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怎樣看待有些農村的土地大量荒廢現象?

遲到的成功者


你怎樣看待有些農村的土地大量荒廢現象?

農村土地大量撂荒的現象非常普遍,這是不爭的事實。去年我去農村參與防火,和幾個防火的老農一起值班,看到大量撂荒的土地,曾痛心地問過老農,為什麼這麼多的土地放著不種?中國的土地資源這麼寶貴,國家一直在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保持紅線不能觸,但保護區內的土地卻這麼荒廢,到底是什麼原因?

穀賤傷農,菜賤農。

"穀賤傷農"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在豐收的年份,農產品產量增加,農民的收入卻反而減少了。農民說的很清楚,種糧食不划算!為啥不划算?種糧成本不斷增加,糧食價格卻一直低迷。即使產量有所增加,也得不到很好的收益。上世紀90年代,玉米的價格賣到1元多一斤,現在物價上漲了這麼多,玉米價格卻落到八九毛錢一斤。玉米只是一個例子,其實小麥、花生等傳統農作物的價格一下沒有漲上去。

種糧成本不斷增加

種糧成本增加的原因很多,一是一家一戶的養豬積肥退出歷史舞臺,而農業種植卻是一家一戶,農民種糧的農家肥嚴重不足甚至沒有,只能單純依靠化肥,化肥施用量大增,同時化肥價格又不斷增長。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土地較少,很難避免重茬種植,造成土害嚴重,病蟲害多發,使農業生產幾乎到了離了農藥無法生產的地步,農藥施用量不斷增加,農藥的價格也不斷增長。傳統農機具被農業機械取代,而農業機械的使用無疑增加了生產成本。現在的農業生產,和上世紀80年代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差別。除草劑和地膜代替了過去的鋤地,機收機耕地機播完全代替了人工,種地成本增加了無數倍。成本的增加,糧價的不穩和低迷,使種糧成了虧本的買賣。大部分農民種點糧油,只為了解決自己的吃用,很少有靠賣糧為生的。

農村勞力嚴重缺少

由於種地無賬可算,年輕農民給紛紛選擇了外出打工,農民留下來的種地人,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受體力所限,他們只能耕地少量較好的土地,大量山㘫坡地和水利條件不好的土地由於種植難度大、產量低,而被荒廢。

總之,農村土地被大量撂荒的現象,已經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目前推行的土地流轉政策,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很好的辦法。由於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限制了農業生產的潛力,在機械耕作、水利灌溉等方面都帶來不利,造成了糧食種植無法開展區域性集約化經營,變相加大了生產成本。農民的外出務工,使土地成了雞肋,糧食產量很難提高。而土地流轉引進農莊式資本運作,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農民將承包的土地流轉出去,得到相關的費用,可以放心地外出打工,也可以到農莊就近打工。農莊投入資本,就會整合土地,開展區域性科學種植,提高土地的效益。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即使出現撂荒問題,也是法不責眾,無法管理。但集約化經營後,如果農場主撂荒土地,處理起來就相對容易了。所以,要想解決農村撂荒問題,必須改變現形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模式,引入集約式農場化生產。


齊東晏子


這都是合作社給鬧的,從一三年我們這裡成立了合作社,和農業簽了五年的合同,種植旱田,每畝六百元,有漲價的,就跟著漲,如果有降價的,還保元價,錢,是一年一付,可是到一五年春,就要降價,村民們不樣他種地,這樣他把地錢拖到了六月中旬才給了承包費,還定了到秋天給村民分紅利,接果也沒有對現,。一六年看重了水田,說是種水田國家給的補貼多,就通過縣裡邊,把他所承包的旱田,改了水田,定了七百二,一畝,到一七年,說水稻減產了,就給了七百。那二十元秋後再給。接果到一八年六月份是給了這二十元,可是一八種地就給了六百五十元了,農民有義見,最後答應再給五十元,今年是一九年了,給我們五百元一畝。理由是國家不給合作社補貼了,種水田,水,共應不上,水稻減產了。原來的價格他不種了,村民腰求給回覆旱田。他們說水田是國家改的,回覆不了,農民不知道該怎麼辦,在這裡問一問,這個事歸哪個部們,農民很著急,農民的地慌不起,這是農民的命根子,希望縣裡邊的書記和縣長們,抓點緊,為農民們做點利國利民的好事。農民感謝你們。


雨落春柳


身為農民,種地是農民的本份,出現荒地,實是不該,但凡事有因。

90年代之前,地再不好種,糧價再怎麼低,都不可能出現荒地現象,現在在農村,常常能看到一塊塊田地荒著,要擱在以前,農民肯定心疼荒地,可現在對於荒地現象大家也有點無動於衷了,這其中的內情可以說是有農民的太多無奈與力不從心,下面就我個人對農村出現荒地,剖析一下自己的看法。

90年代之前,至所以沒有荒地現象,那是因為國家的工業還不夠發達,私營企業才剛起步,用工少,當地人能進當地企業上班,那都是有關係的人,所以當時更沒有農民工一說,農村的勞動力都在村裡,每個人口就一兩畝承包地,農民除了種田就是種田,幾乎沒什麼第二職業可做。以前糧食產量低,每畝稻子也就六七百斤,糧價更低,但那時化肥還用的少,農民主要是收集田埂上的雜草,或一些樹葉,都是帶青的,然後堆積在一起,用水溝裡的淤泥絞拌在一起,再用淤泥密封蓋好,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就是上好的有機肥料,其次還有家蓄糞便做肥料,豬糞牛糞較多,其時耕地多為水牛,儘管當時糧價低,但農民種地成本也較低,反正不虧本,如想節餘錢也不大可能,農民種地可以解決自己的口糧,家禽的口糧,所能賣出一些糧食夠一家人生活用品,穿衣等開支就不錯了,當時的農民還要交公糧,想起賣公糧,無盡的辛酸回憶,可以用不堪回首來形容,70後之前的人都知道~

進入90年代後,國家的經濟一年比一年發展,尤其南方的企業更成倍的增長擴大,企業一發展擴大,就要用工,由此就出現了打工潮,農村年輕人,大多讀個初中畢業都南下去工廠打工了,一年三四千元工資,比在家種地要強十倍都不止,而且在工廠上班,比在家種地好象高人一等,說起來都好聽。90年代農村基本上沒有荒地,因為四十歲以上的勞力都還在家,自家的承包地還是很輕鬆就種下去了,而且耕牛時代已漸漸結束,農業機器化一年比一年普及,糧食價格在提高,但化肥用的多了,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也跟著漲價,種田同樣落不到多少錢,但是種肯定比不種強。

進入2000年,國家經濟更是蒸蒸日上,已興起城市建設,尤其是房地產行業,從市場需求到銷售價格,每年都是成倍增長,而在建築行業,剛出學的年輕人是不願意乾的,但建築的一線工人缺口又很大,這就自然的把任務轉到農村中青壯勞力身上,由此就出現了標準的農民工,只要身體硬朗,六十多歲的農民工在建築工地上比比皆是,城市的高樓大廈,農民工是主要建造者~

農村四十歲到六十歲的都出去打工了,年輕一點的人不是進工廠上班就做小生意,甚至辦小企業,農村剩餘的都是老弱病殘,種田的勞力很少很少了,有的人承包地就轉給親戚代種,每年給個口糧就行了,而能有時間在家種地的人,大都有點小手藝,或在當地有份穩定的工作,不用出去打工,收入也可以,就在家順便種點地,但種田的收入太雞肋,種也掙不了多少錢,不種也可惜,所以,有時間有能力種地的,儘量會種地,但是畢竟農村青壯勞力少了,由此就自然出現了荒地現象~

農村至所以出現荒地現象,一是糧價低,種地收入自然就低,一畝一年收入能有一千元就不錯了,這還加上不用交公糧,國家給農民每畝田還有補貼,但一個農民出外打工一年,掙個五六萬還是正常的,五六萬的收入要抵得上種五六十畝田,每戶農民,田畝多的也就十多畝地,試想誰還願意種田?就算有的農民捨不得荒田,但打工多在外地,來回車費,加上損失的工資,一算帳,我種地的收入還抵不上這些天打工的損失,直接就不回家種地了。

以上的荒地原因純屬與農民工在外打工收入無法相比造成的,好在近幾年農村出現了承租別人田地種地的人,以規模化,專業集中化取勝,這些承租人承包幾百畝地到上千畝地都有,管理好了,除去一切開支,承包上二百畝地,每年掙個十萬八萬也輕鬆,這就很好的解決了打工在外無法顧及種田的農民工難題了,展開了互惠合作雙贏的好局面~

既然農村出現了承租種地的種糧大戶,那為什麼農村還有荒田現象呢,這就要更深的發掘原因了,我家周圍就有農戶荒田,究其原因,我作了一番調查,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種田大戶不是所有的田都願意承包,有的田塊低畦,容易積水,不容易翻耕種植,還有的田地周邊環境惡劣,如挨著樹林,挨著工廠,或者地勢太高,用水太難,這些難種的地塊,當初就是荒地改造而來的,種田大戶見了都頭疼不願意種,有的是水溝改成的低畦田,除了種一季水稻,連栽樹都不合適,沒大戶承包,也只有荒著。

二,有的農戶有一定的時間,家中什麼農耕設備都有,家中幾畝地不願意給承包大戶種,自己就種上一季水稻,儘量不用藥不施化肥,產出的糧食一大家兄弟姐妹吃,稱作所謂的環保有機糧食,自己吃著放心,於是就有一季不種了,田先荒著。比如我們當地,好多人家冬小麥就不種,冬天田荒著,來年早早插上水稻,這是一種荒田現象,其實冬天荒上一季,對來年種水稻大有益處,水稻產量會無形中得到提高,這有點象土田輪休的作用~

三,有的生產隊,地勢天生差,水利條件不便,缺少水塘,莊稼一用水,就要化錢去電灌站調水,種田成本偏高,加上現在出外有工可做,索性就荒著,若種上,收支持平的水平,這也是一種荒田現象。

四,有的農戶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種植時間,也會造成荒田,比如,現在政府禁止焚燒桔杆,有的農戶的桔杆根過高留在田中,加上部分割過的桔杆也散落田間,又不能燒,又沒及時清理出去,結果遇到連綿下雨,田地表面又有桔杆覆蓋,造成田地土質含水,不能及時吹乾,機器沒法進田翻耕,人家小麥都出了,他的田塊還爛得很,結果只有荒著,因桔杆不能及時焚燒清理,造成荒地現象不在少數。

以上說了這麼多荒地現象,不是農民不願意種地,更不是現在農民懶,而是種田收入實在是太低,農民出去打工的收入要高出種田收入多倍,兩相權衡,逼迫農民不得不放棄種地。荒地現象,實違農民本意,若想杜絕荒地現象,政府應對承租種田大戶,給予更多政策扶持,對農村土地流轉多加監督與指導,對一些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大力推廣與技術支持,充分利用好農村每一分地,讓農民既有收入又不荒地,這才是新農村發展所需要的,也是我個人所盼望的~

囉嗦這麼多,僅為個人對此問題的見解,僅供條友們討論參考,有同樣話題者請在下方留言評論,大家共勉!




淨土TC


回答提問:

一,地少而收益少人群不如出去打工。

二,化肥農藥費用多,外加顧用機械人力(插秧種地,收割,打場,運輸,人工,機械車用油費用高。

三,各種費用多到年末算總帳收入收。

四,糧食市場價低。

五,出去打工,開店,做生意的青年,中年人多不少父母去幫忙人多。

六,種地靠天打糧怕遇早災,水災,霜災總覺到不把握人群。

七,年年貸款種地還貸後所剩無幾人群。

八,出國打工長年不能在家人群。

九,種地的沒有倒賣的掙錢拋棄了農村不少地或租給他人。



雙魚遊墨62832882769


這個問題並不複雜,頭條也發問了好幾十次,種地不賺錢還費力氣,不如外出打工掙錢,一家一戶就那麼個三五畝而且分多塊種植,種的品種不一致,也不便機械操作,人還活累死,整出來糧食由於品種不一,比較混雜更談不上競爭力。加上近十幾年國家大量進口外國糧,嚴重衝擊了國內糧價,如其死守著土地還不如外面打工,儘管打工費力但收入穩定,一般每月五千左右,做一個月的工錢可供一家五口人差不多一年的口糧,這樣一來時間賬不得不算,再說農民又不傻。在我們這裡湖北武漢新洲區幾乎所有農耕土地都栽上了樹,水田平原地區都轉包人家養小龍蝦,你說是荒廢他又栽了樹,一畝地的楊樹八至十年能賣到八千至一萬塊,而且樹栽上就不用管了,剩餘的時間可以到外掙錢,就是撿破爛也比種糧划算,因為不愁賣。所以荒廢土地不種糧也就順其自然了。網友你們那裡情況怎樣能談談嗎?


歷史刻錄


目前農村土地存在大量拋荒現象,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無人耕種。而這個耕種無人,就在於打工熱潮的興起。

很多村子,村裡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去往了外地,並且常年不回村裡。村裡留下的只是一些老弱婦孺,而這些人頂多也就能打理幾塊菜園地,種點口糧田,大部分的農田則因無人耕種而拋荒。

而之所以大量的農村勞動力不願意在家務農,寧願拋妻棄子,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原因就在於從事耕種收益太低。

因為種地投入大,風險大,資金回收週期長,就算當年獲得豐產,也會因為市場價格機制、銷售機制等原因,造成增產卻不增收的局面。辛苦一年,不但難以賺到錢,甚至有可能賠錢。。

所以,這就使得農民沒有了種地的積極性,就算有農民還在種地,也僅僅是種點口糧地,而其他的耕地基本上就拋荒了,他們的主要收入還是來自於外出打工。

眾所周知,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珍貴,耕地大量拋荒勢必造成土地資源的閒置浪費,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農村土地大量拋荒,一方面固然有外出打工比種地賺錢的事實;另一方面也有我國土地流轉制度還不夠健全的原因,農村土地流轉存在“不願流轉”和“不能流轉”現象,一些鄉村存在著“有地無人種、有人無地種”的奇怪現象。

原本,按我國《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承包經營耕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連續二年棄耕拋荒的,原發包單位應當終止承包合同,收回發包的耕地。

但大家也發現了,很多農村土地何止拋荒二年,未被收回的原因就在於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其中有條款規定:“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也就是說,土地有沒有被拋荒,不是其被髮包方收回的條件。再者村裡一村人大多沾親帶故,而且這土地拋荒又是村裡的普遍情況,所以村幹部們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過,隨著耕地拋荒現象的越來越嚴重,國家對於拋荒回收這個問題也逐漸嚴格起來,並且慢慢在法律條文當中開始明確。

從國家這幾年的土地政策(包括三權分置、土地確權、集體土地入市、宅基地入市試點等等)就可以看出,國家就是希望通過土地流轉盤活農村資產,土地拋荒閒置是明顯阻礙這一進程的。


陌上花開且緩歸


“你怎樣看待有些農村的土地大量荒廢現象”?

首先問一個問題:

在國家沒有統計或村集體沒有上報的情況下,這些被“荒廢的土地”的補貼是否正常劃撥?誰領取了這些補貼資金?

下面回答你的提問。

看了大家的回答,對造成荒廢的原因分析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種地投入大產出少,糧價低,所以不賺錢。

二是青壯年都在城市打工,種地的都是老年人,相對缺少勞動力。

三是山區或丘嶺地,農業基礎設施較差,收與不收全靠天。

以上三種情況是客觀存在的,比較符合農業實際,本人也基本贊同。我認為以下幾種情況也是造成土地荒廢的主要原因。

1.土地流轉渠道不暢,管理機制不健全,特別是以小農戶種植為主的地區。種植戶之間流轉價格不好商定,特別是流轉期限方面,雙方對固定一個價格進行長期流轉都有些不放心,因為很多問題不可預料,而放短期如一二年的話又束縛了經營戶的靈活性操作;在與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流轉缺乏有效渠道,村集體收轉後無法耕作,又無好的項目運用,對拋荒現象又不管不問。

2.農產品加工企業沒有沉到農村,村集體又沒有企業,農民打工者都遠離了家鄉,導致“打工不能種地,種地不能打工”現象的發生。

3.農民的現金收入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有了極大的改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消費不再依靠土地產出。

4.“土地承包經營合同”執行不到位。承包戶棄耕是沒有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同樣,發包方不依法收回土地也是違反合同義務的一種不作為行為。

那麼如何解決或者說防止土地荒廢問題呢?

本人有以下幾點粗淺之見:

1.進一步完善“土地託管機制”。鄉鎮政府作為本區域土地承包經營管理和監督部門,應當就無法接轉的土地制定完善的託管制度,利用現營農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充分接管這些土地。對承包戶無力耕種又不願接受託管的,要按照相關規定強制收回。

2.在村集體範圍內試點成立“生產小組”或“生產小隊”,實行小農戶聯合生產經營,以吸收這些土地。

3.鄉鎮政府要大力支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個人有能力的,先支持個人辦,個人沒能力辦的村集體辦,村集體沒能力辦的鎮政府辦。總之,或政府補貼個人或村鎮聯合,要創造條件開辦農產品加工企業。一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二是解決農民就近就業問題。

因沒有考慮周細,所以僅列了個條目,望大家參與討論,懇請多多指教。




鞠維坤1


但凡農村的問題,彎來繞去大多離不開土地。現在的農村,很多農民不願種地,越來越多的土地被丟荒了,這是事實。桂農通認為,這至少說明了三個問題:

第一,說明種地很難賺錢,農民不願意種地了。過去農村人種地,更多的是基於養家餬口,確保有飯吃,但無法保證種地就有錢花。一個農村家庭如果就種那麼三兩畝的農作物,要想賺到很多錢,是很難的。

普通的農作物,辛苦種植管理一年下來,能有500元的純利潤就很不錯了。這點利潤,農村人通過其他途徑很容易就能拿到,又有誰還死死守著這點土地呢?

第二,說明農民有新門路,不種地也可以生活。既然越來越來的土地被農民丟荒不種,說明當下的農村人腦瓜靈活,大膽出擊,已經找到了比種地更好的行業,已經找到了更能賺錢養家的路子了。

比如,現在很多農村人到經濟發達的地區去打工,如果幹得好,每年拿上三四千元的工資是不成問題的。打工一個月的收入,就可以頂上家裡種幾畝地一年的利潤,這真不能怪農民不想種地了。

第三,說明扶持引導土地流轉很必要。其實,現在單家獨戶種地難賺錢,但適度的規模經營還是有不少老闆賺錢的。現在有很多老闆從別的行業想將資金轉過來想找土地投資發展現代農業,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不知哪裡有土地流轉,一家一戶地去簽訂合作也很麻煩。

一邊是土地荒廢,一邊是想找地不知如何找。因此,加快建立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平臺顯得十分迫切,如果各縣鄉都有了土地流轉的平臺,自家不想種了就可以掛到網上流轉承包出去,公開透明公平競爭,誰出價高就流轉給誰,讓農民得到最大的實惠。

農村土地是個寶,看你有沒有用好。如果能科學引導,在保證農民的承包權不變的基礎上,讓農民得利,將閒置的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起來交給企業或合作社開發經營,這樣不是更好嗎?


桂農通


“以地生金”走利益聯結合作之路是解決土地“撂荒”的好辦法

部分地區“土地撂荒”現象時有發生,有的還很嚴重,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的小農生產難以應對市場需求、走向,更對農資進鄉、農產品進城的流通環節無可奈何,傳統農業生產利潤過低,部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入不敷出,一些地方的假偽劣農業公司、專業社等經營組織因經營不善等原因撂荒跑路的面積更大、坑農更甚、影響更惡劣。

2019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落實扶持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政策,完善“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利益聯結機制”。還要“健全土地流轉規範管理制度,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融資”。再一次指明瞭農業要搞適度規模經營、農民要以地生金、社會組織與廣大農民的利益聯結點是土地、聯結方式是合作。在具體操作中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土地託管,是指部分不願耕種或無能力耕種者把土地託給合作社或種植大戶,並由其代為耕種管理的做法,其特性一是不改變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收益權和國家惠農政策享有權。二是一種契約形式。三是從服務內容上分為全託管方式,半托管方式。其好處一是便於操作,收放自如。二是把合作社賠了坑農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最多是一季作物。三是規模可大可小,有利於合作社滾動發展。其劣勢一是合作社一次性機器投入較大。二是常規性種植,不利於合作社向縱深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廣大農民沒有參與其中,所得僅僅是土地的收益(有可能低於傳統經營)及自己從土地之中解放出來的便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

二、土地流轉,是指農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過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權,將經營權轉讓給合作社或其他農民及社會經濟組織的行為,說白了,就是土地出租。其特性一是不改變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改變了其土地經營、受益權(量化)。二是一種較長(一般在10年以上)時間的契約形式。其好處一是便於操作、管理,利於農民維權。二是便於合作社規劃其經營發展,更有利於推進其向新型農業產業縱深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於做大做強合作社。三是可以把當地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其他行業生產或者成為合作社的農業工人,享有固定收益。其劣勢一是合作社實際上成為農業企業,偏離了合作制原則。二是投入進一步加大,期限進一步延展,市場風險進一步加大。三是農民收入貨幣化、固定化,農民生活提升空間小。四是有可能出現合作社辦不下去,撂地坑農現象。

三、土地入股,是指土地權利人將土地使用權和投資者的投資共同組成一個公司或經濟實體。一般合作社對社員入社的土地,根據其常年產量評定為若干股,作為交納股份基金和取得土地分紅的依據。評定社員入社土地的產量,主要根據土地的質量和實際產量,以使每個社員的利益不受損害。其特性一是不改變土地入股沒有改變土地所有制,改變了土地的使用權、共同享有經營權、受益權。二是農民成了合作社的股東,企業的主人,參與經營管理活動。三是可以長時間使用,可以逐步加大投資規模,也可以在全體社員同意的前提下通過託管、流轉、擴股等做大新規模。其好處一是既維護了開發企業的利益,避免了農地短期流轉影響開發企業的投資熱情,而農民成了股東,容易與開發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更利於規模農業的穩定持續發展。二是確保了當地農民的長遠利益。土地雖然流轉了,但農村原有的以土地和鄉村文化為核心的社會關係並未破碎,農民“還能在家門口種自己的地,賺公司的錢”;農民每年按股份分紅,為長遠生計提供了“保險帶”。三是拿土地入股的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得到了加強,可推選股東代表,按《公司法》《合作社法》及章程、合同的規定進入開發企業、合作社的董事會,行使股東權利,履行農民收益兌付的監管職能。其要防範的是:一要防範村委會或其他社會組織越殂代皰。二要防範企業(專業社)改變農業用途。三要防範“實賣假入股”。四要防範經營失敗後“屁屁”難擦。五要防範農民維權難。





一哥於一


你怎樣看待有些農村的土地的土地大量荒廢現象?

在農村個別地區,出現了部分土地有摞荒現象,那麼農民似土地為命根子,現如今摞荒了,是生活過好了,不在依賴土地為生了嗎?顯然不是。出現土地摞荒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如下幾種原因:

一是農村青壯年大量流失

現在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進城打工,或者求學畢業後留在城市。 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不可避免的,總不能不讓青年人進城而讓他們留在農村。農村留不住青年人,從很多方面說明,農村發展滯後必然導致大量農村青壯年流失。

二是選擇外出打工是主流。

種地不掙錢,是不爭的實事。現在糧價格逐年走低,一家三、五口人,四、五畝地,如果一畝地淨收入五、六百元的話,四、五畝地一年頂多收入三千左右,這對一個農民家庭來說,只能說杯水車薪。而外出打一年工,一年掙個四、五萬不成問題。因此,農村青壯年多數選擇了外出打工。

三是農村發展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目前,農村各項事業仍按部就班,發展滯後,沒有向前大力推進。土地破碎化是妨礙農村實現全面機械化進程的主要障礙,只有加快土地流轉,土地適當歸大戶經營,農村才能得以發展,因而改變土地摞荒現象發生。

總之,目前有些農村出現摞荒現象,如果不引起足夠重視,以後恐怕會出現更多的摞荒現象。如果適當提高糧食價格,加大農業糧種補貼力度,提高六十歲以上農村老人養老補償,土地摞荒現象也許不再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