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山海經》探(38):上古人神共住天地交通後絕地天通(上)

天究竟是否存在嗎?現代科學探測天空茫茫宇宙沒有盡頭。人類真的就是這樣孤單寂寞嗎?

古人不這樣認為。古人認為天是實際存在的,傳說在顓頊帝之前,天和地相距並不遙遠,清代龔自珍的《定庵續集·壬癸之際胎觀》說:“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下天,天與人,旦有語,夕有語。”可見, 上古曾經存在過人、神共居時期,神給人留下了上下之路,可以從地面到達天庭或者從天庭來到地面,這就是最初的“天梯”,所以上古還不斷有人到天上去遨遊一番。

誰到天上去了?上古華夏的人神共居時代,能到天上去的人還真不老少。上古百科全書《山海經》就有明確的記載。

《大荒西經》:西南海之外“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開焉得始歌《九招》。”說得清楚明白吧:以兩條青蛇為耳飾、乘兩條龍的人名叫夏後開(啟)。夏後開曾經先後多次上到天廷做客,並把天廷的樂曲《九辯》與《九歌》帶到人間,此後夏後開就開始演奏樂曲《九招》了。

《山海經》探(38):上古人神共住天地交通後絕地天通(上)

夏後開乘兩龍

夏後開是何人?夏朝的開國之君(生卒年不詳),也稱夏啟、帝啟、 、夏王啟,是“五帝”之一 的兒子,據《 》夏啟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夏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開始了 。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夏啟之外,還有人曾經到天上去過嗎?當然有的。

《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日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有個互人國,炎帝的孫子靈恝生了互人,互人能自由地在天地之間來回。“能上下於天”晉人郭璞注為:言能乘雲雨也。袁珂以為“互人之國”即《海內南經》之“氐人國”:“氐人國在 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郝懿行也認為:“互人國即《海內南經》氐人國,氐、互二字,蓋以形近而訛,以俗氐正作互字也。” 關於氐人具體形象, 注:“﹝ 氐 ﹞音觸抵之抵。盡胸以上,人;胸以下,魚也。”人首魚身的氐人可以自由地在天地之間來回,也是厲了害了。不過,人家畢竟是炎帝裔,神系的,不是常人可以理解。

此外,《海內經》還記載:“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於此,至於天。”郭璞注:“ 柏子高 ,仙者也。”按,柏高、柏子高、伯僑、北僑、正伯喬、徵喬、王僑,所指都是同一個仙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漢書•郊祀志》、漢·劉向《九嘆•遠遊》等都有所記載。

再之外還能夠“上下於天”的就是神職人員——大巫師們了。《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在大荒之中日、月降落的豐沮玉門山,有十位大巫師在這裡升到天庭或者下到人間(主要是傳達天庭的旨意啦)。《海外西經》也有類似記載:“巫咸國……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

《山海經》探(38):上古人神共住天地交通後絕地天通(上)

靈山十巫

可以看出,畢竟能夠上下於天的當然也絕非普通人,從文獻記載看,帶有這種特殊能力的一般多為以下幾類大神:一是“神系”直屬,如帝禹的兒子夏啟、炎帝裔互人等,二是仙道中人,應該是往昔世修行已經得道的高人一類,如柏高,三是專職的神職人員——大巫師們。

上古人是通過何種渠道登往天庭的?大約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世人所熟知的特別的交通工具——乘龍。人間之所以熟悉古人“乘龍”昇天的方式,大多因為《 · 》所記載的黃帝“乘龍昇天”:“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鬚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史記》還說“黃帝崩,葬橋山”,而橋山當地也有類似的傳說:黃帝乃有百一十八歲,巡河南時,晴天霹靂,有黃龍自天上來,與帝曰'爾命乃成,是歸天時'。帝知天命,上其背。過橋山(今陝西),帝請下,百姓自八方至,挽留無果,僅留衣冠。故葬衣冠於橋山,起冢為陵。

《山海經》探(38):上古人神共住天地交通後絕地天通(上)

黃帝乘龍昇天

黃帝為“五帝”之首,而夏後開則為“五帝”之末禹帝之子,其上天庭的方式也是乘龍。《山海經·海外西經》:“大樂之野,夏後啟……乘兩龍,雲蓋三層。”夏後啟乘兩龍,雲霧繚繞高達多層,把天廷的樂曲《九辯》與《九歌》帶到人間後開始演奏樂曲《九招》,說明夏啟也是受命於天的。

第二種方式是登“天梯”,就是地面通往天國的階梯。天梯約有兩類:

一類是以山作天梯,“天梯”之首當然是獨一無二的崑崙山了。作為萬山之祖、“龍脈”之源,崑崙山乃是天下中央之極,連接天地之天柱,上下天地之間必欲經此“天地之門”。《淮南子·地形篇》說:“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上乃神,是謂太帝(天帝)之居。”把從崑崙山登天的過程,講述的非常詳細。 當然這個專門天梯絕不是什麼人都能隨隨便便地想上就上的,由於是“帝之下都”之神明所在,所以為“非夷羿莫能上岡之巖”,下界凡塵是無從窺測天機的(參見《探(35):崑崙虛為天地之門天帝在人間都界之所在》)。

《山海經》探(38):上古人神共住天地交通後絕地天通(上)

海內崑崙之墟

二類就是以非常之木作天梯,這就是神樹“建木”。傳說中的建木生天地之中,高百仞, 、 等眾帝神都是通過這一神聖的梯子上下往來於人間天庭,所以是溝通天地人神的橋樑。

建木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山海經· 》:“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注:“建木,青葉,紫莖,黑華, ,其下聲無響,立無影也。”《呂氏春秋·有始》:“ 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淮南子·墬形訓》:“建木在都廣 ,眾帝所自上下。”也就是說,這種稱為“建木”的神樹生長在都廣之野,據說是天地的中心。細長的樹幹筆直的伸入雲霄,兩旁不生枝條,只在樹的頂端,生了一些彎彎曲曲的樹枝,盤繞起來象傘蓋。拉它的樹幹,就會有扯不斷的樹皮掉下來,象纓帶,又象黃蛇。 到了中午,太陽照在樹頂上,連一點影子也看不見;站在這裡大吼一聲,聲音很快回消失在虛空中。由於極其高大所以才為眾帝所上下於天地之間。

《山海經》探(38):上古人神共住天地交通後絕地天通(上)

建木

《山海經 》:“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 大暤 爰過,黃帝所為。”這座位於天地中心的天梯,傳說是黃帝造的,成為上天或下地的天梯。

那麼,《山海經》所記載的上古神樹“扶桑”、“建木”是否真實的存在嗎?考古發掘三星堆遺址的青銅神樹的造型與功能與傳說中的“扶桑”、“建木”極其相似,上古這類神木的存在已然絕非簡單的“空穴來風”了。

《山海經》探(38):上古人神共住天地交通後絕地天通(上)

三星堆青銅神樹

除了“建木”之外,還有傳說中的神樹“尋木”也非常高大:“尋木長千里,……生河上西北。”這種千里之長(高)的尋木也不是到處可見的,他只生長在黃河上游的西北方,這個地方還是接近崑崙山的“天門”所在的。

第三種方式靠神力或者說魔力,“十巫從此升降”、“群巫所從上下”,上古的大巫師們上下天地之間應該就是這種特殊方式了。

那麼,天究竟有多高?

古人認為天是有高度的,《山海經》就給出過具體數據,《大荒西經》:夏後開先後幾次登往天庭,將天帝的樂曲《九辯》與《九歌》到到人間,“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在這個“高二千仞”的天穆之野上,夏後開得以開始歌唱樂曲《九招》。

“二千仞”究竟幾多高,古人的度量標準與現代有差別,當然不可刻舟求劍,但是通過橫向比較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天有多高”大致概念。

《山海經·五藏山經》是實際山川地理記載,都是真實的存在,只是由於古今許多因素的變遷而難以“對號入座”,但是仍然有諸多山脈是可以考實的,尤其一些標誌性山脈,如:

《海內西經》:“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

《西山經》:“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

崑崙之虛為古崑崙山,考其主峰為格爾木崑崙山的玉虛峰、玉珠峰(參見《 》),海拔分別為5980米、6178米。太華之山就是西嶽華山(參見《山海探幽(12):西嶽華山是上古華夏文明的人文座標》),海拔2154.9米。

這兩座華夏文明標誌性的神山海拔高度的比較,能夠說明三個問題:1)古人對山川“高度”的認知是比較理性符合客觀實際的;2)上古“天”的高度相對有限,相對於“高萬仞”、“高五千仞”的高山來說,高“二千仞”的“天”在物理(海拔)高度上並非高不可攀的;3)作為萬山之祖的崑崙山,之所以成為“帝之下都”是有其深厚的地理和文化根源的(參見《探(35):崑崙虛為天地之門天帝在人間都界之所在》)。

現代科學探測的天高,通常是指從地面算起,往外大氣層的的高度。過去認為大氣層厚約八百千米,以後探測到在距地面一千至二千千米高處仍有空氣存在;近二十年來,根據 和宇宙火箭的考察結果,在二千至三千千米的高空,也找到了氣體分子;在遠離地球一萬六千千米的高空,還存在著氣體的痕跡。

如此,天庭又在哪裡?

其實,古人所說的“天”與現代科學的“天”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古代的天是一個宇宙智慧深層的客觀存在,人類文明是46億年前宇宙意識在地球上的喚醒重啟(《山海探幽(5)》),盤古開天闢地是人類對世界形成狀態的記憶傳承(《山海探幽(7)》)。雖然上古時期天的物理高度很容易登攀,但是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登臨的,且不說天庭,即使“帝之下都”尚且“非夷羿莫能上岡之巖”,又何況天庭呢?

《山海經》探(38):上古人神共住天地交通後絕地天通(上)

天庭

古代天的概念有三十六重之多,天之中的最高天位乃是彌羅宮,彌羅宮中的最高處為皇極凌霄殿(凌霄寶殿),玉皇大帝在此殿中統領諸天萬神。

而實際上對於下界的人類來說,天是極其玄妙的存在,不是人類所能夠理解的物理存在形式。換一個角度,天是一種能量無限的暗物質存在,接近於人類科學所能理解的“宇宙能”、“場”、“能量”等,是高於人類存在的異度空間。只有宇宙智慧的代表如伏羲女媧、進入修行次第(得道)如柏高八仙等方能有緣進入其界。

而“帝之下都”則為天帝在人間的結界,就是連接修真界的通道,也即為科學所解釋的“平行世界”,可以感受到靈力的高維空間(參見《《山海經》探(35):崑崙虛為天地之門天帝在人間都界之所在》)。

無論是三十六重天還是昊天上帝在人間的結界(帝之下都),皆為三維空間所可望而不可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