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由如日中天到黯然失色,花甲之年的長虹還能重換新生?


由如日中天到黯然失色,花甲之年的長虹還能重換新生?

六十年一甲子,創立於1958年的長虹至今已經有六十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長虹在發展中有過歡聲笑語,也曾磕磕絆絆,但都一路走到了現在。幸的是,長虹這位“花甲”之士並沒有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在歷經無數次的挑戰之後,仍舊在市場上存活著。不幸的是,這位“老人”疲態盡顯,已有大廈將傾之勢。

曾經的“彩電大王”長虹現在怎麼樣了?

長虹,這個曾經取得傲人成績、令國人驕傲的民族品牌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其是從2010年開始走向衰敗的,從那一年開始長虹被拉下冠軍寶座,排名逐漸被擠出前三,如今更是直接退出一線陣營。

根據群智諮詢的調查數據可知,今年上半年,全球彩電出貨量為1.06億臺,前三甲分別是三星、LG、TCL,出貨量分別為1830萬臺、1310萬臺、1265萬臺。曾經稱霸我國彩電市場的長虹則下滑到第九位,出貨量僅有340萬臺,排在長虹後面的小米出貨量有320萬臺,而長虹在國內市場佔比越來越小,海外佔比也很小,小米近年來在國內的市場份額是越做越大,其在印度的市場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照此情況來看,在下半年的發展中,長虹極有可能會被小米趕超。

跌落神壇,長虹由原來的行業頭部走向行業尾部。在彩電行業稱霸約20年的長虹,市值曾高達580億元,而今其市值僅有136億元,下跌了70%左右。據瞭解,長虹是在2014年開始出現業績下滑情況,但還沒有虧損。而僅僅過去一年時間,長虹虧損業績高達19.76億元。距離長虹上一次虧損還是2004年時,那時企業虧損了36.8億元。在長虹剛大出血急需調養時,康佳、海信、TCL等國產品牌趁勢而出,康佳更是在當年便擠下長虹,成為國內彩電的銷售冠軍。長虹也正是由此開始逐漸向下走。

此前,在彩電市場正處於顯示管轉等離子、液晶屏時期時,長虹看重等離子在顯示效果與面板尺寸上的優勢,想要通過掌握上游技術,以此來掌控市場。由此不惜豪擲20億美元收購韓國歐麗安等離子公司,耗資7.2億元創立了生產等離子面板的歐虹公司,除了歐虹之外還斥巨資建立了等離子生產線——安徽鑫昊。

長虹的設想是好的,佈局也很到位,可惜的是,在技術的支持下,市場最終選擇的不是等離子而是液晶屏。意味著,在市場的這次二選一的賭博中,長虹已經輸了,而長虹對等離子項目的鉅額投資換來的只有連年虧損。2014年年底,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長虹只能以6420萬元的“低價”出售歐虹61.48%的股權。事實證明,長虹的這次“豪賭”,並沒有讓長虹一洗前恥,反而讓長虹跌的更深。

由曾經的行業霸主到如今的漸為人不知,長虹這個在行業中稱霸長達20年的長虹最終還是跌下了神壇,在彩電市場中垂死掙扎。

憶當年風光,長虹是如何坐上霸主之位?

長虹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才開始研製、生產電視的,產品剛面世不久便收穫了一大片市場,並逐漸在市場上颳起了一股“長虹風”,可以說在國內每銷售出一臺電視,就有一臺是長虹,可謂是風光無限。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到2009年,長虹電視穩坐銷售冠軍寶座約20年。長虹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絕非偶然。

企業為了能在市場上走的更好、更高,不斷加強其技術研發能力。企業通過對技術的不斷創新改造,發展與彩電配套的前端零部件工序,讓企業逐漸具備大規模的生產製造能力,有利於提高企業市場份額。且為了保持產品在技術上的優勢,長虹還積極尋求對外合作。企業依次與松下、東芝、湯姆遜等海外企業進行技術方面的合作,讓自身技術與世界先進技術同步,強化技術優勢,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

相關數據顯示,在長虹彩電年累計產銷量突破660萬臺時,TCL產銷量才剛過百萬,到1995年長虹彩電銷量突破1000萬臺,2002年產品產銷量更是突破了7000萬臺,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二一般強大的存在。由此可見,當時的長虹是何等地受市場歡迎。如企業之前推出的“紅太陽一族”更是憑藉著功能全、性能好,在市場上掀起了一股搶購熱潮。

再者,在國內彩電市場遭到海外彩電的攻擊時,長虹通過打價格戰,成功突圍,並一戰成名。在與外資品牌的三次價格戰中,長虹彩電越發被市場認可,讓企業在市場上站的更穩、更高。長虹彩電市場佔有率由原來的16.68%漲至31.64%,資產更是從1400餘萬暴漲至130億元,品牌價值急速上升至260億元。

除了低價之外,長虹之所以能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備受消費者喜愛,還與其良好的品質有莫大的關係。企業要想獲得更多的市場,謀求更長遠的發展,過硬的產品質量是關鍵。長虹就是憑藉著過硬的產品質量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其在技術方面的深度研究,為產品質量提供了最佳保障,給消費者帶來很好的體驗,建立起企業良好的品牌形象。

還有就是長虹的“家電下鄉”策略,在春天的時候,先將彩電免費送給村民,等秋天村民有錢之後在收錢。而這種“先使用後付款”的戰略模式,也為企業帶來不少市場份額,讓其穩坐行業第一把交椅。那個時候的長虹被業界稱為“中國版松下”,其還作為國禮,走出國門。由此可見,長虹彩電在市場上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但世事難料,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長虹沒有一直風光下去。

前途難測,長虹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不久前,曾經的“彩電大王”長虹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不過不是因為其要推出新品,而是因為長虹要賣樓了。曾經的行業霸主要靠變賣資產來維持盈利,不禁讓人感到嘆息。而這一事件,讓人們再次意識到,長虹彩電已經衰落的事實。

根據長虹2018年上半年的財報數據來看,企業上半年營收入達到384億元,同比增長10.47%,利潤為1.69億元,同比增長9.26%。單就看這些業績,會覺得長虹的發展還不錯,但實際情況是,在那1.69億元的利潤中,有1.37億元是來自政府的補貼,也就是說企業上半年的淨利率實際上僅有3200萬元。如今的長虹基本就是靠變賣資產和政府補貼來維持運營。至此,人們不禁開始思考,是什麼導致曾經在彩電市場上稱霸近20年的“彩電大王”,淪落到如今這個地步?

說起長虹的衰敗,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戰略失誤,產品缺乏創新。前兩次價格戰,讓長虹嚐到了甜頭,其便發動了第三次價格漲,意圖獲得更多好處。但事不過三,第三次價格戰不僅沒有擴大企業優勢,還將企業拉下泥潭,讓長虹出現了第一次虧損,拖延了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的步伐。還有就是企業過於注重對市場份額的搶奪,忽視了對產品的創新研究,導致此前產品優勢逐漸弱化。加上之後,企業判斷失誤,斥巨資佈局等離子項目,在逐漸脫離時代主流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大了企業資金壓力。

其次,品牌重心轉移,涉及領域過多,企業顧此失彼。為了能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長虹不在專注於彩電領域,逐漸向手機、房地產、廚衛、基金、電商等領域佈局。但孩子一多,就難免有些管不過來。長虹佈局的多個業務,均發展平平,體能看上是大了不少,營收也有所增加,但成本也越來越高、企業盈利也越來越難。且隨著企業多元化發展太過廣泛,品牌中心逐漸偏移。根據長虹2014年財報數據來看,房地產這一業務板塊帶來了近5億的利潤,而彩電業務虧損了1.3億元。長期以往,不僅為增加企業盈利難度,還會損傷長虹這一有著幾十年歷史的民族品牌。

最後,智能化趨勢下,競爭對手增多。為了能重新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長虹啟動了智能轉型戰略,推出人工智能電視CHiQ,但企業要想依此來挽回頹勢,難度不小。不管是老對手康佳、創維、海信、TCL等,還是暴風、小米、微鯨等互聯網品牌都啟動了人工智能戰略,長虹並非個例。在此多重圍攻之下,長虹彩電的發展可謂是如履薄冰。

不管怎樣,長虹彩電風光不在已經是不變的事實。“長虹品牌已經老了,品牌力弱。年輕人在選擇電器的時候,會選擇更年輕化的品牌。”相信這也是不少人對長虹的看法。這六十年來,長虹經歷過盛世繁華,也經歷過風霜雨雪,如今廉頗老矣,往日繁華已如煙。

長虹作為一個在彩電市場上稱霸多年的王者,多年一來,一直將競爭對手遠遠甩在後面。而今,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王者被拉下神壇,由原來的無人不知到現在的鮮為人知,長虹終是迎來了英雄謝幕。就目前的發展情況與市場形勢來看,長虹要想在彩電市場上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在通過不斷加強核心技術能力並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產品之後或許還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