠,而非科學界所謂的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作用所致。翻開地球地形圖就可知,各大海溝主要存在於環太平洋海岸地帶,而其它大洋與大陸交接處幾少有大海溝,科學界用板塊撞擊理論導致海溝形成,也是無法自圓其說的。關於海溝的探討是另一個話題,這裡只略提一二,就不再展開論述。

5、西北海

看官可能會覺得這樣描繪不周山,甚是不可思議,這山也太高太大了。不過這座金字塔,相對月球這艘宇宙飛船的3476公里的直徑來說,仍是很小的。同時,這樣描繪與推論,與眾多現象與記載是相契合的:

其一是與不周山處於崑崙山西北方向,及位於西北海的記載是契合的。

只要翻開中國地形圖就可知道,崑崙山脈的西北方向,就是塔里木盆地方向。而盆地原本存在廣闊水域,即為西北海。

由於塔里木盆地是一個巨型火山噴口冷卻後的地質結構,因此類似於常見的死火山口,是一個內凹狀的地質結構,並且由於雨水彙集而形成一個天然湖一樣,比如人們比較熟悉的長白山的天池,塔里木盆地在史前,由於千萬年彙集青藏高原的雪山融水與雨水,而成為一片廣闊的海域,也即《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的“西北海”,其實就是塔里木盆地託存著的這片廣闊水域。

西北海具體的海岸線,可以通過當下塔里木盆地的沉積岩分佈範圍來確定。

人們之所以對《山海經》記載的“西北海”感到莫明其妙,不能判定其方位,在於上古時期這片海真的存在過,只是後來隨不周山崩塌而消失了而已。

其二是與神的能力契合的。

若月球真如《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所推論的那樣是神的一艘宇宙飛船,那麼不周山這個相對於人是巨大超現實的建築物,對神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有造出3000公里尺度的能力--這是月球直徑尺度,自然對於造就200公里尺度的建築是不在話下的--這是不周山塔基尺度。

其三是與地球沙漠大部分集中在塔里木盆地與撒哈拉沙漠之間的範圍是契合的。

科學界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氣候乾燥岩石風化來說明這些沙漠的成因,豈知這仍是科學界本末倒置的結論:是這些沙漠的存在,導致了這些地區氣候乾燥長年不雨,而不是這些地區氣候乾燥導致這些沙漠。

除了許多氣候乾燥的地方只有戈壁與風化岩石外,另外如相近緯度的同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中國南方山地、印度半島,北美洲大平原都沒有乾燥氣候及對應的沙漠,科學界用“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為沙漠主要成因根本無法自圓其說。

其四是與這些區域沙漠沙子的量相契合的。

地球上這麼巨量的沙子,卻集中的塔里木盆地到撒哈拉之間的這塊區域,無法用氣候成因解說。而不周山與天柱的體積,只有在以“1百萬立方公里”為體積計量單元的情況下,才能形成這麼廣袤的沙漠。

6、“天”與太陽消失

李衛東先生在其著作《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中曾解析甲骨文的“天”字,就是上古時期人類對月球描繪,其實他只說出一半景象。

按象形文字是對事物直觀簡約的描繪創作,及上面關於不周山的分析可知,“天”字在上古時期,是宇宙飛船(月球)懸停在不周山上空,並通過天柱連接的形象,不周山山頂由於側向激波作用,導致有一層UFO雲霧長年覆蓋。“天”字核心意思自然是月球。

這裡還可以順道解釋一下“天圓地方”的真正意思:天就是月球,是圓的,地就是不周山塔基,是方的。現代人將“天圓地方”一詞當成上古時期人們錯誤認識天地形態的例證之一,不過是現代人自己不理解上古時期的“天”、“地”內涵而已。

《山海經·大荒西經》描繪的“有山而不合”一句,也不是現在人想當然的翻譯成“山斷裂而合不攏”,而是這山太高太大了,不象普通山的兩條山稜斜向上相交後合成一個頂點,而是呈“八”字型向天上延伸而合不攏。《山海經·海內西經》還記載古崑崙,“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圓八百里,高萬仞。”這與本章節推斷的不周山有一樣的方位與規模,因此可以判定崑崙之虛=不周山。這同一地方有不同名稱,就如北京與首都的稱呼關係。

而《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一書也提到太陽消失的記載。

李衛東先生推測是月亮受到攻擊後,其碎片在繞地軌道遮擋了陽光所致,主體並不是如此,而是不周山與天柱被損毀之後,產生的巨量碎片與粉塵瀰漫在整個地球大氣層與繞地軌道中,遮擋了陽光,這是真正的暗無天日。試想2243.5公里高,536.9萬立方公里的天柱粉塵碎片從塔里木盆地沿西北非方向摔砸下來,在大氣層得激起多大多廣的粉塵?那會是全球性的幾個月的沙塵暴!

7、沙漠成因

學術界說塔里木盆地的成因緣於大陸漂移,更誇張者據說是1995年中科院某幾人說是由南極方向漂移過來,這真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完全是無稽之談。而學術界用塔里木盆地的沉積岩來說明這是海洋變遷的結果,並以此來否定塔里木盆地的小行星(隕石)撞擊說,其錯誤在於:

一是搞反了次序。

塔里木盆地曾經有過海洋環境,這是成盆地之後彙集青藏高原雪山融水與雨水後所致,海洋環境並非發生在成盆地之前。也即小行星撞擊說與塔里木盆地有過海洋環境並不衝突,而是學術界自身認識錯誤導致非此即彼的二元論。

二是被西方的“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氣候乾燥致沙漠”錯誤理論所誤導。

若這個“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氣候乾燥致沙漠”理論正確的話,那會有南北兩條環地球沙漠帶,在於副熱帶高氣壓因地球圓周結構及自轉公轉運動,會按季節輪換而對稱地分佈在南北半球的中緯地區,這是這個理論推導的必然現象。

然而,地球沙漠卻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到撒哈拉之間的狹長斜向片狀區域,與這些沙漠同緯度的中國南方山地、華北平原、東歐南歐、北美大平原、巴西等等地區,卻都沒有沙漠。同時,人們看到乾燥氣候影響下的更多地方的地質現象,是戈壁、風化岩石等等環境,而非沙漠。

作為中緯地區環繞地球表面並南北緯對稱分佈的副熱帶高氣壓帶怎麼可能會有如此選擇性地只在北半球一個局部區域造就沙漠?顯然不可能。這是理論與現象不符的地方。既然理論不符合現象,只表明一件事:這個理論是錯的。

但人們找不到沙漠成因新的解釋,只能由這個謬論任意傳遞。

三是認識不到塔里木盆地沙化過程中的文明因素。

是上古文明的衝突導致了沙漠,而非天然形成。這麼巨量的沙子,存在於地球塔里木盆地、中東、撒哈拉這一塊相對整個地球面積不大的區域,僅用氣候乾燥、岩石風化來解說是遠遠不夠的。而許多地方沙漠化,在於這些地方本就落於沙漠邊緣,由於環境破壞導致沙漠邊緣向外擴張所致,並非本身地質有沙漠化的傾向。既然從自然因素推導沙漠成因是一個理論與現象背離的結果,那可以從非自然因素著手去探究沙漠成因:那就是文明的力量對大自然的改造。

造成學術界這種認識偏失的原因,根源仍在於建立在錯誤板塊理論基礎上的呆板分裂地看待這些地質的結構成因,而不是從整體上有機地聯繫各種地理發現與文明進程對環境的影響。同時被西方錯誤的進化論與偏頗性的考古發現所誤導,以為人真的是由猿類慢慢進化而來的,以為人類文明自上古時期起只是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一步步發展而來,從而忽視了上古時期存在更發達的科技文明,及這一文明對地球地貌巨大影響的可能。

8、塔里木盆地地質變遷史

整個塔里木盆地的地質成因與變遷,是青藏高原、阿富汗高原、土耳其半島、黃土高原、沙漠成因、煤炭成因、恐龍滅絕、冰河氣候、海洋沉積、環太平洋海溝、青藏高原底下空洞、神話故事、人類起源、文明衝突等等一系列地球歷史連續事件中的一環,而不是獨立的與其它事件無關的事件。

這裡可以用兩段文字來整理諸多地球大事件的關聯: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達400公里的小行星以小角度撞擊地球,小行星墜落時尾錐激起的巨量粉塵形成黃土高原,同時掩埋原黃土高原位置處的高大原始森林,形成山西內蒙古等煤礦。小行星墜落後接觸地表翻滾時形成天山山脈與阿爾金山之間的巨大凹陷地質結構,小行星撞碎地殼後形成史前巨大火山口,火山熔漿噴發冷卻後形成青藏高原、阿富汗高原、土耳其半島、橫斷山脈,流過的熔漿還填埋了中東、東歐位置的古海洋形成裡海,並將黑海與地中海分割成兩塊海域。火山口冷卻內縮後形成塔里木盆地,導致盆地是一個拗陷結構,底部是結晶岩結構,並經過幾千萬年彙集青藏高原及周邊山脈的雪山融水與雨水形成“西北海”。原青藏高原的熔漿掩埋高大原始森林形成高原底下的鑽石礦。爾後地球進入冰河期,恐龍滅絕,哺乳動物開始興盛。

一萬年前,神,即更高科技水平的文明族類,駕駛巨型宇宙飛船來到地球,造人當勞力,在環太平洋沿岸挖渠採沙,於塔里木盆地的西北海中心區域建立不周山與天柱,以作能源供應站及連接地面與飛船之間的運輸通道,開採青藏高原底下的鑽石礦,並教導人類文化與知識,飛船停留在不周山上空幾千公里高處。後神之間的衝突發生星際與全球戰爭,結果導致不周山與天柱損毀,並在人類中留下不周山崩、天柱折的神話傳說。宇宙飛船受損後脫離地球,導致地軸傾斜海水倒灌,整個人類文明毀於一旦,從而有後來的大禹治水半信史記載,與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大洪水傳說,及聖經的上帝造人、大洪水、方舟等等記載。不周山粉碎後形成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準噶爾沙漠及周邊沙漠等,同時填埋了西北海,導致西北海消失並形成盆地沉積層。天柱粉碎並墜落後形成中東阿拉伯拉沙漠與北非撒哈拉沙漠等。飛船在控制之下上升到地球上空,後有其它飛船過來修復,在天空中反射陽光,從而有“十日並出”的神話傳說。最後飛船停留在遠地球軌道守護人類文明,現代人稱之為月亮。

也即,塔里木盆地中心區域的地底有不周山塔基的廢墟,塔克拉瑪干沙漠及周邊沙漠是不周山的殘骸,中東阿拉伯沙漠、北非撒哈拉沙漠是天柱的殘骸,這就是不周山的核心奧秘之一。

9、相關疑問解答

1、問:這麼巨大尺寸的天柱豎在不周山山頂,那是否應考慮混凝土的強度能否支撐起這個建築的重量?

答:這個不用考慮的,因為任何混凝土的結構,在正常重力下都不能支撐起幾千公里高的天柱的重量,但地球表面的各個區域,並非都是正常重力。

地球空間是以太空間,萬有引力其實是宇觀以太旋渦向心力,這是以太旋渦理論的核心描述之一。

萬有引力在地表表現為重力,萬物都處在以太流之中。若百萬立方公里的天柱處天這個地球以太渦流之下,塔基自然經不起重力的擠壓而破裂粉碎。但金字塔結構會帶來地球以太時空的干擾--由於金字塔場渦的存在,會在金字塔塔頂上空形成獨立於地球以太渦流的以太旋渦通道,類似大氣裡的龍捲風一般的以太旋渦結構。就如龍捲風渦管內氣壓與高空低氣壓帶相通,其運動形態獨立於周邊空氣,金字塔塔頂上空的以太旋渦通道與太空相通,其運動形態也獨立於周邊以太,當天柱處在這個以太旋渦通道里,且還是離地面100公里以上的微重力環境,就不會受地表正常重力作用,於是不用擔心這個結構問題。

2、問:若按上古文明衝突導致不周山崩與天柱折毀,那這些建築的殘骸怎麼會是沙漠細沙的形態,而不是大顆粒的石塊或巨大碎片形態?

答:人們無法想象上古文明的武器有多科幻性與巨大能量,因此這裡只能用當下人類能掌握的最高能量構架即核武器的現實應用結果來類比--參考俄核武專家關於911雙子大樓分析為地底核武器爆炸的壓縮波導致的大樓粉塵化描繪證據是“全是微米級的粉塵”、“找到不指甲蓋大的碎片”。雙子大樓在核爆炸的壓縮波作用下化為微米級粉塵,那可以想象更巨大的能量作用於更巨大的不周山與天柱上,會產生毫米級的粉塵,而不是普通炸藥爆破大樓時的那種大碎片,這就是這些建築殘骸會是細沙形態的原因。

同時,不周山與天柱的主體成分是海沙,海沙無論怎麼用淡水清洗,都會含鹽,那麼就算有略大一些的碎片沒被粉塵化,在不周山崩塌後,再經過近萬年的風化與鹽的侵蝕而變回細沙。海沙含鹽,也是現代高樓大廈不得用於建築的根源。

3、問:還有什麼證據表明不周山是金字塔一說?

我國境內存在世界上最高的沙漠:庫木庫裡沙漠,海拔高度在3900-4700米之間。當下的任何地質構造理論,都無法解釋這麼高海拔沙漠的成因,只知道這地方存在沙漠了,不知道是什麼地質構造導致這麼一塊1600平方公里的高海拔區域,形成一個沙漠。而用不周山、天柱解體成粉塵後散落在周邊區域而成,則可以簡單地解釋這麼高海拔存在沙漠的原因。

另由於不周山崩天柱折之後在大氣層引起全球性沙塵暴,同時月球脫離近地軌道導致地軸偏折,使當時的南極洲大陸成為新極點,並因溫度驟降產生萬年積雪積壓與冰層。於是可知在南極洲大陸架的貼近地面的冰層裡,存在一個冰—粉塵混合層,這是在南極洲成為新極點時,粉塵降落與雪花降落混在一起並積壓後的結果。這些粉塵的成分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子有一樣的成分。自然,這有待南極洲地質考查的深入發現。

10、後記

通過本外一篇“探尋不周山”的分析,以後國人有能力挖掘出塔里木盆地中心區域底下的史前巨型建築殘骸,或能自由穿梭於星際,並發現月球是宇宙飛船的事實後,就不用驚奇這些與當下主流觀念認識相背的現象。

同時也可知,月球才是人類真正起源的地方,而非西方科學界憑几塊頭骨化石論證下的人類由猿類進化而來並起源於東非大裂谷一說。華夏一族才是神的後裔,華夏大地享有神州美名是有重大歷史淵源的,自然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話題,這裡受篇幅限制就不再展開探討。

關於生命的奧秘及演化,會在《廣義時空論附錄中·生命意志篇》中綜合闡述,而非達爾文進化論所謂的進化作用。

(注)1:《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一書原名《人類曾經被毀滅》,本人有幸收藏後一本。要理解上面這些描繪,看官務必先全觀李衛東先生一書《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內容,及中國上古神話傳說系列。

(注)2:這裡有一篇關於崑崙在哪裡的回答,兩者其實是一樣的,只是考證的方向不同,可以相互參考:巍巍崑崙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391662168135172353/


雪印子


我國的古籍中對不周山有所記載,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在《山海經.西次三山經》記載不周山屬崇吾山系,在黃河以南,南到哪裡,不得而知。

"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

不周山距離崇吾山六百七十里(可能為直線距離)。兩處說法有些矛盾,一會兒西北海之外,一會兒黃河以南。

《淮南子· 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共工確有其人,但不周山是一個虛構的山,雖說虛構,現實中一定有原型。

據歷史上的大多專家考證,認為不周山就是崑崙山,位於西方天界,高似天柱,是人間通往神界的界山,好像這樣理解才符合《山海經》原意。其實這只是神話手法,不周山在遠古人的生活圈裡有一個原型。受原型啟發而創造了一座神話中的神山。那麼不周山的原型在哪裡?又有什麼依據呢?

不周山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有缺陷的山,不周全的山,近來在河南方城境內發現這樣一座山,山上有共工天神的石塑,有祭壇及遍佈石海中的遠古守神石塑,這座山叫牛心山,早時叫靈山。遠觀靈山看到的山形與不周山吻合,靈山由三個山頭構成,之間有兩處凹陷,一峰大兩峰小,有一種豁豁牙牙不齊整的感覺,這正是遠古先民在此處創作神話中不周山的緣起,或創作神話故事的靈感地,或不周山的原型。想當年共工與重黎部落發生戰爭,不可能打到崑崙山去,在河南境內倒有可能。


劉懿壬


不周山是什麼山,在哪裡?

不周山☞ “有缺陷,不完整的山”。傳為天柱,可通天界之地,常年冰雪嚴寒,非常人可陟。《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淮南子》載,共工觸山,天空西北陷,星辰東昇西落。可猜,不周山在當時中原西北。

崑崙山☞ 位於中國西北,被稱“萬山之祖”,道教仙山。崑崙山同是極寒之地,冰雪覆蓋。以上種種與不周山甚是吻合。不周山,據考在崑崙山帕米爾高原一帶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山海經雖然扯淡,但也是地理水文志(公認的),部分可證實。


共工怒觸不周山

共工,上古大神,人面蛇身赤發,神農氏後裔,炎帝之後,形象褒貶不一。共工擅治水,創築堤蓄水,掌洪水,為水神。山海經載,共工“不食不寢不息”。又傳共工性兇,嗜殺,常以水作惡。共工有臣二: 一為相柳,人面蛇身,九頭身青;二為浮游。二人性皆惡。

版本1☞ 鬥祝融。共工為水神,祝融為火神,久不和(水火不容典出於此)。傳共工以相柳、浮游為先鋒,攻祝融,大地烏漆墨黑。祝融駕火龍迎戰,大地重現光明。共工敗,逃向大海,後又逃向天邊,直到不周山擋住去路。共工羞憤,一頭撞向不周山。一聲轟鳴巨響,無辜的不周山竟斷了。天塌地陷,洪水肆虐。後女媧補天就是接此演繹的。


版本2☞ 戰顓頊。見於《淮南子》。共工,炎帝后人,常年戰於洪水,有功於古農業灌溉,頗得民心。另一首領顓頊,黃帝后代。二人不和。顓頊向民眾稱☞共工“鏟高地補窪地”之法“觸怒上天”。眾人懼,共工失民心而敗。後,共工怒撞不周山,以守信念。於是天塌地陷,星辰西沉,河流東去,天象大異。最終,共工不言敗的精神和貢獻感動民眾,被奉為水神。其子后土,被奉為地神。

不周山與盤古

盤古,傳龍頭人身,生於混沌神族,中國神話中最古老的至高之神。據說盤古開天地後,力氣已盡,死後化身萬物。其中軀幹化為四極五嶽。

而不周山是上古神話的誕生的源頭之一,自然也是盤古軀幹的一部分化成的。至於是胳膊、腿,或大腳丫,就不得而知了。


總結↓

不周山見於《山海經》,上古神話中的道教仙山,傳通天界。上古神話多有提及。一個道教聖地,和上古神話有著扯不清的關係,無中生有的可能性實在低。

不周山,畢竟不是一隻簡單的可胡編的神獸。巍巍高山,古人可見。古人敬畏自然,完全可借一座常人難涉神秘之山,作為基礎發揮,這很符合古人思維。我大華夏山川延綿,而古人又何必費腦去捏造一個?而很多跡象表明☞ 不周山,在崑崙一帶。


上弦月A


對於不周山,很多人都覺得是崑崙山或者祁連山。因為山海經是中文記錄的,而將視線一直放在國內,這並不是山海經的世界觀。山海經所覆蓋的範圍非常宏大,有很多看起來非常奇特的妖獸神獸,如果放在中原根本找不到,但是放眼全球的話,是很容易發現的。所以不周山到底在哪裡,我們還得在世界範圍內一一排查。

我們先看看山海經對不周山的記載,在西北海之外,大荒的角落,有一座山中間不合,稱為不周負子,這座山上有兩隻黃色的野獸把守著。附近有兩條河,叫做寒暑之水,河西面是溼山,東面是幕山。

不周山在淮南子的記載之中將它稱為天柱,所以很多人都以為不周山的第一特點就是高大威武。但是在山海經之中的不周山是裂開來的,很明顯這是一個高深的大峽谷,個人認為這個大峽谷應該就是東非大裂谷了。

東非大裂谷附近的人類文明最早能夠追尋到360萬年前,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統一的國家,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如果我們的祖先來到了非洲這片土地,這裡的人們已經有了先進的制度,或者已經有了足夠讓我們祖先們驚豔無比的神奇建築,所以我們祖先會將非洲當作眾神居住地大荒,將埃及女王稱為西王母。

所謂的寒暑之水,很可能指的是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這兩條河從同一條源頭上分開,但是狀態完全一同,一條湍急一條平緩。而溼山很可能是瑪格麗塔峰,這座雪山常年落雨,而幕山更加明顯,是達尚峰,因為山體就像一座天幕。

與不周山最有名氣的幾位歷史名人,盤古、顓頊還有共工。不周山是盤古垂死之時以肉身化為山河湖海時,所幻化出的一部分。在淮南子之中,這座山被稱為天柱,然而這天柱卻是不周全的。所以在顓頊和共工戰鬥之時,共工一頭撞上不周山,就將這本就有殘缺的山給撞壞了。

天柱產生了變化,宇宙萬物都軌跡都發生了偏轉。日月星辰開始隨著上天的傾斜有了統一的行動軌跡,而大地也因為不周山的斷折而產生東南地,西北高的狀況,江河湖海都開始往東南處流動。

淮南子對於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有了更改,而在後世的傳說之中,這座山被傳得越來越離奇。有人說不周山是下界的人類能通往神族的唯一路徑,但是不周山終年積雪,環境嚴酷,很少有人能夠登上這座高山,達到仙境。所以人間逐漸出現了諸多仙門,人們修習法術強生健體,待到功德圓滿之後挑戰不周山,來到仙界之後得到神仙們的肯定,便入了仙籍,享受長生和逍遙。

毛主席曾經寫下詩篇“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對於主席來說,他是很欣賞共工的反抗精神的。所以說,不周山無論在哪裡,都已經深深記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人們對於不周山的揣測,不過就是想還原當年那場震撼天地的大戰,只是滄海桑田,守衛不周山的黃獸,大約也已經滅絕了。


木劍溫不勝


在劉滴川校詮的《山海經校詮》中關於不周山的位置有兩處描寫:



西山經中: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


練字

一、不周之山 [郭璞注] 此山形有缺不周帀處,因名雲。西北不周風自此山出。

二、嶽崇之山 [滴川案] 一作崇嶽之山。

三、潛 [滴川案] 本義為隱藏,隱蔽,此作源頭。或通源。

四、源 [滴川案] 一作原。作源,是也。

五、渾渾泡泡 [郭璞注] 河南出崑崙,潛行地下至蔥嶺,出於闐國復分流岐出,合而東流,注泑澤,已復潛行,南出於積石山,而為中國河也。名泑澤,即蒲澤,一名蒲昌海,廣三四百里,其水停,冬夏不增減,去玉門關三百餘里,即河之重源,所謂潛行也。渾渾泡泡,水湧之聲也。袞咆二音。

六、爰 [滴川案] 音元,於此。《荀子·賦》雲:“爰有大物,非絲非帛。”

七、嘉果 [滴川案] 善,美。《說文》雲:“嘉,美也。”見《山海經萬物綱目·果部·嘉果》。

八、桃 [滴川案] 桃樹之果實。朱橚《救荒本草》雲:“本草有桃核人。生太山川穀,河南、陝西出者尤大而美,今處處有之。”見《山海經萬物綱目·果部·桃》,並見《山海經萬物綱目·木部·桃》。

九、[郝懿行注] 勞,憂也。《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四卷引此經作“其實如桃李、其華赤,食之不飢”,與今本異。[滴川案] 勞,憂愁。經言嘉果可治療憂鬱症。見《山海經萬物綱目·主治部·勞》。


通變

再向西北三百七十里的地方叫不周山。它北面與諸毗山相望,與嶽崇山毗鄰,向東與泑澤湖相望,那裡是黃河的源頭。源頭的水噴薄而出,發出渾渾泡泡的水聲。這裡有種嘉果,它的果實像桃,葉子像棗,開黃色的花但卻是紅色的子房,吃了它,人就不會感到憂愁了。


大荒西經中: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溼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練字

一、不周負子 [郭璞注] 《淮南子》曰:“昔者共工與顓頊爭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維絕,地柱折。”故今此山缺壞不周匝也。[袁珂注] 郭注引《淮南子·天文篇》文。今本雲:“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今作“天柱折,地維絕”(《論衡·談天篇》《列子·湯問》篇並同)為異。《楚辭·天問》雲:“康回馮怒,地何故以東南傾?”王逸注云:“康回,共工名也。”又引《淮南子》,與此注同。蓋各所見本異也。經文“不周負子”,《文選·甘泉賦》、《思玄賦》注及《太平御覽》卷五九引並無“負子”二字,郭注亦只釋“不周”,“負子”二字蓋衍文。《西次三經》雲:“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郭璞注云:“此山形有缺壞不周幣處,因名。雲西北不周風自此山出。”即此。

二、寒署之水 [袁珂注] 《三餘帖》(見百二十卷本《說郛》)雲:“半陽泉。世傳織女送董子(董永)經此,董子思飲,揚北水與之,曰:“寒。”織女因祝水令暖,又曰:“熱。”乃撥六英寶釵,祝而畫之,於是半寒半熱,相和與飲。經文寒暑之水,亦斯之類與?

三、幕 [郭璞注] 音莫。

四、禹攻共工國山 [郭璞注] 言攻其國,殺其臣相柳於此山。(《歸藏》)《啟筮》曰:“共工人面,蛇身,朱發”也。[袁珂注] 此經所記,蓋有二事,均共工神話之零片散見於此者。一曰“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是以山名不周,郭注引《淮南子·天文篇》文是已。一曰禹治洪水,逐共工,郭引《海外北經》禹殺相柳(《大荒北經》作“相繇”)事是已。然細按之,共工與顓頊爭及共工與禹爭,要無非黃炎鬥爭神話之餘緒而已。以其所爭之對象不同,而其人亦或為正面,或為反面,蓋皆神話流傳之演變,非可以一概而論也,說已詳《海外北經》“禹殺相柳”節注中。郭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神異經》亦引述之,而云“貪惡愚頑”,則亦詆譭之甚矣。


通變

在西北海以外,大荒的一個角落,有座山斷裂而合不攏,名叫不周山,有兩頭黃色的野獸守護著它。有一條水流名叫寒暑河。寒暑河的西面有座溼山,寒暑水的東面有座幕山。還有一座禹攻共工國山。

關於不周山的傳說,最有名的就是頭觸不周山崩了。

 共工氏,司洪水。《列子·湯問》雲:“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國語·魯語上》雲:“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史記·補三皇本紀》雲:“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絕。”《管子·揣度》雲:“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