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手機在青少年群體中也迅速普及。最近發佈的《青少年藍皮書》顯示,2017年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總體
普及率高達98.1%,在小學生群體中擁有自己手機的佔比64.2%。未成年人觸網日益低齡化的趨勢提醒人們:如何引導青少年合理使用網絡,是一道非常緊迫的命題。以“00後”為主體的青少年被稱為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中的大部分,從一出生就被互聯網環境所包圍。從網絡平臺上寫作業、查資料,到在線學習成為常態,再到獲取信息、拓寬視野、互動交流,都很大程度依靠電腦和手機完成。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更高的消費水平、產生了新的生活方式,成長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孩子越來越多擁有手機,也是正常現象。但與此同時,由於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不足、家長學校的合理引導不夠,手機普及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網絡沉迷 的現象,不僅偏離了家長買手機的初衷,更給孩子成長帶來危害。
在青少年網絡沉迷問題上,網絡遊戲上癮是最令人憂慮的。有報告顯示,18%的青少年玩網絡電子遊戲超過4—5小時,這一比例在農村兒童和留守兒童中更高。在遊戲中過關斬將,消耗太多時間難免會影響身心健康,近年來兒童日益攀升的近視率就和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不無關係。不僅如此,手機閱讀的碎片化導致未成年人難以集中精力、購買手機的攀比風氣刺激學生虛榮心、網絡信息泥沙俱下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凡此種種,不僅讓家長憂心忡忡,也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
今天,信息化構成這個時代鮮明的底色,手機作為融入網絡、信息交互的一個重要載體,
一味禁止不行,放任自流也不行,關鍵是要讓手機使用符合孩子成長需要,控制在合理健康的範圍之內。青少年成長的特殊性就在於,它既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也是一個容錯率不高的過程,絲毫馬虎不得。最近,《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公佈,不論是“控制電子產品的使用”“實施網絡遊戲總量調控”等目標,還是每天累計使用不超過1小時、嚴禁將電子產品帶入課堂等要求,一個鮮明的導向就是既要避免“一刀切”,也要引導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政策落地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突破口,未來還需要全社會行動起來,為青少年建立起防護網、保護牆。也要看到,青少年網絡沉迷的背後,往往有著網絡之外的原因。比如,一些家長對孩子缺少陪伴,或者僅僅通過物質上來彌補,對使用手機不聞不問,對電子產品上癮的危害也一知半解,等等。再比如,一些網絡遊戲雖然推出了實名認證、在線提醒等防沉迷措施,但由於
缺乏監督和反饋機制,實際操作中輕而易舉被破解,甚至有遊戲運營者專門設計“套路”吸引青少年“入坑”,反映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從這個意義上講,引導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手機,須補齊背後的社會治理短板。除此之外,一些學校明確禁止學生將手機帶入校園,但也有一些學校出於怕擔責不敢管、手段有限管不了,對學生使用手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相關制度亟待完善。在一個互聯網與日常生活深度連接的信息社會,讓智能手機等產品助力青少年的全面發展,讓孩子遠離手機沉迷的危害,應當是技術進步不能忘記的初衷。畢竟,呵護年輕一代的健康成長,就是呵護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原標題:《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立足成長,引導青少年合理用網》
網信陝西 ∣ 權威 準確 及時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閱讀更多 網信陝西 的文章